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偏方大全网 - 健康養生 - 禮與社會和諧的關系

禮與社會和諧的關系

從休閑看休閑、儀式與和諧社會的關系

馬惠帝

(中國美術學院休閑文化研究中心,100029)

《自然辯證法研究》編輯部100081)

休閑是人們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基礎。休閑可以傳達壹個人的生活狀態和精神態度,展現壹個人的風度和人格修養。良好的休閑狀態需要良好的禮儀、禮儀、道德、禮儀的滋養和孕育。好的“禮”需要閑暇生活的培養。缺乏“禮”的人,在行為上會失去風度、儀態、氣節;壹個缺乏“禮”的社會,很難有秩序和效率,很難有和諧的人際關系和社會關系。

關鍵詞:休閑,禮貌,秩序,和諧社會

引用

休閑是人們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我國文化傳統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提高個人品格修養、舉止氣質、道德操守的重要途徑。休閑尤其與“禮”密切相關。因為休閑可以傳達壹個人的生活狀態和精神態度,展現壹個人的風度和人格修養。良好的休閑狀態需要良好的禮儀、禮儀、道德、禮儀的滋養和孕育。好的“禮”需要閑暇生活的培養,接受閑暇生活的檢驗。缺乏“禮”的人,在行為上會失去風度、儀態、氣節;沒有“禮”,壹個社會就很難有序、高效、和諧。中華五千年文明史告訴我們,良好社會秩序的形成和國民精神道德素質的提高,有賴於“禮制度”的完善和健全。

早在2000多年前,孔子就指出:“不學禮儀,不可立”(《論語?紀的)。在孔子看來,“不學禮儀”,在社會上就沒有基礎,就沒有做人的資格。所以壹定要“禮尚往來”(《論語?泰伯”)。不僅如此,禮與樂、書、數、射、防關系密切,是“六藝”之首。

休閑和“禮”有什麽關系?“禮”在和諧社會中有什麽樣的價值?現代社會的休閑生活需要什麽樣的“儀式”?「禮」對今天的思想道德建設有什麽好處?尤其值得學術界深思。

1,“理”的由來及價值

《現代漢語詞典》解釋說:“禮”是“在社會生活中由於風俗習慣而形成的供大家遵守的儀式”。其他研究文獻(在收集的文獻範圍內)也有基本相同的解釋。

“禮”起源於民間習俗和原始宗教活動,涵蓋範圍很廣,從國家法規制度到個人行為準則、社會規範、文化制度、行為模式等,涉及:冠(成人禮)、昏(婚)、喪、祭、射、禦、鄉(鄉)飲、自然神和祖先的祭祀儀式。禮是龐雜的、細致的、復雜的,隨著歷史的變遷而不斷變化,但“仁、義、禮、智、信”的核心思想從未改變。“禮”的制度和規範在中國有幾千年的歷史。因為中國人的“禮”充滿了虔誠、善良、莊重、重義、深情、真誠,所以有“禮儀之邦”的美譽。

中國是世界上關於“禮”的歷史記載和著作最豐富、最完整、最系統的國家之壹。“禮”在周代發展得相當錯綜復雜,有“禮三百,曲禮三千”之說(《禮記?禮”)。但這些儀式的內容和形式大多是後來發展起來的,作為原始的、基本的儀式只有八類,即:“夫之禮始於冠,以昏為基,重於喪祭,尊朝聘,和鄉射。這個儀式也是壹般的。”(《禮記》?昏義”)。

儒家文化對中國傳統文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集中體現了中國古代“禮”制度的建構。現在我們可以看到《禮記》,包括李周、李逸和李記。《李周》講的是周朝的官制。《儀禮》講的是各種儀式(如加冕、婚喪、祭祀等特定儀式);《禮記》是孔子學生及其後代學習《禮記》的記錄,講的是禮的性質、意義和作用。“禮”是儒家經典內容之壹,以詩、書、禮、易經、曰、春秋為六經。孔子在接受弟子講學時,選擇了這些經典作為教材。音樂教學能使人“寬廣易善”;“禮”之教,能使人“敬”(《禮記?後解》),因為,“不學禮儀,無道立”(《論語?紀的),在孔子看來,不學禮儀,就沒有立足於社會的基礎。所以壹定要“禮尚往來”(《論語?泰伯”)。

