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藥補不如食補。”所謂食補,就是通過調整飲食來補充臟腑功能,促進身體健康和疾病康復。同時,食補可以起到藥物無法起到的作用。
在中國,用飲食調節作為養生健身的手段有著悠久的歷史。我們的祖先早在2000年前的周朝奴隸社會就意識到了飲食保存的重要性。
在周朝的宮廷中,已經有專門從事皇家飲食的“食醫”,即專門從事飲食調理的醫生。魏晉南北朝時期就有了《食記》,這是壹部系統論述食物養生作用的經典。
唐代名醫孫思邈在飲食養生方面有很大貢獻,尤其擅長治療老年病。他寫了《千女竭急方》和《千女方子》,其中用了很大篇幅講飲食養生。
他認為,老年人治療疾病首先要註意飲食。因為食物能驅邪,能平復臟腑,愉悅心神,提神補氣血,但藥力強大,即使用來對付士兵,藥勢也有偏差,使人汙穢不堪,易受外患。所以,如果食物可以用來平復疾病,那就最容易采納生命的益處。
所謂飲食養生,就是通過食物來調理身體,從而達到強身健體的目的。在飲食養生時,不壹定要用昂貴高檔的補品,而是要根據自己的身體需要和經濟條件選擇日常飲食,既補充營養,又不至於讓身體挨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