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是中國文化史上的壹個重要概念和範疇。就目前所見文獻而言,最早見於《莊子》:“道在太極之上,不在高;六極以下,不深;天生的,不會長久;比古代長,不老。”後來在《易傳》中看到:“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莊子之後,後人根據易經相關的“太極”逐漸演繹出成熟的太極概念,真正吸收了莊子混沌哲學的精髓。
和莊子的混沌哲學壹樣,太極觀,迷迷糊糊地看著壹切事物的現象和本質,這種思維方式本身,其實就包含著清醒而睿智的哲學思維。它的終極目標是希望人類的活動符合道的至德和自然的法則,會“無為而無不為”,最終達到壹個包羅萬象的和平和諧的精神領域。
《易經》(西漢馬王堆出土版本)記載“古賦為天下之王,仰視時觀天上之象,俯視時觀地中之法,觀鳥獸之文化,觀地之適性,近取諸體,遠取諸物,引生流言”。意思是占蔔的過程。壹是有太極,但在蓍草分出之前(蓍草是用來占蔔的工具),蓍草分出之後,形成陰陽兩卦,稱為兩器。兩卦有四種可能的象,稱為四象。給他們每人加壹個,就變成八卦了。下面是畫八卦的過程。最初與天文、氣象、地域方向有關,後來被宋代理學家以哲學的方式進壹步闡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