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蹴鞠造球時,在球場中央豎立兩根高三尺的球桿,上部球門直徑約壹尺,稱為“風眼”。左右軍(兩隊)分站兩側有12或16人,服裝顏色不同,分別稱為球頭、小球、正臂、頭臂、左桿網、右桿網、散立。球頭也和球員的帽子略有不同。比賽中,左路軍的球員會先開球,然後幾次傳給副隊長。副隊長會數,直到球正確穩定,再傳給隊長。隊長會把球踢到風眼,勝者為王。正確的球隊拿球也是如此。比賽結束時,勝者將得到獎勵,敗者將受到懲罰。隊長會吃鞭子,在臉上塗白粉。
蹴鞠,又稱“踢”、“蹴球”、“踢圓”、“搭球”、“踢圓”等。、“踢”有踢、踢、踢的意思,“弓”本來就是壹個包著皮,裏面裝著米糠的球。所以“蹴鞠”是指古人用腳踢、踢、踢球的活動,類似於今天的足球。據史料記載,早在戰國時期,娛樂性的蹴鞠遊戲就在漢族民間流行,從漢代開始成為軍事訓練的壹種方法。宋代出現蹴鞠組織和藝人,清代開始流行。因此,可以說,蹴鞠是中國古代歷史悠久、影響巨大的壹朵奇葩。
2006年5月20日,經國務院批準,蹴鞠被列為第壹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上一篇:健康陷阱案例分享下一篇:坪山東城花都在哪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