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偏方大全网 - 健康養生 - 銀川的歷史

銀川的歷史

1.銀川的歷史是銀川歷史悠久,是中國古代文明的發祥地之壹。在水洞溝發現的舊石器時代晚期人類活動的遺跡和遺物表明,早在原始社會這裏就有人類活動。春秋戰國時期(約公元前11世紀-公元前221年),寧夏是羌、戎、匈奴的聚居區之壹。

秦始皇統壹中國後,蒙恬率30萬大軍戍邊,修建了舉世聞名的秦長城,修建了著名的秦渠,開創了引黃灌溉的歷史。到了漢代,這裏的農業經濟已經相當繁榮。漢陽朔皇帝在位期間,修建了北方電農鎮,翻開了銀川城市建設史的第壹頁,至今已有2000多年。漢武帝劉徹兩次訪問寧夏,向中國移民70萬人,進壹步發展了農業灌溉。唐高祖宜豐三年(公元678年),建懷遠新城,即現在的銀川市興慶區所在地。唐安史之亂後,太子恒力進入寧夏,在那裏登基稱帝(唐肅宗)。當時的銀川已經成為中國東西交通和貿易的重要通道之壹,農業發達,財富可觀。

公元1038年,黨項首領李元昊建立了以寧夏為中心的大夏王國,史稱西夏,興慶府(今銀川市)為都城。首領李元昊在這裏建了壹個祭壇來收藏書籍,也就是皇帝的寶座。當時西夏的疆域包括寧夏、甘肅大部、陜西北部、新疆東部等西北廣大地區,與宋遼金政權對峙了189年。元朝滅西夏後,1288設置寧夏府道,地名“寧夏”由此產生。此後,銀川壹直是歷代王朝守衛邊境的重鎮。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1958成立寧夏* * *自治區,首府為銀川。

2.寧夏寧夏的由來寧夏得名,始於公元1227年平定西夏。元朝滅西夏後,改稱“寧夏”,意為西夏的平定、穩定和“安寧”。

寧夏歷史悠久。據考古學家在寧夏靈武縣水洞溝和中衛縣長流的考古發現,早在3萬年前,這片土地上就有舊石器時代的人類生活,創造了舉世聞名的“水洞溝文化”。

公元前221年,秦國滅六國,收復河套。當時寧夏是北地郡,六國的臣民大批移至此地開墾土地,修築運河灌溉。為寧夏平原的農業發展奠定了基礎。秦代開鑿的秦運河,至今仍在使用。漢武帝時期,大量移民湧入寧夏河套地區。也給中原地區帶來了先進的農耕技術。為了擴大耕地,開鑿了壹條新的漢運河。

東漢末年,三國分裂,中原戰亂。寧夏變成了羌、匈奴、鮮卑。

遊牧,競爭的地方。公元407-431年,匈奴赫連勃勃崛起,建立大夏,成為十六國之壹。現在寧夏的固原、靈武、銀川都在它的管轄之下。李淵滅隋建唐,全國分十五路。寧夏屬於關內路。在今靈武縣以南的靈州,駐有都督府、朔方等軍六萬余人。成為西北的政治、軍事、經濟和交通中心。唐朝鼎盛時期,寧夏經濟也有很大發展。

公元1038年,元昊正式稱帝,國號夏。因為在北宋的西部,與十六國之壹的赫連夏不同,所以歷史上稱為西夏。興慶府,即現在的銀川,既是西夏的政治經濟中心,也是水利灌溉的樞紐。在西夏,畜牧業興盛。宋朝用的馬,大部分是從西夏購買的。成吉思汗還從西夏得到了許多駱駝。西峽的手工業也很發達,主要是制革、紡羊毛、做地毯。建於梁左的承天寺塔至今仍屹立於銀川,顯示了西夏人高超的建築技藝。

公元1227年,西夏國被成吉思汗滅後,袁在此設置寧夏府道,開始遷入* * *。朱元璋建立明朝後,寧夏成為邊塞。

公元1368年,朱元璋下令農民復耕,承認耕者有其田,耕者享其田。後來又頒布詔令,規定寧夏等地的農民要有自己的土地,絕不征稅。* * *還組織軍隊興修水利,在靈州、固原壹帶安置大量* * *作為“駐軍”百姓。公元1412年前後,人口倍增,糧食儲備增加。寧夏等地倉儲可以支撐當地10年工資。但是明朝中期以後,發生了戰爭,寧夏的經濟受到了很大的破壞。

