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行業的快速發展,中藥飲片頻頻登上質量“黑榜”,不合格藥品的曝光頻率依然相當高。2月2日,中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通報,61企業生產的65批次中藥飲片不合格。不到半個月前,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通報17批次不合格藥品,全部為中藥飲片。
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通報的問題並非個案,反映出中藥飲片領域確實存在以次充好、制假售假等問題。中藥飲片問題主要涉及農藥殘留、性狀、含量測定等檢測項目不合格,其中不乏知名藥企生產的常用藥材,包括砂仁、黨參、明礬、板藍根等。
中藥飲片屢上質量“黑榜”的原因包括:
1.標準落後。比如某省的中藥飲片炮制標準是1986制定的。
還沒有適應。
產業發展的需要和落後的標準嚴重影響了中藥材產業的推廣。
2.流通環節長,質量控制薄弱。在中藥飲片的實際加工中,人參
關註者多,環節復雜。比如,有的中藥飲片在出廠時抽檢合格,但由於流通環節過長,把關不嚴,壹些指標如灰度、濕度等在下遊企業的抽檢中也不合格。如上遊種植的土壤重金屬含量超標,農藥亂噴,中遊生產加工方式不對,下遊流通受到汙染等。,這些都會造成質量問題。
3.監管存在實際困難。“小作坊”比比皆是,打著產地初加工的名義,但實際上加工中藥飲片的“小作坊”以低成本、便捷的優勢支撐著很多中藥飲片的生產和供應。這使得監管部門難以有效監管,屢禁不止。同時,目前的監管手段也不夠準確。比如中藥飲片用的是傳統的中醫理論和炮制方法,西醫的理論和檢測方法並不完全適用。
中藥飲片的療效對療效至關重要。如果任由中藥飲片質量問題蔓延,不僅會損害大家對中醫藥的信任,也不利於中醫藥的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