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偏方大全网 - 健康養生 - 劉淑芬個人作品

劉淑芬個人作品

學術論文

六朝養生(臺北:國立臺灣省立大學歷史系博士論文,1982)。

出書

六朝的城市與社會(臺北:學生出版社,1992)。

慈悲與清凈——佛教與中世紀社會生活(臺北:三民書店,2000年)。

劉淑芬,任大熙譯,《六朝的城市與社會》(韓文版)(韓國,?城市:任靜文化學會,2007年)。(註:這本書是舊作,但譯本有壹些補充和修改。

《中世紀的佛教與社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0)。

犯罪的消滅與死亡的消滅──佛頂優於托羅尼課堂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9月)。

學術論文

《六朝養生的經濟基礎》,食料月刊(補發)11.11/12(1983):1-14。

《六朝建康的花園洋房》,大陸雜誌66.3 (1983): 39-47。

《建康與六朝的歷史發展》,大陸雜誌66.4 (1983): 36-47。

六朝建康與北魏洛陽之比較,臺灣省立大學建築與城鄉建設研究所學報2.1(1983):177-189。

《六朝建康城的興衰》,大陸雜誌67.4 (1983): 23-40。

《六朝時期的建康——城市民居與治安》,大陸雜誌68.4 (1984): 23-45。

《清代鳳山縣的建設與移民》,高雄文學20/21 (1985): 5-46。

清代鳳山縣(1684-1895):縣遷移個案研究,高雄文獻20/21 (1985): 47-63。

《清代臺灣省的設防》,《食糧月刊》(再版)14.11/12(1985):484-503。

《六朝學者》,中央研究院歷史與語言研究所學報56.2 (1986): 285-327。

《六朝時期南海貿易的發展》,《食品月刊》(再版)15.9/10(1986):379-394。

《3-6世紀浙東的經濟發展》,《中央研究院歷史與語言研究所學報》,58.3 (1987): 485-524。

“近四十年來的魏晉南北朝史研究”,民國以來國史研究的回顧與展望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國立臺灣省立大學,1988)。

《中古方制度初探》,《中央研究院歷史與語言研究所學報》61.2(1989):293-315。

《中世紀首都廣場體系的解體》,大陸雜誌82.1(1995438+0):31-48。

《五、六世紀華北農村的佛教信仰》,《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學報》,63.3 (1993): 497-544。

《北齊壹次會石竹——中古佛教社會救濟個案研究》,《新史學》5.4 (1994): 1-50。

《慈悲——中世紀佛教徒的社會福利》,北賢文化40 (1994): 17-20。

《藝術、儀式與社會:北朝時期中國農村的佛教實踐》,亞洲專業8.1(1995):19-46。

《佛祖頂禮達拉尼經典與唐朝的建立──經典建築研究》,《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學報》67.1(1996):145-193。

從鴻安集石刻看唐代捕鹿的地方社會,竹簡社編輯部編,《老先生九秩文集》(收錄於《竹簡雜誌》[臺北:蘭臺出版社,1997],第16期),第165438頁。

“古典建築的形態、性質和來源──古典建築研究之二”,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學報68.3 (1997): 643-786。

《森林葬——中世紀佛教中的揭示體研究之壹(壹)、(二)、(三)》,大陸雜誌96.1(1998):22-31;96.2 (1998):25-43;96.3 (1998):20-40。

“石洞──中世紀佛教裸露體研究之二(1)、(2)、(3)”,《大陸雜誌》98.2(1999):49-60;98.3 (1999):97-113;98.4 (1999):145-152。

《唐代俗人的塔葬》,《燕京學刊新7 (1999): 79-106》。

《中世紀的宦官與佛教》,《鄭欽仁教授退休論文集》(臺北:稻香出版社,1999),第45-70頁。

“死亡與生命的退化:中世紀中國佛教中屍體的暴露”,《中國宗教學報》28 (2000): 1-30。

“從國史角度看吳泰滅佛”,《中央研究院歷史與語言研究所學報》72.2 (2000): 1-48。

“建康和南朝商業帝國在中世紀中國經濟史上的變化和連續性”,載於《中國領域重建中的文化和權力》第200-600頁。斯科特·皮爾斯、奧黛麗·斯皮羅和帕特裏夏·埃布雷(馬薩諸塞州劍橋。:哈佛大學亞洲中心,2001),第35-52頁。

薛在河東,蜀在北魏,《中國歷史》11(東京:中國歷史學會,2001),第37-55頁。

2008年3月10日-中世紀晚期的屠宰和禁食(壹)和(二),大陸雜誌104.1(2002):15-33;104.2 (2002):16-30。

“五世紀華北地區的種族劃分和對佛教的壓制:蓋武起義的背景和意義”,《亞洲大事》15.1(2002):1-22。

“墓葬建築研究──古典建築研究(三)”,《中央研究院歷史與語言研究所學報》74.4 (2003): 673-763。

"客到有茶,欲去有湯"──唐宋世俗社會生活中的茶與湯。燕京學刊16(2004):117-155。

《六朝時期建康的佛寺與城市空間》,《古城與王權》(百濟研究叢書第13號,韓國:忠南大學百濟文化研究所,2005年)(註:本文以韓文發表)。

《中世紀僧侶的斬妖器》,蒲慕州主編,《鬼與鬼──中國通俗文化概貌》(臺北:麥田出版社,2005年),第135-173頁。

規訓與養生之間——唐宋寺院中的藥丸、奶藥與藥酒,《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學報》,77.3 (2006): 357-400。

