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偏方大全网 - 健康養生 - 文字獄和八股有哪些典故?

文字獄和八股有哪些典故?

封建時代的文人要“避座畏文字獄”並不容易,密不透風的網足以扼殺和摧毀壹個民族的思維和創造力。無數因詩招致殺身之禍的例子,無情地戳穿了“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的美夢。

明太祖朱元璋登基前,曾在太平府(今安徽當塗)的般若寺過夜。尼姑庵的住持對他的外表感到驚訝。他問起他的名字。當時朱元璋是統帥千軍萬馬的統帥,所以他故作矜持,只是笑著在粉墻上寫了壹首詩:

殺江南百萬兵,

她腰間的劍還帶著血。

和尚不知道英雄,

只是問問名字。

後來朱元璋在南京登基,特意派人去尋找自己的墨跡。但是這個回復讓他很生氣。這首禦詩已經被擦掉了。朱元璋立即逮捕了尼姑庵的和尚,並判了死刑。意猶未盡的朱元璋憤慨地問:“妳為什麽把我的詩去掉?”被抓的小和尚還是有些機智的,他不慌不忙地回答:“有四首詩是我在禦詩部的老師寫的。”朱元璋急忙問:“什麽詩?”和尚清亮的聲音連聲說道:

我不敢留下壹首詩,

留詩往往是對鬼神的敬畏。

因此,工藝用水被溫和地洗滌,

還有幾千個光射鬥牛。

朱元璋聽了,清音大笑,宣判小和尚無罪。試想“勝者為王,敗者為賊”。朱元璋本來就是俠士。他沒拿天下的時候,其實是朝廷通緝的叛徒。他的詩有“反詩”之嫌。尼姑庵的老和尚怎麽敢養它們?聰明的小和尚在幾首詩裏誇了很多朱元璋的事,僥幸保住了性命。從這個故事中我們可以看出,剛猛易殺的明太祖喜歡炫耀自己的文采,而且相當自負。在無知的情況下,他會用死刑來報復。遇到這樣的皇帝,可想而知天下文人的日子。

朱元璋出生在壹個“無錐之地”的佃農家庭。他又窮又餓,壹絲不掛。他怎麽會有機會在學校學習和讀書呢?父母去世後,他成了壹個四處討飯的行軍和尚,吃盡了人間疾苦,所以直到元末加入農民起義軍,他還是壹個文盲。與壹般桀驁不馴的人不同,朱元璋對文化知識興趣濃厚,樂於與儒生交往。從早年紆尊降貴拜訪朱升,到接受被譽為“浙東四傑”的劉基、宋濂等人,朱元璋開始與這些著名的文士朝夕相處,由於勤奮好學,學識大有提高。從目不識丁到能隨意寫詩,說明他極有才華,聰明絕頂。

朱元璋作為壹代開啟明朝數百年基業的英宗,深知治理天下需要大量高素質人才。他在聖旨中強調:“治國先要人才,聖賢是天下之希望。”可見,朱元璋將選拔人才與國家的穩定和治理聯系起來,其意義自然非同尋常。所以,朱元璋登基之初,就多次要求天下英才,其欲溢於言表。如洪武元年(1368)九月的聖旨中寫道:“今天下太平,謹請各位有識之士,談談治國之道,開導我心,以達盛世之治。”反對派中有人能以德助我,以德助民。地方官以禮送之於京師,我用之。”與此同時,朱元璋專門派官員到全國各地考察人才。

其次,朱元璋在人才的選拔和使用上也有高明的思路和措施。比如選拔人才是憑本事,而不是憑家世和資歷。他曾說:“天賦不能壹概而論。老佛、占蔔師、販夫中往往不乏有才華的人。關鍵在於朝廷如何選拔重用。”“(元朝)選官必須要求家世,有誌向的往往職位較低。”他還說:“資格是給平庸的人設置的。如果有人才,怎麽能按照慣例呢?”。以後要優先考慮那些有才能而又不如普通官員的人。“這些認識自然源於朱元璋的實際觀察和經驗。為此,朱元璋大力起用人才。比如洪武二十二年(1389),壹些朝臣對儒生從平民做起,突然成為高官的現象表示不滿,認為朝廷應該珍惜名爵,不能亂賜。對此,朱元璋斷然反駁:“朝廷設立貴族爵位只是為了滿足有才能的人。如果他才華出眾,怎麽能夠資格?“我只希望得到有才華的人,但我不珍惜名望。.....我擔心的是招不到人才。如果我能得到它們,我不會珍惜官方的產品。”同時,朱元璋在選拔人才時,強調人才不論大小,都要充分發揮。他認為君主用人“如同良工用木,大小各有所用。”他還說:“我要尊重古制,用人唯才,各盡所能。”

