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偏方大全网 - 健康養生 - 總結歐陽修為儒學復興所做的努力。

總結歐陽修為儒學復興所做的努力。

歐陽修與北宋儒學復興

王國良

(安徽大學中國哲學與安徽思想家研究中心,安徽合肥230039)

北宋儒學復興運動是北宋中期伴隨社會改革運動而出現的壹種新的儒學思潮。是壹場為推動社會變革提供理論依據,同時又克服佛道,實現儒家創新的思想文化運動。歐陽修,恰逢其時,起到了開創壹代風氣,引導儒家復興方向的作用。他的貢獻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壹是高舉韓愈旗幟,主張文道合壹;第二,在經學上,主張破訓詁,闡發義理;第三,積極斥佛斥舊,推動儒學復興。

關鍵詞:儒學復興;古文運動;文學與道教的融合;極端的東西是相反的;怪佛老。

陳寅恪先生在《江丙南序》中說:“歐陽永書少學韓昌黎,後寫五代史,立其子馮道之傳,鄙棄勢利,推崇剛正,再傾思想於五代,歸於清純。”因此,天水文化曾經是我們民族留下的壹筆財富。誰說空寫無益於治道學術研究?"[1] 162陳寅恪先生高度評價了北宋文化的價值,充分肯定了歐陽修在北宋文化和學術發展中的領先地位。歐陽修作為著名的文學家、思想家、政治家,在國家積貧積弱的北宋中期,挺身而出,積極支持和參與範仲淹領導的慶歷新政改革運動,繼承孔孟優秀傳統,高舉韓愈大旗,繼續推動自韓、劉以來中斷了二百年的古文運動,親自推動儒學復興, 最終成為壹代名家,為北宋以來思想文化事業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本文試圖探討歐陽修在北宋儒學復興中的地位和作用,以紀念歐陽修誕辰1000周年。

壹個

歐陽修(1007-1072),冀州廬陵(今江西吉安)人,年幼孤僻,母親鄭守節,自學成才,學習進步很大。長大考進士,三考皆第壹,官亭整理。因為人正直,敢於直言,屢遭誣陷打擊,壹度聞名滁州、揚州、潁州。後來官拜為樞密副使,參政(相當副丞相)。退休後卒於潁州(今安徽阜陽)。

在歐陽修的青年時代,宋行和近百年後,社會積累的矛盾危機逐漸顯現。壹般士大夫都不顧國家內部的財政困難和外部蠻夷的猖狂,進進出出佛老,流連於花花月月。更有楊儀、、錢等壹代人推崇“昆西體”,寫出了壹些曲風雞鳴、纏綿悱惻、平庸無奇,卻風靡天下的作品。正如宋初三儒之壹、歐陽修的戰友石碣所說:“今作家以風雲為體,以花木為象,以華為質為數,以律動為基,以雕刻為飾,以刺繡為美,以浮華為容,以花旦為明,以對偶性為綱,以正威為聲,以浮薄範,以風流。”[2]卷十三許多對文壇現狀不滿、急於有所作為的士大夫和知識分子奮起抨擊、批判,自覺不自覺地開始推崇韓愈,以繼承韓愈開創的古文運動為己任。韓愈死後,從晚唐五代十國之亂到宋初,已經過去了200多年,早已被沈迷於奢靡文風的文人所遺忘。這種情況歐陽修在《背完朝鮮老版本》中講得很形象。歐陽修家境貧寒,沒有藏書。他偶爾去鄰居的“李姓”看看。他看見墻裏有壹個裝書的爛筐,壹看,裏面有六冊唐昌黎先生的文集,倒著掉下來,亂七八糟,就向李借了。雖然看完之後不能理解它的意思,但是我已經深深的喜歡上它了。“當時天下學者,劉陽之作,號為今文。能取科迪稱號者,擅名,自吹其榮於天下。沒有韓國作家這種東西。交給彼岸養士,以禮部詩賦為事。”[3] 536可見韓愈的道德文章是無人問津,無人關註的。“李氏”家雖有韓愈文集,但也是“上下脫落,亂七八糟”,作為垃圾收藏在墻內的“弊籮”裏。歐陽修喜歡讀朝鮮語,但主要精力都放在準備科舉考試上,因為朝鮮語對科舉幫助不大,所以只好擱置。當時,楊毅和劉蕓的“昆西風”風靡全球,以時尚為名。精通學問者,可取其枝,善成名。歐陽修考上進士後努力學習朝鮮語,對舊版本進行了補充和修訂,並在報刊上發表,使朝鮮語風靡世界。歐陽修接著說:“最近七年,士官都升到洛陽,而尹世祿的追隨者都在,所以成了古文。因集《昌黎集》而補校,求他人所有舊本。此後,世界各地的學者逐漸成為古代,而韓國成為世界流行。至於今天,已經建了三十多年了。不學韓之士,可謂盛世。”[3]536

