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在東漢末年形成了壹種有組織的宗教形式,它由方和黃演化而來,並在民間廣泛流傳。魏晉以後,由於統治者的扶持,他們得以躋身社會上層,得到發展。隋唐至北宋,道教興盛,社會地位大大提高。這些寺廟不僅遍布全國,而且越來越大。道教學者輩出,道教書籍數量大增,編成集子。從南宋到明朝中期,道教在統治者的支持下繼續發展。但由於與金元對峙,民族矛盾異常尖銳,道教內部出現教派紛爭。明朝中期以後,由於內憂外患,朝廷對道教的財政支持失敗。滿清入關後,統治者對道教不感興趣,失去了政治支持,道教從上層社會向民間發展,逐漸成為秘密宗教團體。道教的發生和發展與中國漫長的歷史進程交織在壹起,對中國的政治、文化、思想和生活產生了不同程度的影響。研究中國道教史對研究中國思想文化和社會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中國道教的歷史可以分為五個階段:
早期道教(從道教的起源(從古代到東漢順帝時期,即公元142年以前);
東漢至東漢末年,即142年至220年);
道教的發展與改革(三國初至五代末,即220年至960年);
道教門派分布(宋初至元末,即960年至1368年);
明清時期(明初至清末,即1368年至1911年)的道教。
上一篇:負離子治療儀什麽牌子好?下一篇:保健暖宮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