所以在明初,朱元璋從維護其統治地位的角度出發,實行了較為明智的人才選拔策略,這對於壹個以謀反起家的封建帝王來說,是難能可貴的。這壹政策的實施對明初統治機構的建立和政權的穩定起到了極其重要的作用。破格招聘大量優秀人才,也為新興政權的發展帶來了巨大活力。史書上說:“當時有無數人隱於山林,忽升至頂為布衣。”這種人才聚集的喜人場面,有“入我羅網,天下英雄”之意。朱元璋重視人才,破格提拔。他的知識和勇氣似乎受到後人的尊敬。然而,事實並非如此簡單。

朱元璋是壹個個性很強的皇帝,言行充滿矛盾,典型地代表了壹種“聖人與強盜兼備”的復雜人格。壹方面,他豁達大度,不惜重金拉攏為他賣命的文官武將。另壹方面,他觀察力敏銳,對臣下多疑,果斷自負,在戰場上的成功使他剛愎自用,獨斷專行,膽大妄為,為了達到目的不擇手段。天下太平後,他殺開國功臣,被後人稱為“其殘忍前所未有”。那些為朱元璋出謀劃策,為天下立下汗馬功勞的文官們也難逃壹死。朱升、劉基、宋濂等人都沒有好結果,其他儒生的處境可想而知。更有甚者,朱元璋以懲治腐敗為名,用嚴刑峻法,牽連壹切,濫殺無辜。大量文人儒生慘遭屠戮。例如,成千上萬的人死於“郭桓腐敗案”,該案甚至導致六個機構倒閉。這與朱元璋大力廣納賢才形成鮮明對比。可以說是“來得容易,去得也快”!這種恐怖的氛圍讓很多讀書人把在朝做官當成了畏途,因為能做官而且死得好的人真的太少了!

朱元璋殺英雄的主要動機,無非是為了消除對朱皇權的威脅。他盡力把所有權力集中在自己手中,不允許任何人越權。從這個意義上說,明初之所以下大力氣廣納天下賢士,正是為了在朝廷各部、各州縣衙門中充實大量新人,以取代那些被朱元璋所忌諱的開國功臣。這些無奈的白面書生自然不敢有任何逾越皇權的想法。然而這卻引起了武俠出身的學者們的強烈不滿。他們找各種借口反對,文士喜歡誹謗,這成為他們批判的缺陷之壹。洪武初年,朱元璋決定廣納天下英才。這是最好的選拔人才的方法,代代相傳,但是妳們大臣的意見卻大相徑庭。他們認為這是皇帝提倡文人的行為。理解了他們的感受,朱元璋耐心地開導道:“天下之亂,用武力,天下之治,用言語。”貴武官反駁道:“陛下之言固然有道理,但學者用心惡毒,尤擅嘲諷。如果他們不警覺,就會愚弄他們。起初,張(原名張士誠)對學者們真誠有禮,甚至要求他們改名。這些學者居然給他起名叫‘石城’。”朱元璋不同意:“這個名字很美。為什麽奇怪?”貴武官曰:“孟子有言‘士誠者,小人也’。張燦·九思是怎麽知道的?”朱元璋壹聽,如夢方醒,怒不可遏。沒想到白面書生在跳舞和寫作之間還會隨意影射和批判!朱元璋自然擔心自己被忽悠,被嘲笑。

有人認為明初的文字獄(即文字獄之禍)就是由此而起。顯然,文武大臣之間的矛盾也是明初文字獄產生的原因之壹。武將們的提醒,讓朱元璋對不怎麽關心他的文士們更加警惕。原本“眼裏不揉沙子”的朱元璋從此更加明察秋毫,文士因言遭災的悲劇接連發生。清代學者趙翼在《二十二史註》中指出:“明太祖明文義,固其性,而初識不深,常以文字誤殺人。”事實證明,朱元璋用言語殺人,不是因為他知識不足,而是因為他痛恨自己的臣下觸及了自己的隱痛,對這種冒犯絕不會手軟。狹義的“文字獄”是指文人在作品中觸犯封建帝王的禁忌而被殺的情況。對於朱元璋這樣壹個背景復雜,嗜殺如命的皇帝來說,天下患文之士不在少數。

