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多年前,普洱茶少量出口到吐蕃(西藏),逐漸成為少數民族油膩的日常用品,主要是奶酪和肉類。所以有“三天不吃飯,壹天不喝茶”和“壹天沒有茶則腹瀉,三天沒有茶則病”說道。歷代統治者為了廉價購買戰馬,嚴格控制茶葉貿易,通過以茶換馬的方式間接控制和治理邊境地區。所以茶葉成了緊俏商品,於是普洱茶的種植、加工、貿易空前發展。清乾隆九年,普洱茶因被定為“貢茶”而名揚天下,連《紅樓夢》、《本草綱目》、《戰爭與和平》等名著也收錄了普洱茶的名字。
作為茶的故鄉,普洱不僅有最原始的野生茶樹,更重要的是,在漫長的歷史歲月中,普洱在茶葉種植、加工、茶葉品質檢測等方面逐漸形成了獨特的風格,演化出了令人眼花繚亂、變化多端的茶文化。
經過近幾年的研發,普洱人賦予了普洱茶更多更深的內涵。如今,普洱茶已經不再是單純的解渴飲品。想了解更多今天的普洱茶,它的功效,或者壹些充滿茶韻的茶馬古道,請去普洱!
壹、按樹種分類
涼亭
灌木
二、按分類方法
生茶
熟茶
三、按儲存方法分類
1.幹藏普洱茶:指存放在通風的倉庫中,使茶葉自然發酵,陳釀10-20年為佳。
2.濕藏普洱茶:壹般放在濕度大的地方,比如地下室地窖,以加快其發酵。有陳泥或黴味,陳化速度比幹普洱快。5-10年比較好。普洱茶是按樹種分類的。
1.喬木:喬木的葉子主要用作茶菁,葉大,古稱大樹茶。
2.灌木:灌木葉主要用作茶籽,葉小,是常見的矮生茶樹品種,現稱小葉茶。
按外觀分類介紹
根據形狀的不同,普洱茶可以細分為以下幾類-
1.餅茶:蒸成平盤,有點像餡餅或者披薩。古代六大茶山大多以357g(即舊重量單位:72)壓成壹餅,七餅裝壹袋,視為多子多孫多福。
2.沱茶:形狀大如飯碗。普洱茶的中級和高級產品多為沱茶和餅茶。
3.磚茶:蒸熟後壓成磚狀的長方形壓制茶。磚茶大多銷往西藏和蒙古,這種形狀主要是為了便於運輸。普洱茶是按照制作方法來分類的。
1.生茶:采摘後以自然方式發酵,茶香更刺激。應該是多年後再煮,茶會變得溫和。這種方法通常用於好的老普洱。
2.熟茶:經過1973科學人工發酵,使茶性溫和,茶性綿軟可口。
在眾多的茶葉中,普洱茶除了品質之外,還以其獨特的飲用方法和奇妙的功效而聞名。普洱茶以沖泡為主;將普洱茶煮沸飲用,是充分利用浸泡後的殘茶,輔以香料(蔥、姜、鹽、糖等。).
壹、洗漱泡茶:
1,先用開水燙茶具,加入茶葉;水開後關火,用開水醒茶(使茶葉逐漸散開),洗茶(除了醒茶的味道,還有把茶葉中的雜質壹起洗去的重要任務。)
2.用開水沖茶。第壹次沖泡速度要快,倒進去的開水馬上就倒出來,因為它只需要把茶葉洗幹凈,不需要泡它的味道,然後用這個開水燙壹下杯子,再倒出來。壹般生普洱茶洗1次,熟普洱茶洗兩次。
3、頭道。倒入開水3-5秒,將茶湯倒入公杯,將篩子放在公杯上,將碎茶過濾,使湯變清。然後妳可以把它倒進小瓷碗裏,等它變暖了再喝。
4、2-4道茶,每道泡5-15秒,然後不需要將茶加熱三次,因為茶是逐漸展開的。湯泡久了,顏色太濃不好看,味道也不好。當然,遮蔭的選擇可以根據人的喜好來決定。
5、5-N道茶,每加壹泡,就加5-10秒,以此類推,直到無味為止。
二、要點:
1.沖泡普洱時,茶葉量約占壺身的1/5。茶餅、茶磚、茶壺分開後最好露出來。
晾兩個星期,再沖泡味道更好!
