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偏方大全网 - 健康養生 - 身材火辣的人是酸性的嗎?

身材火辣的人是酸性的嗎?

專家斥偽科學:“酸堿體質”是謬論。健康新聞由記者張彤和蔣乃贊轉載。

近兩年,出版物和網絡上流行壹種“健康新論”——大多數疾病的罪魁禍首是“酸性體質”,它

這些疾病幾乎涵蓋了目前所有的常見病,如高血壓、糖尿病、腫瘤甚至抑郁癥,所以建議吃“堿性食物”

事情。"

此言論被部分媒體和網絡轉載,影響了相當壹部分讀者。但《生命時報》記者從腎臟病、腫瘤學、

從營養領域權威渠道獲得的信息表明,這種說法純屬偽科學,沒有科學依據。

腎病專家:食物不能影響體液的酸堿度。

聽到上述說法後,中華醫學會腎臟病學分會名譽主任委員、衛生部中日友好醫院腎臟病中心首席專家。

陳教授首先表示,現代醫學中沒有“酸性體質”和“堿性體質”之分。他解釋說正常人

體內pH值穩定在7.35-7.45之間。

之所以如此穩定,是因為人體有三大調節系統,即內部緩沖系統調節、肺調節和腎調節。

在體內緩沖系統中,最重要的是碳酸氫鹽系統,其“工作原理”簡單概括為體內酸過多。

有堿性物質中和;堿多了,還有酸性物質中和。而肺調節就是當體內酸性物質增加時,人就會補充。

快速呼吸,呼出更多酸性二氧化碳,反之亦然。腎臟也很重要,它可以吸收堿性碳酸氫鹽。

並分泌酸性物質。只有當以上三個調節系統都出現問題的時候,比如尿毒癥、糖尿病酮癥、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等。

正常情況下,人體內的酸堿平衡會被打亂,出現代謝性或呼吸性酸中毒,而人體內的酸堿度正常

不會受到食物的影響。

壹本宣傳“體內酸是百病之源”的書上說:“人體的pH值在7-7.35之間時,屬於弱酸性體質,易受攻擊。

小病幹擾。陳教授說:“血液pH值達到7.2就是嚴重的酸中毒,已經到了生命的極限。”書

還說:“pH值在6.9-7時,人容易患癌癥等重大疾病……”陳以平教授沒有心,“我是臨床上的。

我從未見過壹個pH值低於7的活人,更不用說慢慢活下來得了癌癥。"

之所以會突出“身體酸”,可能與臨床上較為常見的酸中毒疾病有關。陳教授對說:

人體酸堿平衡紊亂有四種:代謝性酸中毒、呼吸性酸中毒、代謝性堿中毒和呼吸性堿中毒。他們的前兩個

比較常見,但絕不能說人生病了就會“酸”。而且,對於酸中毒的治療,首先要從“治本”入手

-由尿毒癥引起,需要透析;糖尿病是胰島素引起的;如果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引起的,需要改善

肺功能...只有病情嚴重時,才需要靜脈註射堿性藥物,不可能靠吃“堿性食物”來解決。

上述著作名為《找對病原體,使堿復生》,附100份pH試紙。建議讀者“通過測量尿液的pH值來判斷身體。

內部pH”。陳教授指出,這是沒有科學依據的。人的尿液本身就是酸性的,尿液的酸堿度根本無法體現。

體內的酸堿度。尿液的酸堿度與飲食有關。吃肉、蛋、奶等高蛋白物質時,尿液會呈微酸性。多吃水果和蔬菜

尿液會相對呈堿性。其實,通過飲食調節尿液的酸堿度,只能防止壹些鹽在泌尿系統結晶或沈積。

結石疾病,如防止尿酸鹽結晶沈積在腎臟或形成尿路結石,應使尿液呈堿性;為了防止尿草酸鈣結石形成,

妳應該讓尿液變酸。

書的開頭是這樣說的:“聯合國衛生組織公布了壹組數據——世界上70%-80%的人屬於不健康的酸體。

質量,90%以上的人死於物理酸化引起的高危疾病。“記者問了多位教授級的專家,大家對這些數字都有評價。

沒聽說過,也沒聽說過“聯合國衛生組織”這個組織。

據該書的編輯劉女士說,這本書在市場上“賣得很好”。記者試圖聯系該書作者,但遭到拒絕。

劉女士說,作者是成都壹家中醫院的醫生。但她不知道作者的真實姓名,也不知道具體工作單位。

我沒見過他們,他們之間的聯系都是通過別人。而劉女士壹直強調“這很正常”據記者了解,出版

圖書公司沒有醫學編輯,但他們出版了許多醫學和健康書籍。

營養師:酸堿性食物都是扯淡。

根據酸堿體質理論,人必須吃“堿性食物”才會健康。就此,記者采訪了中國營養學會副會長。

程宜勇,《中國居民膳食指南2007》主席兼副主編。程宜勇說,早在上世紀40年代,就有了食品化學的研究。

有學者將食物燃燒後留下的殘渣溶解在水中,然後測量pH值來分析食物中的礦物質成分。但是食品化學研究

與食物進入人體後的復雜代謝有很大不同。程宜勇指出,壹些所謂的科普文章鼓吹“妳要註意選擇食物。”

