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陽,古稱盛京、奉天,是遼寧省省會,副省級城市,特大城市,沈陽都市圈核心城市,國務院批準的東北地區中心城市,中國重要的工業基地。截至2022年5月,官網已顯示總面積654.38+0.286萬平方公裏。
截至2021年底,轄13個縣級行政區,即和平、沈河、大東、皇姑、鐵西、蘇家屯、渾南、沈北、於洪、遼中,10個市轄區,新民,1個縣級市和康平、法庫縣。截至2022年底,常住人口914.7萬人;2022年地區生產總值(GDP)7695.8億元。
是長三角、珠三角、京津冀通往關東地區的綜合交通樞紐和壹帶壹路延伸至東北亞、東南亞的重要節點。先後榮獲“全國文明城市”、“全國環境保護模範城市”、“國家森林城市”、“國家園林城市”等稱號。有“民國長子”、“東方魯爾”、“昔日發源地”的美譽。
沈陽地區以平原為主,地勢平坦,平均海拔50米左右。山地丘陵集中在東北部和東南部,屬於遼東丘陵的延伸。西部為遼河、渾河沖積平原,地勢自東向西緩慢傾斜。北緯41度之間11分51秒至43度2分13秒東經122度25分9秒至123度48分24秒。它屬於溫帶濕潤大陸性氣候,四季分明。有2200多種野生動植物。
截至2022年底,全市共有普惠性幼兒園1294所,小學285所,普通中學317所,普通中專29所,職業高中47所,技工學校32所,其中東北大學[7],遼寧大學[8]。科技企業15363家,科技創新平臺1421家,新增R&D機構100家。醫療衛生機構5103。
沈陽,春秋戰國時期是燕國重鎮方城(後城的前身),後劃歸李嚴遼東郡襄平縣,是沈陽建城史的開端,距今2600多年。西漢時期,原名“後城”,屬漢代遼東郡(遼陽)。這是沈陽正式建設的開始。唐代改稱“深州”。
清朝順治十四年(1657),滿清在沈陽設立奉天府,又稱奉天。民國十八年(1929),東北更名後,張學良將奉天改為沈陽。民國二十年(1931),日本帝國主義發動九壹八事變,占領沈陽後,改“沈陽市”為“奉天市”。
民國三十四年(1945),抗日戰爭勝利,收復東北,“沈陽市”名稱恢復為“奉天市”。截止2021年底,市區公交線路332條,地鐵線路4條。旅遊景點有張帥府博物館、北陵公園、九壹八歷史博物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