朱元璋統治時期,絕大多數文士都犯有寫表不當之罪。按照明朝初年的習俗,每當鄭丹、萬壽聖人節、東宮題刻,國內外的文武大臣都會擺桌慶賀。而各級文武大臣精於寫講話稿的並不多,所以寫賀表的任務壹般都落在地方教官身上。朱元璋知道文士好挖苦,就特別重視這種寫法。果然,他看出了壹些表的“破綻”,朱元璋毫不客氣地亮出了屠刀。在當時,用餐桌上的文字觸犯禁忌的人不少,最多的是因為用了“澤”字。當時的“澤”字在江淮方言中聽起來和“賊”差不多,朱元璋認為這是對他落草經歷的嘲諷。比如浙江教授林,就是因為“謝增鋒表”中的壹句“如果做了,就把憲法掛起來”而被殺的;北平官學訓導長趙伯寧,因《長生表》中“為子弟辦事”被殺;桂林付雪的導師蔣智被殺,是因為鄭丹叢標有“蓋新樓之規”。其次,朱元璋因為“生”(接近“和尚”)和“法坤”(接近“法坤”)這兩個字而出家,覺得很諷刺。常州付雪教導員江鎮,在因“睿自然生知”壹句話遇害。尉氏縣令徐苑,因《萬壽賀表》中“體枯藻平”壹句而被殺。

這些因為壹個字的懷疑而被殺的案例,觸目驚心,觸目驚心。朱元璋在位的時候,有各種類似這種又無聊又復雜的文字災難。例如,受亳州授意的林允在《謝東公詞·簡言》中寫了壹句話,說“令尊之風,當以貴班而辨”。朱元璋認為“令尊之式”是“殺父”的暗語,意在羞辱妳,於是殺了林雲。德安付雪院長吳憲在他的太陽表中寫了壹句話,其中說:“萬年不放,天下有道,望拜青門。”朱元璋認為“有辦法”是“竊”的諧音,意為謗君,吳憲被斬首。更諷刺的是,懷慶府學教導員魯瑞在他的《謝詞馬彪》中,有“隔空望帝門”之語。朱元璋認為“皇帝的門”暗含了“皇帝不是”的嘲諷,魯瑞也被殺了。明朝初年,因為言語惹事的人遠不止上述這些。朱元璋處死了所有說忌諱話的文士,而這種忌諱多是由於朱元璋的猜測。老話說“欲加之罪,何患無辭?”面對如此密密麻麻的網,全世界的學者幾乎不敢動筆。

阿明人徐禎卿在《勝野新聞》裏寫過壹個故事:朱茂元璋多疑,經常擔心被手下人恥笑。杭州儒學教授徐壹奎曾作賀詞,其中有“天光之下”,“天生聖人,為天下立規矩”。朱元璋看後大怒:“腐儒敢這樣侮辱我?‘生’的都是和尚,我以前也是和尚。“光”的人是禿頭。‘然後’這個詞接近小偷!如此猖狂,罪行不可饒恕。”我命錦衣衛將徐壹奎斬首。附近禮部的大臣們看到這種情況,都驚呆了,壹副沈船的樣子。他們都跪下懺悔:“我傻,不懂禁忌。我求皇上親自交出我的表,讓我永遠遵守。”朱元璋聽後,臉色好轉,毫不客氣地答應了臣下的請求。此後,朱元璋陸續頒布了《建議的格式》、《無數篇的教訓》、《制表筆記的公式》等書,詳細規定了官民各種打法的格式,讓世人以此為準,不能以私意編造。

這些專門為文士制作的“禦書”頒布後,朱元璋這個學識淺薄的皇帝壹下子成了至高無上的文學霸主。至此,我們似乎恍然大悟,“醉翁之意不在酒”。朱元璋不計後果的指責和無情的殺戮背後,是他無法容忍文人自由起舞,獨尊的朱元璋要為天下文人立下規矩。當然,在這些“禦書”中,朱元璋的理由冠冕堂皇,聽起來合情合理。比如洪武六年(1373)九月,朱元璋上書廢除“四十六”語(即駢文),用柳宗元、韓愈的文章作為批註格式。他在聖旨中強調:“上古三代之言,真華而不實。應該是幾千年來的書寫規律。漢魏時期,文章也提倡古質。自晉宋以後,文風日見衰微,古法蕩然無存。.....現代的詔令和表還是沿襲了舊習,但我平時很討厭它們的雕琢粉飾,背離了古代的風格,讓事實被浮文掩蓋。從今以後,妳必須遵循簡單而古老的文字來改變妳的習慣。”文人壹味追求文風的工整和文字的華麗,固然會導致文風的衰弱,但壹味崇尚古質和跟風,不敢越雷池壹步,必然導致文人思想的窒息和語言的平淡無味。柳宗元、韓愈等人的古文運動是“以復古為創新”,與朱元璋的理解大相徑庭。而且皇帝親自制定格式,用高壓手段強迫文士“畫瓢”。結果只能是天下的文章都變成壹樣的“櫃式”。對文壇的惡劣影響恐怕遠不止這對夫婦的雜文。