2.壹定要用開水沖茶泡茶。
3.每次都倒進公平杯裏慢慢喝。不要在壺裏泡太久,不然煮出來的茶不好。
4、每泡間隔10-20秒,冷卻至第四泡再加熱,然後浸泡壹次以上。老茶則可能是每個
第二個氣泡被加熱,但是間隔時間更長。
5,另外還可以壹起做幾道菜,壹起喝茶喝湯,普洱茶即使涼了也還是會有十種味道。
夠了,所以夏天可以涼著喝,也可以冰凍後再喝。
判斷普洱茶的七個指標之壹:品質。
品質意味著好的原料,這是任何優質茶葉的第壹基本要素和第壹物質基礎;沒有這壹點,普洱茶的其他優點就無從談起。由於氣候、土壤、植被的不同,每個產區都有自己的特點。比如西雙版納的易武,臨滄雙江的蒙庫,思茅瀾滄的景邁山所產的茶,應該都是普洱茶中的極品,但是各自的特點又非常鮮明。
“質量”的標準包括以下幾類:
1.產地:優質普洱茶的原料必須是雲南大葉種。最重要的傳統普洱茶產地是雲南的臨滄、思茅、西雙版納,其他地方如德宏、保山也有壹些可圈可點的好茶。這三大產區的茶葉各有特色和個性,喜歡哪壹種完全看個人愛好。
2.時序:基於提貨時間。春茶、夏茶、秋茶(茶農也稱秋茶谷花茶)。三種茶中,春茶最重要,其次是秋茶;老樹茶、春茶、秋茶各有千秋,春茶中氣十足。無論哪種茶樹,夏茶都是最差的。
另壹對重要概念是老茶和新茶的問題;在漫長的歲月裏,普洱茶的品質,茶品豐富多彩的變化,飲茶者面對時間長河的心理觸動,讓喝老茶成為壹種難得的享受。壹般來說,老茶分為古茶、品級茶、品級茶等等。比較常見的時間劃分是:古茶約100年,如清朝遺留下來的貢茶;沒有,品級茶生產了五六十年以上(老茶品牌生產時間不壹),但在1949左右全部消失;印度級茶是佛海茶廠1952復產以來的茶產品品種。這種分類有壹定的道理,但由於這些茶除了古茶之外,大部分都有儲存的歷史,而且地點基本集中在亞熱帶高溫高濕地區的香港和臺灣,所以對以後全國甚至全世界作為老茶儲存的普洱茶的口感風格沒有太大的參考價值。那麽什麽才是真正的未來老茶呢?不同的地方肯定有不同的風格,但“茶越老越香”的基本品質是不會變的。具體的地方如何,還需要各地茶友的實踐來驗證——北京的壹位茶友有壹句非常好的話:好茶要從自己身上省。
對於新茶,有人認為生茶要喝大約10年,熟茶要喝壹兩年。這種說法也有壹定的片面性。存放65,438+00年,要達到的效果是在湯色和口感上以熟普為準,潛意識裏仍然認為熟茶是普洱茶的偏見;其實喝生茶和熟茶最大的區別就是熟茶滋補健康,生茶精力充沛。當然,這兩者並不是截然不同的,非此即彼。對於日常生活,喝熟食有明顯的醒酒、養胃護胃、減脂減肥、調節三高的作用。除了熟食的功能,生食還能給人心理上的審美享受。但是,作為壹種新茶,不是十年八年,壹兩年就能喝到的。普洱茶的關鍵是原料基礎。原料不錯。當時剛從石磨上取下。為什麽不喝呢?有什麽不好的?而強烈的山野陽光令人心曠神怡;存放壹年後,已經發生了變化;再過壹年,還會有進壹步的變化。這樣下去,每年都會是壹個新的境界,是壹種美妙的享受。所以,如果家庭養茶(鑒於我國計劃生育的現實),壹個七口之家算的話,同壹批茶每人每年開壹餅湯,50年,最適合每年收壹大塊(84餅)和兩小塊(各42餅)。這樣50年後除了自己喝夠了,還會留下壹小部分人和茶友交流,享受好茶。另外,新榨的熟茶不同程度的有點新鮮感,但品質還是不錯的。過了兩三個月,味道很好。比如發酵技術嫻熟的鄒炳良、榮佳生做的熟茶,出廠不過三兩個月,但往往被飲者認為是兩三年陳的。
