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偏方大全网 - 健康養生 - 誰知道荊門石牌的歷史?

誰知道荊門石牌的歷史?

鐘祥的石牌鎮歷史悠久,自有史書記載,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

在漢代,這塊石碑被稱為藍水城。公元22年,農民起義軍綠林英雄攻打南郡時,就駐紮在這裏。

三國時,石牌名為京城。作為軍事重地,蜀國大將關羽在此駐軍。

隋朝時,石牌縣屬荊門府。唐宋以來,命名為景泰鎮;明代嘉靖十年(公元1531)命名為石牌。

歷史悠久,時間賦予了石牌“壹景三廟六廟三門兩橋四樓”。土城環在物管十街,奎哥寶塔圍墻俯瞰。祠堂清真寺,當鋪學院福音堂。商人和餐館密如森林,幾十家糧店日夜忙碌。貨船如聚蟻塢,梨園頻慶古戲。“同時,歷史賦予了石牌豐富的文化內涵。就連石牌的豆腐也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漢朝。

石牌是鐘祥市的文物之鄉,有各級保護文物34處,其中古文化遺址6處。鎮內古街小巷縱橫交錯,基本保持了明清時期的原始風貌。這些古跡彰顯了石牌古鎮悠久燦爛的歷史文化,展現了石牌獨特的漢代文化、明清傳統文化和多姿多彩的戲劇藝術特色。其中古建築34處,現存主要建築有:古戲樓、廟、文景閣、李故居、明清民居建築;古文化遺址6處:龍子浜化石產地、灣子田遺址、彭家臺遺址、上陳坪遺址、樂迪城遺址、瓦窯遺址;有22座古墓,包括長崗嶺墓群、石崗墓群、肖家忠墓群和馮佳雙忠墓。有重修鳳臺寺前後寺碑、重修郭崇寺碑、正奇淩霄牌匾等三處古代石刻。有辛亥革命老人鄒榮軒墓、賀龍元帥祖居、石牌火神街56號、石牌老街四處革命遺址和墓葬。

日前,記者來到石排,探訪了石排的古戲樓和山街。

古鎮石牌群眾文化歷史悠久。“漢劇”是石牌戲的主要劇種,起源於清初,根據漢調發展而來。據上世紀80年代編纂的《石牌》記載,清朝鹹豐、同治年間,由於戰亂,漢劇日漸衰落。太平天國失敗後,化名劉聚輝的陳玉成某部隱居,在石牌辦班,培訓戲曲演員...因為他們的努力,沒落的中國戲曲呈現出復興景象,石牌成為主要的活動中心,被稱為中國戲曲的搖籃。

正是因為漢劇的興盛,石牌鎮才有關帝廟、泰山廟、王耀廟、雷祖廟、上貞觀、陜西會館、西漳等七大古戲場,戲班裏演出頻繁。據石牌記載,有時幾出戲在同壹個地方上演,熱鬧非凡。如今,這七座古戲樓只剩下關帝廟戲樓。

石牌關帝廟戲樓現在統稱為古戲樓,位於石牌中學校園內。據《石牌誌》記載,關帝廟戲樓原是雄偉的關帝廟的壹部分,建於清康熙五十三年(編者註:1714),乾隆丁酉年(1777)重修。記者在古戲場現場看到,關帝廟主廟已經不見,戲場孤零零壹個人。如今,劇院周圍都是房子。正是在這些房子的映襯下,劇院猩紅色的墻壁顯得格外“醒目”。劇場圍墻外,是居民“因地制宜”的菜地。據《石牌》記載,整個劇場以磚木結構為主,有部分石構件和木地板。下層是入口門口,兩邊是票房。上層是凸的,舞臺在前面,更衣室在後面。記者眼前的劇場內部結構和《石牌誌》中記載的壹樣,只是外面全是墻。“這個舞臺本來是沒有墻的,後來加了墻保護舞臺(內部結構完整)。”壹位正在菜園子裏幹活的中年婦女回答了記者的問題。

以前在關帝廟劇場演出的戲班,大多都有“證據”可考。最早有記載的在關帝廟登臺表演的戲班叫太原班,他們在乾隆四十二年破臺,最晚的是洪太班,時間是光緒三十四年。這壹有記錄的表演持續了大約壹個半世紀。由此可見當時石牌梨園文化的繁榮。《石牌實錄》說:“在(記錄的)二十多個班名中……從標有地名的隊伍來看,石牌確實是當時中國壹個戲劇活動的中心。”

