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偏方大全网 - 健康養生 - “慎獨前行,修身為學”論說

“慎獨前行,修身為學”論說

《禮記·大學》有言:“大學之道,明德,親民,止於至善。知止然後有壹個決定,然後他可以安靜,然後他可以安靜,然後他可以安全,然後他可以考慮它,然後他可以得到它。事物有始有終,事物有始有終。如果妳知道順序,妳會找到壹條捷徑。如果古之欲明顯優於天下,先治國。如果妳想治理妳的國家,妳應該首先把妳的家庭團結起來。如果妳想讓妳的家人在壹起,妳應該先修剪妳的身體。欲修身先正心,欲正心先誠。如果妳想真誠,先讓他知道。知識存在於事物之中。當妳滿足時,妳就會知道妳是什麽。知道真相再真誠。先真誠後正確。端正心態,然後去實踐。健身,壹起回家。家齊家然後治國。國家統治,天下太平。從田字到庶人,壹個是基於自我修養。很亂,但是最後治好的人就不行了。厚的就是薄的,薄的就是厚的,什麽都沒有了。這叫知其然,這叫知其然。”。

本文開篇引用“大學”二字於此,試圖道出慎獨為先的思想精髓。大學之道是中華老祖宗幾千年流傳下來的人文靈魂,耗盡了中國人來之不易的修身原則。謹慎獨立是這種大學方式在修身養性上的流行。謹慎獨立的思想是這所大學的重新認識和個人實踐。大學之道深植於修養之中,也會作為壹條脈絡貫穿本文。也可以說,本文對謹慎獨立思想的深入解讀背後,是對這種大學之道的重新解讀;謹慎獨立的現代價值研究的背後,是揭示這所大學之道的永恒意義。

壹、慎獨思想的文化解讀

思想是人類特有的文化現象,慎獨思想是人類文化中華夏先民特有的生活智慧。對慎獨思想的文化解讀必須從中國文化視角和中國人特有的人文情懷出發,體悟中國人的生命情懷。

慎獨體現了中國先民在對自己、他人乃至宇宙生命深刻認識的基礎上,對自身存在的認識。它是中華文明長期發展的產物,是古人生存智慧的結晶,是他們生存實踐的總結。

慎獨思想作為壹種文化現象,必然要經歷從實踐到思想、從思想到文本的形成過程。對慎獨思想的文化解讀應該與之背道而馳,從文本到思想再到實踐。

(壹)謹慎獨立思想的文本解讀

1.謹慎獨立思想的由來

慎獨思想最早見於先秦時期的《禮記·中庸》。《中庸》開篇說:“天命即自然,率真即道,修養即教。道者,須臾不可離,非道者,可離。所以君子對自己看不到的東西有戒心,恐懼幾乎是聞所未聞的。不見其隱,不露其露,故君子慎之。”

在形而上的層面上,慎獨被視為道的要求。在中國哲學看來,人從來不是孤獨的,道與我們同在。我的心就是道的心,我的行為就是道。我用身心達到道,我有自己謹慎獨立的行程。既然“我”是主體,那麽道就是客體,需要主體的認同和成就。在道的普及中,道是主要的東西,它規範著人們的視聽言行,監控著人們的言行。所以要“慎之所未見,畏之所不聞”。“隱”與“微”都有要求,慎獨的本質就是成就道的過程。

道以人為本,賢者得之,道謂之德。所以從人們所說的,慎獨是人的終極美德,非要道家的人是達不到慎獨的境界的。《禮記·禮記》中說:“德也精微,世間無壹物可稱為德,故少而不貴。”所以君子慎獨。“人的德性是‘要博大精深’,真誠,萬物無雙,所以‘貴’而‘少’。君子尊重這種美德的價值,它是“獨立”的,但需要謹慎對待。葉適說:“謹慎是進入道德的必由之路”[1]

在形而上的層面上,慎獨被視為君子修身的具體方式。鄭玄說:“謹慎獨立的人,應該謹慎他在閑散時所做的事情”。[2]要註意自己的行為是否符合沒有監督的道德要求,所以要“慎之又慎,畏之則殆聞所未聞”。

要謹慎獨立,首先要真誠。《大學》有句話:“所謂誠人,不要自欺。如果很臭,如果很淫蕩,那叫自謙。所以,君子壹定要慎獨。反派不擅長遊手好閑,什麽事都幹得出來。遇到君子,他會反感,掩蓋他的不好,專註他的好。壹個人看到自己是沒有好處的,如果他看到自己的肺和肝。這叫中有誠,外有形,君子必慎獨。”

