當前位置:偏方大全网 - 健康養生 - 北大為什麽會成為新文化運動的中心?

北大為什麽會成為新文化運動的中心?

蔡元培出任北大校長,聘請陳獨秀為文科學長,使教育救國、文化救國的思潮在北大匯聚。通過蔡元培的革新和新文化運動,北京大學迅速煥然壹新,最重要的是形成了科學民主的校紀、健全奮鬥的人格、開拓進取的校紀和自覺的人格,從而使北京大學成為教育、思想、文化的第壹小提琴手,進而成為劃時代的五四運動的中心和領導者。在回顧北京大學與五四運動的關系時,註重追根溯源,發掘更為內在的聯系,對於理解科教興國的戰略決策更有意義。

從史靜大學創辦到蔡元培上任的10多年間,尤其是蔡元培主政教育部後的五六年間,不能說北大沒有進步,但其進步畢竟有限,沒有脫離封建學問的舊格局,以至於蔡元培接手之前,認為北大“臭名昭著”,有所顧慮。他在就職演說中指出:“每壹個為了在這裏讀書而指責我們學校腐敗的外人,都有做官發財的想法。所以預科畢業的會進法律系,進文科的很少,進理科的尤其少。走法科也是南下的捷徑。”12所以,學生在學校不專心學習,而是專心權力和名譽,等著拿文憑。很明顯,這樣的學生,這樣的北大,怎麽可能做出表率,有所作為?如果不從根本上改變這種狀況,恐怕即使後來發生巴黎和會山東問題,也很難想象會出現震驚世界的五四活劇。

北京大學之所以在五四運動中有如此高的威望和如此大的作用,是因為它不是憑空產生的,而是蔡元培領導的革新和新文化運動的結果。正是兩者的結合,才使得北大在巴黎和會的突如其來的消息面前,有可能上演歷史的新壹幕。

對於北大來說,最難忘的不是五四運動本身,13,而是使北大能夠自然適應社會和歷史需要的更深的源頭和更本質的精神。這種更深層次、更本質的精神,是以蔡元培校長為首的北大精英集團為核心的全體師生經過多年的共同努力而形成的。對北大乃至整個中國文化社會都有著深遠的意義,是北大更加珍貴的傳統和精神財富。為了顯示其形成的背景,當然可以簡稱為五四傳統。但五四作為壹個特殊的歷史事件,只能具體說明、表達或發展這種傳統和精神實質的某些方面,而不能是全部。過去,以部分代替整體,以特殊代替壹般,往往是不恰當的。

蔡元培的創新和他所支持的新文化運動是五四運動和北大後來發展的更深層次的源泉和更本質的精神。這需要人們不斷地思考和探討,但從北大與五四運動的關系及其在這場運動中的作用來看,此時的北大確實已經形成了壹種新的品質,也確實已經具備了成為人們在學術、思想文化和社會活動中的信仰中心的條件。這個條件,我認為主要是以下幾個方面:

(壹)“高”與“大”,科學與民主。

蔡元培想把北大打造成什麽樣子?它的理想目標是什麽?他想確定的校準是什麽?總之我覺得是既“高”又“大”。所謂“高”,是指學校的德、智、體、美特別是學術水平;所謂“大”,主要是指對各種人才和學術的包容性。把兩者有機地結合起來,是當時北大所追求的標準和辦學模式,是它想在中國和世界樹立的地位。

北京大學的前身,因為是國立太學堂。論身高,當然也可以說是獨壹無二。但是,蔡元培對北大高度的渴望並不是指這個,而是它的學術水平要高,要深。他在就職演說中首次提出要“守住宗旨”,這是“先知學派的本質”。他強調:“大學者,是研究高深學問的人。”14因此,它絕不應該是官商培訓中心,也不應該是只獲得壹定工作和保健技能的壹般學院。蔡元培正是根據這壹標準,尋找合適的教師,招收合適的學生,規劃學科的設計和建設,進行壹系列的改革、培養和造就,他的目標是把北京大學建成世界壹流大學。這種世界壹流的水平,按照他考察過、熟悉過的標準,首先是比得上柏林大學的。

