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偏方大全网 - 藥品查詢 - 海南周刊|抗戰時期,中***瓊崖組織想盡辦法解決夥食難題

海南周刊|抗戰時期,中***瓊崖組織想盡辦法解決夥食難題

文本刊特約撰稿 陳立超

瓊崖抗戰時期,殘酷的戰爭環境極大影響了人民的生活。日軍在占領區經常進行大規模武裝搶劫,對貨幣、金銀、林木、食鹽、文物、牲畜、糧食等大肆搜刮,造成物資普遍匱乏。中***瓊崖特委建立的抗日根據地大多身處敵後,直接面對日偽軍事力量的摧殘,影響尤為巨大。民以食為天,抗日戰士吃不飽,自然無法拿槍抗日,日軍不斷加強對抗日根據地的摧殘和封鎖,企圖把抗日戰士困死、餓死。為了解決吃飯問題,堅持長期抗戰,中***瓊崖組織想盡各種辦法解決夥食難題。

獨立總隊戰士用過的鍋。

獨立總隊戰士用過的椰殼碗和竹筷子。

獨立總隊戰士自制的竹口杯。

馮白駒“請客”吃豬肉

官兵生活標準壹致

1940年,“符韋血案”發生後,瓊崖華僑回鄉服務總團處境異常困難,服務團總團長符思之派張奮到美合根據地會見瓊崖抗日獨立總隊隊長兼政委馮白駒,商量下壹步的工作。張奮日夜兼程,經過三天三夜的艱苦跋涉,終於到了瓊山、澄邁、白沙交界的美合山區。

會談結束後,馮白駒請張奮吃飯。這頓“宴請”只有4個飯團、3塊豬肉、壹盤番薯葉和壹碗竹筍湯。當時獨立總隊生活標準官兵壹致,上至總隊長,下至炊事員,每人每日兩角生活費。為了招待張奮,馮白駒特地加了菜,增加了當時很難吃到的豬肉。馮白駒把兩個飯團遞給張奮,還向張奮椰殼碗中夾了兩塊豬肉,他自己只吃壹塊。這次簡陋的晚飯,展現了馮白駒平易近人的作風和艱苦樸素的生活習慣,給張奮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

抗戰學校學員們的夥食

艱難時壹天只吃半碗稀飯

抗戰時期,各級抗戰學校的學員,由於不在壹線戰鬥,享受的待遇稍微好壹些。1940年7月,瓊崖特委在澄邁縣的美合創辦瓊崖抗日公學,特委通知各縣縣委和獨立總隊,保送縣、區、鄉中思想進步的青年幹部和部隊中的優秀戰士入學。學員們抱著抗日救亡、保家衛國的***同誌願,翻山越嶺,從四面八方匯集到瓊崖抗日公學這所革命大熔爐裏,接受鍛煉,爭取做救國救民的先鋒。學員先後入學,總計有300多人。

由於日本侵略者的瘋狂掠奪與封鎖,根據地又處於初建階段,物資的供應十分困難,學校紙張和油墨都很缺乏,但最缺乏的還是糧食。大批學員集中在壹起,後勤保障成了大問題。師生們的生活十分艱苦,主副食品的來源壹靠向群眾征集,二靠自己勞動生產。環境差的時候每人每餐只吃壹二勺鹽水稀飯,有時還要摻進壹半“革命菜”(壹種野菜),雖然大家吃不飽,但從來沒有人吐露過半句怨言。

1941年秋,瓊崖東北區抗日民主政府在瓊山縣鹹來鄉舉辦民眾武裝幹部訓練班,訓練班全體學員60多人,也經常遭受餓肚子的艱難境況。前線隊伍打勝仗時,學校環境稍好,早餐有時吃鹽粥,有時吃番薯,中餐、晚餐都吃米飯,有時還有壹小塊肥豬肉和壹些菜湯。環境惡劣的時候,訓練班就撤到山裏。學員有時只能吃壹兩個由米和番薯混捏成的飯團,有時壹天只吃壹碗或半碗稀粥,有時甚至整天都沒有吃的。在這樣危險、艱苦、困難的環境下,學員們還是咬緊牙,堅持發奮學習。

堅持鬥爭在“無人區”

部隊夜間籌糧和開夥

後方的吃飯問題尚且如此困難,在前線堅持對日武裝鬥爭的戰士更是直接面臨饑餓的威脅。1942年,日軍為了強化治安,維持其血腥統治,在瓊文抗日根據地大肆修建據點,對抗日民主地區反復掃蕩,對群眾實行“三光”(燒光、搶光、殺光)政策,企圖斷絕群眾與我軍的聯系,使我軍失去糧食供給,從而消滅我軍。