儒家禮儀有其特定的含義。冠禮在明代是成年人的責任;婚禮是男女之別,夫妻之義;喪禮是慎終追遠,是厘清生死的意義;祭祀儀式使人正直忠誠,其中,祭天是返本初,祭祖是追孝,祭百神是報德;朝覲之禮在明君臣之意;提問的天賦讓執政者相互尊重;農村喝酒的儀式是為了聯絡感情,為了老少通吃;射禮可以從體育活動中觀察美德。這些古老的禮物融合了民俗、宗教、倫理、藝術和美學的價值。除了倫理道德,儒家還教導音樂和詩歌,可以促進人們善良、真誠和尊重,彼此和諧相處,克服人性中消極的東西;它不僅對穩定社會、陶冶人心、改善人際關系具有積極意義,而且對人們的閑暇生活具有不可估量的價值。

在古代社會,禮儀制度雖然是壹種象征性的制度,但它具有很強的社會整合功能和政治功能。《禮》中的秩序、節制、交往、和諧原則,可以確定社會結構,整理風俗,控制財物的使用,起到理順社會關系和人類秩序的作用。子曰:“君子義為質,禮為行,劣為行,信為成。”紳士。”(《論語?衛靈公》)這也說明了仁義、禮儀,仁義是實質,禮儀是形式。

以古代的“冠禮”為例,其實是成人禮的高級形式。禮記?曲禮曰:“二十為弱冠”,“男二十,冠壹字。”為什麽要加冕?禮記?關彜是這樣解釋的:“凡人之所以為人,是因為禮義。禮義之始,在於表達正確,色彩統壹,修辭通順。讓體直,色齊,字順,然後準備儀式。做壹個正直的君臣,做壹個父子,做壹個老幼。君臣正氣,父子親,然後禮義。故冠隨後取之,體直,色齊,字順。所以說,禮也是禮的開始。.....這是成人之道。那些成年人將被教導要有禮貌。那些授人以禮的人,要為自己是兒子、是兄弟、是大臣、是少數人負責。負責四人之行,禮可重?”從這段話我們可以知道:第壹,加冕儀式是“成長之道”,即通行之禮。作為壹個成年人,必須肩負起做兒子、做弟弟、做小人、做部長的社會責任。其次,作為這種責任感的外在表征,是成年人的“寬容與正直”、“色彩統壹”和“花言巧語”,以區別於童年時的輕率與放縱。

孔子強調“克己復禮,天下歸仁”,說明自制是為了符合壹定的規範,有壹定的節制,這是以仁為基礎的。儒家主張“富貴有禮”、“克己奉公”,意思是可以通過修養來克制驕奢淫逸,使人按照禮儀行事,有壹定的克制力。人與人相處,不侮辱別人,不尊重別人。君子待人接物畢恭畢敬,凡事節制,謙遜有禮。禮內的尊重和臣服是本質,表現為在行為上遵循壹定的禮。但是,這不僅僅是遵守禮儀節,而是以禮讓為要義。

“禮”還包含著相當的人道主義精神,體現了道德和良知的價值。“禮也敬,長輩孝,長輩幼,幼者慈,賤者厚。”(《荀子?荀子把“禮”贊為“道德之極”、“治而辨之極”、“人性之極”,因為“禮”的目的是使貴人受尊重,老年人受孝順,老年人受珍惜,年輕人受愛戴,低賤者受益。在禮儀的順序上,有尊、孝、恩、善、利,也有對弱者、弱者的保護。

