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偏方大全网 - 健康養生 - 為什麽要學莊子?

為什麽要學莊子?

壹直想翻譯《莊子》,但是壹直拖拖拉拉,直到翻譯完《管子》。為什麽?我被那些所謂的專家學者教授忽悠了。他們說莊子的道論很玄妙,指的是宇宙萬物的本體和人的精神境界。司馬遷說:“他的著述十余萬字,壹般都是諷喻性的。”所以很多專家學者教授評價:其敘事條理清晰,故事性強,善於刻畫人物,人物形象生動,耐人尋味。其次,氣勢恢宏,想象奇特。再次,筆法多變,善於比喻,變化無窮。有隱月之美,似峽中之雲,海城之幻,從未有比。好像莊子只是在講故事,而不是在講故事。再加上我翻譯論語的時候考了莊子?偷雞不成蝕把米,我對莊子對孔子的描述很不滿意,所以翻譯了《老子》後沒有著手《莊子》。今年2月,翻譯完《管子》後,我開始解讀《莊子》,發現事實並非如此。莊子論述了人生之道,萬物之道。莊子認為,善良不是最重要的。壹個人的關鍵是走自己的人生道路,善良的行為只是外在的東西。只有堅持自己的人生道路,才能擁有成功的人生。如果我們堅持孝、仁、忠、謙這八種外在的所謂美德,我們可能不會有成功的人生。比如《逍遙遊》中,逍遙就是人在知識的海洋中自由遨遊,不受任何約束。其實就是說人的精神和思想在知識的海洋中自由遨遊,不受任何約束,可以擁有無限的想象力。然後,莊子從想象轉向現實。人是真實的人。如果他們能認識到真實的人,真實的人就能面對真實的世界,解決他們面臨的問題。人不能只靠想象去面對現實世界。這個世界就是這樣。想象解決不了任何問題。人的社會就像自然壹樣。有山,有河,有山,有谷。當妳步入社會,就像步入大自然。沒有所謂的平坦和公平。妳必須面對現實社會,承認現實社會,才能想辦法克服路上的障礙。所以,學習知識,學習想象,學習思考,學習面對,才是人生的第壹要務。萬物之論講的是學習和理解萬物,其次是《逍遙遊》。壹切平等。當我們知道了壹切,就要平等的對待壹切,而不是因為自己的好惡。所以要樹立自己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這樣才能理解事物,把握事物的關鍵點,適應無止境的發展變化。而且在認識事物時,要認識事物的普遍性,不要執著於個體的特異性,要從不同的立場看待事物,才能對其功能有全面的認識。再者,我們對壹切事物的理解取決於它對活著的人是否有意義和價值。如果沒有意義,沒有價值,那我們還需要研究什麽?即使有意義有價值,我們也無法深究,但適可而止。所以,認識事物,解決問題,壹定要看清現狀,按照事物的發展規律辦事,這才是關鍵。理解事物,首先要學會觀察,然後運用類比或反比,不要用自己的主觀想法去要求別人和壹切,尤其是在利益問題上。在認識事物的時候,不能固執己見,抱定過去的舊觀念,因為事物都是相對的,沒有對錯的標準。莊子其實說的是學習和理解壹切的關鍵。關鍵是,只有理解了這些東西,才能開始學習和學習。不然我們學了幾年,甚至十幾年,只是在浪費歲月和青春。所謂“養生”中的“養生”,就是養命,主在。如果妳想讓生命在這個世界上永存,妳必須擁有知識。只有掌握了養命的知識,才能活得更好。而如何學習知識才是關鍵的事情。莊子最早提出學習知識必須忠厚老實,不能投機取巧。然後莊子舉了壹個了解牛的專家的例子,意在說明,就像專門的學問壹樣,妳也可以成為某個領域的專家。不管我們學什麽,只要我們的頭腦不是不完整的,我們就能學到任何東西。另外,在學習上,壹定不能有約束。有約束就要打破約束,打破牢籠,讓思想自由翺翔。