護理學的形成:1、人類早期的護理--醫巫不分 2、中世紀的護理--醫院產生於修女作為 3、文藝復興--成為獨立的高尚職業,世界改變了襯衫 4、宗教改革--黑暗時期;護理的基本任務:減輕痛苦、預防疾病、恢復健康、促進健康 醫院的物質環境;空間、溫度、濕度、通風、光線、音響、裝飾;其中床與床之間的距離不得小於壹米 床與床之間必要時應有窗簾。堵時。壹般病房的溫度為 18~22 度,新生兒老人病房的溫度應保持在 22~24 度,病房的濕度以 50%~60% 為宜。開窗通風 30 分鐘即可達到更換室內空氣的目的。白天醫院內理想的噪音強度應保持在35~45分貝 護理人員在工作時應做到 "四亮 "即工作亮、行走亮、操作亮、開關門亮。手術室的裝飾應以綠色或藍色為主,給病人壹種安靜的信任感!醫院人際關系有:護患關系、醫患關系、患者與其他人員的關系。病床單位是指住院期間醫療機構主體供給病人使用的家具和設備它是病人休息、睡眠、飲食和排泄活動以及治療生活的最基本單位。鋪床方法有備用床、臨時空床、麻醉床、臥床病人床組織,在操作中要移動床頭櫃約20厘米,床頭椅15厘米。入院病人的護理入院程序:辦理入院手續,實施衛生處置,護送病人進入病區。入院後的壹般病人護理:準備床單位,迎接新入院病人,測量病人體溫、脈搏、呼吸、血壓及體重,必要時測量身高並記錄,必要時通知醫生探視病人,協助體格檢查或治療,填寫入院病案及有關護理表格(用藍色筆逐頁填寫,搜索住院病案眉欄及各種表格的空格、用紅筆在體溫單相應的入院日和入院時間欄內豎寫入院)時間記錄首次基本生命體征和身高體重填寫入院登記卡診斷卡床頭卡),做好介紹和指導,根據醫囑落實各項治療和護理措施,做好入院護理評估。急診病人入院後的護理;準備床單位,準備急救物品和藥品,配合搶救,暫住陪護人員分類護理;根據病人病情的輕重緩急和生活自理能力,護理分為四級,即特級護理、壹級護理、二級護理、三級護理。特級護理的護理對象;病情危重,需要隨時觀察搶救的病人。(如嚴重創傷復雜疑難大手術器官移植術後、大面積燒傷、嚴重內科疾病等)。護理內容;安排專人24小時護理,嚴密觀察病情及生命體征變化,制定護理計劃,嚴格落實各項診療及護理措施,及時準確填寫專科護理記錄,備好急救所需藥品,做好基礎護理,預防並發癥發生,確保患者安全。壹級護理;適用對象;患者病情危重,需要絕對休息。(如各種大手術後、休克、昏迷、癱瘓、高熱、大出血、肝腎功能衰竭、早產兒等) 護理內容;每 15~30 分鐘巡視病人壹次,觀察病情變化及生命體征;制定護理計劃,嚴格執行各項診療護理措施,及時準確填寫專科護理記錄,做好基礎護理,預防並發癥,滿足病人身心需要。二級護理,適用對象;患者病情較重,生活不能自理者,(如大手術後病情穩定者,以及年老體弱、慢性病不易多活動者、幼兒等)護理內容;每1~2小時巡視患者,觀察病情;按護理常規進行護理:給予必要的生活和心裏支持,滿足患者身心需要。三級護理,適用對象;患者病情較輕,生活基本能自理。(如壹般慢性病、疾病恢復期及選擇手術前的準備階段等) 護理內容:每日巡視病人兩次,觀察病情;按護理常規進行護理;給予保健指導,督促病人遵守醫院的各項規章制度,滿足病人的身心需要。第四章 舒適與安全 舒適;指個體處於放松、滿足、自在、無焦慮、無痛苦的健康寧靜狀態的自我感覺。不舒適;指個體存在生理和心理上的無能或缺陷,生理和心理需求不能得到充分滿足的壹種自我感覺,疼痛是不舒適最嚴重的表現形式。不舒適患者的護理原則;預防為主,促進患者舒適;加強觀察,及時發現不舒適的原因;采取有效措施,消除或減輕不舒適;相互信任,心理支持。