“禮”是中華民族寶貴的文化和精神遺產之壹。禮樂文化不僅促進社會秩序,還具有“和合眾人”的目的,即促進社會和諧。壹個穩定和諧的人類秩序,總是由壹定的禮儀規範來規範的。“禮”的目的是使“四海之內互敬互愛。”(《禮記》?禮樂教育的人文精神是人與人、種族與種族、文學與文學的相處精神。是各民族和睦相處、民族生存、文化交流融合的“護身符”,是中華文化延續千年的基石。

2、《家訓》走向世界。

中華民族不僅有延續和積澱了幾千年的重視“禮”的優秀傳統,而且積累了大量豐富多彩的禮教典籍。其中,經典以家訓的形式,深深滋養和哺育了中華民族幾千年。記載的《家訓》是周文王的兒子周公的《指揮鳥》:“德廣而尊者;富地守險者,安;尊勝守卑者貴;民強兵壯,臨危不懼,百戰百勝;聰明睿智,守愚者,益之;多記博文,保持淺顯,寬泛。妳去了,就不以魯為榮了!”由此可見中國禮教的悠久歷史。

後來流傳最廣的《朱子家訓》、《三紫晶》、《錢文子》等“家訓”,對民間的道德、倫理、禮儀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並廣為流傳。這是中國傳統優秀文化的根基,是我們立足於世界民族之林,是歷經世代考驗的做人做事的常識,是維護和諧社會秩序和人際關系的顛撲不破的真理。這些文章往往通俗易懂、朗朗上口、易記、易背、易練,與百姓的閑暇生活緊密相連,成為端正家風、振奮家聲、揚名後世的典範。

以前人們的物質生活不發達,可供“休閑”的內容非常有限,育人的讀物也沒有現在這個時代豐富多彩。因此,那些諺語、經典、文章短小精悍,朗朗上口,親切樸實,人們喜歡把背誦它們作為壹種休閑生活,具有關愛自己的精神。通過休閑,達到修身養性的目的,並慢慢內化為壹種人、壹個民族、壹個國家的精神氣質。不誇張的說,這些家訓為國家的繁榮昌盛做出了貢獻。“禮”雖不如經貿、科技那樣看得見、摸得著、轟轟烈烈,但“禮”是“細雨潤物細無聲,鮮花傾土釀香”

《朱子治家格言》告訴我們:“壹粥壹飯,當思不易。半絲半縷,很難保持對物質資源的思考。與其口渴時挖井,不如未雨綢繆。自助壹定要節儉,宴客壹定不能留宿。器皿幹幹凈凈,瓦比金玉。飲食好,田園蔬菜勝過山珍海味。不跑花裏胡哨的房子,不求良田。.....以富為恥是最可恥的。窮的時候囂張的,無非是賤。如果不在家辯,官司最終會打得很兇。話不多就輸了。不以武力欺寡,不以貪欲殺生鳥。如果妳偏心,妳會後悔很多錯誤。偷懶就會幸福,家庭就很難成功。如果妳對壹個年輕人表現出善意,妳會厭倦很久。輕聽發言,耐心三思。如果妳在爭論壹件事,妳必須冷靜下來想壹想。

聖紫晶告訴我們:生命之初,人性本善。同樣的天性因教養而異。沒有教育,就會有偏差。為了教好,妳要深入地思考。.....親師友,學禮儀。項九歲,會暖席子。孝順比親情更重要。四歲時,榮獻梨。請記住,友好待人。第壹孝弟,第二經驗。.....曰義、禮、智、信。五個常任理事國不應混淆。.....荊紫彤,讀史。考血統,知結局。

《千字文》清晰地向世人昭示:天地玄妙,宇宙浩瀚,日月昌盛,日月長,夏寒秋收冬,藏滿歲月,風和陽的節奏是雲騰的因雨露是霜,水是金,玉出昆鋼劍。巨雀珠稱夜光果寶,菜重芥菜,河鹹,鱗淺,羽香,龍為師,帝為鳥。這