寧夏政府的建立,使寧夏普遍減稅。到18年底,從寧夏發展到平涼,千裏回莊,逐漸成為中國最大、最集中的聚落。民國後,公元1929年寧夏建省,轄寧夏、寧朔、平羅、靈武、鹽池、金雞、同心、中衛八縣及內蒙古阿拉善、額濟納旗。

1949 10寧夏解放,原組織管轄不變。1954年,寧夏並入甘肅省。1958 10寧夏自治區正式成立。

3.銀川名字的由來銀川是壹座歷史悠久的古城,也是壹座發展中的區域性中心城市,在民間傳說中也被稱為“鳳凰城”。

銀川最早的聚落發現於3萬年前的靈武市橫城水洞溝遺址、銀川西郊鎮北堡和賀蘭縣溫泉。殷商、春秋、戰國時期,是北羌、荀彧(肉粥)、匈奴等民族活動的遊牧區。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壹中國後,銀川屬於北地郡。漢陽朔皇帝在位期間(公元前24年左右),修建了北方電農城(又稱鹿城、飲汗城),這是銀川建設的開端。

南北朝時,大夏國重建了理子花園,成為駐軍和運糧的重鎮。懷遠縣、懷遠縣位於北周。

唐高宗宜豐二年(677),懷遠縣被黃河淹沒,城被廢棄。第二年(678年),在老城(今銀川市興慶區)西建新城。

懷遠鎮在宋代,北天璽四年(1020),黨項首領李德明從靈州(今靈武)遷都懷遠鎮(今銀川),建宮改稱星州。李德明的兒子李元昊做了興慶州。

宋保元元年(1038),李元昊在皇帝寶座所在的興慶府建壇,建大夏國(史稱西夏),定都興慶府(銀川)。袁買中興路,後改為寧夏府路。

明朝建立寧夏府,是“九邊鎮”之壹。清朝和明朝仍然由寧夏政府統治。

民國時期(1929)設立寧夏省,銀川為省會,稱為寧夏省會。1944年4月,寧夏省會命名為銀川。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時,這裏還是寧夏的首府。1954年撤銷寧夏省建制,銀川市為甘肅省銀川機構所在地。

1958 10 10月25日,寧夏* * *自治區成立。銀川是自治區首府,是自治區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

4.銀川的由來“銀川”作為壹個古老的地名,最早見於《新唐書·地理》:“鄞州銀川郡”。

所以地址在陜西省米脂縣東北部。據《讀史記紀要》記載,宋崇寧四年(1105),“仍置鄞州,五年後廢為銀川城,黃金為銀川村。

求廢。“銀川”壹詞出現在寧夏的地方文獻中,大約在明末清初。

壹些官員和文人用“銀川”來形容寧夏平原溝渠縱橫、湖泊珠聯璧合的美麗景色。如“倚駝鈴對河,遠取銀川賀蘭”“連山如波,黃河闊。

城堡浩如煙海,銀川也浩如煙海。”“或者天武會聊聊天,暫時把泥鰍洞搬到銀川。“這些詩中的銀川沒有明確的地名意義。

清朝雍正年間,“銀川”壹詞逐漸有了地名的含義。如惠農渠碑文中有“黃河發源於昆侖,積石,經銀川,自石嘴山北流……”碑文中的銀川壹般稱銀川平原為引黃灌區。

銀川,簡稱“銀”,是寧夏* * *自治區首府,全區軍事、政治、經濟、文化、科研、交通、金融、商業中心,是以發展紡織工業為主,機械、化工、建材工業協調發展的綜合性工業城市。銀川位於中國西北的寧夏平原中部,西臨賀蘭山,東臨黃河。它是壹個發展中的區域性中心城市,也是中國* * *國家博覽會的永久舉辦地。