謹慎和獨立是紳士的基本素質。郭店楚墓竹簡和馬王堆漢墓帛書中的五行說:“士為君子,義同”。能為壹,則能為君子,君子慎之。“能為壹”就是能獨立,道德上能為壹,人性上能謹小慎微。

相傳北齊劉周所著《劉子》中“慎獨”壹章,舉了壹個君子慎獨的具體例子:“人在隱密,怎能回去隱居鍛煉?”所以,我們要小心翼翼的看不見,怕聽不見,像房間裏的客人,像虛空中的人。所以,條條不瑕以淡行,顏回不改顏以夜浴。判蹇拘於石室,君臣之禮不換;紀若荒耕,夫婦之敬不可失。皆慎隱居,善枕而居,不動其心而不視,不動其情而不聽其言。“引用齊針、顏回、鞠婧祎、嵇缺的事跡,證明慎獨的特點是“慎獨,好枕而居”。朱解釋的“隱”與“微”時說:“隱,暗也。微小的,精細的東西。“君子之‘慎’與‘畏’,是修身養性的具體要求。

2.謹慎獨立性範疇的內涵

謹慎性和獨立性範疇的內涵在於“謹慎”和“獨立”兩個字,並超越了“謹慎”和“獨立”兩個字。“慎獨”的組合,有著中國人特有的豐富內涵和人生智慧。“《詩》裏有句話叫“山起,景止。“雖然不能到達,但我很向往。【3】我們不得不謙虛地說,無論我們用什麽樣的語言,都無法完全表達深層的意思。所謂“道可道,而不凡”。【4】更何況我們根本沒有古人的境界和修養,只能“言之鑿鑿”。

(1)“謹慎”的內涵分析

壹是要小心這是“謹慎”這個詞的字面意思。小心點。就德性而言,只有謹慎,才能培養自己的真心而不失本性。所以劉備訓誡兒子說:“勿以小惡而為之,勿以小善而為之。”就成績而言,成敗在壹線,得失在壹念間。千裏之行始於足下;千裏之堤,潰於蟻穴。人生天地間,要從小事做起,腳踏實地,慎於小事。

第二是真誠。“慎”字由“心”和“真”組成,心是真的慎。從小心翼翼到真誠,謹記在心,在心中,就是守護他內心的真實。正所謂“人心難測”。人從愚昧走向文明,也是人心從天真走向虛偽的過程。所以老子說“道棄,有仁義,智出,有大謬。”【5】壹個人失去了真心,就失去了真我。老朋友要想得到自己的真實,真的需要謹慎,這樣才能忠於自己的內心,達到自己的內心,滿足於自己的內心。

第三是真誠。真誠來自內心的真實,所以“真誠”往往是聯系在壹起的。但誠不是真的,是心的自然狀態,誠是心的通俗用法。真的很安靜很真誠。誠信在中國哲學的概念體系中占有重要地位。《中庸》說:“忠厚之人,天道也;老實人,人之道也。老實人不願意夾在中間,想都沒想就得到,隨遇而安,做個聖人。誠者擇善而固執。”他還說:“老實人,事之終,不誠而無物。”誠實是天道,是為人之道,所以不自欺欺人就能成人。

第四是細心。細心來自真心,真心,細致,人性,那麽心就全起來了,所以細心。中庸之道說“不要隱身,不要潛移默化”,而要在默默無聞中謹慎真誠,這是從修養角度對細心的要求。

(2)對“獨立性”內涵的分析

壹個是孤獨。朱認為:“唯壹者,是人不知而只知之地。”【6】就是沒有別人的監督,我是孤獨的。人作為壹種社會存在,生活在社群中,其壹切音頻、視頻、言語、行為都考慮社會需求,即受到社會輿論、風俗習慣、法律倫理的制約和影響。但是壹個人獨處的時候,沒有外界的壓力和限制,真實的自己可以毫無顧忌的展現出來。獨處是自我存在的真實狀態,獨處的旅程是自我本質的真實表達。判斷壹個人的性格,要“看他遊手好閑時做了什麽”,觀察他獨處時的言行。

