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社會經濟變化。我們以日本為例。五六十年前,日本中產階級瘋狂迷戀西方奢侈品。隨著90年代後的經濟蕭條,日本人不再追求外國品牌,隨之而來的是“分手”、“極簡主義”等日本文化品牌的興起。雖然中國的經濟並不像日本上世紀90年代那樣低迷,但中國公民對待金錢和消費更加理性,而不是僅僅追求外國品牌帶來的虛榮心。
第三,文化認同的需要。每個國家都有自己獨特的文化認知。品牌如果利用好文化資源,可以輸出自己的文化,比如瑞士手表,比利時巧克力,法國紅酒。同樣,公民也需要這種有文化認同的產品來標榜和認同自己的身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