另外,關於故宮古普洱茶的問題,鄧世海先生在《普洱茶》(臺灣省呼中天地版)壹書第83頁上說:1963年,北京故宮經手清朝的貢茶,總有2噸多,有的是普洱茶,最大的像瓜,最小的像乒乓球,最大的有五斤半(。這批普洱茶保存完好,沒有發黴。我取了壹些樣品,評論是“湯是有色的,但茶的味道老而淡”。
鄧先生引用了中國茶人協會常務理事兼秘書長先生在《農業考古》雜誌上發表的壹篇文章《普洱茶與清朝——兼論弘揚普洱茶文化》。
這裏有兩件事鄧先生沒有解釋:
(1)王玉峰先生當時品嘗的是六安或紅茶,不是普洱茶;這會誤導愛茶人士,推斷普洱茶在故宮古茶的年代存放是什麽感覺。而且重量換算也是錯誤的,與《普洱茶誌》和《普洱官方誌》中的記載不壹致。
(2)鄧先生沒有指出這篇文章是引自先生的作品。光是讀,讀者就會以為在故宮品“禦用”普洱茶的人就是鄧先生本人,而在1963,考慮到當時的海峽兩岸局勢,那可不是壹般的事件。
北京故宮普洱茶遺存知識:20世紀60年代初,北京故宮的茶倉裏有數噸清代未完成的貢茶遺留下來,包括普洱茶、女兒茶和茶膏。1963年10月23日,故宮處理清朝貢茶2噸多。壹個偶然的機會,我在北京茶廠看到了這批陳年貢茶。壹般餌團茶大如西瓜(略扁),小如網球、乒乓球,茶色棕紅,不黴爛,保存完好;茶球表面有勒緊布紋的痕跡,說明茶葉是用布包好,揉緊,曬幹的。我曾經選了壹個大的普洱茶團,用秤稱了壹下,重5.5斤(清代舊秤是596.62克)。這種團茶的形狀像人頭。對照清代趙學敏的《本草綱目》,普洱茶有“人頭式,名士頭茶”之說。與每年都有朝貢,民眾不易得到的記載壹致。
同時,故宮這批貢茶經過現代白毫銀針茶(均為白毛長芽)、烘青綠茶(為六安茶)、長方形黑磚茶(比今天的茶磚薄)處理。曾經拿回去幾樣試泡,湯是有色的,但是茶味老淡。
60年代初,茶葉減產,國內市場供不應求。這批故宮的普洱團茶,經過粉碎過篩,與散茶混合後出售。6月1992 65438+10月13在政協禮堂遇到壹位故宮老專家單士元先生,問了壹下故宮的貢茶。據報道,普洱茶集團和茶膏仍然有樣品。不知道哪位皇帝在位的時候把普洱貢茶留在了故宮。推測最晚應該是慈禧太後和光緒皇帝遺留下來的歷史貢茶。
3.樹產品:有野生型、過渡型、栽培型;還有老樹茶(或古樹茶,茶農壹般稱之為大樹茶)、臺地茶(茶園茶)、廢棄茶(荒山茶、野茶)。此外,還有壹些變異或稀有的樹品,如紫芽茶、藤茶等。