因為只有思想自由的人才能探索事物的根源。《地球上的世界》講的是人們應該如何認識我們生活的社會和世界。顏回初生牛犢不怕虎,敢於到郭瑋糾正魏軍的錯誤,才學到了孔子教他的成績。原因是他根本不懂社會的復雜,不懂人心的浮躁。那麽如何才能理解社會和人呢?想要了解社會和人,首先要了解社會和人。想認識社會和人,首先要排除自己,不要讓親情和利益牽著妳走,不要考慮自己的得失,這樣才能認識清楚社會和人。如果牽扯到自己的利益,就會根據利益的需要來判斷人,就會造成偏見。有了偏見,就會按照偏見去行動,這樣就會越走越遠,最終偏離自己的人生道路。所以,當我們知道壹切的時候,壹定要平等的對待壹切,不能因為自己的好惡。理解事物,首先要學會觀察,然後運用類比或反比,不要用自己的主觀想法去要求別人和壹切,尤其是在利益問題上。在認識事物的時候,不能固執己見,抱定過去的舊觀念,因為事物都是相對的,沒有對錯的標準。所以要樹立自己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這樣才能理解事物,抓住事物的關鍵點,適應社會無止境的發展變化。“德崇福”,即法滿心,順乎自然。莊子首先舉了王千的例子,說明壹個人是否聰明、有智慧、有才華,取決於他是否能理解萬物發展變化的規律。如果他違反了法律,即使他表現得再聰明,再聰明,他也是壹個愚蠢的人。萬物發展變化的規律是不以人的意誌為轉移的,人的意誌再強也改變不了大自然賦予的賦予生命的物體,這些物體會改變生老病死的規律。最後,莊子告訴惠子,不要憑自己的感覺去判斷壹切事物的方式和規律,而要拋開感覺,順應自然,不加任何東西。這最後的總結是最重要的。我們大多數人都是憑自己的好惡來判斷事物,總是認為事物應該按照自己的想象發展變化,而不管事物的真實路徑和規律是如何發展變化的,這就導致了我們與事物的脫節和對立,當然也導致了我們最終的失敗。“大師”就是偉大就是偉大,宗教就是崇敬,老師就是模仿。妳尊重和模仿什麽?敬天仿天。莊子壹開始就在討論真人。誰是真人?是真正遵循和遵從自然規律的人。真正的人是隨遇而安的,永遠快樂。妳什麽意思,隨它去吧?就是在任何環境下都能適應並感到滿足,在任何時候都能適應並感到滿足。這並不是說現實中的人沒有自己的路。相反,正是因為他們有自己的道路,他們可以在任何時候無憂無慮的和安全。不管什麽環境,什麽時候,堅持走自己的路。然後莊子討論了學習和讀書的方法。天道不在乎生死,當然也不在乎金錢財富名聲。人們應該尊重和模仿天道。他們為什麽要在乎生死,金錢和名譽?難道只是為了博取名聲,找錢去學習,讀書,敬仿天道?當然不是!學習、讀書、尊仿天道,其實就是要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不去理會生死、不去理會金錢財富、不去理會名譽,把這壹生悠閑自在的度過,作為自己的人生道路。《應帝》講的是順應天道,興旺發達。莊子先舉了太家的例子,說明他是壹個能順天道而亨通的人。接著他用瘋狂的言辭反駁了日中頒布各自的法令和規範的錯誤觀點,然後又引用了天根和無名小卒的例子,說明跟隨天道,壹定要擺脫私心雜念。通過楊子舉和老聃的對話,莊子說明了我們應該順應天道、人心和時代的道路和規律。然後,莊子通過嵇賢算命的故事,說明不能只看表面現象,要著眼於規律的本質。不把握道與法的要義,就是功名的載體,謀略的寶庫,事物的保障,智謀的大師。最後,莊子通過三個虛人表達了對天道天法的態度。整篇文章壹氣呵成,告訴我們只有順應天道、天理,不能以私心雜念來區分判斷,也不能只看表面現象,而要抓住本質,才能真正走向繁榮。