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容器和反應器
1、能直接加熱的容器
(1)試管
主要用途:①常溫或加熱條件下,用作盛少量試劑的反應容器。
②收集少量氣體,提高氣體純度。
③ 盛放少量藥品。
使用方法及註意事項:
①可直接加熱,用試管夾從試管口夾出。
②試管規格可大可小。不加熱時,試管內所裝液體不超過體積的 ,加熱時不超過體積的 。
③加熱前試管外面不能有水珠,加熱後不能急劇冷卻,以防試管破裂。
④加熱時,試管口不能對著任何人。加熱固體時,試管應水平放置,管口稍向下傾斜。
⑤熔融的 NaOH 等強堿性物質不能用試管加熱。
(2)蒸發皿
主要用途:①溶液的蒸發、濃縮、結晶。
②幹燥固體物質。
使用方法和註意事項:
②可直接加熱,加熱後不能冷卻。
③取放蒸發皿要用坩堝鉗。
(3)坩堝
主要用途:用於固體物質的高溫灼燒。
使用方法及註意事項:
①將坩堝放在三角架上的泥三角上直接加熱。
②取放坩堝時應使用坩堝夾。
③加熱後,可放在幹燥器中或石棉網上冷卻。
④根據被加熱物質的性質選擇不同材質的坩堝。
2、墊石棉網可加熱
(1)燒杯
主要用途:①用作固體物質溶解、液體稀釋的容器。
②用作反應大量試劑的容器。
③用於過濾、透析、噴泉等實驗,作氣密性試驗、廢氣吸收裝置、水浴加熱等。
④冷幹燒杯可用於有水或無水的氣體燃燒試驗;塗有澄清石灰水的燒杯可用於氣體試驗。
使用方法和註意事項:
<>①常用規格有50mL、100mL、250mL等,但不要用燒杯量取液體。②應放在石棉網上加熱,使其受熱均勻;加熱時,燒杯外壁應無水珠。
③盛液體加熱時,不要超過燒杯的容積,壹般以燒杯的容積為宜。
④溶解或稀釋過程中,用玻璃棒攪拌,不要碰到杯底或杯壁。
(2)燒瓶
主要用途:①可用作盛放較大量試劑和液體參加反應的容器,常用於各種氣體發生裝置。
②蒸餾燒瓶用於分離可溶的、沸點相差較大的液體。
③圓底燒瓶也可用於噴泉實驗。
方法和註意事項:
①應放在石棉網上加熱,使其受熱均勻;加熱時,燒瓶外壁應無水珠。
②平底燒瓶不能長時間用來加熱。
③不加熱時,如果用平底燒瓶作反應容器,不必用鐵架臺固定。
(3)錐形瓶
主要用途:①可用作中和滴定反應器。
②代替試管、燒瓶等作為氣體發生器的反應器。
③在蒸餾實驗中,用作接收餾分的液體接收器。
使用方法和註意事項:
①滴定時,只振蕩不攪拌。
②加熱時,需墊石棉網。
③不能加熱
(1)氣瓶(口沿磨砂)
主要用途:①帶壹塊毛玻璃,可用於收集和暫存氣體。
②用作物質與氣體反應的反應容器。
使用方法及註意事項:
①不能加熱。
②在瓶口和玻璃片上塗壹薄層凡士林,以利於氣密性。
③做燃燒實驗時,有時需要在瓶底放少量水或細沙。
(2)廣口瓶、細口瓶(瓶頸內側磨砂)
主要用途:①廣口瓶用於儲存固體藥品,也可用來組裝煤氣發生爐(不需加熱)。
②細口瓶用於儲存液體藥品。
使用方法和註意事項:
①壹般不能加熱。
②酸性藥品、有氧化性的藥品、有機溶劑要用玻璃塞;堿性試劑要用橡膠塞。
③見光易變質要用棕色瓶。
