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中草藥》)
原為茜草科植物栓葉茜草的葉和根。
植物形態 栓葉木,又名:粘高樹、紅血男孩。
灌木或小喬木,樹皮紅褐色;枝幹密布鱗片狀覆蓋物,老時禿而光潔。葉互生,近革質,卵狀長圓形至長圓狀披針形,長5至13厘米,寬2至5厘米,先端漸尖,基部楔形,全緣,幼時兩面被星狀絨毛,老時上面禿凈,下面灰色絨毛;葉柄長約1厘米,上面有栗色絨毛。葉柄長約 1 厘米,有栗色茸毛。總狀花序腋生或頂生,長 3-7 厘米,棕色星狀茸毛;花長約 1 厘米;花萼杯狀,長寬相等,截形;花冠白色,裂片 5,狹長圓形;雄蕊 10,著生於花冠筒基部,花藥線形;子房上位,基部 3 室。核果近球形,長約 1 厘米,鈍,茸毛。花期 3 月至 4 月。果期 9 月至 10 月。
生於丘陵山區灌木叢中。分布於廣東、廣西、福建、臺灣、浙江、安徽、湖南、四川、貴州等地。
全年采集。
性味辛、微溫。
功能與主治祛風除濕,理氣止痛。
選方①治風濕關節痛:粘高葉煨水,熏蒸患處。
②治胃氣痛:粘高樹根壹錢。研末,開水吞服。
桃仁
(《本草經集註》)
別名桃仁(《本經》)。
來源薔薇科植物桃或山核桃的種子。
植物形態①桃(《詩經》)別名:毛桃("Compendium"),白桃,紅桃。
落葉小喬木,高達 8 米。小枝綠色或半紅褐色,無毛,冬芽被細柔毛。葉互生,簇生於短枝上;葉片橢圓狀披針形至倒卵狀披針形,中間最寬,長8-15厘米,寬2-3.5厘米,先端長尖,基部寬楔形,邊緣有細鋸齒,兩面無毛;葉柄長7-12毫米,具腺點。花通常單生,直徑約 2.5-3.5 厘米;有短花梗;萼片 5,基部合生成短萼筒,紅色,外面被絨毛;花瓣 5,倒卵形,粉紅色;雄蕊多數,著生於萼筒邊緣;子房 1 室,花柱拉長,柱頭小,圓錐形。核果近球形,直徑 5-7 厘米,具短絨毛;果肉白色或黃色;核果非常堅硬,有不規則的凹坑和深溝。種子1,壓扁卵狀心形。花期四月,在葉前開放。果實在 6-7 月成熟。
全國各地普遍栽培。
②山核桃("二丫"),又名:榹桃("二丫")、山毛桃、野桃、花桃。
落葉小喬木,高5-9米。葉互生;托葉早落;葉柄長1.5-3厘米;葉片卵狀披針形,長4-8厘米,寬2-3.5厘米,中部以上漸尖,近基部最寬,基部寬楔形或圓形,邊緣有細鋸齒。花單生;萼片 5,大部分無毛;花瓣 5,寬倒卵形,粉紅色至白色。核果近圓形;黃綠色,表面黃褐色柔毛,果肉離核;核小而硬,表面有網狀凹線。種子 1 粒,棕紅色。花期 3 月至 4 月。果期 6 月至 7 月。
生於石灰巖山谷。分布於遼寧、河北、河南、山東、山西、四川、雲南、貴州、陜西等地。
上述兩種植物的根及根皮(桃根)、木栓質樹皮(桃莖白皮)、嫩枝(桃枝)、葉(桃葉)、花(桃花)、成熟果實(桃核)、未成熟果實(桃莖)、樹脂(桃膠)等也可入藥,詳見專文。
采集6~7月果實成熱時采摘,除去果肉和外殼,去籽,曬幹。放在陰涼幹燥處,以防蛀蟲和油脂。
本草幹燥種子扁長卵形,長1-1.6厘米,寬0.8-1厘米,外觀紅棕色或黃棕色,有縱皺紋。先端尖,中部膨大,基部鈍圓而平斜,自底部散生多數脈,臍點位於上緣,暗褐色,棱稍突起。種皮薄,質脆;種仁乳白色,富含油脂,2片子葉的結合面有縫隙。氣弱,味微苦。籽粒均勻、飽滿、整齊,不破碎為佳。
主產於四川、雲南、陜西、山東、河北、山西、河南等地。
化學成分桃仁含苦杏仁苷約3.6%,揮發油0.4%,脂肪油45%;油中含油酸甘油酯和少量亞油酸甘油酯。還含有苦杏仁酶。