宋代有識之士自歐陽修以來就不尊重韓愈,但劉愷(原名守禦)卻宣稱要繼承韓愈之道:“我的道是孔孟韓愈之道,我的文也是孔孟韓愈之道”。[4] 226王禹偁提出“六經遠,吏部近”,[4] 232世傑高喊“尊韓”,立誌“效法唐人文章,顯吏部之誌”,[4] 251但影響不大。直到歐陽修出來爬山傳道,韓愈的精神才真正被激活,韓國語開始風靡世界,達到了“天下讀書人都要向韓學習”的盛況。擅長雕刻的劉思夫婦和昆西開始退出歷史舞臺。韓愈是中晚唐時期著名的文學領袖,在唐朝割據勢力日漸衰落的時期發起古文運動,反對佛教,導致八代文學的衰落,淹沒了道紀於世。他積極倡導儒學復興,為儒學革新做出了重大的理論貢獻。從韓愈到歐陽修,儒家復興的勢頭中斷了兩百多年。人們常常疑惑,為什麽200多年前的北宋,韓愈被推崇為儒家復興運動的先驅?

“以道為文”是韓愈倡導古文運動的核心口號之壹。歐陽修繼承了韓愈的傳統,提出了“文道合壹”的思想。他說,“我所說的文學,必須和道家思想相合”。[5] 453歐公在《與張秀才二書》中說:“君子之學也是道,必為道而學於前。知古明道,而後效法,而用之,惟見文章而發之,以信後世。據說周公、孔孟的追隨者也經常效仿。他的文章,載於六經,取信於人。”[3] 481韓愈、歐陽修所主張的“道”,就是儒家的禮、樂、刑、政、仁、教之道。既然提倡儒學,就應該發掘道家的內涵,開發道家的資源,這自然會促進儒學的復興和經學的研究。嘉祐二年(1057),歐陽修被任命為科舉主考官。當時的學者還是奇奇怪怪的文章,名曰“國子監體”。歐陽修對這種文風深惡痛絕,痛苦如抑。所有危險和奇怪的詞都被拋棄了,文風從此大變。在這次科舉考試中,歐陽修才華橫溢,才華橫溢。北宋儒學中的蜀學代表人物蘇軾、洛學代表人物程顥、關學代表人物張載、著名散文家等都成為這次科舉考試中的進士。王安石得到了曾鞏的推薦,後來成了歐陽修的門生。歐陽修不愧為轉移壹代文風,引領詩歌革新運動的領袖。

歐陽修演講的獨特之處在於,他反對空談和“空談無用之物”,同時要求實事求是。他說:“孔子之後,只有蒙克最懂,但他的話無非是教人種桑麻,養雞海豚,說養生死是王道之本。.....此事很容易為人所知,也很接近這個世界,它只是壹個事實。”[3]481