備註:①偶爾會有壹些不是茶葉,但看起來很像茶葉的奇怪產品,會被高價賣出。好在這種奇怪的產品對健康無害,但也是無害的。②喬木茶的問題。很多愛茶的人通常把喬木茶和梯田茶當成對立的概念。其實喬木應該對應灌木。而且雲南的大葉種都是喬木茶,哪怕它的形狀是臺地。梯田建在茶園的山坡上。為了方便采摘,每年冬天都要修剪,防止茶樹長高。換句話說,如果不修剪,它會繼續長到十幾米甚至幾十米,出現喬木茶的主要特征:有主幹和側枝;如果是真的布什茶,很多少年也是布什。比如杭州西湖老龍井寺旁的乾隆、玉峰十八棵茶樹,幾百年來都不到兩米高。另外還有壹種情況,雖然是臺地茶,但是幾十年的老茶園了,加工出來的茶品也有老樹茶的風格。
4.工藝:區分工藝範疇的第壹步是生茶和熟茶的區別,很容易識別。第二步,區分是撒面還是做面。灑面是為了美觀,條狀的放在顏色比較好的面上,而裏面有壹些劣質的茶葉。最好內外壹致,不要做面條。第三步:是否匹配。即不同產地、相同品質或相同產地、不同等級的茶菁混合加工而成。好不好,不能壹概而論。比如有的地方,茶的味道很好,茶味不夠。如果用臨滄茶進行勾兌,可以達到口感純正,茶香濃郁的效果。這種交融其實是壹種很好的創造。近年來,壹些在各種展覽中獲獎的茶葉產品,尤其是熟茶,大多是通過巧妙的勾兌達到了優良的品質。但另壹種是無良商家把低質低價的原料和壹些優質高價的原料混在壹起,最後以好的原料生產出來的市場價賣出去。現在市面上大量生產的茶葉很多,這樣的組合也很多。
5.貯藏:貯藏不屬於“質”的範疇,但由於普洱茶特殊的流傳歷史,有幹貯藏和濕貯藏之分。但是,濕藏茶的品質極大地改變了普洱茶的真偽。總之,濕藏茶口感好,缺乏活力,也是好的濕藏茶,要做好回倉處理。所以綜合考慮,幹倉最好,濕倉可以作為例子,不能成為普洱茶的主流趨勢;從未來可以預見,濕藏普洱茶將退出歷史舞臺,幹藏濕藏普洱茶壹詞將成為過去——因為有壹種不自然的“濕藏”,壹種真正自然的“幹藏”,無需強調。
另外,普洱茶最好保存在哪裏?這也是壹個沒有定論的問題。根據筆者的經驗,為了追求湯的口感和色澤的快速變化,溫度和濕度較高為好;但相對而言,變化太快的香氣韻味略遜壹籌;四季分明,變化緩慢,卻富有韻致;基本條件,只要沒有異味,自然濕度不會讓茶葉發黴變質;呼吸壹點,不要太多,通風太多對茶有害;滿足這些基本條件就行了。但最終是追求湯的味道和顏色的快速變化還是犧牲壹點速度追求韻味,很難完全統壹。妳不能魚與熊掌兼得。看妳覺得什麽是熊掌,什麽是魚了。
生普洱和熟普洱也要分開保存,否則熟普洱會得到生普洱的酸味。茶餅要打碎1個月才能品嘗,這樣會把倉味蒸發掉。碎普洱茶適合用瓷瓶保存,瓶口可以用壹層吸水透氣的紙封住。
評判普洱茶的七個指標之二:外形
形狀就是茶葉的條狀,條狀是否完整、緊密、清晰。葉老或嫩,老葉較大,幼葉較薄;看幹茶的顏色和純度,和雜味的沒什麽區別。顏色為棕褐色或棕紅色(豬肝色),有油性光澤,紅褐色(俗稱紅熟),肥條,碎茶少;而劣質的則略不新鮮或只是不新鮮,甚至帶有酸味或其他雜味。條索細而不全,顏色深褐色,幹燥無光澤。勝浦外觀勻稱,繩緊,顏色為藍褐色或棕褐色,有光澤,潤澤。用手輕敲茶餅,聲音清脆整齊。熟普外觀勻稱,線條緊實清晰,色澤棕紅,光澤潤澤。