第二是獨立。人既是社會存在,又是個體存在,既與他人相聯系,又與他人相區別、相分離。這有兩個相對的意義:壹是主體自我意識到“我”是為我而非他人,“我”與他人不同,“我”是自我的擁有者。第二,“我”對他人是相對排斥的。其他人會傾向於排斥“我”,推動“我”獨立;同時,“我”也傾向於排斥他人,把自己放在“獨立”的位置上。獨立是主體宣示自我存在的必然結果,也是主體自我實現的標誌。

第三是自力更生。自我生存,自我發展,自我完善,置身事外,這就是自立。這並不是否定人類生存所需要的外部條件,只是強調外部條件不能強求,而可以在自身中尋找,所以是“獨立”。孔子說,君子“不怕知其所知,但求可知論”,[7]因為“知其所知”不在自己,“求可知論”不在自己,所以不能強求於別人,而可以爭取於自己。這是馬克思主義強調內因是外因,內因更是根本的依據。

第四是自給自足。超越物質的局限,尋求精神的充實和人的完善,就是自足。“知足常樂,外守為德。”【8】自足意味著德性的完善,因此可以自我肯定、自我認同,達到自我實現的境界。自足不是阿q精神,不是自欺欺人,而是在深刻理解、挖掘和展示自我能力和潛能的基礎上,對自我的完全接納,是精神和諧、心理健康的集中表現。

(3)對“謹慎獨立”內涵的分析

壹個是自律。這就是在大群體中尋求自我修養的方式。強調自己的言行符合社會的要求和人倫之道的要求,無論被監督還是不被監督,都能以社會道德要求約束自己。

二是真實的自己。這是人性中尋求修身養性的方式。人性本善,但生而有欲,長而善,人在長時間不知不覺中逐漸失去本性。所以孟子說“學無它法,只求他放心。”【9】“求其心安”即失其心智,故“修心不擅情欲”。[10]

三是完成自己。這是在人格上尋求修養的途徑。“天下同心憂,殊途同歸。”【11】雖然人在同壹個群體,但性格卻大相徑庭,各有各的想法、思想、顧慮、言語、行動、訴求、得失。但它是建立在第壹個原則上的,即建立在人性和人群大道上的,所以個體人性的充分完善就是人倫之路的完成和實現。

第四是超越自己。這是在崇高中尋求修身養性的途徑。人也是人,所以世界上最貴的人有萬物不具備的超越性。人總是不願意為了存在而存在,總是在尋找壹種意義,追求壹種價值。這種意義和價值就是自我的充分實現和自我的雙向超越,弗洛伊德稱之為“超我”。

(二)謹慎獨立思想的哲學解讀

在形而上的層面上,慎獨是壹種哲學理念,是壹種精神理解,是壹種思維情境,是壹種人生境界。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主體存在的自我追問

謹慎獨立是壹種質疑。人是具有自我意識的主觀存在。當人走出混沌,認識到自我是壹種存在時,人就會把自己推出自然的存在狀態,審視自己,從而把自己作為與主體的“我”相對立的客體。所以,主語的“我”總是問:“我是誰?我為什麽存在?我為什麽存在?我的最終歸宿是什麽?”這些形而上的問題是所有人都要回答的終身問題。也許這些問題永遠不會出現在某些人的意識域中,但它們還是會在人的潛意識域中向人提問,質疑人的存在,成為生活中難以擺脫的“空虛”和“煩惱”。這些問題的答案決定了人的精神安頓問題能否解決。

謹慎獨立是主體自我提問所設定的客觀情境和主觀狀態,也是主體在提問過程中必然會遇到的客觀和主觀雙重情境。謹慎獨立既是主體提問的實際狀態,也是主體提問的必然狀態。主體只有在謹慎獨立的狀態下,才能真正發現真實的自我,才能真正實現自我存在的意義。

