擴展:小篆,秦始皇統壹六國(公元前221年)後,實行“書皆用同壹種語言書寫,車皆在同壹條軌道上”的政策。統壹度量的政策由宰相李斯負責,他在秦國使用的原始篆書的基礎上,將其簡化,創造了統壹文字的漢字書寫形式。流行於秦朝至西漢末年(約公元8年),逐漸被隸書取代。
但因其字體優美,古韻悠長,壹直受到書法家的青睞。由於其筆畫復雜,形式古樸,可以隨意添加曲折,篆刻,尤其是需要防偽的官印,壹直使用篆書,直到封建王朝的崩潰和現代新防偽技術的出現。
春秋戰國時期,各國漢字簡繁不壹,字形多樣。秦始皇滅六國後,下令以秦朝的《小傳》為標準,統壹全國文字。篆書又稱“篆書”,是小篆和大篆的結合體。因為習慣上稱“篆書”為大篆,後人往往專指“篆書”。
漢字發展到篆書階段,逐漸開始定型(輪廓、筆畫、結構),弱化了象形意義,使文字更具象征性,減少了書寫和閱讀的混亂和困難。這是中國歷史上第壹次用行政手段大規模規範漢字。
秦朝用經過整理的篆書統壹全國文字,不僅基本上消除了各地不同行字的現象,而且極大地改變了古代漢語不同字體的局面,在中國文字發展史上具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