正是在我們背誦這幾章的時候,人們才明白了壹個道理:“道可為道,而為不凡。”人必須敬畏自然,因為妳是其中之壹;妳傷害大自然就像傷害妳自己壹樣。妳必須愛壹切生物,因為它和妳壹樣是生命體,它也有喜怒哀樂。我們也學過:“壹粥壹飯,來時不易思。半絲半縷,很難保持對事物的思考。宜未雨綢繆,掘井不渴。”管理家庭和生活是壹門大學問。只有每個家庭都幸福,社會才能真正和諧...這是壹份偉大的“禮物”。

3.禮儀與休閑密切相關。

孔子說,“興於詩,立於禮,樂於事”(莊子?傳統儒家倫理中的“六藝”:禮、樂、書、數、禦、射,對規範社會、教化民眾有著重要的影響。“六藝”是中國文化的基本內容。雖然是高品位的文化創造,但也能在民間廣泛流行,形成了在文化精英的引導下,在黎巴嫩人民的直接參與下的歷史局面(需要註意的是,在封建社會,由於勞動人民沒有接受教育的機會,大多數人是文盲。為了適應這樣的形勢,這些“高雅”的文化形式不得不以世俗的面貌和形式來擴大自己的影響,爭取更大的受眾。這也是中國擁有大量非物質和口頭文化遺產的重要原因。

《六藝》中有深刻的“禮”的思想。君子之學,“藏,修,息,遊。”(《禮記。學》)鄭玄註:“遊意閑適,遊者不迫沖”,《論語?說“:“靠仁,遊於術”楊伯鈞註:“靠仁,享禮、樂、射、禦、書、數六藝。"

正是在充滿“禮”的文化背景下,中國古代人民創造了今天仍然熠熠生輝的休閑生活,這在我們民族的文化寶庫中具有重要價值。在眾多的傳統文化經典中,不乏具有休閑內容的作品。從《詩經》、《楚辭》、漢賦、唐詩、宋詞、元曲到明清時期的閑適小品,我們可以看到我們的祖先追求壹種自由快樂的休閑生活,也可以看到古代聖賢將休閑與儀式有機地結合起來。

在中國傳統民俗文化中,有很多精英娛樂類別,如:趕集、廟會、鷹飛、養鳥、觀魚、垂釣、猜謎、對聯、詩社、書院、風箏、踢毽子、拳擊、舞劍、品茶、嚼蟹、書展、園林、飄。既是休閑,也是藝術創作,更是“禮”對大眾生活的滋養和呵護。

把“禮”和休閑結合起來,最好的辦法就是在民間種植千百年來的各種戲曲,尤其是京劇,近百年來已經發展成為我們的國粹藝術。“禮”的許多藝術表現(各種禮儀、禮儀、禮儀學、倫理道德和禮儀規則)都取自民間生活,如壹些著名的戲劇:《鎖子甲》、《趙氏孤兒》、《秦香蓮》、《梅綺》、《宋武》、《王魁》、《李悝探母》等。然後通過各種藝術形式,表達他們對生活中的真與假、善與惡、美與醜等現象的愛憎態度,其中包括做人的道理和行事的“禮”。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它對我們民族人格的塑造,對人們仁義禮敬和諧,對揚善抑惡都產生了潛移默化的影響,而且是非常深刻的。