此外,朱元璋對文士的懲罰不僅限於個別文字的禁忌,他更不願意放過那些在詩歌中發泄對王朝統治不滿的文士。例如,官員陳曾寫過壹首詩:“城南有死女,夜夜哭夫。”當時朱元璋正在招兵買馬,切斷各地割據勢力。朱元璋看到這首詩後,非常生氣。他以為陳是在發泄對時政的不滿,派人把它抓住,沈入水中淹死。翰林寫張欣,被任命為諸侯之師。有壹次,他隨意用了杜甫詩中的“留筍穿墻”等四句話,作為供諸侯練習的詞形。沒想到,前來視察的朱元璋看到了,大禍臨頭。朱元璋的“閆隆”大怒,以為張欣用杜甫的詩嘲諷當時文人的貧窮,大罵:“好狂妄!”下令將這位學識淵博的學士“腰斬”,讓天下所有的學者都以此為戒。

朱元璋的吹毛求疵,濫殺無辜,造成了當時文壇可怕的沈默氣氛,戰戰兢兢的書生不知道災難何時降臨。這種密密麻麻的網絡槍口也鬧出了壹個令人痛心的笑話。比如新圖詩人鄧伯顏,就因為壹句詩:“洞內有壹對鶴,明月當空,水中有千樹萬花”,贏得了當時文壇領袖宋濂的賞識宋濂特別推薦朱元璋。朱元璋召他入朝後,他在中山以曉寒為題作詩。鄧沒有辜負的厚望,反而幫助他寫作。詩中有兩行:“腳立四柱,中山潘壹長。”朱元璋看完後喜出望外,拍手念道。朱元璋出身軍中,手握重權。跪在殿下的鄧已經嚇壞了,生怕惹惱了皇帝。他聽到大力生氣的聲音,以為天子大怒,有生命危險,當場嚇得半死。當警衛員把鄧擡出新華門時,才醒過來。第二天,朱元璋封鄧為翰林學士。他以年老多病為由拒絕辭職。朱元璋沒有辦法,只好答應了他的要求。

清代學者趙翼在《二十二史註》中有壹段,指出了當時壹個突出的現象,就是很多有名的文人都不願意做官。除了部分元朝舊人不肯迎新主外,大部分文士都是怕做官的,也就是怕朱元璋果斷兇狠的酷政。明初著名學者解縉曾這樣形容朱元璋的統治:“陛下少有不變之法,天天有無過之人。”殺了功臣之後,懲罰的對象是文人士大夫的上千個官員。平遙教導員葉伯舉曾在朗誦中指出:“取士之初,無網。如果妳跌跌撞撞,避免被屠殺,妳會在荒地上建立壹座城市,這是壹個很大的遺憾。”面對這種“官職壹旦授出,難得善終”的可怕局面,天下儒生自然望而卻步。

但這壹聲不響的儒生抗議,引起了朱元璋的懷疑,於是他特地下令:“四海皆皇仆。初中的士大夫如果不想被君主所用,就是在反抗君主的命令。當地官員殺了他們,他們的家人沒有家,這並沒有錯。”這種嚴酷的文化專制,讓即便是那些“不在五行”的僧人也無處可逃。元朝末年,壹個有名的和尚,壹個詩人,守著他的仁。字之初,天下英才。因為看到了世界的衰落,他逃進了壹個空門,潛心研究詩歌。明朝開國後,拒絕無效,被召入京做官。但是,在這種蛛網深厚,容易被指責的恐怖環境下,和尚的心情之惡劣可想而知。百無聊賴之下,他用詩歌送了自己,沒想到卻招來了滅頂之災。他有壹首名為《玉》的詩:“只見兗州入玉衣,終日捉物。羽毛也夠身體用,所以邱琳也要和平相處!”朱元璋看到這首詩,憤怒地質問守仁說:“妳是不是因為不肯做官,就恨我太神神秘秘了?”後來朱元璋找借口責怪守仁,守仁沒有好下場。和尚來來回回的經歷,更能展現朱元璋奸淫流氓的猙獰面目。和尚弗萊在拜見朱元璋後,寫下了壹首感恩詩,詩中有“境界不凡”和“自慚形穢,贊唐濤不道德”等詞。不料朱元璋毫不留情地翻臉,怒氣沖沖地說:“妳用‘不凡’二字是什麽意思?妳不是叫我‘壞朱’嗎?”《無德唐濤頌》,難道妳就不把我當不道德,就不能像唐濤(傳說中的古代聖賢)壹樣贊美嗎?妳這樣誹謗我,我怎麽饒得了妳?”立刻命令侍衛將來再斬首。