為了達到這個目的,他說:“我按照各國大學的普遍做法和思想自由的原則,包容各種理論。”這是大學之所以大,北大之所以大的最根本的條件和保證。蔡元培說:“無論什麽樣的學校,如果其言之有理,都不會達到自然淘汰的命運。即使兩者相左,也要任其自由發展。”15蔡元培追求高深學問、充分自由發展人才和學校的政策和實踐,也是科學和民主原則在學校教育中最實際的體現。蔡元培在整個學校的管理上實行教授治校和學生自治,而不是集中於壹件事,獨攬大權,這也是很棒的。離開真正的科學和民主精神是絕對不行的。所以,“高”“大”“科學”“民主”其實是北大的辦學標準,是五四時期北大崇高地位的根本來源。

(二)健全的奮鬥人格

在蔡元培之前,北大在當代世界就因為壹些人的人格喪失而飽受詬病。重視塑造北大的新人格,是蔡元培革新和新文化運動的重要內容。它的基本特征,簡而言之,就是完美和奮鬥。所謂“健康”,首先是抵制和消除封建遺毒和陋習。所謂“全面”,就是適應和滿足現代生活中對知識、情感和意義的需求。在這方面,蔡元培壹直很努力。

蔡元培在就職演說中要求學生要堅定人生目的,端正人生興趣。同時,他要求他們“磨礪自己的美德”,抵制消除各種庸俗、自嘲的思想和行為。首先,他克服了以升官發財為人生目的。他說:“我們首先需要改革的是學生的觀念。”即讓學生真正明白:“大學生應以學術研究為天職,不應以大學為升官發財的階梯。”16他要求學生“克制自己,愛自己”,“以身作則,努力糾正庸俗”。“不修行德,不學德,壹樣庸俗,壹樣與世接軌,壹樣足以鄙夷,所以更加動人。”17他認為:“讀書人應該有興趣研究知識,尤其是培養讀書人的人格。”18於是,他發起成立了“金德會”。以“不嫖不賭不妾”三戒為甲類成員;此外,不當官不做議員的第二環作為第二議員;再加上作為第三成員的不抽煙不喝酒不吃肉三誡。蔡元培認為,這樣既可以“自陷”,又可以“謝人”,“止謗”。19這對於樹立北大在社會上的形象,恢復聲譽是最重要的。

從要求師生人格“健康”這方面來說,“金德會”已經很嚴格了。但如果僅限於此,難免有些幹澀和消極,不會被大多數人長久追求,也不能充分體現生活的意義和現代社會對人的需求。因此,蔡元培大力提倡美育等高尚的文體活動和社會活動,以達到健康與完整的統壹。

與蔡元培相比,以《新青年》為陣地的新文化運動更註重青年人格塑造的積極和激進方面。其本質根本上是“鬥爭”。它要求年輕人解放思想和個性,“擺脫丈夫和奴隸的束縛,以完成獨立和自由的人格。”它強調青年人要“立功,先明辨此。”否則,壹切都是奴隸身上的裝飾品。按照這個根本標準,引導青年人批判自己的思想文化,敢於打破壹切封建陷阱,反抗權力。正如魯迅所說:“北大經常與黑暗勢力作鬥爭,哪怕只是它自己。”21

(3)開啟新的向上的學風

蔡元培對北大學術的要求,空間上是“高”“大”,時間上是“新”。他總是反復強調“科學研究”和“是我們學校的主要目的”對於這個“目的”,“開學時每年總要說壹次”就是“為了學習而學習”他強調:“教授和講師不僅要教書,還要錯過每壹個有利於自己研究的機會,讓自己的知識不斷更新,保持活力。”為了使北大在學術上“不斷更新”,他激勵人們保證精神上的進步。他曾說:“學生在學校裏既要有踏實耐心的精神,也要有活潑進取的精神。有了第壹精神,就有了發明創造。還有第二種精神,利益不為所動,牽制不受影響,致力於發明創造的準備。”他要求學生學習法國、美國、英國和德國的長處,並“培養”這種精神。24

從這壹時期《新青年》、《北大月刊》、《新潮》、《民族》等刊物的成就不難得出壹個結論。這是北大學術品格最光輝的表征。正如魯迅所說:“北大永遠是新改良運動的先驅,要使中國走在好的向上的道路上。”他甚至說:北大雖然遭受了“許多陰謀攻擊”和“流言蜚語”,但師生們也“壹年壹點變”,“而且向上的精神始終如壹,不壹定放松。”蔡元培最反對的學術狀態是“以己為主,守殘為輔”。新文化運動中的文學革命、倫理革命、政治思想革命都起源於北京大學。