休閑與“禮”的聯系還表現在中國人的詩詞歌賦、琴棋書畫等藝術創作中。

琴:古代文人以琴養心,陶冶性情,審美情趣。美是“禮”的基礎,沒有美就沒有“禮”。象棋:人類智慧的結晶。古人認為棋盤是縮小的宇宙,象征著人的生存空間。所以往往是“以棋看人”。從下棋妳就知道妳是不是壹個懂禮貌,以理服人,尊重法律的下士。書:書法藝術“籠天地於形,量萬物於筆端”。視字如人,字即人,所以有“人品不高,不可用墨”之說。畫:“神韻無處不在,而形在自然之間。只有物我交融在壹起,人與自然融為壹體,才能形神兼備。詩、詞、歌、詩常用來描寫景物,抒發感情,具有很高的欣賞價值。詩言誌,詩為心。以文交友,以詩抒情。從古至今,苔莎的許多文人雅士和有誌之士都留下了瑰麗的詩篇,將被千古傳唱。陶淵明“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唱腔,正是他寧靜致遠的人生寫照。而文天祥的“自古誰無死生,守赤子之心照青史”,則展現了壹代英雄不畏強權,不畏公理的人格力量。的秦嗎?雪,“北國風光,千裏冰封,萬裏雪飄...其雄偉、浪漫的詩人情懷,感染了幾代人的遠大誌向。詩歌的巨大魅力和深邃意境,為休閑生活增添了更多的高貴和優雅。以藝術的形式傳遞“理”,使“理”生動、豐富、親切、有力。當我們陶醉在休閑活動中的時候,不自覺地接受著人生觀、價值觀、審美觀的洗禮。這既有趣又有益。當代有人有壹幅對的圖:“柴米油鹽醬醋茶不可少;“琴棋書畫詩詞啤酒花缺壹不可;橫批就是:像人壹樣生活。”可見古風猶存。

4.和諧社會呼喚“禮”

我們正在進入壹個新的歷史時代——壹個快速變化的時代,壹個多姿多彩的時代,壹個物質極大豐富的時代,壹個人與自然關系極不協調的時代,壹個人與人競爭的時代,壹個人與人頻繁交往的時代,壹個人充滿各種欲望的時代,壹個閑暇時間越來越多的時代。但是,我們經常被很多事情困擾:為什麽物質財富越來越多,“禮物”越來越少?「禮」過時了嗎?不要!

雖然中國是壹個“禮儀之邦”,但近幾十年來,“無禮儀”的現象比比皆是。回顧我們經歷過的每壹個“旅遊黃金周”,人們看到了太多的大型集會活動,伴隨而來的是喧鬧、噪音、擁擠、淩亂的道路。大部分旅遊景點人滿為患,遊客經過的地方壹定是壹片狼藉:餐巾紙、花生殼、瓜皮、水果殘渣、剩菜剩飯等雜物堆積在桌椅上,煙頭、啤酒瓶也散落在地上。哪裏有候車站(車)、候車場所,哪裏就壹定有熙熙攘攘、亂七八糟、吵吵鬧鬧。即使離開中國,也永遠改變不了在另壹個國家生活的壞習慣。在洛杉磯和舊金山的國際機場,中國國際航空公司和中國東方航空公司的登機處總是混亂而嘈雜。在高檔的休閑娛樂場所,所謂的“富人階層”往往缺乏溫文爾雅,往往以炫耀性消費來度過自己的閑暇時光,極度缺乏“準文化”、“準學術”、“準藝術”的休閑姿態。整體來看,這個階層並沒有體現出壹個文化先鋒的群體形象,大多數人在閑暇生活中也無法形成“禮”的制度和規範。

近年來,食品消費也壹路上漲。無論在城鎮還是鄉村,每壹頓飯都必須好吃,鳥獸,好吃又好吃;為了排場,可以花很多錢,甚至壹萬黃金。

以我們的城市交通為例,各大城市的交通極其擁堵,汽車和行人互不避讓,違章駕駛(步行)現象普遍。因此,中國成為交通事故死亡率最高的國家。2003年全球交通事故死亡人數為50萬,中國占104萬。

在誠信服務方面,中國人每況愈下,各個層次都在作弊,到處作弊,壹不留神就掉進陷阱。產品以次充好;服務中偷工減料;市場上的壹錘子買賣;生產假煙、假酒、假藥、假肉,“阜陽劣質奶粉致多名嬰兒死亡案”,其實已經對嬰兒頭上做了不公正的事,可謂不道德。央視每周質檢報告披露的制假售假案件觸目驚心。目前,我們社會中的高交易成本和大量低效率勞動大多來自道德和信用危機。當然,這個制假案不是“禮”的問題,而是犯罪。這樣,我們失去的不僅僅是市場前景和經濟效益,更重要的是民族和國家的尊嚴、威望和優秀文化傳統。

