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偏方大全网 - 健康養生 - 張威廉的人物經歷

張威廉的人物經歷

在20世紀的中國德語界,有壹種說法叫“鳳南張北”。馮指北京詩人、學者、翻譯家馮至,張指至今健在的百歲老人張威廉教授。他們都是我國德語語言文學教學和科研領域德高望重的前輩,當今活躍在中國大江南北的中老年德語文學專家很少有不是他們出身的。其實兩人出自同壹所學校,都是蔡元培主政時創辦的國立北京大學德語系的早期畢業生。

威廉·張出生於蘇州,出生日期:1902 65438+10月11。他的真名是張,化名是。1914進入同濟醫學院德語系。當時德語系的學生有尚、羅和唐興田。馮至先生入學比他們晚壹點。張威廉從北京大學畢業後,從事德國文學的介紹工作。早年撰寫《德國文學史大綱》(1926,中華書局),翻譯《歌德詩選》(1933,現代書局),均以張真名出版。它引起了研究德國文學在中國傳播史的學者們的關註。例如,同濟大學聯邦德國研究所的於曾在《德國研究》上發表過壹篇專門論述這部著作的論文(見:中國最早出版的《德國文學史——評張的《德國文學大綱》,發表於《德國研究》1997第1期)。但當時,鄭振鐸誤將自己的名字寫成了“張”。張威廉寫《德國文學史大綱》時才24歲。我想他對文學史和歌德的關註得益於他在北大的學習,因為Ork本人就是德國著名的文學史家,Ork和楊都非常重視古典作品的介紹(萊辛、歌德、席勒等。).1928年翻譯出版了斯特羅姆的中篇小說《靈魂》,署名已經是威廉·張。20世紀30年代,他在《南京文學月刊》(1936,第8卷第4期)上發表了壹篇關於德國中世紀著名抒情詩人瓦爾特·馮·沃格爾·韋德的論文,並使用了張的原名。蘆偉的簽名可以在安娜·西格斯20世紀50年代翻譯出版的小說《第壹步》(1954,1962)中找到。

從四十年代起,威廉·張就壹直在南京中央大學,也就是現在的南京大學,教授德語。他對翻譯教學和研究並重。德語教學方面,曾撰寫、主編《德語常用詞詞典》(1989,江蘇人)和《德語分詞與被動動力學》(1993,上海外語教育,原名德語分詞與被動動力學1979,商科)等多部德語語法方面的書籍。教材方面,早年編寫了大學德語教材第三冊(1958,時代出版社)。出版了《德語教學論文集》(2000年,南京大學出版社)。

張是我國著名的席勒研究專家,他為《中國大百科全書外國文學卷》撰寫了壹篇長長的席勒詞條。他翻譯過這位德國大作家的三部名劇:威廉·泰爾(1955,《新文藝》,1981,上海譯文,新版1)和唐·卡洛斯(1981,上海譯文)。他的席勒翻譯的起源也可以追溯到他在北京大學的學徒生涯。他的老師楊·,早在1926年就翻譯出版了席勒的另壹部名劇《強盜》。

張威廉非常重視中德文學關系的研究。他關於歌德與中國的著述(如《中德文化交流史上的壹個故事——歌德為開元宮續詩》)可見《文藝報》(第6版)1992、《南京大學學報》(第4期)和席勒。發表於《玉華》(第1963期,第1期)的《德語譯播中對我國元明戲曲的考察與比較》學術論文,在我國德語學界有較大影響。看了他的論文,才知道他對中德文學關系的研究也有早期師徒的因素。他在北京大學德語系學習時,德國漢學家魏禮賢和洪曾在此任教。魏禮賢當時作了壹個關於歌德和中國的學術報告,洪後來翻譯了許多元明戲曲,如《西廂記》、《琵琶記》、《牡丹亭》。他的老朋友、解放後在南京大學的同事陳全教授寫了壹本書《中德文學研究》(這本書是陳全在中國基爾大學博士論文1933的中譯本)。這些威廉先生在文中都是大名鼎鼎的,其中蘊含著為人師友的深意。有趣的是,他的學生楊因其對歌德的翻譯研究和關於中德關系的著作(如《歌德與中國》和《歌德在中國》)而贏得了國際聲譽。