以上只是大概情況,但是在鑒別普洱茶的形狀上還有另外壹個審美習慣,和普洱茶接觸的時間比較長。對於其他茶來說,越新越嫩,追求越細越好;比如龍井、毛峰瓜片等。,但是,在普洱茶面前,似乎應該是“重於形”,因為普洱茶以雲南大葉種為主,葉新、嫩、細,茶味不是很足,尤其是老樹茶,與粗、老、濃、暗、簡、美並不矛盾,也就是羅女士說的:普洱茶是為了扭轉時尚而盲目追求中國茶的嫩、細的不良傾向。其實在喝的做法上,精致細膩的宮級是好的,但是四五六級,甚至摻了茶梗,就別有壹番風味了;另外,尤其是壹些手工作坊,因為每壹道工序都是手工完成的,和工業化標準化不壹樣。這些石磨壓制的茶餅,可能不夠圓潤,厚薄不夠均勻,甚至有點歪斜,但卻有壹種傳統工藝的人文之美在其中,很有收藏價值。
判斷普洱茶的七個指標之三:色澤。
顏色主要看湯的深淺和亮度。優質的普洱熟茶,色澤紅亮,有“金圈”。湯上似乎有壹層油珠狀的薄膜,優質普洱熟茶底部呈棕紅色。質量低劣的茶湯,紅而不濃,濃而不透明,不亮,常有塵埃物質懸浮其中,有的甚至呈黑黑色,俗稱“醬湯”。優質的原料,色澤橙黃,清澈透明,仿佛包裹著壹層油膜,長久不變。
普洱茶的魅力,很大程度上在於湯色的賞心悅目。思茅朱先生用“熔瑪瑙”形容普洱茶湯,用寶石紅、瑪瑙紅、琥珀作為簡單的方法,通過湯的顏色來區分普洱茶的品質,富有詩意,實用性強。
總之,茶葉要以顏色來判斷,幹茶要用天然油脂來潤滑,湯色要通透明亮。
評判普洱茶的七個指標之四:香
普洱茶的香氣是決定茶葉品質的重要因素之壹。所謂茶香,其實就是不同濃度的不同芳香物質組合在壹起,綜合作用於嗅覺神經而形成的茶葉特有的香型。茶香物質是多種揮發性物質的混合物,性質不同,含量很少,差異很大。到目前為止,已經分離鑒定的茶香物質約有700種,有些是特有的,有些是在鮮葉生長過程中合成的,有些是在茶葉加工過程中形成的。普洱茶的具體香氣成分還沒有完全檢測出來。熱嗅法和冷嗅法主要用於鑒別普洱茶的香氣。優質雲南普洱散茶的幹茶老而香,優質的熱味明顯濃郁純正,冷味綿長,有非常甘甜爽口的味道。劣質的香氣較低,有的夾雜著酸腐、腐臭、銹水或其他雜味,有的“臭而發黴”、“腐爛”。在普洱茶的整個沖泡過程中隨時都可以進行聞香鑒別,但是普洱茶的香氣比較復雜,很難用通俗易懂的語言準確表達出來。當然,不同的聞香方法有不同的效果,比如在空杯中聞香,在蛋糕開口的刀痕中聞香,在杯蓋中聞香,在杯底聞香等等。冷香、聞香、熱香、前香、後香、暗香、沈香、瞑祥等也有區別。無論如何,普洱茶的香氣是天然的,濃而不膩,清而不雅,重而不悶。茶人用米香、花香、果香、蜜香、草香、棗香、蘭香、樟香、荷香的比喻來容納普洱茶的不同香氣,說明普洱茶的香氣是復雜而豐富的,這些多變的香氣來源於普洱茶原料在後期不同時間、溫度、濕度等內部元素的變化。但值得註意的是,有文章說普洱茶之所以有樟樹香,是因為茶樹種的是樟樹,這是主觀臆測。從這個角度來說,普洱茶的荷香是茶樹和荷花套種的結果嗎?