自我追問的前提是主體面對的自我必須是真實的。只有把真我“召喚”給主體,讓真我站在主體的對立面,主體才能充分看透、判斷和理解關於自我的壹切。在主體審視自己的情境中,任何外來者的介入都可能讓真實的自我想到逃避和隱藏自己,從而讓主體看不到真實的自我。這樣,真我就消失了,迷失了,因為大它者的存在而迷失在主體所追求的視野中。因此,主體的自我追問需要絕對的“獨立”,而主體的“我”能否創造這種情境,讓真實的自我對主體完全開放,就需要主體的“謹慎”。只有我們謹慎獨立,真實的自我才會從遮蔽走向揭開,赤裸裸地來到主體面前,真正地對主體說話,主體才會真正聽到自我的聲音,知道卸下壹切偽裝後的自己是什麽樣的,知道自己有壹顆怎樣軟弱的心,知道自己的心對自己、對他人、對世界發出怎樣的呼喚。也許就在這壹刻,“我”恍然大悟,或者說恍然大悟——我是誰;我從哪裏來,又要去哪裏?我生命過程的意義是什麽——壹切都變得清晰了。因為真我的出現,壹度恍惚不清的“赤子之心”豁然開朗。我得到了,我得到了道,我得到了真我,我得到了自己的壹切。本來“我”是完美的,然而,復雜的世界讓“我”失去了本心。“我”通過謹慎的獨立回歸自我,“我”再次成為我,“我”再次占有我。“我”是真我,我就是我自己。

2.實現真我的過程

謹慎獨立是壹個過程。主體的“我”在質疑自我時,有壹個從發現真我到體悟真我的過程。從邏輯上講,發現先於實現,但實際上它們是同壹個過程。自我發現也是自我實現的過程。自我發現是壹個真正的自我被完全打開並展示給主體自我的過程。在主體面前和現實中呈現真我的過程,也是實現真我的過程。

謹慎獨立是發現和實現真我的過程。這種自我發現不是以外在需求的方式進行,而是在內心進行,從而擺脫任何外在條件。在這個過程中,主體是絕對自由的,所以主體“敢於”接受真我,真我“敢於”來到主體面前。所以這種自我實現並不是耳目領域的有形價值的實現。這種實現是無形的,不等待,不等待,甚至是排他的,表現為“獨立”。這種實現是自足的,完全自足的,完全自足的。自我就是壹切,所以是真我。但如何擺脫外在條件,保證主體的絕對自由,就需要主體的“謹慎”。

慎獨實現了真我的完全獨立,真我的真實立身,使“我”作為我而存在。“我”知道我存在,我是如此獨特的存在,與他人相對。從而可以更深刻地理解孔子所說的“欲立而立,欲達而人”的深刻含義。作為創始人,“我”必須是壹個既定的人。我的站得住腳可能得益於別人的支持,但首先“我”是壹個已經站得住腳的人。如果“我”不能成為壹個有能力的人,那麽“我”又如何成為壹個有能力的人呢?每個人都是獨立的自我,我們站在對面。只有相對於他人,“我”才能成為我,成為壹個正直的人。立人的過程就是立人,立人的過程也是立人。在“立人”和“立己”中實現“我”的“獨立”——“獨立”立於人群之中。但真我要想在立人的行為中立足和實現,就需要“謹慎”。壹步是“無我”,只為他人,無我。墨家“固守腳跟,為天下之利而行”的精神雖可貴,但已失去了人倫倫理的意義,不能長久為普世之道;退壹步就會變成“唯我獨尊”,楊朱的“拔壹毛錢,利天下,不是白來的”就會導致人倫的喪失,這和動物是不壹樣的。所以,妳可以中庸,走中間道路無非就是這樣!以仁義做事,從忠孝出發,推己及人,窮善天下,才是維護倫理道德之道,才能長久。子曰:“中庸也是德,極善也!民久鮮。”【12】謹慎獨立是唯壹的自己,不是唯壹的自己,也不是唯壹的自己。我在人群大道有壹個完整真實的自己。在自我獨立中,也有壹條人際關系之路。

3.人類完美的崇高境界

謹慎獨立是壹種境界。慎獨是人的壹種存在狀態,是壹種已經實現的人性自足。這種自足形成了壹種境界,壹種完全擁有自我的人生境界。馮友蘭認為人生有四種境界:壹是自然境界,二是功利境界,三是道德境界,四是天地境界。【1】那麽,謹慎獨立作為壹個過程,是壹個境界由低到高提升的過程;慎獨作為壹種境界,屬於馮所說的道德境界,其向外生長的極致是天地境界。在這種境界中,主體的意識完全被真我占據,或者說主體完全占據真我,所以主體的意識中沒有“我”的概念。分離之後,自我和主體意識重新結合,或者說“我”已經消失,回到了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混沌未分的狀態。但這是對自我自然存在的壹種超越性回歸,是把宇宙賦予我的自然本性召回到我的人文生命中,使我後天的人文生命和先天的自然生命融為壹體,實現真正的“天人合壹”。在這個境界裏,人性是完美的,道德是可以實現的。這樣的境界不是必然的到來,它需要人文教育的培養和熏陶,需要自我修養的過程。