張還以翻譯民主德國文學而聞名,尤其是著名工人作家威利·布雷德爾的作品。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他翻譯了布拉德爾的《親友三部曲:父親》(1958,上海新文藝,1984,上海譯)和《兒子》(1956,上海新文藝,1958)。1984上海譯文新版1)、孫子們(1958、新文藝、1984、上海譯文新版1)、壹個德國士兵的意誌(1953)、五十個商業)、小說《新篇章》(1988,上海譯文)和《布雷德爾小說選》(1958、張威廉翻譯《布拉德》長達40年,這種對翻譯壹個重要作家的執著興趣和執著精神,在當今文學翻譯界並不多見。因此,他翻譯德國作家布拉德的另壹個重要意義在於,他豐富而獨立的譯文對當今浮躁的翻譯界的啟示:譯者需要對壹個作家有極大的韌勁和持久的愛。張威廉關於布拉德利的學術論文珍藏在作者家鄉的檔案館裏。此外,在譯介民主德國文學方面,張威廉和林宜津還在20世紀50年代翻譯了德國著名作家安娜·西格斯的著名反法西斯小說《第七十字架》(1953,上海文化工作出版社)。

張也十分重視德國童話的翻譯。選譯了施瓦布的《德國民間傳說》(1992,江蘇兒童),翻譯了霍格的《童話》(1988,上海少年兒童出版社,1997再版)。收集了7本霍夫童話,其中《鶴王》初版於1955)和《格林童話》(與魏壹欣合編,1997,兒童)。他翻譯的德國著名浪漫主義作家霍夫曼的中篇小說《馮絲扣黛麗小姐》(1981,上海譯文出版社翻譯叢書第三卷,以及他後來與韓世忠合作翻譯的《霍夫曼小說選》,1988,上海譯文)也頗受同行好評。

張威廉教授憑借其對中德文化交流的傑出貢獻,被德意誌民主共和國授予歌德勛章(1984),德意誌聯邦共和國總統授予大十字勛章(1988)。為了紀念他的百年誕辰,他的學生以在南京舉辦德國語言文學國際研討會的傳統方式來紀念他是比較合適的。我們註意到,由華、主編的《德國研究大會紀念文集》已由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出版。

早期生活

前德意誌聯邦共和國駐上海總領事特奧多羅授予張教授威廉大十字勛章。

張出生於蘇州的壹個書香世家。在家學習了《詩經》《左傳》四書之後,進了當地的小學。1914,高中畢業後,他輸了嗎?上海考上了當時德國人在法租界創辦的同濟醫學院。這個學校的學制是醫學五年,工科四年,預科四年,也就是德校。德國學校課程相當於當時的四年制中學。除了語文,數學、科學、文化、歷史、地理、動植物,還有圖畫、體操都是德國老師教的。這樣的學習條件和環境,為當時只有十五六歲的張老師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但是這四年的學習並不是壹帆風順的。1914世界大戰爆發。有壹天,法租界當局突然派安南士兵包圍了學校,並命令所有師生當天離校,學校因此關閉。幸運的是,上海的壹些知名人士設法將所有教師和學生轉移到吳淞泡臺灣省中國公立學校的舊址繼續上課。但戰爭結束時,英國強迫北洋政府遣返德國華僑和同濟教師,壹個不剩。學校由中國機構董事會接管,也就是今天同濟大學的前身。此時張老師剛從德國學校畢業四年,證書是德國校長開的。張老師本來是想學工科土木的,但是看到老師都是德國畢業的,就輟學謀生了。當時德國華僑的遣返由內務部負責,德國華僑經常去或者書面申請豁免,要求懂德語的人。張先生被介紹到部裏當翻譯。

戰後,《凡爾賽條約》簽訂後,北京大學校長蔡元培從德國聘請奧克教授在新成立的德國文學系講課,招收有德語基礎,可以直接聽課的學生。張先生考入北京大學,成為該系第壹屆學生,並參加了課後不久發生的“五四運動”。除了Ork教授講授的日耳曼語言和文學史、德國文學外,該系還有多門必修課,如中國哲學史、歐洲文學史、胡適等人的科學方法論等。選修課張老師選了Ci、百家爭鳴、國際公法等。張先生選擇法語作為他的第二外語,因為他在高中時學過壹點英語。蔡元培先生的美學講座也給張先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北京大學四年的學習期間,張老師經奧爾克教授介紹,在德國駐華大使館擔任博野公使的私人翻譯,為羅茲參贊教授漢語。業余時間師從金拱北、於兩位畫家學習山水畫,在北京大學繪畫研究會師從瑞士畫家蓋茨學習油畫。北大畢業時,奧爾克教授留下張老師做助教,說蔡校長出國前留了言,很有誠意。由於母親生病,張先生匆匆趕回蘇聯。但迫於生活所迫,他去了北京,在北京和天津西門子電機廠技術室工作了近10年,給工廠留下了極好的印象。工廠又在中國開業了。為了表示不忘當年的同事,北京和南京的公司都送了他冰箱、電話等禮物,德國總統還參觀了他的公寓。

