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齒式粉碎機(toothmill):由固定齒圈和旋轉齒盤高速相對運轉,對物料進行粉碎(包括沖擊、剪切、碰撞、摩擦等)的機器。
(2)錘式粉碎機(hammill):由高速旋轉的活動錘頭和相對運動的固定圓環組成,對物料進行粉碎(包括錘擊、碰撞、摩擦等)的機器。錘式粉碎機又分為活動錘片為片錘片的粉碎機(paddlemill)和活動錘片為塊錘塊的粉碎機(blockmill)。
(3)刀式粉碎機(knifemill):由高速旋轉的刀盤(塊、片)和固定齒圈對被粉碎物料進行相對運動(包括剪切、碰撞、摩擦等)的機器。刀式粉碎機分為:
a.刀式多級粉碎機(multi-stageknifemill):主軸水平,刀刃平行於主軸並具有單級或多級粉碎功能的機器。
b.斜刀多級粉碎機(multi-stageinclined-knifemill):臥式主軸、斜刀並具有單級或多級粉碎功能的機器。
c.組合立刀粉碎機(combinedvertical-knifemill):臥式主軸、多級刀組合的粉碎機。
d.立式側刀粉碎機(verticaltypeside-knifemill):主軸立式,側刀轉盤運動並帶有分級功能的粉碎機。
(4)渦輪粉碎機(turbo-mill):高速旋轉的渦輪葉片與固定齒圈相對運動,物料被粉碎(包括剪切、碰撞、摩擦等)的機器。
(5)壓磨機(press-grindmill):由各種砂輪和固定的研磨面相對運動,對物料進行研磨粉碎的機器。
(6)銑削式粉碎機(millingbreaker):通過銑齒的回轉運動,對物料進行粉碎的機器。3、磨粉機是通過磨體、磨頭、磨球等介質的運動對物料進行研磨,使物料被磨成超細混合物的機器。它又分為:
(1)球磨機(ballmill):由瓷球或不銹鋼球作研磨介質的機器。
(2)奶碗磨(mortarmill):由立式磨頭帶動相對運動的奶碗,對物料進行研磨的機器。
(3)膠體磨(colloidmill):由相對運動的成對研磨體(面)組成,對液固兩相物料進行研磨的機器。能耗與粉碎理論 工農業生產中大量的粉碎工作消耗大量的能量,但在粉碎作業中,輸入粉碎機械的能量絕大部分被轉化為熱能而被粉碎機械、循環空氣和被粉碎物料等所吸收,而直接用於粉碎物料的量卻很少:在粉碎機械中,壹般不超過10%;在研磨機械中,往往不到1%。因此,為了降低能耗,必須選擇合適的粉碎機械,采用正確的操作方法,規定最佳的粉碎比和單位時間內的產量。在正常操作條件下,不同細化範圍的能耗水平大致如下:①破碎成 100 毫米 3 ~ 4 千瓦時/噸;②破碎成 100 ~ 10 毫米 5 ~ 6 千瓦時/噸;③破碎成 10 ~ 0.125 毫米 20 ~ 30 千瓦時/噸;④破碎成 0.125 毫米 100 ~ 1000 千瓦時/噸。以壹個普通水泥廠為例,其破碎機械的耗電量約占全廠總耗電量的 10%,而其粉磨機械的耗電量約占全廠總耗電量的 60%。因此,在破碎過程中必須采取措施減少過度破碎,以達到節能的目的。
破碎理論主要是研究破碎過程中能耗與細化程度之間的關系。由於破碎作業是壹個極其復雜的過程,涉及多種因素,因此在破碎理論中沒有公認的統壹結論,只有三個比較重要的假說。它們是德國的裏特林格於1867年提出面積假說,認為固體物料破碎時,能耗與新表面積成正比;德國的基克於1885年提出體積假說,認為將幾何形狀相似的同類物料破碎成幾何形狀相似的產品時,能耗與破碎件的體積或重量成正比;美國的邦德和中國的王任東於1952年提出裂紋假說。1952年提出裂縫假說。
這三種假說在實踐中都有其局限性,面積假說比較適用於排料粒度為0.01~1毫米的粉碎作業,體積假說比較適用於排料粒度在10毫米以上的粗碎和中碎作業,而裂紋假說則介於兩者之間,適用於從中碎到粗碎的較寬範圍的粉碎作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