歐陽修重視道教,但不重視文學,更不主張以道代文,而是文學與道教並重,對宋代文化產生了健康的影響。蘇軾高度評價歐陽修的成就,將他比作唐代的韓愈,可謂恰如其分:“三百余年光復,歐陽子出世。其學以韓愈、孟子為基礎,以達孔家,禮、樂、仁、義之實,以合道。其言簡意賅,信為通,引子相連,折成道理以服人,故世人尊為師。.....諸子不賢不腐,異口同聲:“歐陽子今為漢”。七十余年,百姓不知兵,富而教之,無比神聖美好,但斯文終恥於古。學者也因為其醜陋和保守而軟弱。自從歐陽子出來後,世人都在努力自我磨礪。取經為高,以德存時,以忠攻之。長教育成,至嘉佑末,名為土司,歐陽子功德多。”[6]315

宋代儒學創新的壹個重要表現是,儒生在經學上“論學無法”,擺脫了漢唐以來註釋經學、訓詁名物的傳統,大膽論道,比拼經驗,發揮義理,質疑改經蔚然成風。歐陽修也是經學的先驅。他曾多次研究易、石、和《春秋》。他研究《易通文子》,敢於打破傳統觀點,獨辟蹊徑。他第壹次提出系詞不是聖人也就是孔子寫的,否定了河圖洛書。卦的解釋重在發揮義,在經學中起到了解放思想的主導作用。

歐陽修在《藝通文子》中論及《易傳》作者時,肯定《荀、項二傳》為孔子所作,其他諸傳均非孔子所作。“小夥子問,‘凝聚力不是聖人寫的嗎?’曰:‘和度之銜接,文言與說卦,非聖人之作。而人的迷茫,也不是壹個人的話。有前車之鑒的人是向別人學習,而不是向壹家學習。或同或異,或有或無,不精不精,以至於傷經感世。””[3] 568歐陽修疑非聖人如內聚,使之。主要是因為雜文多,容易失傳,“字多而亂”,“擇而不精”,“他字多而乖戾”,[3] 569即易卦字、象數字、俳句字有許多矛盾乖戾的地方。但歐陽修認為,雖然《易經》不能算是聖人之作,不能丟棄,但仍有壹定的價值。“學者若知《易經》為儒家之作,敢以其為正而排斥之,則三代之末,去聖人不遠,師者師者學天下,長者之言雜,未必益於學。”[3] 570正是從這個立場出發,歐陽修在解釋《易傳》方面發揮了寶貴的作用。

歐陽修認為《易》“以變占”[3] 561《易》是壹部研究事物運動發展規律的書,提出了“物極必反”的命題,認為恒變是事物長期存在的根本規律。歐陽修在《易傳》中對易變規律的論述,顯然是為當時高漲的要求改革的時代精神尋找理論依據。他指出“數至九則變”,“數極則變,天道不變。”[3] 561說“不變”的含義是長久的,即“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長於其道者,知變也。天地生生不息,所以說天地之道長而不盡。歲月流逝,與天同行,所以說日月可長,四季新陳代謝,循環往復,所以說四季更替,可以長久。賢者猶釋余,知進退。所以說聖人長於其道。”[3]564

歐陽修以常變來解釋永恒之道,認為天地之所以長,不是因為不變,而是因為常變。所以君子和聖人要根據時代的變化而進退,即采取不同的政策和策略。在解釋“脫衣對妳不好”時,歐陽修說,“脫衣對妳好,不偏激對妳好,對妳有利益,對妳有空虛。天道也是君子之講究,隨時代而止,有時入耳。”[3] 563卦辭說“妳去了不好”,歐陽修想。這並不是說君子止步不前,而是要等待時機的到來,然後再往前走。靜止不是不動。在解釋“復,其見天地之心”時,他說:“天地之心動,復,日初動,故天地之人生於此,故天地之心也。天地也是生物。”[3] 563前人壹般以靜止解釋天地之心,歐陽修以萬物之生為天地之心,實際上是以運動為天地之心。於是,男孩問:“可是大象說國王對外封閉,出差不好,所以不安靜。”歐陽修答道:“到陰陽初復之日。它來的很少,聖人不如靜壹靜,順其自然,等它吃飽了,再做點什麽!”[3] 563也就是說,在冬季至日期間,當陰陽交替時,陽氣開始產生,但其潛力仍然很小,聖人等待其繁榮,然後取得巨大成就。可見,歐陽修認為,靜不是絕對的靜止,而是力量和生命力相對積累的壹個階段,運動和變化始終處於主導地位。歐陽修強調“動”的易學觀,對宋明易學中的動靜觀產生了積極影響,起到了支撐社會變革潮流的理論作用。