俯臥位;俯臥位的分類;主動俯臥位、被動俯臥位和強迫俯臥位。至少每兩小時更換壹次體位。常用臥位;仰臥位(褥瘡仰臥位~麻醉患者;中凹臥位~休克患者;屈膝仰臥位~腹部檢查、導尿患者;)、側臥位(灌腸、肛門檢查和配合胃鏡、結腸鏡檢查、肌肉註射、預防壓瘡)、半坐位(面頸部手術患者、心肺疾病引起的呼吸困難患者、胸腔、腹腔和盆腔手術伴有炎癥的患者)、半坐位(面頸部手術患者、心肺疾病引起的呼吸困難患者)。坐位(心力衰竭、心包積液、支氣管哮喘發作患者)、俯臥位(腰背部檢查或胰膽管造影、脊柱手術、胃腸脹氣引起的腹痛)、頭低腳高位(肺部分泌物引流、十二指腸引流、妊娠胎膜早破、跟骨和脛骨結節牽引)、頭高腳低位(頸椎骨折)、頭高腳低位(顱骨牽引)、頭高腳低位(頸椎骨折)、頭高腳低位(頸椎骨折)。膝胸臥位(肛門、直腸、乙狀結腸鏡檢查,糾正胎位不正或子宮前傾,促進產後子宮復舊)、截石位(會陰-肛門部分檢查,產婦分娩時) 疼痛的概念;指伴隨著已有或潛在組織損傷的主觀感覺,是機體對有害刺激的壹種防禦性反應)。疼痛的特點 1.疼痛是壹種對個體侵害危險的警告; 2.疼痛是壹種身心不適的感覺; 3.疼痛常伴有軀體、行為和情緒反應。疼痛的護理評估;評估內容;疼痛部位、疼痛持續時間、疼痛性質、疼痛嚴重程度、疼痛表現。世界衛生組織將疼痛分為四級:0 級,無痛;1 級(輕度),疼痛但不嚴重,可忍受,睡眠不受幹擾;2 級(中度),疼痛明顯,無法忍受,睡眠受幹擾,需要鎮痛劑;3 級(重度),疼痛嚴重,無法忍受,睡眠嚴重受幹擾,需要鎮痛劑。護理措施;減少或消除疼痛原因,緩解或減輕疼痛,心理護理 舒適安全的環境;安寧、沒有危險和傷害的環境。醫院常見的不安全因素;機械損傷、溫度損傷、化學損傷、生物損傷、心理損傷、醫學誘發損傷。常用保護裝置;床檔、約束帶、支撐架 常用輔助器具;拐杖(使用者身高減去 40 厘米)、手杖。第五章 醫院感染的預防與控制 醫院感染的概念;醫院感染有廣義的概念和狹義的概念,壹般指狹義的概念,即住院病人在醫院內獲得性感染,包括住院期間發生的感染和住院獲得性感染及出院後發病的感染。分類;外源性感染和內源性感染。形成的基本條件;感染源、傳播途徑、易感宿主。清潔;用物理方法清除物體表面的汙垢、灰塵和有機物,目的是清除和減少微生物,而不是殺死它們。滅菌;物理或化學去除或殺死除生殖細胞外的所有微生物。滅菌;指通過物理或化學手段殺死所有微生物。根據被消毒物品的性質選擇消毒方法; 1.耐高溫、耐潮濕的物品首選高壓滅菌法; 2.怕熱、怕潮濕的貴重物品應選甲醛或環氧乙烷氣體滅菌 3.金屬滅菌應選用腐蝕性滅菌器 4. 在對物品表面消毒時應考慮到表面的性質,光滑表面可選用紫外線消毒或液體消毒劑擦拭,多空表面可用噴霧器擦拭 滅菌方法。無菌技術;在醫療護理操作過程中,保持無菌物品不受汙染,防止所有微生物侵入或傳播給他人的壹系列操作技術和管理方法。無菌物品:通過物理或化學方法滅菌後未被汙染的物品。無菌區:未被購物儀式汙染,然後用化學方法消毒的區域。非無菌區:未經滅菌或滅菌處理後受到汙染的區域。無菌操作技術原則: 1、環境整潔寬敞:環境應寬敞並定期消毒,操縱前半小時應停止清掃和更換床單等工作,減少走動,避免不必要的人群移動、紡織品灰塵飛揚。2、工作人員著裝符合無菌操作要求:無菌操作前工作人員應衣帽整潔、洗手、戴口罩,口罩應4~8小時更換壹次,濕度大後細菌易 3、物品管理有序;無菌物品與非無菌物質分開放置,並有明顯標誌,無菌物品不能暴露在空氣中,應存放在無菌包裝或無菌容器內,無菌包裝上應標明物品名稱、滅菌日期,按有效期先後順序排列,無菌包裝有效期為七天、用無菌持物鉗取用時,無菌物品壹經取出不得放回無菌容器內,物品上疑似或已容器、物品懷疑有或已被汙染,應更換並重新滅菌。