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偏方大全网 - 健康養生 - 河上官印句子的主要內容

河上官印句子的主要內容

《河上官印句》作為秦漢時期黃老學者的著作,其主要內容是從漢代盛行的黃老學派無為而治、安身立命的觀點來闡釋老子的《道德經》。天與人事相連,治國之道與治身之道相同。兩者都是基於清空無為的自然之道,這也是河上官印句的基本思想。所以,陸德明的經典解讀把這本書概括為“以言治國之要訣”。

本文從“天道無為自然,元氣化萬物為生命”的宇宙論出發,基於天人合壹、國與體同體的觀點,探討以自然規律治國之道,尋求使國家長治久安、個人長壽之道。這是戰國秦漢以來黃老賈學說的基本內容。漢代發達的政治學和醫學養生都受到黃老學派思想的影響。但西漢初年,黃老的研究重點是討論安邦的“經藝治國之道”。河工是齊國黃老學派提出的壹個“靜民自定”的政治主張,因其適合漢初經濟蕭條、人民急需休養生息的形勢,由改工傳到曹參,並得到文帝、竇太後等最高統治者的大力提倡,盛行於漢初70余年。漢武帝即位時采納了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建議,儒家經典成為官方的統治意識形態,黃老學因此退出政治舞臺。

然而,被視為“政教之道”的黃老學派的政治理論雖已不合時宜,但註重個人修養的黃老理論仍在繼續發展。特別是在漢武帝迷信神仙方士,漢代社會追求長生不老風氣盛行的背景下,黃老養生理論獲得了非常有利的發展條件。到了東漢時期,黃老學已經演變成壹種強調個人養生的學說,成為不朽。王充《論衡道序篇》說:“世間能以老子之道而活,易淡泊,養精納怒。”《後漢書·焦深傳》載吳蒼《致焦深書》曰:“若蓋黃老之言,可乘虛入鬼而躲於遠方,亦可扶人於國,施於政。”可見東漢人認為黃老學的主要目的是養生成仙,而不是“治國養民,應用於政治”。東漢統治階級中有些人酷愛養生藝術,甚至把黃老當作神來供奉,在神社裏祈福。

《後漢書·光武帝紀》載皇太子對光武帝的勸誡:“陛下有玉堂之智,但失黃老栽培之福,願自愛,擅行。”《英格蘭楚王傳》也說:“英格蘭晚節更喜黃老。學成寶塔而齋戒而祭祀。”漢桓帝八年,兩次派使臣到陳國古縣祭祀老子,希望成仙(《後漢書·桓姬·郊祀》)。漢靈帝平二年,陳之主遷魏■與王劉崇,祭神,望吉不吉,罪大惡極。魏■與王* * *,同祭黃老君,希望長壽幸福,卻沒有(《後漢書》、傳)。可見,在東漢末年,祭祀黃老,求壽已經成為帝王貴胄的常事。這種風氣直接影響了太平道和五鬥米道這兩個桓靈世界中祭祀黃老的原始道教組織的形成。

從黃老理論在漢代的發展演變中,我們可以更清楚地看到,河上的官印句用黃老的思想詮釋了《道德經》的時代特征。首先,《河上官印句》對世間萬物形成過程的解釋完全符合漢代黃老的自然元氣論。河上的官印句子註《老子》第四十二章:“道生壹,命生二,命生三,命生萬物。”壹切都是消極的,為了擁抱楊。崇其以為和”,其文曰:壹生於道之初,陰陽在其命也;陰陽和諧,清濁分明,分天地。天地人萬物,天地人,人長大養。壹切都是風和日麗,歸心而死。萬物都有生命力,所以可以溫柔。若有藏於胸中,髓於骨中,虛與氣通於草木,則久矣。

可見,鶴崗公以黃故裏宇宙觀作為個人養生的理論基礎。

天人相通的觀點也在河面上的官印句子中表達出來。比如第四十七章說:“天人合壹,天人相通,精氣相合。”從這個角度出發,何工以自然法和無為而治為基礎,論述了黃老學說的兩個基本內容,即治國之道和治身之道。《官印·江上句》往往把治國和治身放在同壹時間,“據說聖人治國和治身是壹樣的”(三章)。治國的目的是穩定民心,使國家長治久安。其要點是愛惜民財,不奢淫逸,不嗜暴虐刑;治療身體的目的是身心寧靜平和,達到長壽。它的本質在於愛靈養神,消除情欲,不沈溺煩惱。二者的相似之處在於師法自然,“無為養心,為民安”。所以河上的官印句子說:治身者愛氣而健,治國者愛民而安。醫者呼吸精氣,無所聞,無所不聞;統治者施善而不發號施令。(第十章)

醫者應除情除欲,使五臟空,神行之。統治者是弱者,他們幫助弱者中的強者。(第十壹章)

聖人守道,天下人皆動心歸。治身會把天神從天上降下來,和自己來來去去。如果所有的人都不受傷回家,國家就會太平祥和。不害神明,長壽。以道治國,國泰民安,治身延年。(第三十五章)

依法無為,治身有益於精神,治國有益於全體人民,不勞而獲。(第43章)如果壹個人能得到足夠的知止,他將被自己祝福;如果他管好自己的身體,就不會努力;如果他管理國家,人民就不會打擾他,所以他可以長久。(第四十四章)

治國要愛惜民富,不為奢華;治身者,宜惜精,不可放之。夫獨愛人財精,可得天道先。(第五十九章)

治國不亂,治身還好。(第六十章)

治國安邦,好守。(第六十四章)

治國之刑,酷而深,民不聊生,所以不怕死。治身之人,沈溺於情欲,貪財自殺,百姓不知所懼。(第七十四章)