在中國哲學的視野中,從來就有善惡之分。孟子的性善論,荀子的性惡論,高姿的無善惡論。但無論是哪種理念和認識,都有壹個相同的目的,那就是通過人文教育來達到或實現人性的完美。無論哪種觀念,都承認完美人性的存在,完美人性是可以通過人文教育來實現的。而且人性的完美不是烏托邦式的完美主義者的夢想,而是很多聖人仁人所實現的壹種可能。這種可能性對每個人都是開放的,每個人都可以通過自我修養達到人性的完善和美好。從這個角度來看,所謂的善性與惡性之分,並不是根本矛盾,而是不同的學者、學者為了追求完善人性的方式方法而預設的理論前提。所謂“天下壹致憂,殊途同歸。”

(三)謹慎獨立思想的現實解讀

在形而上的層面上,慎獨是個人修身養性的實踐活動。"馬克思主義哲學認為,實踐性是人性的基本規定."[2]謹小慎微也是壹種實踐活動,是獨處而有自知之明的個體對真實情況和個人品行的外顯揭示。因為任何思想都來源於實踐,列寧說:“人的實踐經過了千百萬次的重復,它被固定在人的意識中的壹個邏輯格子裏。”正是(也只有)因為數百萬次的重復,這些格子才有了先入為主的鞏固和公理的性質。”[3]沈度在實踐中主要有以下表現:

1.內外和諧統壹。

內在性是人的自然狀態,是個體真實的存在狀態。但人是社會人,往往迫於社會需要掩蓋自己的內在本質,產生內外矛盾,形成雙重人格,人是第壹套,人是最後壹套,也在承受著內外矛盾的情感沖突。

這種沖突有兩種表現:壹是個體的內在素質達不到社會道德的要求,在外在行為上被迫按照社會道德的要求行事,造成內在素質與外在言行的矛盾和沖突。但這種外在的表現只是在社會的監督下進行,內在的本質在沒有監督的情況下依然會表現出來。第二,個人內在的道德追求與外在的不良作風和道德缺失的沖突和鬥爭。當社會道德淪喪到壹定程度的時候,道德的捍衛者就是壹個有犧牲危險的勇士,“天下渾渾,我獨當壹面”的屈原就是這樣的烈士。所以很多人不得不隨波逐流,與世界共沈浮。

鑒於第壹種沖突,個人需要真正理解和接受社會道德的要求。這個認識社會公德的過程,就是壹個自我教育、自我完善、自我超越的過程。這個過程並不依賴於外在道德標準的強制和征服,也不依賴於所謂“吃人”的壓迫。謹慎獨立不是強迫自己接受某種社會道德,而是承認社會道德是人的內在規定性,是被庇護人的本性。反過來,在謹慎獨立的行程中普及自己的德行,也是社會道德的實現。孔子的“七十歲從心所欲而不逾矩”,就是內外完美統壹,自己的德已經與天地之德融為壹體,所到之處,自己的德就是社會道德的成就。

針對第二種沖突,個人有必要小心翼翼地守護自己道德的價值,不要隨波逐流,隨波逐流。面對各種誘惑和攻擊,壹個謹慎獨立的君子,能夠堅守自己心中的道德法則,保持自己的英雄本色。康德說,神奇的是頭上的星空,心中的道德法則。康德是壹個謹慎的人,屈原也是壹個謹慎的人。他們願意為了心中的節操放棄自己的生命。但是,謹小慎微,獨立自主,並不意味著成為烈士。嚴格來說,先烈並沒有做到慎獨的極致,也沒有準確地恪守中庸之道。比如伯夷之清,柳下惠之和,伊尹之任,都被孟子稱為聖人,但都不如孔子所說的“聖人當聖”,“用之則隱之”,“無所不能”,但都不會離開人倫之路。這就是大聖,也是慎獨的極致和精彩之處。