莊子的適應不是聽天由命,而是按照天道的路徑和規律來安排我們自己的路徑和規律。在《青拇指》中,莊子有意探討自然性與非自然性的問題。莊子壹開始提出仁義就像第六只手、腳、手指壹樣是不自然的,然後他接著討論仁義就像目力過度、聽覺過度壹樣是不自然的。莊子認為,人性靠的是引導,而不是強迫。隨即,莊子消極地認為,人是註定的。最後,他總結說,人改變本性是從屬於仁義的。仁義真的是強加於人的嗎?當然不是!其實當妳走上自己的人生道路時,妳就會有仁義禮智信的觀念。人的智慧來源於人的價值觀,而人的價值觀又受到風俗習慣的強烈影響。人從小就受到周圍各種風俗習慣的影響,從而形成自己獨特的價值觀和世界觀,這些價值觀和世界觀決定了人的智慧。通過學習,人們可以改變舊的、原有的價值觀和世界觀,從而建立新的價值觀和世界觀,從而增長智慧。隨著智慧的增長,人可以有更多的行為選擇,從而可以有善、善、異的社會行為規範。這都是強加的嗎?在《馬蹄鐵》中,莊子還在討論自然性與非自然性的問題。由於聖人和統治者的追隨者盲目追隨,拋棄了聖人最根本的核心——法律問題,轉而轉向仁義道德問題,於是越來越多的社會行為規範成為約束人的規章制度,成為壓迫人的禮儀和倫理道德,使人越來越虛偽和虛假。任何事物,包括人類,都有自己的路徑,哪裏有路徑,哪裏就有它的發展規律,不同的路徑有不同的發展規律。我們是沿著生命之路完成人生旅程的,不是沿著仁義道德之路,也不是沿著社會行為規範,更不是沿著人的意願,法律的發展演變也不是按照仁義道德的規則進行的。我們的人生道路是根據我們的生活觀念發展和決定的。有什麽樣的人生觀念,就有什麽樣的人生道路,有了混亂的人生觀念,那就只有混亂的人生道路。壹個想法的出現和實施會改變我們的行為,從而導致人生方向的改變。其實仁義道德只是道路兩旁的廣告牌,並不是人生道路的根基。拋棄根本,高舉廣告牌,走進迷茫的荒山,我們的人生意義何在?有什麽幫助?在《歸》壹章中,莊子著重批判了聖人。他認為所謂的“聖人”促進了人類智慧和私有制的發展,私有制的發展導致盜賊橫行,天下大亂。事實上,人類智慧的發展是人類發展的必然結果,我們不能因此而責怪聖人。所謂“聖人”,不過是比普通人聰明罷了。私有制也是人類發展的必然結果。問題的關鍵不是要不要消滅私有制,實行公有制,而是如何平衡私有制和公有制的關系。現代社會主義主張公有制,保留私有制,現代資本主義主張私有制,保留公有制。人類社會的未來必將實現私有制和公有制的平衡,從而使人類社會更加繁榮富強。那麽,我們現在應該在私有制下有更多的公共觀念。畢竟人類社會是全民社會,不是壹個人的社會。“再啟”就是觀察加持,觀察世間的情況,觀察世間人的情態,觀察後加持。莊子提出“福”而不是“治”的思想,是因為治會束縛人的自然本性,而治是人為的管理而不是自然的規律。既然不是自然規律,那就不能長久。又借黃帝寓言,說明黃帝以仁義擾亂人心,廣所謂誠道,是回歸自然的必由之路。然後莊子借用了鴻蒙系統的寓言,希望人們徹底拋棄自己的私人意識,聽從“成人”的教育,要求人們從有意識的存在回到自然存在的狀態。在莊子的思想中,正是由於自我意識的覺醒,人們發展了私有制,私有制的發展導致了人們思想和社會的混亂。莊子認為,對於這種亂象,治是沒有作用的。不如放棄私有制,引導人們回歸自然存在的狀態,按照天道天法去生活。按照莊子的想法,人和其他動植物壹樣。他們不知不覺地生或死,天地就恢復正常了。既然我們無意識地生老病死,人就沒有痛苦和快樂的概念。莊子認為,人如果沒有痛苦和快樂的概念,就會真正地祝福人民。莊子在《天地》壹文中,以天地為題,要求人們理解天地之道、天地之法,並順應之,創造自己的道、天地之法。