那段時間,張威廉雖然每天都在和幾個德國工程師打交道,但他並沒有放棄自己的工作。他翻譯出版了施多默的小說《靈魂》、《德國文學史大綱》、《現代著名小說簡介》、《歌德詩選》等書籍。

張威廉德語教學始於1933。當時國民政府已經遷都南京,清朝已經建立的陸軍大學也南遷。楊潔校長聘請他為德語老師。抗日戰爭爆發後,張先生輾轉長沙、遵義,最後到重慶郊區。這時,南京的中央大學也搬到了重慶沙坪壩。1943文學院邀請張先生到外語系任德語副教授兼課。任命書是張寫的。此後他壹直用這個名字。我以為這是德語名字的音譯。但他說,這是明朝的?傅公的官諺。《官諺》全文是:“官不怕我嚴只怕我廉,民不滿意我的能力,服從我的公;民眾不敢緩,清官不敢欺。龔明升,連勝偉。”?看Xi安碑林

抗戰勝利後,魯達準備遷臺,張先生得以隨復員於1946回寧。1947 CUHK外語系開設了中國最早的德語專業。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更名為南京大學,張先生壹直在南京大學任教。1963年底晉升教授,任教研室主任,在穗、渝、Xi、杭、滬等地高校講學。1987 65438+10月退役。其間1951參加皖北土改,1956加入民盟。1981年,他被邀請到前民主德國的洪堡大學演講,該大學授予他洪堡勛章。1984被德意誌民主共和國古典文學研究所總局授予“歌德勛章”。為表彰他對中德文化交流的傑出貢獻,德國總統魏茨澤克授予他65438至0988年“德國聯邦十字勛章”。此外,張威廉還擔任過國家教委文科、理工科專業外語教材編委會委員,中國外國文學學會理事,中國德國文學研究會副會長,中國翻譯協會名譽理事,中國作家協會會員,江蘇省作家協會理事,江蘇省外國文學學會名譽會長。

60年的德語翻譯教學取得了豐碩的成果。

以語法為導向的德語教學

張威廉從直接法學德語,德語老師不講語法。當時他深深感受到了“吞棗”和“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痛苦。所以後來他在教德語的時候,非常重視語法的清晰化。他說:直接法在中國真的做不到,只是事半功倍,學壹句,懂壹句。說語法的時候,學壹句話,靈活運用,變成十句話。德語尤其如此,它的語法很復雜。比如壹句很簡單的“早上好?”英語、法語和德語都只用兩個詞。但是其中壹個德語單詞將要改變它的大小寫。所以從前有個瑞士詩人說:德語就像壹片森林。這裏面沒有大道,卻有無數條小路。不到五分鐘妳就會迷路。幽默大師馬克·吐溫甚至誇張地說,學英語只需要30個小時,學法語需要30天,學德語需要30年。無非是描述其語法的復雜程度。

但張並不否認直接指導。他經常引用《孟子》中的這樣壹段話:“有楚大夫在此,欲子知齊語,則使齊人向人學習。”使楚人朱富?曰:使齊人傅之。據說:楚國人都重視,楚國人都磨刀霍霍。雖然他們每天都渴望得到,卻得不到。莊月引進已經好幾年了,很難得到,盡管我每天都在求。”這段話的意思是說,要學壹門外語,妳必須向外國人學習。但是在家裏,壹個外國人教,許多當地人和他說他們的母語。這門外語是學不好的。如果妳去外地壹個熱鬧的地方待幾年。然後他回來的時候連自己的母語都不會說。威廉·張去柏林講學時,引用了這段話,指出公元前300多年出生的中國最早的外語教育家孟子說過,學外語要洋人教,最好是留學。當時,中國與前民主德國的文化交流壹度因批評而被忽視,所以當張巍?廉價訪問德國時,他肩負著促進兩國師生交流和派遣德國專家到中國的使命。