(3)滴管瓶
主要用途:用來盛放少量液體,其特點是使用方便
使用方法和註意事項:
①滴管不能平放或倒置,以防液體進入膠頭。
②堿性溶液要使用軟木塞或橡皮塞。
③堿性試劑不能長期存放。
(4)齊普發生器
主要用途:固液不加熱氣體反應釜。
用途及註意事項:不加熱,不能用於劇烈放熱反應。
二、測量儀器
1、粗略儀器
(1)量筒
主要用途:①粗略測量液體的體積(其精度可達 0.1mL)。
②通過測量液體的體積來測量固體、氣體的體積。
使用方法及註意事項:
①量筒有 10mL、25mL、50mL、100mL、200mL、500mL 等規格,量筒規格越大,精度越低。
②量筒沒有零刻度。
③ 量取液體時,量筒必須平放,視線與量筒內液體凹面的最低平面對齊。
2、精密測量儀器
(1)滴定管
主要用途:①精確測量壹定體積的液體(精確到 0.01mL)。
②中和、滴定被測溶液的體積。
使用方法和註意事項:
①酸性滴定管不能盛放堿性試劑;堿性滴定管不能盛放酸性試劑、氧化性試劑、有機溶劑等。
②使用前要檢查是否有泄漏。
(2)容量瓶
主要用途:配制壹定體積濃度準確的溶液(如物質的量濃度溶液)。
使用方法及註意事項:
<>①瓶頸有環形標記線,瓶口標有溫度和容器,常用規格有50mL、100mL、250mL、500mL等。②使用前要檢查是否漏氣。
③不能用來測量液體的體積。
3、計量器具
(1)托盤天平
主要用途:用於粗略稱量物質的質量,其準確度可達 0.1g。
使用方法及註意事項:
①稱量前 "0 "點的調整:移開止血帶的零點,調整天平平衡。
②稱量時,兩盤紙墊,左物右碼。易受潮、有腐蝕性的藥品必須放在玻璃器皿中稱量。
③稱量:砝碼回箱,止血帶回零。
(2)溫度計
主要用途:用來測量液體或蒸氣的溫度。
使用方法和註意事項:使用時應註意:①應根據測量的溫度選擇溫度計合適的量程進行測量,嚴禁超量程使用。
②測量液體的溫度時,溫度計的氣泡應懸浮在液體中,不能碰到容器底或壁。
③蒸餾實驗時,溫度計氣泡在蒸餾燒瓶管口稍下方。
④溫度計不能當攪拌棒使用。
三、幹燥儀器
1、幹燥管
主要用途:固體幹燥劑,用於氣體幹燥或接入容器中,防止物質吸收水蒸氣等。
使用方法及註意事項:
①球體和細管壹般應墊小棉球或玻璃棉,以防堵塞細孔
②氣體從大口徑的壹端進入,小口徑的從壹端流出
③幹燥劑管與幹燥管之前,壹定要檢查幹燥管是否通暢。
2、幹燥器
主要用途:用來貯存幹燥的物質,或使潮濕的物質幹燥。
使用方法及註意事項:
①很熱的物體稍冷卻後放入。
②打開和關閉蓋子時要橫向推動。
③不能使用液體幹燥劑(如濃硫酸),壹般使用無水氯化鈣或矽膠等。
四、其他常用化學儀器
1、酒精燈
主要用途:化學實驗室常用的熱源。
使用方法及註意事項:
①酒精的量不得超過體積的 ,也不得少於體積的 。
②嚴禁在燃燒的燈中加入酒精,以免引起火災。
③用燈帽熄滅,不能用嘴吹滅。
④需要較高溫度時,可使用酒精噴燈。
2、洗氣瓶
主要用途:洗凈氣體,除去水分或其他氣體雜質。
使用方法及註意事項:註意氣體的流動方向,壹般 "長進短出"。液體試劑加入瓶中的量以體積為宜,不得超過 。