(四)有個性意識的群體

救國需要合群;壹個國家的興衰取決於集體治理——這是本世紀初壹些探索者早就提出的問題。然而,遺憾的是他們沒有找到更好的方法來解決這個問題。

1901,梁啟超認為:中國人“只能再專制,而不能享受自由。”他以自己看到的中華會館為例,說它開會討論只有兩種情況:壹是“上層有勢力的,不要食言,大家只許承諾。”這叫開會,其實是通知,是命令。“這樣的團體是專制的變形。另壹種,恰恰相反,操縱壹切的不是“權貴”,而是壹些“流氓少年”,他們“叫囂”以至於壹事無成,這是另壹種形式的“暴民專制”。有了這兩種情況,中國哪裏可能有真正現代意義上的集體治理?梁啟超認為:“散沙者,必有不合群之德。”但如何解決,他認為,“合群之德”就是“以壹個身體為壹個群體,並且永遠願意以壹個小身體為壹個群體”,“永遠願意以壹個小群體為壹個群體”。簡單地通過“以緊體集中於集團”來解決國家的權力問題,這當然看起來是合理的,而且壹些國家也這樣做了,而且產生了突然而猛烈的效果。這自然是20世紀的法西斯主義。其實清朝的教育目的就是把“忠君”和“尊民”放在壹起。可想而知那是壹個什麽樣的“群體”。

蔡元培和《新青年》培育的北大集團治理理念,將這壹理念和實踐推向了壹個新時代,其核心是在個體自覺的基礎上構建這壹集團。

重視人的個性發展和自覺,重視人的群體觀念和群體習慣能力的培養和訓練,是蔡元培教育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事實上,由於蔡元培的倡導或支持,北大出現了壹系列現代組織。比如《新青年》組,壹上任就從上海請到了北大。此後各種社團(包括各種社團等。)如雨後春筍般湧現。比如3月,1917,成立講座和理事會;4月,節儉會成立;11月,創辦學生銀行;65438年2月,成立書法研究會、運動會、小說研究會、口才會、教授會。1918 1月,金德會成立;2月,繪畫研究會、音樂組、美學社成立;7月,新聞研究會、救國會成立;5438+00年6月,健康社成立;65438年2月,出版《每周評論》,成立民族雜誌和新潮社,籌備全國大專院校聯合會,成立消費公社。1919 1月,教工課後俱樂部成立;2月,成立健身俱樂部;3月成立了平民教育講座小組;4月,美國校友會成立;等壹下。從上面列舉的不完全材料可以看出,在五四運動之前,短短兩年多的時間裏,北大是全校性的組織(有些超出了學校的範圍,非全校性的組織在此不列),曾經呈現過怎樣的熱烈場面!這種景象,如果不是對封建文化專制主義的唾棄和批判,以及科學民主思想的高漲,本來是不可能出現的。而所有這些群體的出現,都不是基於什麽先“弄巧成拙”的。相反,它是建立在人的解放和個體意識的基礎上的。也正因為如此,這些群體才有生機和活力。無論它們存在多久,它們在新教育、新文化和培養新人才方面都發揮了不同的作用。

在北大的學生團體中,五四運動前成立的最有影響的是國學會、新潮社和公民教育講演團,都是蔡元培支持的。蔡元培為《民族雜誌》的出版作序。他認為,按照北大學生的“義務”,他們是在“學習”,天職應該是“學習高深知識”,不應該辦這個刊物。但是,以犧牲普通公民學習的時間和精力為代價,從事普通公民的事業,是“愛國主義所迫”。當時大多數人對國家大事漠不關心,而壹些“權貴”,也就是當權的統治者,則采取“天天為國喪”,所以這時只能靠少數愛國的學生來奮鬥。換句話說,這完全是來自學生的人格意識。蔡元培告訴他們要“聯想學生的個性”,即(1)正確;(2)純度;(3)寬泛。在“廣”中,蔡元培提出:“要把小團體積累成大團體,小團體的利益必須建立在與大團體的利益不沖突的基礎上。“大集團利益的標準既不是壹個領袖的權威,也不是壹個特殊集團的利益,甚至也不是壹個國家的利益,而是與國家壹致的人道主義原則和理想。他說:“我希望《國家》雜誌不要鼓吹極端自私的民族主義。“因為民族主義正是剛剛失敗的德國所追求的。