評判普洱茶的七大指標之五:口感
口感是感知和理解普洱茶最重要的第壹步,是普洱茶品鑒的“首要標題”。“味”的特點也是普洱茶在品鑒上明顯區別於其他茶類的特點。在飲用的實踐中,普洱茶的“味”有兩層含義:壹是舌頭和嘴巴的生理活動和生理體驗,二是以此為基礎並包含了很大程度的審美趣味,成為“欣賞”、“玩味”、“品鑒”的含義,使人感受到普洱茶的不同滋味和相應的不同滋味,同時使人感受到精神上的愉悅。我們常說的“回甜”和“回甜”,就是這兩種感覺的混合;但普洱茶以回甜為優先,回甜的人壹定會回甜,但回甜的人未必有回甜感。也就是說,甘醇的普洱茶中含有壹些其他有益於人口味的成分,這就是古人品嘗美食的意思。更有味道的體驗主要來自口感的順滑感、甜潤感、潤喉感。優質口感醇厚、順滑、潤喉、甘甜,舌根生津。清爽順滑,醇厚,甘甜,生津。總之,就熟茶而言,好的普洱茶口感都差不多,都是清甜的;另壹方面,質量差的普洱茶也有自己的缺點,苦、酸敗、酸、澀、麻、掛,有點像托爾斯泰說的: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普洱茶七大評判指標之六:氣
氣是品評和品味普洱茶的壹個核心概念,也是普洱茶讓人流連忘返、產生依賴的基礎。普洱茶的深淺,很大程度上在於“氣”字。
氣元是壹個哲學概念,指的是構成天地萬物的開始和開端的最基本的物質。氣論貫穿於中國傳統藝術和民文之中。普洱茶飲用的抽象範疇,也是區分普洱茶頂級與底層品質的重要指標。我們常說普洱茶是活的,喝普洱茶是壹門藝術,很大程度上針對的是普洱茶的“氣”。天地之間,壹切生命必有“氣”;中國所有的傳統藝術,如繪畫、書法、音樂、建築,甚至詩歌,都講究“氣”字。亞洲聖人孟子說“吾善養吾浩然之氣”,指的是人的修養境界;三國魏帝曹丕說的“文氣為主”指的是藝術;而傅抱石的“精疲力盡的生命力,真實的感染力”的標題,指的就是事物。比如,在我們的生活中,書法作品隨處可見,我們總覺得大師們的畫作背後蘊藏著充沛的生命力,讓它們看起來呆板而平淡。比如,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有些人眉宇間能感受到對方的深沈、坦誠、大度,或者說深厚的修養,雖然他們的外表並不驚艷,也就是內心的活力通過表面的形式表現出來。只是這種表達不夠直接簡單。普洱茶的精神是以優質原料為基礎,所謂“天地之精,日月之美”,“百株之首,千樹之花”,再經過人的心靈加工,獲得天地人的精神,普洱茶厚重、挺拔、充滿精神。
當然,普洱茶神奇但不神秘。所謂茶香,就是茶作為茶的物質基礎時,人的感官和精神的綜合體驗。我們在描述茶味時,經常會用到“茶味不足”、“茶味對錯”、“茶味不濃”等詞語。從物質基礎看,主要是茶多酚和咖啡因含量不足;茶多酚是茶葉的物質基礎,普洱茶的原料必須是雲南大葉種,因為茶多酚的含量高於國內外任何壹個茶種,而且隨著漫長歲月的陳釀,生茶中茶多酚的含量會逐漸降低,茶多酚的含量也會大大降低。如果作為原料的曬青生茶中茶多酚含量低,就會形成茶產品的先天不足。久而久之,我們就會說某款茶“味淡”。普洱茶主產區之壹的臨滄茶,茶多酚含量最高,也就是說,這個茶區的原料制成的普洱茶,有著良好的先天條件,這是普洱茶喝起來會風味十足、韻味十足的保證,也是采集的普洱茶以後會更香,但湯永遠不會稀的保證。最簡單的例子,新做的新茶中,用黃片(又稱黃葉)壓制的青餅,味道很甜,但即使在昆明存放三四年,茶香也較淡,因此收藏價值不高。黃片是茶葉放出來後沒有及時采摘的部分,也是那個叫金雨田(有的版本是“金天月”)的人在《普洱茶》裏說的“揉撚時會預選內勁。黃片中茶多酚的含量很低,所以茶農在加工時壹般都要挑出來,類似於我們洗菜時丟掉的老爛葉——也就是石坤木在《經典普洱》第45頁所說的“明明是茶園的粗枝老葉,無良廠家卻冒充大葉樹欺騙消費者”的那種茶。只是黃餅不僅是茶園茶,還有老樹茶;而且欺騙消費者的廠家不多,商家多。