3、漏鬥
主要用途:
(1)普通漏鬥
①向口小的容器中倒入液體。
②用於過濾裝置。
③用在防虹吸裝置中。
(2)長頸漏鬥
①將液體註入反應器。
② 組裝氣體發生器。
(3)分離漏鬥
①分離不相溶的液體。
② 將液體滴加到反應器中。
③ 組裝氣體發生器。
使用方法和註意事項:
①不能直接用火加熱。
②長頸漏鬥的下端應插入液面以下。
③分液漏鬥使用前需進行漏液試驗。
(4)玻璃棒
主要用途:常用於攪拌、排水、溶解、稀釋、過濾、蒸發、濃縮物質的溶液的配制等實驗中得到廣泛應用。
使用方法及註意事項:攪拌時避免與器壁接觸。
壹.實驗的物理性質
1.現行中學化學教材中,真正涉及有機物物理性質的實驗只有兩個:
(1)石油的分餾
實驗:組裝壹套蒸餾裝置,將100mL石油放入蒸餾瓶中,再加入幾塊碎瓷片,以防止石油沸騰。然後加熱,分別收集60℃~150℃和150℃~300℃時的餾分。
現象與解釋:石油是碳氫化合物的混合物,沒有固定的沸點。在加熱石油時,低沸點烴類先氣化,經蒸餾分離;隨著溫度的升高,高沸點烴類再氣化,經蒸餾再分離。60°C 至 150°C 收集到的餾分為汽油,150°C 至 300°C 收集到的餾分為煤油。
(2)蛋白質的鹽析
實驗:在盛有蛋清溶液的試管中,緩慢加入飽和(NH4)2 SO4或Na2SO4溶液,觀察現象。然後向盛有蒸餾水的試管中加入少量帶有沈澱的液體,觀察沈澱是否溶解。
現象與解釋:有沈澱析出,沈澱能溶於水。在蛋白質溶液中加入壹些濃的無機鹽溶液後,蛋白質的溶解度降低,使蛋白質凝聚沈澱,這種作用叫做鹽析。鹽析是壹個可逆的過程。
2.有機物的物理性質也呈現壹定的規律,現歸納如下:
(1)顏色:大多數有機物是無色的,只有少數物質有顏色。如苯酚氧化的產物為粉紅色。
(2)狀態:分子中碳原子數不大於 4 個的烴類(烷、烯、炔)、烴的衍生物二氯甲烷、甲醛是氣態,汽油、煤油、苯、甲苯、乙醇、乙酸、乙酸乙酯等是液態,絕大多數大分子化合物在常溫下是固態。
(3)氣味:中學化學涉及的很多有機物都有壹定的氣味,如:苯有特殊氣味,硝基苯有苦杏仁味,甲醛、乙醛、醋酸有刺激性氣味,醋酸乙酯有芳香氣味等。
(4)密度:氣態有機物相對分子質量大於 29,密度大於空氣;液態有機物密度小於水的有碳氫化合物(烷烴、烯烴、炔烴、芳香烴)、低級酯類、壹氯代烴、乙醇、乙醛等。如硝基苯、溴苯、四氯化碳、氯仿、溴代烴、乙二醇、丙二醇等。烷烴、烯烴、炔烴和其他烴類同系物的相對密度隨分子中碳原子數的增加而增大;單氯烷烴的相對密度隨碳原子數的增加而減小。
(5)水溶性:能以任何比例與水混溶並溶於水的有乙醇、乙酸、乙醛、乙二醇、甘油、丙二醇、苯酚(65℃以上)、甲醛、葡萄糖等;難溶於水的有烴類(烷烴、烯烴、炔烴、芳香烴)、鹵代烴、高級脂肪酸、硝基苯、溴苯。醇、醛、羧酸等有機物,其水溶性隨分子中碳原子數的增加而逐漸降低。
二、化學性質實驗
1.甲烷
(1)甲烷通入KMnO4酸性溶液
實驗:將甲烷通入盛有KMnO4酸性溶液的試管中,觀察紫色溶液是否有變化?