在蔡元培的教育思想中,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的自覺性、自立性和自主性,而不是簡單的服從和管教。五四運動後,北京軍閥政府始終把鎮壓學生放在首位,高呼要“整頓學風”。但即便如此,1920年開學時,蔡元培還是特別註重“鼓勵大家自治”、“以身作則”、“規規矩矩”。“每個人都能管好自己,同學之間也能管好彼此。不要像以前那樣,必須由主管和舍監管理。”從根本上說,蔡元培主張“大學的獨立性”。他認為:“教育是為了幫助受教育者,給他發展自己的能力,完善他的人格,為人類文化盡壹份力;妳不能把壹個受過教育的人變成壹個特殊的工具,被有其他目的的人利用。所以教育應該完全委托給教育者,有獨立的資格,不受政黨或教會的影響。”他強調指出:“教育應該在個性和群體中得到同等的發展。政黨想創造壹個特殊的群體,抹去個性。教育影響深遠;政黨的政策是爭取立竿見影的成功。因此,教育事業必須脫離壹切政黨。" 31

從北大的角度來看,這壹時期的所有社團都是在個體全意識的基礎上結合起來的,體現了個體與群體的均衡發展。這也是北大社團的特殊和可貴之處。這種性格是五四時期能夠經受住狂風暴雨,擔當重任的重要條件之壹。

形成上述基本特征後,北京大學在五四運動中發揮特殊作用,應該說是水到渠成。

第三,五四運動的中心和領導地位

蔡元培在北大的創新和他所支持的新文化運動,不僅是為了五四運動的需要,也是為了中國的長遠發展。但是,突如其來的五四事件,確實顯示了北大創新新文化運動的壹些成果。總之,北京大學與五四運動的關系是這場運動的中心和領導者。北大的這壹立場是歷史形成的,也是實踐證明的。在此,本文只能概述其部分要點。

(1)五四運動前,北大已經確立了中國思想文化界、教育界第壹小提琴手的地位。

經過幾年的努力,在五四運動之前,北京大學已經成為中國真正的最高學府和思想文化中心。這裏不僅有舉世無雙的壹流校長,還有壹流的啟蒙思想家、文化精英、著名教授。在學生中,也有壹些精英人物。他們的成果通過《新青年》、《每周評論》、《新潮》等刊物,對全國人民產生了巨大的向心力和號召力。

(2)五四運動前,北京大學曾進行過思想上、文化上和政治上的兩次運動。

1.挫敗以林琴南為代表的舊勢力的進攻。

1919年3月,林琴南抨擊北大創新新文化運動,《龔燕日報》、《神州日報》也進行了造謠。這是封建保守勢力對北大創新新文化運動的反擊。蔡元培當即給予了有力的駁斥,全國32名知識分子也給予了支持,終於使攻擊化為烏有,使新文化運動的聲勢大了起來,提高了社會對北大的信任度。

2.第壹次大規模的學生愛國請願運動對帝國主義和軍閥產生了影響。

1918年5月,為反對段與日本締結賣國軍事協定,留日學生代表團李達、、龔德柏在北大與、鄧中夏聯系,由北大牽頭,組織2000余名學生向總統、總理請願。這樣大規模的請願雖然沒有達到目的,但本身就是對次年五四運動的預演。

請願失敗後,許德珩、鄧中夏、易克奎等人繼續進行更廣泛、更深入的宣傳和組織工作。他們成立了“學生愛國團”,由於愛國壹詞在當時被認為是狹隘落後的,所以改為“學生救國團”。他們創辦《民族》雜誌,編輯出版《民族》刊物,明確提出:“提升民族人格”、“灌輸民族常識”、“研究學術”、“提倡國貨”。他們還派和易到津、漢、九、寧、滬聯絡,學生界的活躍人物幾乎都聯合起來了,甚至還聯系了孫中山和馮玉祥。1919年春,北大成立學生會,“學生救亡團”加入其中,成為其中的骨幹力量。這實際上為五四運動做了重要的組織準備。

(三)五四運動的作用

北京大學始終處於中心地位,在五四運動中發揮了領導作用。這種地位和作用是其他任何學校或團體所無法替代的。這裏只簡單提壹下要領。

1,中國人堅定立場的最早表達者。

巴黎和會開幕後不久,1965438+2009年2月5日,北京大學2000多名學生聚集在法律系禮堂。當場點名10多名軍官,分別團結各個學校的學生。他們召集中國的五位使節參加和平會議,“請他們堅持以前的討論,不要讓步。”33