《唐宋寺廟中的茶與湯》,《燕京學刊》19 (2006): 67-97。

《中國的經書與北朝佛教的傳播──從北朝的經書造像談起》,見竹簡學會主編,《老先生百年誕辰紀念文集》(收錄於《竹簡雜誌》[臺北:臺北竹簡學會,中國竹簡學會,2006年],第650頁。

《六朝時期建康的佛寺與城市空間》,《鄭欽仁教授七秩守慶文集》(臺北:稻香出版社,2006年),頁57-84。

《にみるるととととととと》,中國宗教文獻研究會京都大學人文研究所編(京都:臨川書店,2007年),第119-162頁。(註:本文以日文發表)

《中世紀佛教政策與社會城市轉型》,《唐研究》13 (2007): 241-299。

《禪園清規所見茶禮與湯禮》,《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學報》78.4 (2007 438+02): 629-6438+0。

《唐宋時期僧侶、國家與醫療的關系:從方子洞到惠民局》,李建民主編,《從醫療看中國歷史》(臺北:聯經出版公司,2008+00),第145-202頁。

《香火因緣——北朝佛教協會》,黃寬主編,《中國歷史新論》?基層社會卷(臺北:中央研究院?聯經出版公司2009年6月版,第219-272頁。

《玄奘(655-664)的最後十年──兼論總章(669)第二年的重葬》,《中國文史論》95期(2009年9月):1-97。

國家的回歸:論佛教金石學的意義及其在中世紀早期中國的地理分布,載於《中國早期宗教,第二部分:分裂時期(公元220-589年),編。約翰·拉格韋和呂鵬誌(萊頓:布裏爾,2009),第319-342頁。

從禪園的清規看唐宋時期的茶、湯禮與養生文化,知識宴會叢書(臺北:中央研究院,2010),第184-207頁。

書評和翻譯

《解讀中國歷史上的人口》,食品月刊(再版)13.7/8 (1983)。

會議論文

“5世紀長安的種族劃分和對佛教的壓制”(亞洲研究協會第50屆年會會議論文,華盛頓特區,3月28日,1998)。

《從家廟到功德墓廟——文化史的視角》,發表於北京大學中國古代史研究中心主辦的“唐宋時期的社會秩序與社會流動”學術研討會,北京:北京大學,2004年7月18-19。

“六朝時期的佛寺與城市空間”,發表於“皇權與城市”國際研討會,韓國:忠南大學百濟文化研究所,2004年10月26-27日。

《唐宋寺院中的茶與湯》(東亞佛教修道會議會議論文,英國劍橋,2004年7月1-2)。

“唐宋寺院中的藥丸、奶藥、藥酒”,發表於第二屆亞洲醫學史學會主辦的“宗教與醫學”國際研討會,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2004年6月165438+10月16-19。

《禪園清規所見茶禮與湯禮》發表於“中國宗教文獻研究——紀念京都大學人文研究所成立75周年”國際研討會,日本京都大學,2004年6月165438+10月18-21。

《從方子洞到惠民局——僧侶、國家與醫療的關系》,發表於“從醫療看中國歷史”國際研討會,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2005年6月5438+2月13-6月5438+05。

“唐宋時期的功德殿——以告白儀式為中心的討論”,發表於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主辦的“唐宋社會變遷”國際研討會,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2006年9月4-5日。

“國家的回歸:論佛教金石學的意義及其在中世紀早期中國的地理分布”(2006年12月,巴黎,18-21,Ritu als,Pantheons and Techniques:A History of Chinese Religion of Tang,2006)。

《從造像碑看南北朝佛教的幾張面孔》,發表於中央研究院歷史與語言研究所《中國史新論?宗教與性別研討會,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2007年5月1-3。

唐宋時期的功德寺——以告白儀式為中心的討論及附論:功德寺的意義,發表於中國歷史學會、國立程池大學、新歷史學會主辦的第三屆中國歷史學會“基調與變奏:7-20世紀的中國”,臺北:國立程池大學,2007年9月3-5日。

《玄奘的最後十年(655-664) ──兼論669年重葬》,發表於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講座,2008年10月27日。

“香火事業——北朝佛教信仰群體研究”,發表於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與中興大學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合辦的“中國歷史新論:基層社會”研討會,臺中:孫輝農場,2008年,165438+10月29日至65438+65438年2月。

“高僧形象的傳播與回歸──以玄奘的負面形象為視角”,發表於“宗教傳播與宗教沖突:東亞的第二次歷史變遷”國際研討會,臺南:成功大學,2009年,114-6538,10月。

其他的

“中國歷史上的遺跡信仰”,深度分析《普羅維登斯大學新聞》94期(2002)。

“以水清心,即茶藝表演之法——唐宋時期寺廟中的茶、湯、藥、禮祭”,《中央研究院周報》1017(2005年4月28日):4-6。

  • 上一篇:藥浴有什麽好處?藥浴的利與弊?
  • 下一篇:哪位朋友有關於“改變中國”的資料?我想寫壹篇作文,無論如何。
  • copyright 2024偏方大全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