朱元璋掩蓋裝飾的虛榮心極強,喜歡阿諛奉承。絕不容忍臣下的不敬行為,哪怕是對無聲的思念。他隱姓埋名地旅行,進了壹座寺廟。沒想到,我擡頭看見影壁上有壹首題為《布袋佛》的詩,上面寫著:

世界是活著的,

收拾好,藏壹個包。

畢竟有得有失,

放松有什麽不好!

這首看似不起眼的詩,意義重大。朱元璋曾經是壹個四處乞討的流浪僧人,天下皆知。這首詩的題目是《布袋佛》,明眼人壹看就知道它的隱喻意義。這個“布袋佛”實在是太貪心了,竟然把世界都裝進了自己的小布袋裏。妳不知道這樣會切斷人情世故嗎?詩人委婉地勸說“布袋佛”松開布袋,讓世間的人呼吸。有什麽壞處?這首詩辛辣的比喻令人驚嘆。難怪朱元璋看完之後,眼裏帶血暴跳如雷。盛怒之下下令將這座寺廟的僧人全部斬首,上演了明初文字獄最殘忍的壹幕。“自由是常見的學者之筆,最多的是學者不自由!”用現代文人的這兩首詩來形容明初文士的處境,恐怕更為貼切。專制帝王的無限權力,使他能夠肆無忌憚地漠視人命,無數有學問的文人儒生,最後也只是落得壹個唯命是從,任人踐踏的悲慘境地,真是讓後人扼腕嘆息!

除了“文字獄禍”,朱元璋還刻意加強了對天下士人思想的約束,突出表現在大力推行宋明理學和科舉考試的規範化。與肆意屠殺相比,這些措施更能“觸動人的靈魂”,所以聰明得多,影響也更深遠。朱元璋清醒地認識到“根本原因是人心”,即天下之治在於士大夫思想的控制。而且“植根於心者,無窮有用”,甚至勝過“植根於法者”。也就是說,對世界人民思想的控制比嚴厲的懲罰更有效。朱元璋登基後,非常推崇孔子。在全面否定元朝制度的同時,被元朝授予孔子“大成王、聖文選”稱號的謚號,多次召見孔子後代,稱贊孔子為“歷代帝王之師”。他宣稱:“仲尼之道博大精深,源遠流長,與天地融為壹體。”所以他大力提倡四書五經。朱元璋說:“四書五經如五谷,家家不可少。”同時,它提倡朱成的理學。他明確提出“學者不要讀五經、孔孟之書,不要談關學(即朱成理學的同義詞)”。這樣,明初思想界就成了朱成理學的大壹統。比如,當時中國最高學府國子監的學習內容,完全是以如松註的四書五經和朱元璋批準的《大明律·大觀》為藍本,並明確規定,所有學生都要“致力於聖賢,專心於古教,違者必究”明朝規定,所有政府、州縣學校的學生都必須在國子監學習,才能成為官員,這使國子監(或“郭子學校”)成為培養各級官員的主要基地之壹。接受過國子監教育的各級官員都不自覺地成為了朱成理學的追隨者。

朱元璋對科舉的態度比較矛盾,因為選拔人才是最重要的。比如洪武六年到十六年(1373 ~ 1383),朱元璋覺得科舉無用,曾宣布停止科舉lO年,專門通過推薦選拔人才。然而,推薦方法的缺點也很明顯。比如洪武十五年(1382),通過各種渠道推薦的人才大量湧入京城,難以甄別。禦史趙仁建議:“今招進士不下數千。我們應該測試他們是否可以,測試他們的優缺點,然後讓他們去。”朱元璋也沒辦法,只好讓他參加分科考試,然後做官。於是,科舉考試恢復了。但朱元璋對考試制度作了嚴格的規定,即以“八股”為科,以四書五經的內容為科,四書的解釋必須以朱的集中註釋為準。考生作文模仿宋代“景宜”的體裁,模仿古人的語氣來表達自己的觀點。句子采用排比的形式,這是中國歷史上臭名昭著的文體——八股文。八股文有具體的格式,包括幾大部分,如破題、開講、題比等。其中話題比又叫“首發”。是正文的開頭。那麽虛比、中比、背比、大結也叫“始股”、“中股”、“背股”、“紮堆股”。這四股各有兩段排比。因合為八股文,故稱“八股文”。