範仲淹在嶽陽樓提出了“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偉大命題,顯示了新壹代儒家的博大胸懷和大義。歐陽修對此遙相呼應,在易學研究中提出了“聖人關心世界,享受世界”的口號。聖人感人,天下太平,對理學核心價值觀的確立有很大幫助。“雷出地,令人振奮,先王以樂崇德”,歐陽修解釋道。“我在這裏看到了壹顆聖人的心。”“聖人關心世界,享受世界。很好玩,但只是考驗神祖,心不在焉。聖人,以天下為心,以天下之憂為己憂,以天下之樂為己樂。”[3] 562歐陽修提出聖人以天下為心,以天下為己任,是對孔孟優良傳統的繼承和發揚,對王安石、程顥、張載、朱以及後來的知識分子都產生了積極的影響。此外,歐陽修在易經研究中對河圖洛書的否定,消解了易經研究中對象數的迷信,對易經研究向探義方向發展也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宋代儒學復興運動的壹大使命,就是在理論上回應佛、道的挑戰,在克服和戰勝佛、道的基礎上建立新的儒學理論體系。歐陽修在反佛中提出了“修其精華,勝其器”的思想,深刻、敏感、獨到,為佛道的發展開辟了新的道路,對後世理學重建儒學本體,戰勝佛道具有不可否認的啟示作用。

唐代以韓愈為代表的激烈的反佛反佛論,主要限於政治經濟利益的考慮,急於功名,沒有理論深度,只談其害,而忽略了佛教的誘惑和吸引的系統的佛學理論。所以,采取“人、書、家”這種簡單的方法是不可能戰勝佛教的。只有在本體論上打敗它,才能最終被拒絕和取代。

比歐陽修還早的石介,在排佛方面比以前有所突破。他強調“夷夏之辨”,批判佛道兩教以“邪異論”混淆儒家聖賢,把排斥佛教上升到捍衛中國傳統文化的高度:“夫與佛,故人,棄狄之人也。佛祖以易弟之教,混淆中國之教,中國之衣與易弟之衣,中國之言與易弟之言。”[2]卷六更嚴重的是佛教破壞中國禮教:“毀君臣之道,棄父子之關系,棄道德,違禮樂,分五常,遷四民之居,毀華服,祭先人。”[2]卷五但是釋迦牟尼並沒有對如何戰勝佛教進行理論上的探討,只是提出要把佛教趕出中國。