苦杏仁苷的藥理作用見 "杏仁 "壹文。桃仁的醇提取物具有抗凝血和弱溶血作用。對正常大鼠有降血壓作用,是由中毒引起的。桃仁提取物0.5克(相當於生藥4.0克)溶於1毫升水中,每日餵大鼠,***1周,血糖、血清蛋白、肝功能檢查,以及肺、心、肝、脾、腎和腎上腺的組織學檢查,均無異常。
炮制去掉硬殼雜質,放入沸水鍋中煮至外皮起皺,撈出,浸入涼開水中,搓去種皮,曬幹,簸凈。
味苦、甘,性平。
①本經:"味苦,平"。
②"碧露":"甘,無毒"。
③"千金-食治":"味苦、甘、辛,平,無毒"。
歸心、肝、大腸經。
①《湯液本草》:"入手足厥陰經。"
②《雷公炮炙論》:"入肝、大腸經"。
③《本草經集解》:"入手太陰肺經,手少陰心經,足太陰脾經。"
功能與主治:破瘀血,潤燥滑腸。主治經閉,癥瘕,熱病血瘀,風痹,瘧疾,跌打損傷,瘀血腫痛,燥血便秘。
①《本經》:"主瘀血,血阻,腹中痞塞,邪氣,殺小蟲"。
②《北略》:"止咳,除下堅之心,去中風之血,破腹中之阻,開脈,止痛。"
③孟詵:"殺三蟲,止心痛。"
④《醫學啟源》:"治便血"。
⑤《禮高》:"治熱入血室,腹中瘀血,血熱皮膚燥癢,皮膚凝血。"
⑥《滇南本草》:"治血痰。"
⑦《綱目》:"主血滯風痹,骨蒸,肝瘧寒熱,產後血病。"
⑧《現代實用中藥學》:"治療高血壓病及慢性闌尾炎,婦女子宮血腫"。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1.5~3錢;或入丸、散。外用:搗敷。
孕婦忌服。
①《醫學入門》:"血燥氣虛者慎服"。
②《綱目》:"祥符為使"。
③《本草綱目》:"凡經閉因血枯,而不因瘀滯者;產後腹痛因血虛,而不因血塊留滯者;大便因津液不足,而不因血燥泌者,法忌之。"
選方①治婦人房中女,血閉,五心煩熱:桃仁(焙)、紅花、當歸(洗焙)、杜仲分為末。每服三錢,溫酒調下,空心始食。(《楊氏家藏》桃仁散)
②產後腹痛,血燥至臍,又主經水不利:大黃三兩,桃仁二十枚,玉竹二十枚(熬,去足)。上三味為末,煉蜜和為四丸,酒壹升煎壹丸,服八分。頓服,新血下如豚肝。(金匱要略》下瘀血湯)
3 治產後血閉:桃仁二十枚(去皮、尖),藕壹片。水煎服。(《唐要經驗方》)
4治產後惡露不凈,脈弦滯澀:桃仁三錢,當歸三錢,赤芍、桂心各壹錢半,白糖三錢(炒炭)。水煎,去滓,溫服。(《醫宗金鑒六書》桃仁煎)
5治血虛、崩漏不止:桃仁(去皮、尖,煮)、赤芍、桂枝、茯苓、白芍(去心)各等分。以上五味為末,煉蜜和丸如兔屎大。每日食前服壹丸,不知者加至三丸。(金匱要略》桂枝茯苓丸)
6 治太陽病不解,熱結膀胱,其人如狂,急結腹中:桃仁五十個(去皮、尖),大黃四兩,桂枝二兩(去皮),甘草(焙)二兩,硝酸錳二兩。上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半,去滓,內硝錳,更上火微沸,下火。先食五味溫服,壹日三次,當微利。(《傷寒論》桃仁承氣湯)
七治傷寒,血蓄,發熱如狂,腹滿,小便自利:桃仁二十個(去皮,尖),大黃三兩(酒洗),水蛭(煮),牛虻(去翅、足,煮)各三十個。以上四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水取壹升,勿停,多服。(傷寒論》兌當歸湯)
8 治熱邪燥中,溺血下血:桃仁三錢(研如泥),丹皮、當歸、赤芍各壹錢,姬松茸、滑石各二錢,滑石五錢。水煎服。(《瘟疫論》桃仁湯)