張威廉在南大任教幾十年,從公共外語到專業德語課程,培養了壹代又壹代的德語工作者,可以說是遍天下。很多德國教授都是他的學生或弟子。張先生是壹位德語大師。他主編了三本詞典:《常用德語詞匯用法》、《德語語法》和《德國文學》。95歲時,他還修訂了1983出版的《德語自學讀本》,更名為《新德語自學》。德國漢學家加藤博士曾在壹份報紙上指出,該書的語法部分即使對德語國家的人來說也值得壹讀。

翻譯不僅要選題目,還要選人物。

張也是壹位多產的德語翻譯家。在教學和編寫教材的同時,他翻譯了許多18、19世紀和近代的德國文學作品,估計有200多萬字,其中席勒的戲劇和民主德國前反法西斯工人作家威利·布拉德爾的小說占了大部分。他說他的翻譯不僅註重選題,更註重選人。除了名著,選題要有啟發性。候選人的選擇要求作者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質。在18世紀的詩人中,他最崇拜席勒。1995年,四川外國語大學舉辦紀念席勒誕辰225周年國際研討會時,張先生做了壹個德語報告《席勒的人和他對中國的認識》,專門提出席勒的品格、真摯的友誼、嫉惡如仇的正義感、勤奮的學習和工作精神。他說席勒在短短四十年的人生中有兩個兇惡的敵人,壹個是對他非常苛刻的歐根勛爵,壹個是糾纏著他的疾病。但是有壹天席勒看到了公爵的葬禮,他說:“嗯,我有很多事情要感謝他呢?”他曾經說過同樣的話:“疾病有時是有益的,對此我要感謝很多。”這是何等曠達的胸懷?領主的壓迫讓席勒的作品更加叛逆,疾病讓席勒更加珍惜時間,更加努力。除了他的兩部著名戲劇《威廉·泰爾》和《唐·卡洛斯》之外,張先生還翻譯了《杜蘭多》,這是壹部以中國公主為主角的悲喜劇,訴說了中國幾千年來被壓迫的婦女。該劇曾被南京越劇團搬上舞臺。本來想去德國演出,沒有成功,但是法蘭克福報紙已經公布了劇照。威利·布拉德爾是壹位誠實樸實的工人作家。張先生翻譯了他的大部分作品,如《父親,兒子和孫子》三部曲,《新篇章》和《布拉德小說選》,其中兩本《五十天》和《寂靜的村莊》還以德文和中文出版。Bradel於1955來到中國,在南京與張先生見面。他們壹見如故,不斷通信,建立了真摯的友誼。張先生曾在《南京大學學報》上發表過威利·布拉德爾作品的風格特征和社會意義。它的德文譯本在柏林的布拉德爾紀念館展出。Bradel曾兩次邀請張先生訪問德國,但因故未能成行。威廉·張在六十大壽時,送了壹套精裝三部曲。他回信說:“這是我最喜歡、最驕傲的生日禮物。”上世紀80年代張威廉訪問德國時,布拉德已經去世,張老探望了妻子。她贈送了張先生的遺作《新篇章》及其續集和三集。除了席勒和布拉德爾,他還翻譯了100首德國著名詩歌,霍格的童話,格林童話,第七個十字架和反法西斯作家安娜·西格西的第壹步。

