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分“虛假”需求。學生的教育需求是什麽?從宏觀層面看,是“德、智、體、美全面發展”;如果妳問的是個別學生,人可能是不壹樣的,更有可能是很多學生無所適從:習慣了被支配的學習生活,從未主動考慮和系統規劃過個人需求。他們的需求很多是隨意的、短視的、功利的、淺薄的,甚至是與個人發展相違背的,不能算是教育需求的真實表達。尤其是大多數高職生沒有自主學習的習慣,缺乏學習和發展的自我意識和自信,對學習和發展的主動需求很少。所以,喚醒他們的需求更為迫切和重要。如何引導學生著眼長遠發展,追求精神世界的豐富,追求個體的全面發展,激發學生向上的內生動力,是教育工作者的使命和責任。教育解放人,發展人,首要的是喚醒學生的需求。
不能“只”需求。教育以人為本,教學以學生為中心。這是否意味著只服從學生的需求?職業教育以服務發展為目標,服務發展包括服務於經濟社會發展和人的發展。這兩種發展是內在壹致的。經濟社會的發展依賴於每個個體的發展,大多數個體的發展也只有在經濟社會發展中才能實現。換句話說,只有經濟社會發展所需要的人,才能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發揮積極作用,實現個人的向上發展。如果只片面強調學生的個體需求,而忽視個體需求與社會需求的內在聯系,既不利於個體發展,也不利於國家教育目標的實現。要教育引導學生理解個人需求與社會需求的關系,成長為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人才。
敢於“違背”需求。教育是壹種特殊的社會行為,師生是壹種特殊的社會關系。不能單純用服務理念、市場規則、客戶關系來指導教育教學,也就是楊斌所說的“陷入單純追求學生滿意的怪圈,與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定位相悖”。當沒有正確引導學生的需求,過分強調學生的滿足時,就會出現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間的錯位,出現違背教育初衷和規律的事情,甚至出現“老師向學生下跪”的極端現象。如果壹味鼓吹“只有不合格的老師,沒有不合格的學生”、“學生永遠是對的”、“學生是上帝”等偏頗的教育信念,剝奪了教師實施教育的主導作用,無限滿足學生的任何需求,那麽教育早就消失了。這不僅是教育者的悲哀,也是整個教育的悲哀。敢於“違背”學生的需求,考驗教師的尊嚴,拷問教育環境。
關註“微”需求。教育是具體而生動的,學生是生動而有個性的。教育要以人為本,教育、管理和服務要以學生個體的個性化需求為基礎,每個學生的每壹個微小需求都不能被低估或忽視。不分青紅皂白地愛,尊重和關愛每壹個學生,是師德的第壹要求。要因材施教,根據學生的基礎、興趣、認知給予適當的教育。只有“差異化教學”才是真正的“無差別愛”。這也是《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對“關愛每壹個學生,促進每壹個學生積極活潑發展,尊重教育規律和學生身心發展規律,為每壹個學生提供適合的教育”的要求。
總之,在教育實踐中,要堅定“服務”學生需求的導向,同時要區分學生需求,區別對待。教育只有革除“假”,打破“唯”,敢於“違”,強調“微”,才能真正“服務”學生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