現象與解釋:溶液的顏色沒有變化。這說明甲烷與KMnO4酸性溶液不發生反應,進壹步說明甲烷的性質比較穩定。
(2)甲烷的置換反應
實驗:取100mL大量筒,用飽和食鹽水排水法先後收集20mLCH4和80mLLCl2,置於光亮處(註意:不要放在陽光直射處,以免引起爆炸),稍等片刻,觀察現象。
現象與解釋:約3min後,可在量筒壁上觀察到油滴,量筒中飽和食鹽水的液面上升。這說明量筒中的混合氣體在光照下發生了化學反應;量筒上出現油滴,說明生成了新的油狀物;量筒中液面上升,說明隨著反應的進行,量筒內的氣壓在減小,即氣體的總體積在減小。
2.乙烯
(1)乙烯的燃燒
實驗:點燃純乙烯。觀察乙烯燃燒時的現象。
現象與解釋:乙烯在空氣中燃燒,火焰明亮,冒黑煙。乙烯中碳的質量分數高,燃燒時冒黑煙。
(2)乙烯使KMnO4酸性溶液褪色
實驗:將乙烯通入盛有KMnO4酸性溶液的試管中,觀察試管中溶液顏色的變化。
現象與解釋:KMnO4酸性溶液的紫色褪去,說明乙烯能被氧化劑KMnO4氧化,KMnO4的化學性質比烷烴活潑。
(3)乙烯使溴的四氯化碳溶液褪色
實驗:將乙烯通入盛有溴的四氯化碳溶液的試管中,觀察試管中溶液顏色的變化。
現象與解釋:溴的紅棕色褪去,說明乙烯與溴發生了反應。
3.乙炔
(1)點燃純乙炔
實驗:點燃純乙炔。觀察乙炔燃燒時的現象。
現象及解釋:乙炔燃燒時,火焰明亮,並伴有強烈的黑煙。這是因為乙炔中碳的質量分數比乙烯高,碳沒有完全燃燒。
(2)乙炔使KMnO4酸性溶液褪色
實驗:將純乙炔通入盛有KMnO4酸性溶液的試管中,觀察試管中溶液的顏色。
現象與解釋:KMnO4酸性溶液的紫色褪去,說明乙炔能與KMnO4酸性溶液反應。
(3)乙炔使溴的四氯化碳溶液褪色
實驗:將純乙炔通入盛有溴的四氯化碳溶液的試管中,觀察試管中溶液顏色的變化。
現象與解釋:溴的紅棕色褪去,說明乙炔也能與溴發生加成反應。
4.苯和苯的同系物
實驗:將苯、甲苯、二甲苯各2mL分別滴入三支試管中,各加入3滴KMnO4酸性溶液,用力振蕩,觀察溶液的顏色變化。
現象與解釋:苯不能使KMnO4酸性溶液褪色,說明苯分子中不存在碳碳雙鍵或碳碳三鍵。甲苯、二甲苯能使KMnO4酸性溶液褪色,苯說明甲苯、二甲苯能被KMnO4氧化。
5.鹵代烴
(1)溴化乙錠的水解反應
實驗:取壹試管,滴加10滴~15滴溴化乙錠,再加入1 mL 5%NaOH溶液,充分振蕩,靜置,待液體分層後,用滴管小心吸入10滴溶液的上層水,然後移到另壹盛有10 mL稀硝酸溶液的試管中,再滴加2滴~3滴2%AgNO3溶液,觀察反應現象。
現象與解釋:見反應中有淡黃色沈澱,此沈澱為AgBr,說明溴化乙錠水解生成Br-。
(2)1,2-二氯乙烷的消去反應
實驗:在試管中加入2 mL 1,2-二氯乙烷和5 mL 10%NaOH的乙醇溶液。然後在試管中加入幾片碎瓷片。在另壹支試管中加入少量溴水。用水浴鍋加熱試管中的混合物(註意不要把水燒開),持續加熱壹段時間後,把產生的氣體通入溴水中,觀察會發生什麽。