什麽是天地之道,天地之法?就是順其自然,什麽都不做,什麽都不管,什麽都不要,什麽都不要。人壹出生就不停的索取,做,治,得,最後,失去了人性。莊子認為,這樣的人之所以短命,是因為他們不知道天地之道、天地之法,違背天地之道、天地之法,不創造自己的道、天地之法。人要想長壽,就要模仿和學習天地之道和規律,做到無為而治,無為而問,無為而得。《莊子》在“天”壹章中,重點論述了天道、天法。天道按照自己的道路和規律是無窮無盡的。它是空的、靜的、無私的、無為的,但它促進了萬物的生長和生存。而我們人類,不僅懶,還喜歡私密,喜歡充實,喜歡吵鬧,還喜歡胡作非為。莊子所謂的“無為”,不是什麽都不做,而是根據自己的社會角色去做。然後莊子用堯舜的故事來說明古人是非常崇尚天地的,可以靜如天地。然後借用老子和孔子的故事,說明與其高舉仁義,不如遵循天道天法,倡導人們認清道法。人如果能認清自己的人生道路,就能明白仁義對自己和他人都很重要。然後莊子又轉到修身養性的問題上,說明人也要遵循天地之道和規律,不要刻意去做什麽,而要靜下心來,隨時應對。然後莊子強調,光讀書是沒有用的,只有用心去理解,才能真正理解天地萬物的路徑和規律。最後,莊子以齊桓公的閱讀為例,說明書籍和文章中的語言有許多隱含的意義。不用心去理解,讀的就是糟粕!莊子在《天命》中用七個故事說明,天的運行之道才是根本,日月雨風只是表面現象,萬物自有其道。人的路呢?在自己的心裏。人的道路是看不到的,我們看到的只是人的表面行為。那麽妳能通過壹個人的行為來判斷他嗎?不能!我們看問題、看人、看事物,不能只看表面的形式和現象,更要看其內在的路徑。只有抓住了根本的道路問題,才能在道路問題上有最終的決斷。我們現代人好像上了大學就是人才,有點本事就是人才,有錢就是人才。其實我們看到的只是他們外在的、表面的行為,這些所謂的人才會隨時違法亂紀,導致現代人的迷茫。人才到底是什麽?!判斷壹個問題不能看表面行為,要看根本路徑。換句話說,壹個人要有自己的主見,自己的想法,自己的人生道路,自己的技能,才能成為人才。否則最多是歪才,偏才,甚至是傻子。莊子側重於表面現象、表面形式、內在道路的區別,指出所謂仁、怨、愛、取、予、諫、教、使之活、行等。實際上並不是人生軌跡,而只是行為。所以,無論是統治者還是教育者,都不應該拘泥於表面的現象和形式,而應該加強對人生道路和認識壹切的道路的教育,使人走上正確的人生道路。深思熟慮就是嚴於律己。莊子關註的是嚴於律己的人。其實他們崇拜的是聖人、仁人、好人的行為。他們只是想模仿別人的行為,沒有自己的信仰,沒有自己的價值判斷,沒有自己的人生道路。他們只會高調的評論,嘲諷,嘲笑,詛咒世俗,世俗的行為。換句話說,這樣的人沒有自己的想法,他們只是聽從別人的建議。這樣的人不傻嗎?如果我們崇拜壹個人,那麽我們應該考察他的觀點、信仰、想法和他的人生道路,而不是僅僅模仿他的行為。那麽聖人的道路和法則是什麽呢?它冷漠虛無,耐得住寂寞。壹個耐得住寂寞的人,才是純粹的人。所謂純粹,就是壹個能吃素的人,不使他精神匱乏,才叫真正的人。莊子非常反對那些模仿別人行為的人。我們要學習和模仿別人的道路和規律,從別人的道路和規律中總結經驗,得出自己的道路和規律。換句話說,我們不僅要學習和模仿表面的現象和形式,更要學習和模仿本質。
  • 上一篇:陳凱談如何艾灸?
  • 下一篇:?秋分灸:補肺氣,防病治病。
  • copyright 2024偏方大全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