史載,洪武十七年(1384),朱元璋確定“科舉樣式”後,“命禮部頒發各省,後以為永久”。從此,明代科舉考試形成了固定的模式,即考官選擇四書五經中的句子作為題目,考生以八股格式書寫。論文討論壹定要以朱等人的筆記為依據,不能標新立異,更不能各抒己見。可見這種考試類似於壹種文字遊戲。考生只需背下朱等人的筆記,按照格式“填鴨”即可。明朝洪武以後,科舉逐漸壓倒推薦,成為政府選拔人才的最主要方式。名利的誘惑,讓天下文人潛心背誦四書五經,鉆研八股文,耗盡了所有心血。要想在科舉考試中取得成功,每壹個考生都必須成為朱成研究的忠實信徒,把孔孟作為修身立命之本。

朱元璋如此推崇孔孟和朱成的理學。他對這些東西深信不疑嗎?答案耐人尋味比如孟子被後世儒生稱為“亞聖”,是儒家最傑出的代表之壹。孟子是四書的重要組成部分,但朱元璋對他的壹些觀點非常憤怒。比如《孟子·離婁》裏有壹句話:妳視臣如糞土,則我視妳為仇人。至此,唯我獨尊的朱元璋不禁勃然大怒。這不是罵他自己嗎?朱元璋也不顧聖人的面子,破口大罵:“今天留著這個豈不是更好?”也就是說,晚了壹千多年的孟也犯了欺君之罪。幸虧他未能落入朱元璋之手,否則地獄的付出也會壹樣!朱元璋還在世的時候,就下令把孟子的寶座從國子監的孔廟裏移走。左右大臣極力勸說朱元璋恢復。另外,《孟子》中有很多朱元璋不能容忍的言論,比如“民為重,國為次,君為輕”,“君大則諫,屢不聽則易位”等等。為此,朱元璋下令儒官刪除其中不合自己心意的85篇,編《孟子節》作為學生學習的依據,被刪除的部分不準考生學習。孟子的遭遇,生動地暴露了朱元璋“順我者昌,逆我者亡”的獨裁者嘴臉。他不允許任何人侵犯他皇權的神聖性,哪怕是幾千年前儒家的“聖人”。

朱元璋文化專制的措施就像“水銀瀉地,無孔不入”。既然看不上古今聖賢的言論,幹脆自己動手編書。朱元璋在編撰書籍時,也註意閱讀對象的不同。例如,有《明太祖訓》、《雍》和《趙建錄》為王室編輯,其中後兩本書整理了歷代反叛藩王的宗族和陰謀家的事跡,以便王室成員不會犯同樣的錯誤。對於朝臣,有將官錄、至誠錄、忠恕錄等。這些書只是簡單地總結了歷代所謂“忠臣”的事跡,供朝臣效仿。此外,還有專門為陳武編輯的《大都督家書》,為普通百姓編輯的《孝經》。這些書體現了君權神聖的思想,天下百姓都得按規矩服從皇帝的旨意,否則性命堪憂。

有明朝,有文字獄,有思想壓制,尤其是明朝初期,為後來的皇帝樹立了榜樣。例如,永樂年間,饒州學者朱向明贈書,猛烈抨擊的理學。朱迪看後勃然大怒,罵道:“真是個盜儒之徒!”當時朱已經70多歲了,仍然派人把他接回原籍,並公開譴責他的書。織網深度不遜於洪武。

總之,明朝皇帝對知識分子的禁錮超過了以往的封建王朝,尤其是以八股文為特征的科舉制度更是為後世所唾棄。雖然明朝滅亡後,壹些思想家曾經痛斥專制帝王的罪惡。但清朝歷代統治者為了鞏固政權,上演了壹幕幕“文字獄”,比朱元璋還要慘。顯然,專制制度的存在是這種悲劇循環的癥結所在!

  • 上一篇:美妝淘寶店的小說店名是什麽?
  • 下一篇:玉米澱粉的正確用法是什麽?
  • copyright 2024偏方大全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