刷牙的目的是清潔口腔,因為口腔是人體細菌最多的器官。我們的古人也是,很早就開始重視口腔健康了。
根據目前的考古發現,牙齒的記載最早可以追溯到殷商時期,甲骨文中“齲”字的書寫就是在這個時候被記錄下來的。
古代《詩經》中寫道“牙如犀”,意思是牙齒白如葫蘆籽。既然能這麽白,《詩經》裏也有記載,說明古人對牙齒也是很重視的。
因為古代沒有牙刷,所以口腔的清潔多以“漱口”為主。古人大多用鹽水、茶、水、酒來清潔口腔。其中茶的價格相對較高,所以多為社會地位較高或經濟條件較好的古人所用。
《禮記》中:“雞初啼,鹽洗之”。據說古人早上起床後第壹件事就是漱口洗臉。這是史書上最早的口腔清潔記錄。
到了宋代,為了提高漱口水的效果,有人發明了壹種用茯苓等藥材制成的專業漱口水產品,可能就是漱口水的始祖。
除了漱口,古人也沒有忽視牙齒的清潔。在唐朝,人們習慣咬楊柳枝來清潔牙齒。當時人們通常將楊柳枝的壹端浸泡在水中,然後在使用時將楊柳枝咬開,這樣裏面的柳樹纖維就會被花掉,就像微小的木梳齒壹樣,使用起來非常方便。古語有雲:“早上嚼木頭”就是源於此。
使用楊柳枝清潔牙齒既經濟又方便,因此在民間有著廣泛的群眾基礎。據說在佛教中,楊柳枝是泡在瓶子裏的,大概楊柳枝就代表了清凈的象征意義,在當時已經深入人心。
到了唐代,不僅流行用楊柳枝潔牙,還流行與藥物混用。唐代王韜編撰的綜合醫書《外臺秘笈》中記載,將升麻、白芷、沈香等藥材碾成粉末,再將扁柳頭蘸藥粉擦洗牙齒。
宋代古籍記載:“是馬尾辮遮住了牙刷。”那時候,原來的牙刷都是用馬尾做的,壹寸長的馬尾辮紮在牛角上。古時候牙刷都是用牛骨做的,在牛骨上鉆很多小孔,在孔裏紮馬尾辮做牙刷。目前公認世界上最早的牙刷是中國唐代制造的。據說以竹子為柄,豬鬃為毛。制作牙刷的想法類似於刷子。
公元前3500年,古巴的巴比倫人選擇了壹根香氣濃郁的細根樹枝末端,咀嚼起來像刷子壹樣柔軟,用來清潔牙齒。這個想法類似於楊柳枝的想法,而另壹端被切成尖尖的,以便於剔牙。曾經在蘇美爾烏爾波利斯的國王墓中發現了壹根“牙棒”,公元前3000年前用來清潔口腔。
在古希臘,人們用動物骨灰制成“牙粉”來清潔口腔。在古羅馬,人們用木炭、鹽水、細沙和樹枝來清潔牙齒。此外,歐洲人還將牛股雕刻成實心刷條,在尾端鉆孔,用細絲固定豬毛牙刷。這種制造思路和刷子差不多。
真正作為壹個產業大規模生產的牙刷誕生於歐洲。是1780年壹個叫威廉·阿迪斯的英國人做的。威廉·阿迪斯是個鞋匠。他前半生運氣不好,因為壹場暴亂被判入獄1770。也許是因為工匠的習慣,他從午餐中省下壹些動物骨頭,在骨頭上打孔,然後向守衛索要。
雖然英國人很早就開始工業化生產牙刷,但世界上第壹個牙刷專利是1857年美國人獲得的,直到1885年美國才真正開始大規模生產牙刷。
從科學的角度來說,動物毛並不是牙刷的理想材料,因為動物特別容易滋生細菌,不容易幹燥,在使用過程中還會掉毛。因此,在1938年,美國杜邦公司推出了第壹把尼龍牙刷。尼龍是壹種合成纖維,優點多,價格低,尼龍牙刷開始進入人們的家庭。第壹把電動牙刷是瑞士人在1954年發明的。
我們今天用來清潔口腔的方法,都是古人探索出來的。從古至今,它們壹步步進化,我們的生活通過創新變得方便快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