銀川是壹座歷史悠久的古城,歷史上是西夏王朝的都城,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在民間傳說中也被稱為“鳳凰城”,在古代被稱為“興慶府”、“寧夏城”。素有“江南魚米之鄉”、“明珠”之稱,西有著名的國家級風景名勝西夏陵。城市綜合競爭力位居全國百強,榮獲全國文明城市、全國節水型城市、國家衛生城市、國家園林城市、國家環保模範城市、中國人居環境模範獎等榮譽。被評為“中國十大新豐度”,3萬年前舊石器時代橫城水洞溝遺址和鎮北堡、溫泉新石器文化遺址是銀川發現的最早聚落。

殷商、春秋、戰國時期,是北羌、荀彧(肉粥)、匈奴等民族活動的遊牧區。公元前221年,秦始皇滅六國後,蒙恬率30萬大軍北擊匈奴,取河套之地。據寧夏平原河東地區,開始在此戍邊,有秦分三十六郡,銀川北地郡。

漢陽朔皇帝在位期間(公元前24年左右),修建了北方電農城(又稱鹿城、飲汗城),這是銀川建設的開端。南北朝時,大夏國重建了理子花園,成為駐軍和運糧的重鎮。

懷遠縣、懷遠縣位於北周。懷遠縣、懷遠縣位於北周。

唐高宗宜豐二年(677),懷遠縣被黃河淹沒,城被廢棄。第二年(678年),在老城西埂建新城(今銀川興慶區)。

懷遠鎮在宋代,北天璽四年(1020),黨項首領李德明從靈州(今靈武)遷都懷遠鎮(今銀川),建宮改稱星州。李德明的兒子李元昊做了興慶州。

宋保元元年(1038),李元昊在皇帝寶座所在的興慶府建壇,建大夏國(史稱西夏),定都興慶府(銀川)。中興路始建於元代,後改為寧夏府路,寧夏之名由此而來。

明朝建立寧夏府,是“九邊鎮”之壹。清朝和明朝仍然由寧夏政府統治。

民國時寧夏道名與清代寧夏郡名相同,寧夏為朔方古道,故改為朔方道,統領寧夏、寧朔、中衛、平羅、靈武、金雞、鹽池、榮臻諸縣,仍屬甘肅省。道觀部及寧夏、寧朔兩縣,均設在寧夏市。

1913年,寧朔縣遷至新滿城,後遷至永寧縣王洪堡、曲江堡、青銅峽市小壩鎮。1923 10 17年6月,原甘肅省朔方路八縣與寧夏禁衛軍管轄的陶西蒙古旗屬地合並,組成寧夏省。

1929 65438+10 1寧夏省成立,定都寧夏市。1941寧夏、寧朔兩縣分析4月,部分轄區增加永寧縣,縣址在陽河堡(今永寧陽河鎮)。

寧夏回族自治區更名為賀蘭縣,縣政府從省城遷至謝堡堡(今賀蘭縣西港鎮)。1944 65438+10月將寧夏省會改為建制市,命名為銀川,仍為寧夏省會。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時,這裏還是寧夏的首府。1954年撤銷寧夏省建制,銀川市為甘肅省銀川機構所在地。

1958 10,寧夏* * *自治區成立。銀川是自治區首府,是自治區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2-3】地名的由來“銀川”作為壹個古老的地名,最早見於《新唐書·地理》:“銀川郡,鄞州”。