威廉·張曾發表《如何提高我們的文學翻譯質量》壹文,在國內受到廣泛關註。他說:壹個譯者必須有高度的責任感,對國家負責,對人民負責,對作者負責,對讀者負責。他補充道:翻譯人員首先應該保持開放的心態,這是彌補其專業技能不足的最佳方式。第二,要多思考,這是避免錯誤最重要的手段。第三,要時刻站在讀者的立場上,多想想翻譯是否通順,讀者是否能看懂,是否會有誤解。他曾對德中翻譯有壹個“風箏比喻”:譯文像風箏,原文像握風箏的手。風箏離手越遠越好,但離不了線。臺詞隱喻的是原文的情節和思想內容。因為中文和德文的距離太遠,所以翻譯出來壹定離原文的表達很遠。他提倡翻譯的“信、達、順”。他說嚴復翻譯的是文言文議論文,所以要求翻譯“信達雅”。語言,怎麽可能優雅?他指出了幾個德語版本中的許多誤譯和誤解,如《西廂記》、《牡丹亭》和《還魂》。他說:“這不僅是我應盡的責任,也有益於國外的漢學研究和研究者。”他警告說:“不要以為妳讀過這些譯本,就知道了中國文學史上的這些瑰寶。”"要欣賞他們所有的精彩,妳必須在對等的譯本問世之前閱讀他們的原文。"。他認為德語和漢語不像德語、英語、德語、法語壹樣屬於印歐語系,所以可以有所謂的“等值翻譯”。中國文學,尤其是詩歌作品,在外語中可能沒有對等的翻譯。他非常重視德語教學,主張除了“聽”、“說”、“讀”、“寫”之外,還要增加“譯”。為了進壹步推動和發展德中翻譯,他從稿費中拿出10000元捐給南大德語專業作為“翻譯獎”基金。

德國語言文學研究的先驅

張威廉在《南大學報》等期刊、報刊上發表的著述,主要可分為德語文學、語言語法、德漢翻譯三個方面。文學大多是結合翻譯來寫的。比如他曾經翻譯過海涅的《論浪漫主義》,收錄在《海涅文選》裏,所以寫了海涅關於浪漫主義的現實主義成就。翻譯席勒的戲劇,寫席勒的現實主義成就威廉·泰爾和席勒,他的性格和對中國的了解。關於bradel,上面已經提到了。他在《亨利·克裏斯特散文的風格和語言特征》壹文中指出,它與萊辛的《拉奧孔》不謀而合,這是壹個以前沒有提到過的獨到見解。此外,他的《德語聲調隨筆》、《德語自由的第三種情況及其中譯本》、《現代德語的特點與演變趨勢》、《從wenn-wuerdr到wuerde的用法》等語言和語法方面的論文,也是當時國內最早提出的問題。這些話經常啟發國內的研究生作為寫論文的題目。

1992年,90歲的張老為紀念歌德逝世160周年,發表了《歌德為開元故宮續詩》壹文,這是壹個自歌德傳入中國後就無人提及的故事,為中德文化交流史提供了鮮活的資料。

張威廉與愛妻雷

桑榆美麗的夜景

雖然威廉·張已經98歲了,但他非常健康,精力充沛,思維敏捷。問他的養生之道,他笑著說:“我只是盡量不貪,不煙酒,知足常樂。”的確,他樂觀、誠實、謙虛,淡泊名利。比如張老當了很久的副教授,從來沒有要求過加薪升職。他經常吃素,曾為人們編撰了壹本書《素食的好處》。他喜歡旅行,有可能的話就帶著他的妻子,並且已經三次登上泰山的頂峰。他曾經練過太極拳。這些大概就是促成他健康長壽的因素。

章雷·羅川夫人比他小兩歲,也是蘇州人。他早年父母雙亡,由爺爺奶奶撫養長大。雖然她來自壹個富裕的家庭,只受過小學教育,但她服侍她的姑姑,教育她的孩子,勤奮地管理她的家庭。孩子們小的時候,大部分衣服都是她做的。丈夫的衣服穿壞了,她會補,是張先生名副其實的妻子。張先生隨魯達西遷時,她留在蘇州伺候生病的婆婆。後來我獨自投靠了壹戶人家,我準備努力壹試。在經過吳江、吳興、莫幹山等地後,我抵達了上海,並與其他家人和朋友團聚。壹年後,她抵達遵義,經香港、安南與張老及壹個女兒、朋友團聚。所以今天,張先生懷著感激的心情對待這位賢惠的妻子。

在江蘇省民政廳等20多家單位舉辦的“慶祝國際老人節,迎接2000年”活動中,已走過78個春秋的張、雷夫婦榮獲“模範金婚夫婦”稱號。他們有壹個兒子,四個女兒,兩個孫子和壹個上小學的曾孫。四世同堂。他們帶著兩個女兒住在蘇浙樓,其他兒孫,除了在國外的,經常輪流來南京。父母在壹個幸福的家庭裏過著幸福的生活。

  • 上一篇:全身都瘦了,為什麽小腿瘦不下來?怎樣才能讓小腿瘦下來?
  • 下一篇:郝躍田健在秦皇島的地址是哪裏?
  • copyright 2024偏方大全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