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介紹:
莊子(約公元前369年-約公元前286年),名周,戰國時期宋(今河南商丘民權、山東東明、安徽亳州市蒙城縣)人,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戰國中期道家學派代表人物,與老子並稱“老莊”。
莊子不應該被楚威王雇用,因為他主張自由。他只在宋代做過漆園官,歷史上被稱為“傲漆園官”,被視為地方官的典範。他最早的“內聖外王”思想對儒家思想影響深遠。他對《易經》的原理有深刻的見解,指出“易經以陰陽為本”,他的“三聲”思想與《易經》中的三才是壹致的。
他的文學想象力豐富奇特,語言運用自如,靈活多變,能寫出精妙難言的哲理引人入勝,被稱為“文學的哲學,哲學的文學”。作品收錄於《莊子》壹書,代表作有《逍遙遊》、《萬物之論》、《養生大師》等。
相傳莊子曾試圖隱居南華山,葬於此。所以在天寶之初,唐玄宗被封為南華真人,《莊子》壹書也被視為南華真經。
主要影響如下:
莊子繼承和發展了老子“道法自然”的哲學思想,使道家真正成為壹門學問,他本人也成為道家的重要代表,與老子並稱“道家始祖”。莊子之學的精髓歸於老子的話,所以他的書十幾萬字,大部分是寓言。
比如漁夫,偷腳,夾克等等。都是用來鑒定老子思想的。他把“貴生”、“為我”引向“成生”、“忘我”,歸結於道與我的天然統壹。莊子、周易、老子並稱“三玄”,在哲學上有很高的研究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