現象與解釋:產生的氣體使溴水褪色,說明反應生成了不飽和有機物。
6.乙醇
(1)乙醇與金屬鈉反應
實驗:在大試管中註入約2mL無水乙醇,再放入2小塊剛剪下的濾紙擦幹的金屬鈉,迅速用裝有導管的單孔塞塞住試管口,用小試管倒置在導管中,收集反應放出的氣體並檢驗純凈。
現象與解釋:乙醇與金屬鈉反應的速率比水與金屬鈉反應的速率慢,說明乙醇比水更難電離出H+。
(2)乙醇的消除反應
實驗:在燒瓶中註入20mL酒精和濃硫酸的混合物(體積比約為1∶3),再放入幾塊碎瓷片。加熱混合物,使液體溫度迅速升至 170°C。
現象與解釋:產生的氣體能使溴的四氯化碳溶液褪色,也能使高錳酸鉀的酸性溶液褪色。
7.苯酚
(1)苯酚與NaOH反應
實驗:在盛有少量苯酚晶體的試管中加入2mL蒸餾水,振蕩試管,出現什麽現象?然後逐滴加入5%的NaOH溶液,振蕩試管,觀察試管中溶液的變化。
現象與解釋:苯酚與水混合後,液體渾濁,說明苯酚在常溫下溶解度不大。加入NaOH溶液後,試管中的液體由渾濁變為清澈,這是由於苯酚與NaOH反應生成苯酚鈉,而苯酚鈉易溶於水。
(2)苯酚鈉溶液與 CO2 的作用
實驗:向苯酚與 NaOH 反應得到的澄清液中通入 CO2 氣體,觀察溶液的變化。
現象與解釋:可以看出,二氧化碳使澄清溶液重新變渾濁。這是由於苯酚的酸性比碳酸的酸性弱,而苯酚鈉溶於水,在碳酸的作用下苯酚再生。
(3)苯酚與Br2的反應
實驗:將過量的濃溴水滴入盛有少量苯酚稀溶液的試管中,觀察現象。
現象與解釋:可見立即生成白色沈澱。苯酚與苯環上的溴發生取代反應,既不需要加熱,也不需要催化劑,比苯環上的溴與苯及其同系物發生取代反應容易得多。這表明苯酚中苯環上的 H 受羥基的影響而變得更活潑。
(4)苯酚的顯色反應
實驗:在盛有苯酚溶液的試管中滴加幾滴FeCl3溶液,振蕩,觀察現象。
現象與解釋:苯酚能與FeCl3反應,使溶液呈現紫色。
8.乙醛
(1)乙醛的銀鏡反應
實驗:在幹凈的試管中加入1mL 2%的AgNO3溶液,然後邊振蕩試管邊逐滴加入2%的稀氨水,直到最初生成的沈澱剛剛溶解為止。滴加 3 滴乙醛,振蕩並在熱水浴中加熱試管。觀察現象。
現象和解釋:AgNO3 和氨水生成銀氨溶液,其中含有 Ag(NH3)2OH,Ag(NH3)2OH 是壹種弱氧化劑,能將乙醛氧化成乙酸,而 Ag+ 被還原成金屬銀。
(2)乙醛與Cu(OH)2的反應
實驗:在試管中加入2 mL 10%的NaOH溶液,滴入4滴~6滴2%的CuSO4溶液,振蕩後再滴入0.5 mL乙醛溶液,加熱至沸騰,觀察現象。
現象與解釋:可見溶液中有紅色沈澱生成。反應中生成的 Cu(OH)2 被乙醛還原成 Cu2O。
9.醋酸
(1)醋酸與Na2CO3的反應
實驗:在盛有少量Na2CO3粉末的試管中,加入約3 mL醋酸溶液,觀察有什麽現象發生?