⑨治咳嗽、胸膈煩悶、哮喘:桃仁三兩,去皮、蒂,以水壹大升,研汁,和粳米二合,煮粥食。 (《食醫心鏡》)
⑩治老年體虛便秘:桃仁、柏仁、亞麻仁、松子仁等分。同研,烙蠟和丸如桐子大,以少黃丹湯下。(《湯液本草》)
(11)治急甚,大便不快:桃仁(去皮)三兩,鹿茸二兩,食鹽壹兩。以上三味,同炒,去鹽、山萸肉。唯用桃仁,空心夜臥不拘,任意嚼五七至壹二十粒。(《聖濟總錄》)
(12)治高處墜落,胸腹中血,不得氣:桃仁十四枚,大黃、石決明、甘草各壹兩,蒲黃壹枚半,大棗二十枚。上六味,細切,以水三升,煮取壹升,絞去滓,宜寒溫盡服。當下,下余,浸麻汁壹杯,飲之。(《千金方》桃仁湯)
(13)瘧疾:桃仁壹百枚,去皮、蒂,於乳缽中細研成膏,不得委生水,候膏成,入黃丹三錢,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丸,當發日用溫酒吞下,如不飲酒,井花水亦可。(《證類本草》)
(14)治風勞毒腫攣痛,或牽引腹腰痛:桃仁壹升,去皮、蒂,煮令黑煙出,熱研如脂膏。以酒三升,攪服,溫臥取汗。(《食醫心鏡》)
(15)治崩漏赤白不止,氣竭:燒桃仁為末,酒服方寸匕,日三。(《千金方》)
(16)治小兒初生爛瘡,脂漿如火瘡:杵桃仁膏上敷之。(《子母秘錄》)
(17)治耳:桃仁煮熟搗爛,以舊緋絹裹之,敷耳上,壹日三易,以病輕重為度。(《千金方》)
(18)治風蟲牙痛:針刺桃仁,燃燈煙出,吹滅,安牙痛之咬處。(《養生家寶方》)
(19)治婦人陰部生瘡,痛如蟲咬,或瘙癢難忍:桃仁、桃葉等搗爛,絲綿納裹其中,日易三四次。(僧)
著名專家①成無己:"肝為血之源,血聚則肝氣燥,肝苦急,急食甘以緩之。桃仁甘則緩肝散血,故張仲景用之治療傷寒八九日,內蓄血,發熱如狂,腹滿痛,小便自利。又有當汗失汗,熱毒深入,吐血結胸,煩躁喃喃者,亦以此湯主之。又與牛虻、水蛭、大黃同用。"
②"藥心":"桃仁,苦泄瘀血,甘生新血,故凝血必用之。且去血中之熱"。
3《綱目》:"桃仁活血,宜連皮尖同生;潤燥活血,宜湯浸去皮尖炒黃,或麥麩同炒,或燒性,同方。"
4《本草經疏》:"陰之血也;有形者也,周流於身者也,有為瘕積滯,瘀血閉塞,或婦人不能通水,或擊打撲傷而血下,及心下血堅痛者,皆從足厥陰受病,以藏臟腑之血也。"><>5《本草經疏》:"桃仁苦。桃仁苦能泄滯,辛能散結,甘溫通而緩肝,故主如上之證也。心下血去氣自下,咳嗽自止。味苦辛,故能殺小蟲也""。桃仁善破血,散而不收,瀉而不補,用之過度,用之不當,能使血下不止,損傷真陰。"
⑤"藥物":"桃仁,味苦能瀉血熱,體潤能滋腸燥。若皮碎而用,去肝經,主破血,月水,而遍身疼痛,肢體癱瘓,左半身不遂,左足痛甚,以舒經活血,有化瘀生新之功,若皮碎而少用,入大腸,治血枯便閉,血燥難濡,涼血活血,有結滯之功。"
6 本經逢原:"桃仁,為瘀血閉阻之專藥。苦泄瘀血,甘生新血。畢竟破血之功居多,觀《本經》主治可知。仲景桃仁承氣湯、防風當歸湯,皆取破血之用。治熱入血室、癥瘕、經閉、瘧疾、心腹疼痛、大腸便秘,散肝經血結。煮香治疝氣痛癢,"千金 "法。"
⑦ 《本草思辨》:"桃仁,主攻血瘀為肝藥,而疏皮與瘀之耦合。然其為肝藥,故桃仁承氣湯、兌湯、兌丸在腹,鱉甲煎丸在背腹,大黃芍藥湯在大腸,桂枝茯苓丸在癥痼,下瘀血湯在臍。然又以疏通瘀血之皮膚與之耦合,故大黃附子丸治皮膚之甲錯,《千金》蘆根湯治胸中之甲錯,王海藏以桂枝加紅花湯加海蛤、桃仁治婦人血結胸中,桃仁竭遂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