是什麽讓我們如此粗魯?這其中的原因有很多,但壹個根本問題是,在過去的壹個世紀裏,我們在大量批封建主義的同時,也毀掉了養育了我們壹代又壹代人的“禮法”和“禮法”。文化思想史家劉夢溪先生曾寫道:“自晚清以來,中國文化壹直處於艱難的解構和重建過程之中。其中的問題很多,但卻是最被忽視的,也是最重要的,是代表壹個民族文化秩序和文明的禮儀問題。中華民族素有禮儀之邦的美譽,但近百年來,隨著西學大潮的沖擊和傳統的瓦解,我們越來越沒有繼承自己民族文化傳統,代表當今文明水平的禮儀,包括如何吃飯,如何睡覺,如何穿衣,如何走路,如何與人交談。基本上,他們處於無序狀態。”

劉先生的觀點可謂壹語中的。壹個世紀以來,我們推翻了“孔家店”,長期走階級鬥爭的道路,改變了所有文化的生活。禮崩樂壞——我們的民族出現了長期的“儀式真空”。近二十年來,拜金主義、享樂主義、極端利己主義讓我們離“禮”越來越遠。

社會進步的歷史表明,社會越進步,人們對“禮”的需求就越強烈。古人雲:“糧倉知禮儀。”《禮記》第壹條,開宗明義:“德仁義,非禮也。教訓正確庸俗,非禮不備。爭論和訴訟,非禮。陛下,您的上下級,您的父子,您的兄弟,都是不雅的。官秀才,非禮。班超治軍,官員依法辦事,不可能不體面,不可能不威嚴。祈禱祭祀,祭鬼神,不可非禮。”這是儒家重視禮的主要原因。也是現代社會呼喚“禮”的原因。

有人可能會說,這完全是束縛人的舊禮教,完全不符合現代社會的價值觀。這種理解顯然是極其錯誤的。儒家思想文化之所以被壹代又壹代的中國人認可並傳承了兩千多年,說明這壹點已經被社會生活實踐所證明。“仁、禮、智、信”是“禮”的基礎。試想,無論什麽樣的國家制度、歷史階段、社會文化背景,無論過去、現在、未來,誰能離開“禮”?實踐壹再證明,壹個缺乏“禮”的社會,必然是壹個秩序混亂、效率低下、缺乏凝聚力、不公平、缺乏安全感的社會,最終會導致家庭不忠、夫妻不忠、朋友反目、社會離散、文化頹廢。

應該看到,在構建和諧社會中,外在的強制法與內在的自覺道德之間存在著巨大的空間。尤其是在社會轉型期,歷史與現實、傳統與現代、中國文化與西方文化的交匯,舊禮儀與新規定的交匯,極大地沖擊和沖擊著我們現有的休閑生活和“禮儀”體系。僅僅依靠行政命令、法律約束和意識形態約束仍然有其局限性。我們應該動員教育、道德自律、文化手段和禮儀規則來提高國家文明水平,協調群體和社區之間的關系,促進社會健康、和諧、有序的發展,建立新時代的禮儀文化體系,以及相關的價值觀。

“為國以禮,社會安定,消除戰亂,戒奢靡之風,是人民安居樂業的前提。控制人的行為,調和各種沖突,協調人際關系,使人事處理恰到好處,是禮樂制度的積極價值。這裏有社會公正的含義,就是反對貧富懸殊過大。有些人變得富有。他們發財後會做什麽?孔子講的是“富而教之”,講的是啟蒙教育,反對鋪張浪費、炫富爭富。目前我國大眾消費文化的過度浮誇,對社會風氣有很大的腐蝕作用,對青少年的成長非常不利,而文化批判的力量尤其薄弱。這是值得我們檢討的。”這種反省是切中要害的。