酸堿平衡“缺乏科學依據,根本不值得提倡。”

但是“酸堿性食物”這個名詞在民間引起了很大的混亂,很多人請教了營養學會的專家。在這方面,中國營養

特別是2007年《中國居民膳食指南》中明確:“食物酸堿平衡理論說,谷類、肉類、魚類、蛋類。

攝入過多會導致酸性體質,引發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腫瘤等慢性疾病;蔬菜和水果屬於堿性食物,

能糾正酸性體質,防治慢性病。其實蔬菜水果之所以能預防上述慢性病,是因為它們的產生。

能量低,且富含維生素、礦物質、膳食纖維等。,而不是堿度的作用。"

程宜勇強調,“我們檢索了50年來1000多篇關於人體酸堿平衡的論文,沒有發現食物酸。

堿度引起酸度構成的研究報告。負責任的說,食物的酸堿性劃分是食品化學的研究範疇,和食物進入人體是壹樣的。

未來的代謝變化是完全不同的兩回事。"

腫瘤科醫生:腫瘤的成因與酸堿無關。

“酸性體質導致腫瘤”是酸堿體質理論中非常引人註目的壹點。記者采訪了壹位中國工程院院士。

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孫艷教授。他認為“酸性體質致癌”根本“不值壹提”。孫艷院士指出,人

為什麽會得腫瘤是通過生物學實驗來研究的,即動物和細胞在體外的長期致畸、致癌和基因突變。

測試某個因素是否會導致正常細胞轉化為癌細胞。

孫艷說,經過上述研究,目前公認的致癌因素有五種:壹是多環芳烴、芳香胺等化學因素。

大多與環境汙染、職業因素有關,可能誘發白血病、肺癌、膀胱癌。二、電離輻射、熱輻射、慢性

炎癥刺激等物理致癌因素對白血病和骨肉瘤的發病有直接影響;第三,幽門螺桿菌等病毒可誘發

胃癌和人乳頭瘤病毒是宮頸癌的主要病因,乙肝病毒可誘發肝癌。第四,遺傳因素,比如乳腺癌、大腸。

癌癥有明顯的家族史;第五,免疫功能缺失。

“當然,這些年發生了壹些變化,”孫艷說。“隨著生活方式的改變,營養失衡,環境汙染和內部分裂。

分泌失衡、肥胖、精神壓力過大都可能是癌癥的誘因。"

不過,孫艷表示,即使具備上述條件,人們也不會壹下子得癌癥,而是需要內外因素的長期作用。

這個過程。從這個角度來說,所謂的“酸性體質致癌論”也是完全站不住腳的。

是科普還是營銷?

其實很多宣稱“酸堿體質論”的文章都是在為推廣壹些所謂的“堿性產品”做鋪墊。

記者註意到,壹年前,網絡上的“酸堿體質論”文章,多是以“科普”的面目示人。現在,幾乎所有的都是

這類文章的背後,隱藏著或呈現著產品,讓人懷疑這是不是壹種營銷手段。

在新疆壹家保健品生產企業的網站上,有大量關於“酸堿體質”的“科普文章”,宣稱各種癌癥。

都與“酸性體質”有關。而他們提供的產品——“茶馬古堿性食品”具有“排出人體酸性物質,

校正人體的酸堿值”,而且價格昂貴。壹小瓶10 ml的精油要358元,壹瓶90粒賣280元。

此外,“弱堿性水杯”、“堿性離子水”、“天然綠藻”等新穎產品也依附於“酸堿體質理論”

“搭便車”。

但上述言論被網絡和媒體轉載,影響很大,讓人想起了上世紀風靡壹時的雞血和紅茶菌。

就連最近被反駁的“排毒餐”。對此,程宜勇表示,科普宣傳的對象是普通民眾,所以內容必須是

充分證明的科學知識。“壹些所謂的‘科學發現’和‘科技成果’並沒有足夠的實驗依據,只是簡單的。

推論或猜測,如果隨意傳播,會誤導群眾。在學術界,專家們被允許對不同的觀點進行爭論,但壹般來說

群眾對充滿術語的科普文章缺乏足夠的辨別力,容易上當受騙,這就需要專業的科技工作者站出來澄清。

。"

陳教授認為,必須嚴厲揭露這些胡編亂造、坑人斂財的偽科學,使之成為過街老鼠,任其發展

科學還原原貌。

網絡編輯:來源:人民網-生命時報發布日期:2008年9月9日

  • 上一篇:給孩子喝粥,吃點小菜。為什麽說營養充足?
  • 下一篇:去除魚尾紋的好方法,如何去除眼部皺紋和魚尾紋
  • copyright 2024偏方大全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