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惠諺語說“生於徽州,十三四歲,失於國外。”
“我上輩子沒修過,生在惠州,十三四歲,丟了。”這是明清時期徽州流行的壹句話。“十三四歲,是指徽州男人十三四歲就要出去當學徒,學習做事。
只要對徽州的歷史文化有所了解的人,都可以隨口背出這首歌謠《前世未修》。它生動地描述了徽州歷史上特有的商業習俗,簡明地揭示了繁榮的徽商形成的實質。就像“無鎮無徽”這句話壹樣廣為流傳。
對古代人來說,徽州就是不毛之地。惠州山多田少,素有“七山半水半田,兩路莊園”之稱。山峰挺拔陡峭,難以開發。即使我們努力耕種和種植莊稼,也很難保證豐收。唐宋以後,隨著外來人口的增加,糧食出現短缺,70%的糧食由江西、江蘇、浙江供應。徽州家庭養不活兒孫。男孩子13或者4歲就會出去當學徒,學不好就回不了家。
這就是古代著名的“徽商”的由來。所以徽州人胡適之先生有壹句話,“無鎮無徽”。為了用金錢換取食物,徽州人充分利用當地山清水秀的自然地理特征,進行多種經營,如種茶、造紙、制墨、硯等,形成了土特產豐富、手工業發達的徽州經濟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