相比之下,歐陽修對佛家二胎教的批判更有理論深度。他對“中國,千年佛賊”的處境感到憤慨和不滿,並加以批判。歐陽修認為,佛教的危害遠遠大於道教。佛教理論足以體悟人情,煽動人心,而道教除非君主大力提倡,否則不會造成特別的傷害。“佛能鉗人情,鼓福報,人之動向往往眾多而熾烈;老人的話純凈而遙遠,仙女飛走了。其事深,不可究,故常無動於衷。所以佛的動搖很容易出招;而道教則不受主尊,並不孤獨。”[3] 271因此,歐陽修排斥佛道,而先重排佛教。他看到以前的方法都達不到排佛的目的,於是提出要想打敗佛教,就得“修書”。OCBA要修煉的“精”,是儒家傳統的“禮義”,即儒家是精,“禮義的精,就是勝佛。”[3] 123實際上是復興儒學以戰勝佛教。因此,他不贊成韓愈驅逐佛教的方法,也不贊成單純把佛教當作異端而驅逐出境的做法。而是主張“不如借鑒。”歷史表明,中國古代皇帝多次采取嚴厲措施打擊佛教,卻無力禁絕佛教。相反,他們變得越來越繁榮。“當妳走過去,妳會越來越集中,攻擊會暫時被打破和加強,但攻擊會越來越強烈。”如韓愈主張驅逐佛教後不久,唐武宗會昌五年(845年)大規模滅佛,對佛教造成毀滅性打擊,史稱“會昌法難”。但兩年後,在唐玄宗大中元年(847),佛教恢復了。歐陽修認為,佛教不是必須的,但是用來驅逐佛教的方法是錯誤的。中國早期政教開明,“禮義之教充盈天下”,所以佛教不可能傳到中國。佛教是在中國禮義被廢的時候傳入中國的,也就是占便宜。“三代衰,王正闕,禮義廢,佛祖近二百年來中國。”[3] 122現在佛教趁亂壹千多年了。百姓耳熟能詳,壹些王公大人鼓吹百姓浸骨髓,千歲之病遍天下。不是壹個人壹天就能憑壹口氣贏的。只有逐漸讓百姓修習禮儀仁義,放棄佛教,這才是“修書”。而佛教拋棄人倫,卻能吸引人,以至於“眾人皆同率歸”,因為“佛說有善。”[3] 123歐陽修看到佛教的根本魅力在於它的“行善論”,頗有見地。歐陽修指出,荀子對“人性惡”的鼓吹混淆了人性善惡的觀點,所以他把行善論歸於佛。要讓人們明白人性本善,“禮”就是“為善”,搞禮就是為善,以儒代佛為善。歐陽修提出了“修基”、“行善”的理論,在壹定意義上是對癥下藥,用新的方法開辟了新的方向,在當時影響很大。雖然歐陽修本人並沒有完成這壹任務,僅靠恢復“王政”和“理壹”顯然難以戰勝佛教,但正是沿著歐陽修“修正”的道路,後來的新儒家在本體論意義上重建了性善論,完成了新儒家體系的創建。

本文從三個方面論述了歐陽修在北宋儒學復興中的作用和貢獻。這三個方面是相互聯系的整體。推進古文運動,深入探討文學與道家的關系,既要學習儒家經典,以吸收道家的資源,同時也要對佛道進行批判。歐陽修繼承了孔孟儒學的優秀傳統,高舉韓愈大旗,壹身正氣,親自推動儒學復興。他的成就和貢獻深受後人的稱贊和欽佩。宋代理學大師朱深有感觸地總結了歐陽修的貢獻,說:“歐公之學,雖尚有道家之風不足,但其發力於言詞之間,而溯其波求聖賢之意,則在《易經》、《詩經》、《禮記》、《春秋》中,都曾試圖反復研究前代儒學的謬誤。《本論》文章演繹性善論,認為惡遠之於蠍子之根本,其賢者是當代大儒,但難免遠之於虛榮而信妖的先人。也可以深究國家的存亡,而且不是壹頭。.....真漢宮所謂仁者!”[7]第38卷

參考資料:

[1]陳。劉寒[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2]史潔。徂徠收藏[M]。北京:中華書局,1984。

[3]歐陽修。歐陽修全集[M]。北京:中國書店,1986。

[4]郭紹虞,主編。中國歷代文論選[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5]郭宇恒。中國散文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

[6]蘇軾。蘇東坡全集[M]。北京:中國書店,1986。

[7]朱·。惠安先生朱文公文集[M]。//朱子全集212。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 上一篇:疏通經絡瘀滯的“開關”只需壹招!
  • 下一篇:按摩器那麽多,價格差距大。真的有用嗎?
  • copyright 2024偏方大全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