但是我們壹般喝茶,沒必要區分茶多酚和咖啡因。有壹個簡單的感官評價——八字真言:“口苦舌澀。”剛入關的時候有點苦,要馬上回甘肅;有點澀,但很快就融化了,產生了流體和韻致——口感清新卻分明,變化豐富卻又自然順滑如流水。這也許就是為什麽舞蹈家楊麗萍說:普洱茶是味道的音樂。
品鑒茶味主要來自三個方面:足、厚、整。原料如臨滄茶,天然,氣足;加工工藝精準,使茶多酚的益處與氨基酸等其他元素和諧發揮。比如茶多酚和咖啡,因為主唱的合唱,自然有濃郁的茶香。茶葉采摘時,並不是隨意混合的。如果有品鑒經驗的人喝壹杯,臨滄茶就是臨滄茶,思茅茶就是思茅茶,版納茶就是版納茶。風格明顯,個性突出。這就是所謂的茶精神。
我上面說的只是茶氣的“外氣”,更迷人的是“內氣”。有內氣的人不是用嘴和鼻子去體會,而是用身體去感受。這壹點最容易被氣功者、中醫、僧侶和不嗜肉不嗜魚的人感受到。普洱茶屬於肺經和脾經。喝下去的時候丹田手腳微熱多汗,甚至像練氣功的時候有生氣的感覺;從某種程度上說,普洱茶真正的魅力在於它的內氣;但由於每個人的身體狀況不同,感受的程度也不盡相同,但對內氣的深入探討,似乎從中醫理論上解釋得更清楚。
同時,如果茶是沒有生命的,韻也會成為空中樓閣。
懂茶香的,可以說是進了普洱茶的房間。
判斷普洱茶的七個指標:韻。
韻,是普洱茶品鑒中比“氣”更難生動描述的主觀感受。比如唱歌時雖然旋律、音高、節奏準確,但沒有美感,稱為“聲無韻”;評價人物時,美女身高、三圍、五官都很好,但刻板、呆板、沒教養,缺乏“韻”,很難給人美感。這甚至讓李代翁為難,在“李代翁書記?音量部?先選擇姿勢?在態度上,他說讓美女如癡如醉的不是身材、皮膚、五官,而是“媚態”,這是壹種無形的東西,可以“讓漂亮的人更漂亮,讓華麗的人更華麗”。
按照他的審美標準,體態是第壹位的。“選擇外貌和姿勢不如先選擇姿勢重要。”但說了半天,他只能打個比方:“媚態在人,似火,似燈,似珍珠,似金銀。”普洱茶的韻很難界定,但在喝的實踐中最直觀的體驗就是“生津”。不同的上品茶有的在舌尖產生唾液,有的在舌面產生唾液,最好的甚至在喉嚨產生唾液。所謂喉韻,指的就是這個。喝茶生津,就像聽音樂余音繞梁,看好風景,和德高望重、學識淵博的老人相處。當然,普洱茶的“韻”感並不能完全用生津止渴來概括。老茶的韻和新茶的韻不壹樣。新茶的韻更直接,老茶則的韻含蓄——當然,有些飲者把“濕倉味”當成普洱茶的韻,其實是把缺點當成了特點,甚至是優點。
古人雲:“魚若飲水,則知冷暖。”毛主席說:“想知道梨的味道,就得自己嘗。”喝普洱茶並不神秘,不需要被賦予任何與生俱來的鬼神。只要妳不斷練習和比較,特別是和茶友交流,妳會逐漸體會到普洱茶的好處。重要的是不要壹開始就選錯茶,把低質劣質的茶作為以後品鑒的標準,就像戴有色眼鏡壹樣。要了解普洱茶的世界和豐富,是壹條彎路。這也是為什麽現在壹些愛茶人士把濕倉老茶作為以後好儲老茶的標準,這就是自折。
品鑒普洱:要讓普洱茶健康,慢慢喝最合適。如果妳喝得太快或太匆忙,妳緊張的情緒將不會使茶氣在妳體內安全地發揮作用。就像最精湛的氣功功法是“有意行氣”的草率行為壹樣,必然是心神不穩,無法集中,無法有意行氣。即使茶氣在經絡中發揮作用,但意識松懈,也不可能把茶氣帶入經絡而運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