《河上官印句》雖然論述的是治國之道和治身之道,但其重點是治身養生,具有秦漢黃老學的特點。所以,書的第壹章開篇就有明確的意思:道可道——即經、政、教之道;非凡之道——不自然的永生之道。

按照《老子》中“道可為道,而不可為道”的本義,就是說可以用文字表達的道不是“不變的道”。“常道”是老子哲學中壹個獨特的概念,博大精深,神秘莫測,只可意會不可言傳。何尚公解釋說,“常道”是“長生不老的自然之道”,而不是“經教政之道”,這可能不符合老子的原意,但卻表現出作者輕視治國,強調養生長壽之道的傾向。第六十四章註雲“聖人學者不能學。人學智惑,聖人學性;學會治理世界,聖人學會治理自己。”它清楚地表明了作者忽視國家而註重身體的思想。

道教養生的內容主要是關於如何通過靈體的鍛煉和修煉,戰勝疾病和衰老,延年益壽,甚至長生不老。《莊子·刻意》中曾提到:“呼吸■,吐故納新,熊伸經鳥,只為長壽。這個導員是個好人,彭祖壽的考官也不錯。”《呂氏春秋》和《淮南子》兩部著作中均有黃故裏養生論的內容。《韓曙文藝誌》中記載的醫、宅、仙等著作,也指與黃老學關系密切的黃帝、蓉城等古代真人。但是只有壹本書《河上官印句》,直接用黃老的養生思想解釋老子的漢代經典。

根據馬王堆出土的《黃帝內經》、《道陰圖》和江陵張家山出土的《漢簡尹姝》記載,漢代的醫學養生方法多種多樣,主要有服用方劑、道法導氣、固本培元、養神養性等。服用處方藥(包括草藥和金石學藥物)的目的是利用藥物的外力來保養身體,延年益壽,祛除疾病,後來的道教外丹術也起源於此。行氣、留室、養神的方法,是為了維持人體內的生命元素,調節人體自身機能,從而消除疾病,延年益壽,導致了後世道教內丹術的發展。《河上官印句》養生法主要屬於內修法。黃老養生專家認為,人體的精、氣、神是維持生命的基本要素,稱為“三寶”。人的生老病死都是因為失去三寶而疲憊不堪,所以想長生不老的人壹定要註意精神的保養。所以《太平經》上說,“想長壽的人,要愛氣,敬神,重精。”行氣、留室、養神是早期道家和道教對養神的三大養生要求。河上的官印句,三個方面都有論述。

首先,關於行氣,公認河上之人與生俱來天地之和,和則散則亡。因此,善於呼吸的人必須保持和諧。“醫者愛氣,則全。”保存的方法是調整口鼻呼吸,使呼吸柔和緩慢。所以,成仙之道在於玄奘。玄,天亦人鼻;對壹個人來說,地球是壹個人的。口鼻之間,天地元氣貫通。通過口鼻呼吸,當它是連續的,細微的,如果能存在,那就什麽都不是了。與其患急病勤勞,不如養氣放松。(第六章)

壹個人如果能守住壹個使節,和他在壹起,他就長生不老。壹從道始而生,太和之精也。如果妳為了不混亂而獻身於本質,那麽妳的身體應該是順從的。

療愈身體的人呼吸精氣,這是聽不見的...治愈身體意味著鼻孔,打開意味著呼吸,意味著呼吸。(第十章)

其次,關於室中固精之道,江上稱男女之精為“精”,認為“主身者,宜惜精而不宜放”。保養精氣的方法有:壹、男女性交中禁欲、重施,突然使精氣外泄;二、填精補腦法。河上的官印句子寫著:愛之反復,骨髓滿骨。(第三章)

人以氣為根,精為蒂。根不深就拔,果基不牢就倒。說的話要深藏不露,緊扣其本質,做到不漏。根深蒂固者,長壽之道。(第五十九章)

醫者用陽精和糞便治療身體。(第四十六章)

最後,關於保持精神的方法。河上公認為:“人活著,是因為有精神。精神?空,喜歡安靜。飲食不當,忽念顏色,邪氣滿身,伐木累。”(第72章)這裏所謂的精神,並不是指人的思想和觀念,也有神靈的意思,即駐紮在人體五臟中的靈魂。人的精神容易愛上外在的音樂和財富的誘惑,產生貪欲和貪欲,使精神工作脫離了形式,於是生命危在旦夕。所以,想要長生不老的人,壹定要擺脫自己的感情和欲望,保持五臟的空性,精神上的寧靜,形神相擁。河面上的官印句子有很多表述,比如:人若能除情欲,存味覺,清五臟,則神仙住於其中。(第五章)

能滋養精神的人是不會死的。神稱為五藏之神,肝藏魂,肺藏神,心藏神,腎藏精,脾藏誌。五藏皆傷,五神必去。

人靠靈魂活著,就應該愛吃靈魂。情緒和精神都死了,死狀觸目驚心。魂在肝,神在肺。酒甘甜可口,有腐肝肺之功。所以,靈魂寧靜而道不亂,靈魂平安而壽長。(第十章)

醫者應除情除欲,使五臟空,神為之。(第十壹章)

上述三種養生方法,即行氣、固精、養神,繼承了漢代黃老陶之學,啟發了魏晉神仙道教。東晉南朝葛洪的《抱樸子內篇》和《上清學派經典》進壹步發展了河上官印句的養生術。這就是後道家重視河上官印句的原因。

  • 上一篇:2023年兔年除夕祝福語(實用)
  • 下一篇:當我回到家,他們談論著新鮮食物的“最後壹公裏”。
  • copyright 2024偏方大全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