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偏方大全网 - 健康養生 - 談談明清時期中醫保健發展鼎盛時期的主要表現。

談談明清時期中醫保健發展鼎盛時期的主要表現。

中國的中醫養生文化在明清時期有了很大的發展,最突出的實現就是我國人口的平均壽命有了顯著的提高。明清時期中醫養生文化的發展呈現出以下顯著特點。

1,理論水平進壹步提高。

張景嶽對明清時期養生學術理論的貢獻最大。張將《黃帝內經》的論述收進的“取命”範疇加以論述。他自己獨到的見解體現在治形論中。

張景嶽在《形論》中首先批判了老子消極的人生觀,辯證地闡述了形與神、形與生命的內在聯系,提出形是神和生命現象的物質基礎,並明確指出:“善於養生者,不可先養此形為神府?”在張景嶽之前,大部分養生專家都註重心靈的修養,從來沒有如此響亮地提出過“保持身材”的主張,可見他的養生理論確實是獨到的。

除張景嶽外,李旦和李時珍也是明代重要的養生理論家。李旦在其養生理論中提出《黃帝內經》“飲食適度,起居有規律,不可操之過急”和“養心在內”是正宗的養生方法,並在此基礎上創立了避風禦寒、省力放松、戒淫戒淫、淡味靜心等壹系列實用的養生方法。李時珍的《本草綱目》豐富和發展了飲食調養理論,在養生領域產生了重大影響。

2、表達方式通俗易懂。

明清時期,隨著中國養生文化的進壹步發展和普及,唯心主義成分日益減少,許多養生學家開始重視養生理論和實踐的普及。此時的內丹氣功壹改“雅難”的舊貌,開始變得簡潔明了。文中對內丹修煉所涉及的人體部位和五臟功能進行了清晰的闡述,特別是內丹修煉的重要部位為三丹田和三觀,並指出要點,讓人壹目了然,非常通俗易懂。

表達的通俗化還突出表現在明清時期出現了大量通俗易懂的養生書籍。如醫在先,尊生八音,君子食色之言,呻吟之言,修課小竅門,老老不變之言等。,都是這壹時期出現的,包含了從古至今豐富多彩的養生文化內容,但又高雅通俗的優秀養生書籍。明代王文祿的《藥為先》用熟悉的事物作比喻,深入淺出地解釋了許多深奧的養生理論,如形神關系:“形如燈盞盛滿油,神如燈油點火。燈壇子壹翻,燈壇子就爆了,形和神合,即魂滿,營和。”

胡的《類修精要》以格言警句的形式總結了許多重要的養生方法。例如,在談到情緒調節的養生作用時,胡寫道:“笑,少;煩了,就老了;打壹仗,瘦瘦的;讓路,變胖。”不僅語言輕松朗朗上口,形式也很活潑,容易被大眾接受。健康書籍的普及不僅促進了健康文化的普及。

3.保健對象偏向老年人。

中國的養生理論,自唐代孫思邈提出“養老大案”以來,逐漸將研究重點轉移到老年人身上。然而,這種觀點真正流行起來是在明清時期。特別是明朝嘉靖皇帝晚年追求長生不老,清朝的康熙、雍正、乾隆皇帝也舉行過上千次的宴請和敬老活動。最高統治者的上述舉動,客觀上促進了重視照顧老人風氣的形成。這壹時期出現的養生作品,大多不同程度地與老年人的健康長壽有關。

明清時期養生保健的對象是照顧老人,這也說明當時出現了大量的老年學專著,如《壽世保元》、《老老邊宇》、《老老恒言》等,都把養老列為重要的養生保健內容。其中,明代醫家龔廷賢也在《時壽寶源》中寫道?在衰老理論中,衰老的原因是作為壹個專題來研究的。此外,當時的許多非養生專著也非常重視老年人的保健和長壽。

4.多種養生方式並存。

明清時期的養生方法與前代相比沒有明顯的改進,但現存的各種養生方法卻是兼收並蓄,從而呈現出動靜並重、綜合調理的多元化趨勢。在這個時期,靜態的養生方法特別註重管理心靈。在《尊生八記》中,郜璉強調提醒人們,只有保持健康,關心心靈,才能延緩疾病,延長壽命。

與靜態保健的特點相對應,明清時期的動態保健註重指導方法。所謂“導”,其實是壹種以“導氣使和,引體使柔”為特征的醫療運動保健方法,將積極的呼吸運動與身體運動相結合。它起源於戰國時期,與氣功、推拿成為中國動態養生法的三大支柱。

明代以後,道藏的出版和武術的發展,極大地促進了道音的普及和提高。如華佗的《五禽圖》在明代鄭德時期的狀元羅鴻賢所著的《仙傳四十九方》中有詳細的收錄,並指出“凡人不安,玩此禽獸之遊戲,必出汗而得病。”指出引導法的保健作用。此外,綜合調理也是明清時期最重要的養生方法之壹。

  • 上一篇:鄭州附近哪裏適合自駕遊帶孩子,自駕遊?
  • 下一篇:戴宇和祖母綠對妳的健康有什麽好處?
  • copyright 2024偏方大全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