現象與解釋:試管中可以看到氣泡,說明醋酸的酸性比碳酸強。
(2)乙酸的酯化
實驗:在1支試管中加入3 mL乙醇,然後加入2 mL濃硫酸和2 mL冰醋酸,同時振蕩試管。用酒精燈小心均勻地加熱試管 3min~5min 後,產生的氣體通過導管進入 Na2CO3 飽和溶液的液面。
現象與解釋:可見液體表面有透明油狀液體生成,並可聞到氣味。這種有氣味的透明油狀液體就是乙酸乙酯。
10.乙酸乙酯
實驗:在 3 支試管中各滴 6 滴醋酸乙酯。向第壹支試管中加蒸餾水5mL;向第二支試管中加稀硫酸(1:5)0.5mL,蒸餾水5mL;向第三支試管中加30%NaOH溶液0.5mL,蒸餾水5mL。振蕩後,將三支試管都放入70℃~80℃的水浴中加熱。
現象與解釋:幾分鐘後,第三支試管中乙酸乙酯的氣味消失;第二支試管中乙酸乙酯的氣味還有少許;第壹支試管中乙酸乙酯的氣味變化不大。實驗說明,乙酸乙酯在酸(或堿)存在的條件下水解生成乙酸和乙醇,在堿性條件下水解更完全。
11.葡萄糖
(1)葡萄糖的銀鏡反應
實驗:在潔凈的試管中配制2mL銀氨溶液,加入1mL10%葡萄糖溶液,振蕩,然後在水浴中加熱3min~5min,觀察現象。
現象與解釋:可見銀鏡。葡萄糖分子中含有醛基,和醛壹樣具有還原性。
(2)與Cu(OH)2反應
實驗:在試管中加入2毫升10%NaOH溶液,滴入5滴2%CuSO4溶液,再加入2毫升10%葡萄糖溶液,加熱,觀察現象。
現象與解釋:可以看到紅色沈澱。葡萄糖分子中含有醛基,如醛具有還原性。
12.蔗糖
實驗:在兩支幹凈的試管中,各加入1毫升20%的蔗糖溶液,在其中壹支試管中加入3滴稀硫酸(1:5)。將兩支試管在水浴中加熱 5 分鐘,然後向加入稀硫酸的試管中加入 NaOH 溶液,直至溶液呈堿性。最後,在兩支試管中各加入 2mL 新制的銀氨溶液,在水浴中加熱 3min~5min 觀察現象。
現象與解釋:蔗糖不發生銀鏡反應,說明蔗糖分子中不含醛基,不具有還原性。蔗糖在硫酸催化下水解反應的產物具有還原性。
13.澱粉
實驗:在試管1和試管2中各放入0.5g澱粉,在試管1中加入4mL 20%的H2SO4溶液,在試管2中加入4mL水,均加熱3min~4min,用堿中和試管1中的H2SO4溶液,將部分液體倒入試管3中,在試管2和試管3中加入碘溶液,觀察是否顯藍色。在試管 2 和試管 3 中都加入碘溶液,觀察是否出現藍色。在試管 1 中加入銀氨溶液,稍加加熱,觀察試管內壁是否出現銀鏡。
現象與解釋:從上述實驗可以看出,澱粉在酸的催化下可以水解生成葡萄糖,葡萄糖可以發生水解反應。而不加酸的試管用碘溶液顯藍色,說明澱粉沒有水解。
14.纖維素
實驗:將壹小團棉花或幾小片濾紙放入試管中,滴加幾滴90%的濃硫酸,用玻璃棒將棉花或濾紙搗成糊狀。用小火稍微加熱,使溶液呈亮棕色。稍冷,滴入 3 滴 CuSO4 溶液,並加入過量 NaOH 溶液中和,直至出現 Cu(OH)2 沈澱。加熱煮沸,觀察現象。
現象與解釋:可以看出生成了紅色的氧化亞銅,說明纖維素水解生成了具有還原性的物質。
15.蛋白質
(1)蛋白質的變性
