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記》本來不是“經典”,而是孔子後學解釋《禮記》時所作的記錄。它附在《禮記》的末尾,解釋了《禮記》每壹條的意思。《禮記》十七條中有十壹條仍有此制。後來篇幅越來越長,內涵越來越豐富,是壹部獨立的書。簡單來說,就是把戰國到西漢初年儒家關於禮儀的文章匯編起來。
“大同”壹詞最早見於《莊子·再議》。“大同”是指與世間萬物融為壹體,也就是說“修心”應該是“忘本”。《禮記》中描述了“大同”的理想社會。這壹思想雖然是孔子首創,但實際上是對儒、道、墨、農等社會理論的總結和發展。
小康壹詞源於《詩經》:“民亦勤勞,能小康,利中國,抱四方”。意思是普通人整天工作,最大的希望就是過上小康生活。“小康社會”在《禮記》中得到系統闡述,成為“大同”之後的理想社會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