2.運動的最早發起者

5月1、2日巴黎和會失敗的消息傳出後,國家雜誌決定策劃組織“五年計劃”。七”示威。5月3日,許德珩從蔡元培校長處得知國務院已密令中國代表團在巴黎和會上簽字,立即約好在北大西宅出席《國民報》各派代表會議。蔡元培親自發言,說:“列強承認了日本強占我山東許多權益的無理要求,我國政府將被迫簽訂和約。如果這是不幸的,國家的未來是不可想象的。“會議決定於3日晚在北京大學第三醫院禮堂召開全體學生大會。屆時,北京師範學院、工程學院、醫學院、法學院、農學院、中國大學、朝陽法學院、匯文學校、民國大學、鐵道管理學校、稅務專修學校、高級警官學校等12學校也將派代表參加。法律系學生廖將擔任主席,文科學生將負責起草宣言。法律系學生謝咬破中指,當場扯下裙子,用鮮血還給了四所大學。會議的氣氛非常悲慘。邵飄萍匯報情況後,同學們爭相發言,形成了誓師動員大會。決定5月4日在天安門廣場前舉行示威,然後連夜分頭準備。顯然,如果蔡元培和北京大學的學生沒有作出如此迅速和激烈的反應,五四示威至少不會開始。

3.組織指揮集會遊行,傳播正義之聲。

天安門廣場前3000多人的集會遊行由新潮社的傅斯年指揮。會上宣讀並通過了許德珩起草的《北京學生圈宣言》,並沿途發放了新潮社羅家倫起草的《北京所有學界的通知》壹萬多份。《宣言》說:“至於國家存亡,土地分割,問題吃緊,其民尚不能下定決心,最後拯救者,是二十世紀卑劣的物種,對人類無話可說。有沒有不忍奴隸牛馬之苦,急於解救的同胞?重要的是今天召開國民大會,進行露天演講,堅持通電。那些願意背叛國家和通奸的人最終會被處理,手槍炸彈就靠它了。”文告說:“中國的土地可以被征服,但不能被毀滅!中國的人可以殺人,但不能低頭!國家死了!同胞們起來!”實際上,這兩份材料是由北大牽頭,發出了表達全國人民意誌的最強音。

4、民族運動的發起者

為了向全國宣傳愛國運動,北京學生聯合會推選北京大學學生許德珩、黃日奎為代表,到天津、濟南、南京、上海宣傳他們的呼籲。5月21日,各地學生聯合會代表在龍華體育場召開群眾大會,許德珩等人在會上表示,會後成立了各路聯絡會。6月6日,上海的商業、學習、工業和報紙召開了壹次聯席會議,許德珩在會上報告了北京的情況。這裏的工商界終於“全部罷工,並加入了學術界。”意思是“永不回頭”。

6月9日,在北京大學的倡議下,全國學聯籌備會議辦公室在上海靜安寺路南洋商學院成立。6月16日,成立大會在石現公司東亞餐廳禮堂舉行。北京市有11名學生代表,其中北京大學有3名代表,分別是許德珩、黃日奎和段希鵬。此後,各地也成立了學生聯合會。

5.不屈不撓的堅強意誌和大無畏犧牲精神的體現。

由於北大是“軍統”,所以是北京政府鎮壓和迫害的主要目標。最惡毒的是逼走了校長蔡元培。北大師生不僅表現出“打黑除惡”的堅強意誌,而且表現出捧蔡、“保善”的不可動搖的決心。他們識破了反動政府的陰謀,不怕反動政府的軍警、槍炮、騎兵的刺刀甚至殺人放火的威脅,不怕反動政府、監獄、法院的指令,不怕酷刑、饑餓和各種折磨,真正做到了對真理和正義的“威武不屈”。在反動派的鎮壓中,北京大學遭受了最大的痛苦和犧牲。例如:

5月4日被捕的32人中,有20名北大學生。

在6月3日的演講中,有170、80名學生被捕,北大的學生占了七八成。

24歲的文科預科生郭勤光帶病參加遊行,被軍警打傷吐血致死。這些都是突出的例子。

但在全國各界的支持下,北京大學最終取得了五四運動的勝利,蔡元培領導的北大革新和《新青年》倡導的新文化運動的思想文化成果在五四運動中得到了進壹步的鞏固和發展。在五四運動中接受洗禮的北京大學學生,在中國20世紀發揮了非同尋常的歷史作用。

  • 上一篇:春季有氧體操視頻-健身舞視頻
  • 下一篇:描述別人變胖的幽默句子是通用的(49)
  • copyright 2024偏方大全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