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名醫華佗不怕被殺,以怒療治太守之病的事跡在後漢的記載中廣為人知。他還“懂得修養性的藝術”,重視心理健康。
唐代名醫孫思邈在其著作《千女方》中提出了“養性”理論,不僅整理了唐代以前關於調神養心的論述,還提出了自己獨特的觀點,如“道林養生十二少十二多”,都是情誌養生理論的進壹步發展。
宋代陳武宣《三因壹病證方》認為七情刺激是三大致病因素之壹,突出了心理因素在疾病發生發展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摘要:金元四大家之壹的張在他的著作《儒林外史》中非常重視心理治療,對《內經》中“以情取勝”的治療方法進行了深入的研究,並創造了“心平氣和之學”等意向性治療方法。
明清時期,心理保健理論有了新的發展和特點。比如《奪命寶典》中提出的就是,保養方法雖然有上萬種,但心理保健是第壹位的。在睡眠與精神的關系方面,指出失眠與情誌有關,主張“睡眠之法為清心”。《尊生八記》中還提倡書畫鑒賞、文房四寶、各種賞花、觀光、登山等活動來陶冶精神,這實際上是今天旅遊登山強身健體的理論源泉,至今仍給我們以方法論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