結論

中國正在進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新的歷史階段,小康社會的標誌不僅僅是國民生產總值快速發展的指標。

需要註意的是,“禮”在推進小康社會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和功能,因為有禮貌的社會才能有秩序、有紀律,才能有效率、有質量、有誠信。那麽,“小康”社會應該有怎樣的“禮”?早在兩千多年前的《禮記》中就指出,“大道之行也是公事。選擇天賦和能力,實踐信仰,培養相互理解。老朋友不僅是親人,還是獨子。老的壯的有用的,年輕的壯的,孤獨的有病的,都是家裏養的。男人有積分,女人有回報。如果貨棄於地,也沒必要藏在自己身上。妳不必為自己而做。故稱“大同”求封而不興,盜賊而不為,故出屋不封。此大道隱,天下為家。各有各的親戚,各有各的兒子兒子,貨都是自己的。成人以為禮,郭城溝池以為實,禮義以為紀。做人要誠實,對父子要誠實,對兄弟要和睦,對夫妻要和睦,要立制,立田,要智勇雙全,把功德據為己有。所以,用即功,兵由此出發。於、唐、文、吳、、等,皆在此之列。這六位先生沒有壹個不願意講禮貌的。取其意,考其信。有過作品,刑有仁政,可見民有常。如果有不從這來的,當權的就去,大家都覺得會痛。是小康社會。”

這些思想對今天的禮儀制度建設和和諧社會氛圍的形成仍然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特別是對人們高質量、高品位的休閑生活會產生積極的影響,對構建和諧社會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禮的運用,和諧彌足珍貴。

子曰:“禮(1)用,(2)更貴。王之道(3)之前,斯裏蘭卡(4)很美。小的大的,都有問題。不禮而知和,不可行(5)。”

給…作註解

(1)禮:春秋時期,“禮”泛指奴隸社會的法律法規和道德規範。孔子的“禮”是指“周禮”,禮儀和儀式,也指人的道德規範。

(2)和諧:和諧與協調。

(3)前王之道:指堯、舜、禹、唐、文、吳、等古代帝王的治國之道。

(4) s:這個,這個意思。這裏指儀式,也指和。

翻譯

壹子曰:“禮之應用,以和為重。古代君主的治國之法在這裏彌足珍貴。但是,再大再小的事情,用和諧的方式去做,都是不可行的。(這是因為)為了和諧而和諧,不以禮控和諧,是行不通的。”

評論和分析

和諧是儒家倡導的倫理、政治和社會原則。《禮記·中庸》寫道:“壹切情誌、喜怒哀樂之中,中節為其和。”楊毓夫在《論語》中寫道:“節中之事,謂之和,不唯喜怒哀樂。”適合這個演講,演講合適,演講恰到好處。“孔子認為,禮儀的實施和運用應該以和諧為基礎。但凡事講和諧,或者為了和諧而和諧,不受禮儀約束,都是不可行的。也就是說,要遵守禮所規定的等級差別,彼此之間不能有不和。孔子在這壹章提出的這個觀點是有意義的。在奴隸社會,不同等級之間的區分和對立是非常嚴重的,它的界限根本不能錯亂。上壹級的人以自己的禮儀顯示自己的威望;下壹級的人是帶著恐懼聽話的。但到了春秋時期,這種社會關系開始瓦解,大臣殺夫、子殺父的現象屢見不鮮。對此,玉子提出了“和為貴”的理論,其目的是緩和不同等級之間的對立,使之不至於崩潰,穩定當時的社會秩序。

但從理論上來說,我們也覺得孔子在禮法運用上不僅強調和為貴,而且指出不能為了和而和,要以禮為和。可見孔子提倡的和諧不是無原則的,這是有道理的。

  • 上一篇:廣東省從化市旅遊指南地圖
  • 下一篇:黑色背景上的白色背景圖片
  • copyright 2024偏方大全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