實驗:在兩支試管中各加入3mL雞蛋清溶液,加熱壹支試管,同時向另壹支試管中加入少量醋酸鉛溶液,觀察發生的現象。將凝固的蛋白質和沈澱分別放入兩支裝有清水的試管中,觀察它們是否溶解。
現象和解釋:蛋白質加熱到壹定溫度會凝固,加入醋酸鉛會形成沈澱。除加熱外,紫外線、X射線、強酸、強堿、重金屬鹽以及壹些有機物都能使蛋白質變性,蛋白質變性後,不僅失去了原有的溶解性,而且失去了生理活性,是不可逆的。
(2)蛋白質的變色反應
實驗:在盛有2mL蛋清溶液的試管中,滴入幾滴濃硝酸,微熱後,觀察現象。
現象與解釋:蛋白溶液遇濃硝酸變黃。蛋白質能與許多試劑發生特殊顏色的反應。某些蛋白質與濃硝酸作用時會產生黃色。
作者:匿名 來源:C3H3C3H3 轉載 點擊數:2245 更新時間:2006-8-13
高中化學有機物性質實驗匯編
壹.物理性質實驗
1.現行中學化學教材中真正涉及有機物物理性質的實驗只有兩個:
(1)石油的分餾
實驗:組裝壹套蒸餾裝置,將100mL石油放入蒸餾瓶中,再加入幾塊碎瓷片,以防止石油沸騰。然後加熱,分別收集60℃~150℃和150℃~300℃時的餾分。
現象與解釋:石油是碳氫化合物的混合物,沒有固定的沸點。在加熱石油時,低沸點烴類先氣化,經蒸餾分離;隨著溫度的升高,高沸點烴類再氣化,經蒸餾再分離。60°C 至 150°C 收集到的餾分為汽油,150°C 至 300°C 收集到的餾分為煤油。
(2)蛋白質的鹽析
實驗:在盛有蛋清溶液的試管中,緩慢加入飽和(NH4)2 SO4或Na2SO4溶液,觀察現象。然後在裝有蒸餾水的試管中加入少量帶有沈澱的液體,觀察沈澱是否溶解。
現象與解釋:有沈澱析出,沈澱能溶於水。在蛋白質溶液中加入壹些濃的無機鹽溶液後,蛋白質的溶解度降低,使蛋白質凝聚沈澱,這種作用稱為鹽析。鹽析是壹個可逆的過程。
2.有機物的物理性質也呈現壹定的規律,現歸納如下:
(1)顏色:大多數有機物是無色的,只有少數物質有顏色。如苯酚氧化的產物為粉紅色。
(2)狀態:分子中碳原子數不大於 4 個的烴類(烷、烯、炔)、烴的衍生物二氯甲烷、甲醛是氣態,汽油、煤油、苯、甲苯、乙醇、乙酸、乙酸乙酯等是液態,絕大多數大分子化合物在常溫下是固態。
(3)氣味:中學化學涉及的很多有機物都有壹定的氣味,如:苯有特殊氣味,硝基苯有苦杏仁味,甲醛、乙醛、醋酸有刺激性氣味,醋酸乙酯有芳香氣味等。
(4)密度:氣態有機物相對分子質量大於 29,密度大於空氣;液態有機物密度小於水的有碳氫化合物(烷烴、烯烴、炔烴、芳香烴)、低級酯類、壹氯代烴、乙醇、乙醛等。如硝基苯、溴苯、四氯化碳、氯仿、溴代烴、乙二醇、丙二醇等。烷烴、烯烴、炔烴和其他烴類同系物的相對密度隨分子中碳原子數的增加而增大;單氯烷烴的相對密度隨碳原子數的增加而減小。
(5)水溶性:能以任何比例與水混溶並溶於水的有乙醇、乙酸、乙醛、乙二醇、甘油、丙二醇、苯酚(65℃以上)、甲醛、葡萄糖等;難溶於水的有烴類(烷烴、烯烴、炔烴、芳香烴)、鹵代烴、高級脂肪酸、硝基苯、溴苯。醇、醛、羧酸等有機物,其水溶性隨分子中碳原子數的增加而逐漸降低。
二、化學性質實驗
1.甲烷
(1)甲烷通入KMnO4酸性溶液
實驗:將甲烷通入盛有KMnO4酸性溶液的試管中,觀察紫色溶液是否有變化?