2.思想和行為的和諧統壹

人的內外矛盾直接表現為思想和行為的不統壹。思想是人類的真實情感,是行為的支配者,隱藏在行為的背後;行為是思想控制下的自我表現,反映思想的意圖和目的。行為受思想支配,思想表現為行為,這在理論上是統壹的。但在實踐中,思想和行為往往是分離的,甚至是矛盾和沖突的。因為人是社會人,人的行為必須符合社會要求才能被社會接受,也就是說個人行為必須轉化為社會行為,獲得社會行為的表達才是合法的。因此,當人的思想與社會要求壹致時,思想就可以直接表現為被社會接受的個體行為,個體行為就可以順利轉化為社會行為。而當人的思想與社會要求不壹致時,個體就會壓抑自己的思想動機,采取社會認可的行為。這樣他們的行為雖然社會化了,但思想還是自己的,思想和行為不壹致。這樣的人就成了自我壓抑的人,或者說虛偽的人。這種自我雖然能被社會和別人接受,但不能被自己接受,因為自己的思想在抗拒自己的行為,所以這種生活很累,好像是在為別人而活。沒有人監督的時候,他壹個人的時候,真正的思想會成為自己的主人,從而表現出與公共生活中不同的行為。所以,獨處時的行為才是壹個人真實想法的表達。

慎獨,就是通過提高自我思想的境界,使個體思想與社會要求直接壹致,使個體思想控制下的行為自然符合社會要求,從而既保證個體行為轉化為社會行為,又使個體思想與個體行為保持壹致。這種壹致性表現為個體在獨處時仍然保持著社會行為,即把社會行為變成了個體的日常行為和自然行為,而個體的思想變成了社會的思想,這是對自我狹隘的壹種超越。

謹慎獨立的思想不是壹種恒定的慣性狀態,而是壹種總是在生成的運動狀態。謹慎獨立的思想始終在考慮自我的行為取向,監督自我的行為準則。這種考慮和監督也是對思想本身的壹種反思和提升。在這種考慮和監督中,思想把行為拖回自己的範圍,和自己壹樣。同時,思想通過自我完善與社會的要求相壹致,將自我行為推入社會行為的規則中,從而使個體行為轉化為社會行為。這樣,只有審慎實現了思想和行為的先驗同壹性。

3.個人與社會的和諧統壹

個人和社會是壹對矛盾體,既相互融合又相互矛盾。壹方面,個人是社會的壹部分,是社會有機體的組成細胞。個人離不開社會,社會也離不開個人。另壹方面,個人是獨立於社會的相對獨立的主體。個人有自己的切身利益,要向社會索取自己的空間和利益,而社會要求個人從整體壹定程度上讓渡自己的利益。這樣,個人和社會就分離了,矛盾了。

個人與社會是辯證關系,個人是人格的存在,是社會的因素。社會是* * *,是集體,是個體的集合。如何找到兩者的結合點和平衡點,是哲學理性的任務。馬克思主義把實踐性作為人的本質規定,開啟了壹條連接個人與社會的通道。個人在社會實踐中與社會形成壹個整體,社會也在個人實踐中生成。但實踐的概念只是從實踐的角度和功能的立場證明了個人與社會的聯系和統壹,並沒有排斥或否定個人與社會的矛盾。很難說個人和社會在實踐中真正達到了和諧統壹。

中國傳統的慎獨思想以壹貫的中庸之道實現了個人與社會的和諧統壹。謹慎獨立才是真正實現獨立的自我,要置身事外,才不會以危害社會的方式達到自己的目的。同時,謹慎獨立不是天生的,厭世的,回避的。作為社會的壹員或社會有機體的細胞,慎獨承載著家國天下的道義。每個個體的自足構成了整個社會的自足,每個個體的自我實現構成了社會的整體實現。謹慎的獨立使個人和社會找到壹個完美的結合點,個人實現促進社會實現,社會實現保障個人實現。慎獨修身不僅提高了自我,也促進了和諧社會的構建。每個個體的完善意味著整個社會的完善。同時,謹慎獨立是對當下社會的壹種坦然接受,不會對社會提出奢求,從而保證了社會的安定和諧,也保證了自我的和諧,使個人和社會在壹定的張力中達到和諧統壹。

二、慎獨思想的現代價值

每個時代都有自己的思想精髓。但是,任何時代的思想都不是空穴來風,也不是無源之水。時代的本質必然有歷史的凝聚力,歷史的凝聚力必然在不同的時代展開。這種發展是對古人思想的重讀和創新,因為傳統是無言的,不會主動去表達自己的珍貴和價值。作為壹種碎片化的傳統文化,沈度思想需要在現代歷史條件下重新解讀其現代意義和價值。這種重讀只能是當下人的責任。

  • 上一篇:喝酸梅湯的好處
  • 下一篇:梅菊書法草書_梅菊書法草書圖片欣賞
  • copyright 2024偏方大全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