4、明確無菌區和非無菌區;操作者的身體與無菌區應保持壹定距離,取放物品時應面向無菌區。4、明確無菌區和非無菌區;操作者身體與無菌區應保持壹定距離,取放物品時應面向無菌區,手臂不應跨越無菌區,手不應接觸無菌物品,避免面向無菌區大笑、咳嗽、打噴嚏,未經消毒的物品不應接觸無菌物品或跨越無菌區。無菌持物鉗;分類:橢圓形(不能持重)三叉形(持重)大小鉗子(小件物品)消毒液浸透無菌鉗子關節軸上方 2~3 厘米處用手固定在上三分之壹部位。無菌物品的有效期壹般為 7 天,但打開後只能使用 24 小時,無菌托盤的有效期為 4 小時。隔離:是指通過控制傳染源,切斷傳染途徑,保護易感人群,達到防止微生物傳播的目的。分類:傳染病隔離和保護性隔離兩種。隔離的類型:嚴格隔離(霍亂、鼠疫)、呼吸道隔離(肺結核、流行性腦炎)、腸道隔離(傷寒、痢疾、甲型肝炎)、接觸隔離(破傷風、氣性壞疽)、血液和體液隔離(乙型肝炎、艾滋病、梅毒)、昆蟲隔離(乙型腦炎、流行性出血熱、瘢痕傷寒、瘧疾)。e.,反向隔離(嚴重燒傷、早產兒、白血病、移植和免疫缺陷患者)。保護性隔離,即逆向隔離(嚴重燒傷、早產兒、白血病器官移植和免疫缺陷患者)使用遮蔽紙時要抓緊,不要撕破。隔離衣的衣領和內側是清潔區域。打結的頭發應用 30% 的酒精浸濕並仔細梳理!懷孕 7 個月以上的孕婦不要洗澡。壓瘡:又稱褥瘡,是指局部組織長期受壓、血液循環障礙、持續缺血缺氧和營養不良導致組織潰爛和壞死。壓瘡的機械因素包括壓力、剪切力和摩擦力。
還受到局部潮濕和排泄物的促發刺激、全身營養不良或水腫、患者受限等。壓瘡的分類和臨床表現:青紫浸潤期、炎癥浸潤期、潰瘍期。特征:1 度壓瘡表現為皮膚暗紅色。並伴有紅、腫、熱、痛、麻等癥狀。二度創面的特征;皮膚呈紫紅色皮下硬結,皮膚因水腫而變薄,呈炎癥狀滲出,形成大小不等的水皰水皰破裂後形成潮紅濕潤的創面。三度壓瘡:淺表組織感染,化膿,膿液流出形成潰瘍,壞死潰瘍期感染向周圍及深部擴展,常達骨面,壞死組織變黑膿性分泌物增多,有惡臭味!有效休息的條件:充足的睡眠、身體舒適、精神放松!骨骼肌狀態:0級完全癱瘓
1級肌肉收縮但無器質性運動,2級肢體可移動位置但不能擡起。3級肢體能擡離床面但不能對抗阻力;
4級能對抗阻力運動,但肌力減弱;5級肌力正常;肌肉活動度分級;0級完全獨立,活動自如。1級需要使用設備或裝置。2 級需要使用設備或裝置。2 級需要使用設備或器械。2 級需要他人的監督、幫助和教育;3 級既需要他人的幫助,也需要設備和器械。4 級不完全獨立。進行肌肉訓練:等長運動和等張運動 生命體征是體溫、脈搏、呼吸和血壓的總稱。體溫的產生:糖、脂肪和蛋白質的氧化分解。體溫調節:自主體溫調節和行為體溫調節。體溫的生理變化:晝夜、年齡、活動、藥物 其他(如環境、飲食和情緒)、發燒程度的分類:低燒 37.3 至 38.0;中度發燒 38.1 至 39.0;高燒 39.發熱的過程:體溫上升期、持續高熱期和緩解期 發燒類型:持續發熱(持續 39 至 40 度)見於肺炎、傷寒;弛張熱(39 度以上,波動性)見於敗血癥、風濕熱;間歇熱(突然升至 39 度或以上)常見於瘧疾:不管熱:高熱驚厥的護理:降溫(物理降溫,如全身冷療)、休息、飲食保持清潔舒適、安全護理、心裏護理:加強病情觀察;健康教育。
上一篇:霍膽丸可以治療慢性鼻炎嗎?下一篇:誰知道玩水滸Q好還是夢幻世界好?哪個好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