現象與解釋:溶液的顏色沒有變化。這說明甲烷與KMnO4酸性溶液不發生反應,進壹步說明甲烷的性質比較穩定。
(2)甲烷的置換反應
實驗:取100mL大量筒,用飽和食鹽水排水法先後收集20mLCH4和80mLLCl2,置於光亮處(註意:不要放在陽光直射處,以免引起爆炸),稍等片刻,觀察現象。
現象與解釋:約3min後,可在量筒壁上觀察到油滴,量筒中飽和食鹽水的液面上升。這說明量筒中的混合氣體在光照下發生了化學反應;量筒上出現油滴,說明生成了新的油狀物;量筒中液面上升,說明隨著反應的進行,量筒內的氣壓在減小,即氣體的總體積在減小。
2.乙烯
(1)乙烯的燃燒
實驗:點燃純乙烯。觀察乙烯燃燒時的現象。
現象與解釋:乙烯在空氣中燃燒,火焰明亮,冒黑煙。乙烯中碳的質量分數高,燃燒時冒黑煙。
(2)乙烯使KMnO4酸性溶液褪色
實驗:將乙烯通入盛有KMnO4酸性溶液的試管中,觀察試管中溶液顏色的變化。
現象與解釋:KMnO4酸性溶液的紫色褪去,說明乙烯能被氧化劑KMnO4氧化,KMnO4的化學性質比烷烴活潑。
(3)乙烯使溴的四氯化碳溶液褪色
實驗:將乙烯通入盛有溴的四氯化碳溶液的試管中,觀察試管中溶液顏色的變化。
現象與解釋:溴的紅棕色褪去,說明乙烯與溴發生了反應。
3.乙炔
(1)點燃純乙炔
實驗:點燃純乙炔。觀察乙炔燃燒時的現象。
現象及解釋:乙炔燃燒時,火焰明亮,並伴有強烈的黑煙。這是因為乙炔中碳的質量分數比乙烯高,碳沒有完全燃燒。
(2)乙炔使KMnO4酸性溶液褪色
實驗:將純乙炔通入盛有KMnO4酸性溶液的試管中,觀察試管中溶液的顏色。
現象與解釋:KMnO4酸性溶液的紫色褪去,說明乙炔能與KMnO4酸性溶液反應。
(3)乙炔使溴的四氯化碳溶液褪色
實驗:將純乙炔通入盛有溴的四氯化碳溶液的試管中,觀察試管中溶液顏色的變化。
現象與解釋:溴的紅棕色褪去,說明乙炔也能與溴發生加成反應。
4.苯和苯的同系物
實驗:將苯、甲苯、二甲苯各2mL分別滴入三支試管中,各加入3滴KMnO4酸性溶液,用力振蕩,觀察溶液的顏色變化。
現象與解釋:苯不能使KMnO4酸性溶液褪色,說明苯分子中不存在碳碳雙鍵或碳碳三鍵。甲苯、二甲苯能使 KMnO4 酸性溶液褪色,苯說明甲苯、二甲苯能被 KMnO4 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