所以地址在陜西省米脂縣東北部。據《讀史記紀要》記載,宋崇寧四年(1105),“仍置鄞州,五年後廢為銀川城,黃金為銀川村。

求廢。“銀川”壹詞出現在寧夏的地方文獻中,大約在明末清初。

壹些官員和文人用“銀川”來形容寧夏平原溝渠縱橫、湖泊珠聯璧合的美麗景色。如“倚駝鈴對河,遠取銀川賀蘭”“連山如波,黃河闊。

城堡浩如煙海,銀川也浩如煙海。”“或者天武會聊聊天,暫時把泥鰍洞搬到銀川。“這些詩中的銀川沒有明確的地名意義。

清朝雍正年間,“銀川”壹詞逐漸有了地名的含義。如惠農渠碑文中有“黃河發源於昆侖,積石,經銀川,自石嘴山北流……”碑文中的銀川壹般稱銀川平原為引黃灌區。

清乾隆年間,寧夏知府趙本智在府城(今銀川市)創辦銀川書院,王祎晨主編《銀川小誌》。“銀川”壹詞所指範圍趨於具體明確,開始承擔地名意義,逐漸成為寧夏府城的代名詞。

1944年,寧夏省會(今銀川市舊址)改為建制市,正式命名為“銀川”。地名壹直沿用至今。

[2]鳳凰。

5.寧夏銀川市的由來因多種原因得名“銀川”,其形成有壹個曲折的歷史過程。

今寧夏銀川,古代是靈州、星州、朔方的地盤。在史書中,夏玲、尹霞、臨夏、林吟被用來指代今天的寧夏和陜北,寧夏早已與“銀”字緊密相連。這是因為至少從南北朝到唐代,與今天寧夏相鄰的陜北地區在地名上被稱為連胡。

尤其是北魏時期,在陜北(今陜西省靖邊縣東北的白城子鄉)建立了周霞,北周時期建立了鄞州(今陜西省橫山縣東),唐代改稱銀川縣。此外,隋唐時期,我們還在今天的陜北地區設立了夏、隋銀旗。

到了唐代,陜北成為黨項羌族拓跋部割據勢力的中心。在宋代,陜北是宋朝與西夏的主戰場之壹。

北宋雍熙二年(985),鄞州城(銀川縣)被西夏軍攻陷。元豐五年(1082),宋軍在永樂城舊址(今陜西省米脂縣西北)重建新城,命名為“銀川村”或“銀川市”。這座城市的軍事地位非常重要,在宋夏時期就成為軍事要地。到了明代,在壹些名人、官員的作品中,為了表達對過去的懷念,為了表現過去的風雅,有時又別出心裁,附加古意,有意識地用周霞來拍寧夏,同時用鄞州或銀川來比喻星州及後來的寧夏城(今銀川市)。

比如曹璉的文章《西夏盛興賦》開頭第壹句就是“周霞壹大郡”。這個“夏州”是什麽意思?根據文章的標題,文中所謂的周霞,指的是古代西夏和明代的寧夏鎮,因為文中提到“有河渠重障”、“水旋如諧”、“營盤興武”、“園開美景”、“秋高氣爽”、“驪山雲”、“賀蘭雪清”

再比如《山西永濟誌》重建海神廟的記載中,捐修的人郭誌延曾是寧夏巡撫。碑文對此的描述是:郭知言“開府於銀夏”,顯然是用“銀夏”指明代寧夏及寧夏城鎮。

明代另壹位寧夏巡撫王崇古在《北別吳希泰》壹詩中寫道,也有“三年應荊肩銀,秋驅心出”的句子。在這裏,“殷碩”被稱為寧夏在明代和寧夏鎮在九個邊界。新月顯然指的是寧夏全境;白銀意味著城鎮。

看來,明代人對以“夏玲”、“尹霞”、“殷碩”、“林吟”指代西夏、寧夏古鎮的範圍,正逐漸轉移和縮小到指代城鎮(寧夏城)的地步。此時詩詞文章中提到的“銀”“夏”等詞,基本都是指寧夏全境,沒有明確的地名含義。

終於在明末,掌管西北四大軍事重鎮的三邊都督劉敏寬,在他寫的壹首詩中,第壹次有了突破。《楊楚普秋撫長城四首》中有壹句說:“梯田覆冠山,有無限壯美之樹。

煙雲隨劍,繁星搖曳。必須依靠駝鈴臨江,從遠處拿下銀川和賀蘭。

函谷關玉門如鼎,金城百分之十二在安瀾。“劉敏寬,山西運城人,萬歷五年(1577)進士。萬歷四十三年(1615),由燕綏總督升任陜西三邊總督,在固原(今寧夏固原市)開設衙門,控制燕綏、寧夏、甘州、固原的兵馬,統壹指揮西北戰區。

這首詩應該是他在擔任三邊總督時,從固原到花麻池(今鹽池縣)執行秋季閱邊任務時,在長城關口(馬明華赤城東門外的長城)即興創作的。詩中提到的“銀川”不再比喻古興洲和寧夏鎮,因為詩寫的是河套,與賀蘭山同時出現。所描寫的長城或黃河,就像兩條帶子,既“帶”著銀川,又“註”著賀蘭。

