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食節的發源地是山西介休綿山,距今已有2640年的歷史。根據《辭源》和《辭海》對“寒食節”的定義,春秋時期,介之推歷經磨難,輔佐晉朝公子重耳復辟國家,隱居介休綿山。把燒了山逼他出來,子把母子倆推得不見了,把我們燒了。為了悼念他,晉文公下令在他的忌日(至日冬季後150天)禁止生火和寒食,形成了寒食節。
寒食節起源於介休綿山焚燒介休的記載,最早見於桓譚的新論卷《Xi·離西事》,後見於《後漢書》、《後漢書》、《周舉傳》、《曹操明刑令》、《晉書》、《施樂傳》、《李道元水鏡汾註》。
歷史上,寒食節的活動主要是由紀念機構推動禁煙禁食,逐漸演變為祭祖。其中蘊含的忠孝誠信觀念,完全符合中國古代國家需要忠孝的傳統道德內核,成為家庭和諧、社會穩定的重要載體。
到了現代,寒食節已經成為緬懷革命先烈、教育青少年的重要形式。同時,寒食節期間,港澳臺同胞和海外僑胞回鄉祭奠祖先,成為傳承中華民族根祖文化、體現民族認同和凝聚力的重要節日。
古代先民在寒食節上對禁煙禁食的堅持,表達了他們對古代先賢引子的不朽懷念。冷食冷飲有幾十種,大部分都有深意。比如介休習俗中有“蛇兔必富”的說法,寓意國家有望富民強國;犧牲吃面,介休方言是為了教育後人“懷念”,不忘介紹公,賢惠。寒食節,寓意追求政治清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