從某種程度上說,關帝廟戲場見證了石牌漢劇的發展、繁榮和衰落。民國時期,石牌開始流行壹種叫“高腔”的戲曲,人們的“休閑娛樂”開始多元化,“取樂”不再固定在壹個地方:“評書”開始遍布茶館、酒廠,農村也經常上演“皮影戲”。此時關帝廟戲樓作為表演據點的作用已經不那麽明顯了,但“每次關羽(關羽)生日祭祀,關帝廟戲樓還是蠻熱鬧的,有武術表演,也有古畫戲曲表演。”壹位80多歲的老人告訴記者。

壹個劇院有壹個劇院的歷史使命。任務結束後,正是那種歷史的自豪感,才能引發世人的心。現在關帝廟的劇場是孤獨的,前日的輝煌彌漫著無盡的塵埃,不時觸動著牽掛者心中的那根弦。

如果說關帝廟戲場是石牌文化藝術歷史演變的代表,那麽山街就是石牌商業歷史演變的縮影。石牌商業興起於唐宋時期,是漢江中遊的商埠。清朝乾隆年間,“水陸舟船,輻輳無數,煙火迷離,戶戶不下千戶”,“米商頗盛”,被稱為“小漢口”。

民國初年,石牌是鐘祥縣(舊稱)西南、荊門以東的糧棉油集散地,進口煤油、火柴、細布、香煙等商品。據有關史料記載,當時鎮上有大小商戶700余家,有糧、紗、布、脂、紙、瓷、石灰、煙葉、木材、木炭、牲畜、魚蝦、水果、雜貨、餐飲、煙酒等多種類別。

“山街可以反映石碑的舊貌。民國時期山界是石牌的商業中心,現在那裏的房子大部分還沒有撤下來。”石牌鎮政府壹名工作人員告訴記者。石牌山街離石牌鎮政府不遠。從鎮政府出來向南走100多米,然後向西拐進壹條小巷,再走幾十米就到了街口。山街是壹條西北-東南走向的小巷,全長不到壹公裏,寬度只有兩到三米。巷子東南端有壹座半圓形的房屋建築。據說以前是做紙業的。巷道兩邊是“連體”的古建築。據說東北的建築是“明式”,西南的是“清式”。巷道全是帶泥的青板巖,青板巖中間露出壹個光禿禿的“背影”,分不出是那個時代的產物。石板兩邊的泥土上,不時出現幾棵綠草樹,風吹不動。

“民國時期,山街糧店很多,每隔幾米就有壹家,這裏壹家,這裏壹家,那裏壹家……”78歲的胡家之用手指著山界昔日的繁華。壹條不到壹公裏的山路,既然過去有13糧店,這幾乎已經證明了什麽。胡嘉之出生在石牌,成長在山街的弄堂裏。他現在住在山街西南樓中間,這是祖上留給他的財產。“我家以前是開雜貨鋪的,店名叫雜貨醬花園。”胡佳芝說。雜菜醬園舊址是胡加之住的地方,現在招牌看不到了,因為文革時刮掉了。胡家誌說,他家對面的房子原來是典當行,他家右邊的房子原來是他的祖產。

在胡佳芝的記憶裏,山街壹天到晚都是熙熙攘攘的人群,本來就不寬敞的巷子裏非常擁擠。正是這種“排擠”,給胡佳芝的父母帶來了源源不斷的金錢。胡誌明給記者講了壹個故事:1931年,賀龍攻打鐘祥時在他家住了三天,向胡誌明父親借了200噸大米...解放後,石牌區委書記張生(也可能是張連生)來到胡誌明家,詢問借米的事。因為借了胡家,戰爭中把欠條弄丟了。胡佳芝的故事,記者在咨詢了石牌芝後,發現有些不同。據石牌記載,1930年8月28日(農歷七月初五),賀龍率領紅軍攻打石牌時,駐紮在郭珊街。賀龍住在石牌民族街56號,也就是胡佳芝現在住的地方。

  • 上一篇:道教的主要思想是什麽?
  • 下一篇:小李養生機
  • copyright 2024偏方大全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