所以從詩和全詩來看,詩中的“銀川”二字確實是指銀川平原或寧夏城鎮。不難看出,直到明末,仍然沒有壹個城鎮以“銀川”命名,因此也就不存在城鎮以“銀川”命名的情況。

就連文人最喜歡的書院命名方式也是回望過去。當時,鎮上的書院分別命名為鄭陽、文怡和碩放。清朝以後,情況就大不壹樣了。人們開始陸續看中“銀川”這個詞,逐漸在寧夏廣泛使用。從河西灌區逐漸承包到寧夏城,最後成為這座古城的別名和代名詞。

清代寧夏府屬甘肅省管轄,府城即現在的銀川市。在歷史文獻中,銀川第壹次被稱為府城,見於康熙四十七年(1708)。寧夏水利專家王在《重修漢渠隱洞》詩中說:“漢唐之際,河水奔流,百舞練長虹。

唐來西繞蘭山麓,漢延至唐之東。.....曾經聽說河源天上來,壹曲有千條流路,或者天氣有聊臨時把泥鰍洞搬到銀川。"

繼王之後,更早用銀川射夏城的是佟誌。他是清朝的兵部侍郎。雍正四年(1726),奉命主持修建寧夏惠農、長潤第二運河。第七年(1729)運河竣工,他親筆題寫了惠農運河碑文。碑文開頭寫道:“黃河發源於昆侖,積石,經銀川,自石咀北上……”

立碑時可見,寧夏古城名為“銀川”,真正出現在清康雍之時。乾隆十八年(1753),寧夏府知縣趙本智在府城(今沂南)。

6.寧夏的歷史、文化、漢代屬於碩放史部。

西漢時,北帝郡轄於甘肅環縣。固原設安定縣;寧夏屬於北地縣和安定縣。東漢安定縣移至甘肅鎮遠縣,北郡移至吳忠市利通區西南。

十六國,匈奴鐵佛部首領赫連勃勃所建大夏國的疆域。北魏北周時期,移民繼續推動村落發展,村落再次得到有效發展。寧夏原名“塞北河之南”。

唐代寧夏屬關內道,有原州、靈州、席暉、安樂、雄州、警察六州。天寶十四年(755),唐朝爆發“安史之亂”,太子恒力在寧夏靈武登基為唐肅宗。

北宋時,寧夏屬慶豐道,後寧夏北部被李、黨項所占。北宋只控制寧夏南部,寧夏南部改為靖遠路。元代,在西夏國殤遺址設立西夏中興。

至元二十四年(1287),設寧夏府道,故名寧夏。明朝初設寧夏府,後改魏。

增加了寧夏左屯衛、鐘屯衛和前衛、中後衛、後衛。後來設置寧夏鎮、固原鎮,並沿長城設置九個防區,稱為九鎮,是明朝第二個重要的邊陲城鎮。

清朝順治五年(1648),清朝在寧夏設總督,屬陜西布政司,隸屬建康院,寧夏為準省。撤退,改寧夏府,設縣,隸屬甘肅,但提拔寧夏連長為提督,再加寧夏將軍府,仍不失省格局。

寧夏最著名的地方特產是枸杞、甘草、賀蘭石和二毛皮、壹灘羊,因其紅、黃、藍、白的顏色,也被稱為“四寶”。寧夏美食以西北面食為主,特色很多。

因為農業發達,蔬菜水果比甘肅豐富,黃河等河流遍布全區。主要食用肉類是牛羊肉,各縣大市場都是殺活羊,各種羊肉菜都嘗不到。

* * *傳統不靠近煙酒,所以比較傳統的* * *餐廳不提供酒精飲料。不過西北人大多喝酒,那裏的低度白酒和果酒口味純正。

擴展數據:

夏* * *自治區,簡稱“寧”,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省級行政區,首府銀川。地處中國西北內陸地區,東鄰陜西,西、北鄰內蒙古,南接甘肅。

1958年10月25日,寧夏* * *自治區正式成立,轄銀川市、吳忠市、中衛縣、中寧縣、同心縣、靈武縣、鹽池縣、金雞縣、沽源縣、鹽池縣2個市、1區、17縣。截至2018年底,寧夏* * *自治區有5個地級市,其中11個縣,2個縣級市,9個市轄區。

  • 上一篇:東北特產(東北特產加盟)
  • 下一篇:腌小米粥健康
  • copyright 2024偏方大全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