1943年2月後,瓊文邊界樹德、南陽的全部和大昌、中稅的部分村莊,這塊縱橫四五十裏的地方,變成了“無人區”,不僅沒有群眾,連禽畜也蕩然無存。壹時間,村無炊煙、路斷行人,田園荒蕪、雜草叢生,焦梁殘墻、滿目瘡痍,慘不忍睹。面對日益惡化的形勢,中***瓊崖特委吸取了血的教訓,提出“堅持內線,挺出外線”的正確方針,采取避實擊虛的對策,以適應殘酷的鬥爭。

瓊崖抗日獨立總隊二支隊第二大隊的200多名戰士就在“無人區”這樣殘酷的環境裏堅持反“蠶食”的鬥爭。“無人區”裏沒有群眾,部隊沒有群眾,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部隊要在此生存下來,首先要解決吃飯問題。部隊白天不能公開行動,就晝伏夜行,夜間出發去籌糧。每個中隊派出四五十人,分頭警戒,去淪陷區和國統區收集糧食,每夜都得往返三四十裏甚至五六十裏,而且必須在天亮前返回營地,否則就會遇到危險。在兵荒馬亂的日子裏,生產停滯,群眾糧食不多,壹個中等村莊只能供給壹個中隊兩三天的糧食,多了群眾支持不了。群眾自己要吃飯,又受敵人剝奪、控制,大多數群眾支持抗日部隊,把糧食留給部隊。部隊沒有錢,便寫下公購糧的收據,買豬同樣也打欠賬白條作為日後歸還的憑據。

為了避免日軍偷襲,部隊都是夜間開夥,上半夜壹頓,下半夜壹頓,兩頭見黑,白天不能生火冒煙,要堅持靜默,防止暴露。戰士不能吃飽,只能大家勻著糧食吃,每人壹頓兩個小飯團,壹小塊鹹菜,不用碗筷,拿在手裏就吃。偶爾分得壹塊壹二指大小的豬肉,戰士們都非常高興,有的饞極了,壹口吞了下去;有的壹點壹點地咬,像品嘗山珍海味。菠蘿密、荔枝、龍眼、芭蕉等成熟後,部隊也采集來補充糧食的不足。有時情況嚴重,不能出發籌糧,果子也沒有了,就只好采集壹些野菜煮熟來吃。在這樣惡劣的環境下,全隊非戰鬥減員大大超過了戰鬥減員,但為了牽制日軍主力,第二大隊的戰士在“無人區”堅持了8個多月的鬥爭,壹直到1943年11月勝利完成任務。

自力更生解決溫飽

外運貿易換取物資

1942年後,為解決根據地軍民吃飯穿衣問題,瓊崖特委和抗日民主政府響應毛澤東關於“自己動手、豐衣足食”的號召,開展生產自救。在根據地裏,馮白駒等領導同誌親自帶領幹部戰士開荒種稻、種菜、養豬,組織農民發展農副業生產,幫助群眾調劑種子,解決耕牛和農具不足的困難。農忙季節,部隊和機關人員,壹面保衛生產,壹面幫助農民搶收、搶種,各級抗日民主政府組織農民互耕協作,進行生產互助。瓊山縣的大坡、樹德、鹹來、道崇、蘇尋三、雲龍等鄉普遍開展了互耕協作和代耕,村裏的田地統壹犁耙、插秧、收割,分戶收藏,勞力交換,勞力少者則付報酬。對軍烈屬家庭的田地則由村裏包種包收給予優待。當日軍蓄意破壞生產時,地方黨組織與瓊總(縱)部隊組織武裝幫耕幫收,使敵人的陰謀無法得逞。這樣基本保證抗日軍民的吃飯問題,使根據地得以鞏固和有力地支持部隊的抗日鬥爭。

由於堅持自力更生的正確道路,瓊崖抗日根據地的物資供給逐漸好轉,甚至能夠外運出壹些換取緊急物資。1944年,瓊崖特委還專門成立了貿易科,組織人員經常往返湛江、澳門等地,購買急需物資。貿易科成員先是在文昌各地收購椰子、椰油、豬油等貨物,而後用船運到湛江、澳門出售,再從湛江、澳門購回藥品、布匹、紙張等供應我黨政軍機關使用,進壹步緩解了抗日根據地的物資供給困難。

(本版照片均為資料圖片)

原標題:抗戰時期,中***瓊崖組織想盡辦法解決夥食難題 吃飽肚子打日寇

  • 上一篇:【火災與爆炸】煙花爆竹、原料及半成品的安全性能檢測
  • 下一篇:杭州東易日盛
  • copyright 2024偏方大全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