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偏方大全网 - 藥品查詢 - 薩鎮冰有哪些英雄事跡

薩鎮冰有哪些英雄事跡

薩鎮冰(1859-1952),字鼎銘,海軍將領,出生於福州彩民名門薩家。他是中國近代著名海軍將領,歷任清朝海軍總司令(統帥)、中華民國海軍總長等重要軍職,並兼任國務院總理。他在擔任清朝北洋海軍副總司令(副統帥)期間創辦了煙臺海軍學校。薩鎮冰經歷了清末、民國和解放初期的各個歷史時期,是中國海軍史上的傑出人物。同時,他壹生扶貧濟困,被百姓譽為 "活菩薩"。他生前被稱為 "活佛"。他生前聲名顯赫,死後榮光無限。

征戰

(1884年),中法馬江海戰,中方的慘敗刺激了薩鎮冰,他在教官的崗位上呆不下去了,多次要求上前線,兩年後如願以償,調到 "威遠 "艦任管帶。次年,調任 "康濟 "輪教習,1888 年晉升為總兵。光緒二十年(1894年),薩鎮冰以副將銜調任北洋水師練兵左營遊擊,掌管 "康濟 "練艦。

同年,中日朝鮮戰爭爆發。7月,日本海軍在鴨綠江口豐島突然襲擊北洋水師艦隊,挑起中日甲午海戰,戰火很快蔓延到黃海、渤海、遼東半島和山東半島。薩鎮冰奉命守衛渤海灣口的日本島。1895 年 1 月底,日本島保衛戰爆發,時值隆冬,大雪紛飛。日軍18艘軍艦分四批輪番進攻,並從日軍占領的威海衛南北炮臺用重炮轟擊日島,在十分危險的情況下,薩鎮冰始終沈著指揮反擊,英勇抵抗11天,最後在接到提督丁汝昌的命令後撤回留公島。

甲午戰爭以清軍失敗而告終,留守的海軍官兵全部被遣送回鄉,薩鎮冰也回到了福州。此時他的父母已經去世,不久妻子也去世了,薩鎮冰身無分文,家境艱難,連兩個孩子都養不活,只好到官宦人家當家庭教師謀生。半年後,兩江總督張之洞禮賢下士,讓他當了吳淞炮臺總兵官,不久,他又升任自強軍幫會會長。

創辦煙臺海軍學校

甲午戰爭結束後不久,清政府開始重建北洋海軍。此時,急需大量海軍人才,而北洋原有的海軍學校--天津水師學堂,在八國聯軍的戰鬥中已毀於戰火。於是,薩鎮冰奉命另選校址建海軍學校。經過反復商議,他最終將校址選在了煙臺。

當時,作為北洋海軍基地的天津港、旅順港、青島港和威海港已被列強瓜分,在剩下的北洋港口中,煙臺的條件相對較好,1902年,煙臺設立了海軍訓練營,訓練士兵。訓練營設在東炮臺附近,"瀕臨海濱,內有閑房"。薩鎮冰認為,這些舊營房只要稍加修繕,就可以作為海軍學校的校舍。這樣,不僅可以節省開辦費用,還可以節省籌建時間。

此外,薩鎮冰選擇在煙臺建校還有 "就地取材 "的考慮。在抗日戰爭中,他親眼目睹了文登、榮成水兵的英勇事跡。因此,他決定在煙臺建校,以招收更多煙臺、威海地區的學生入校學習。

1903年冬,煙臺海校正式開辦,當時稱 "水師學堂",附屬於海軍訓練營,薩鎮冰親自為學校制定了《開辦水師學堂章程》。為了適應人才迅速湧現的需要,薩鎮冰進行了大膽改革,將學制由原來的五年縮短為三年,只保留了駕駛專業,專門培養海軍指揮軍官。

煙臺海校創辦不久,就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1906年,中國首次向日本派遣海軍留學生,煙臺海校有24人入選,居全國海軍學校之首。同年,又選派兩名學生赴美留學。此時,薩鎮冰已成為中國海軍的頭號人物,是中國南北海軍的總理大臣。在他的建議下,清政府決定擴大煙臺海校的規模。

1907年,新煙臺海校在金谷寨村南建成,正式命名為 "煙臺水師學堂"。新校三面環山,東臨大海,距煙臺港約7海裏。校園占地90余畝,建築中西合璧。

薩鎮冰十分重視新校的建設。在新校落成之際,當煙臺海校第二屆學生畢業時,薩鎮冰親自監考,還為學校題寫了 "儲才為楫 "四個大字,寄予學校的殷切希望。後來,這四個字被制成匾額,懸掛在學校的屋梁上[1]。

心系華僑

1908年,薩鎮冰建議清政府每年派船慰問南洋華僑。清政府采納了薩鎮冰的建議,由他率 "海圻"、"海榮 "兩艦赴新加坡、印尼、越南等地慰問僑胞,南洋壹帶華僑甚多,閩籍華僑尤為集中,這是近代中國政府政要安撫華僑的開始,薩鎮冰也在華僑中廣為宣傳。

家鄉建設

薩鎮冰騎馬照

鎮冰退休後,致力於慈善事業。他熱心家鄉建設,同情關心民間疾苦,他倡導在福州建立孤兒院、工藝培訓中心、收容所等,安置孤兒、殘疾人,並倡導醫生自願接受福州開元寺方丈寶松大和尚等為佛教醫院董事長。他致函海外閩籍僑胞募集巨款,興建佛教醫院,以濟世救人為宗旨,施醫施藥,僧尼、出家人及貧苦者多得益存。

南崗賑災

民國15年(1926年)7月,廣東革命政府在全國****,合作舉行北伐。9月,何應欽率東路軍入閩,福建軍閥孫傳芳系閩軍第壹師師長張毅率殘部退守漳州、福州,見守軍勢單力薄,企圖奪取福州。11月30日,張翼部至烏龍江南岸,被陳季良將軍軍艦沿江攔截。陳季良將軍的戰船沿江攔截,張翼部渡江的2000多人紛紛投降,張翼退守南港(今南通鎮)瓜山。

兵痞出身的小軍閥張翼把吃了敗仗的怨氣發泄在南港百姓身上,壹路燒殺搶掠,奸淫擄掠,使南港九十三鄉哀鴻遍野,民不聊生。"是時,茅屋田園,焚毀蹂躪,無以完土。男女死者六十余人。逃入山中者,坑谷滿地。""自古靈龜山至新岐,縱橫二十裏,炊煙斷絕"。其中,東厝街(今南通街)被焚,情況尤為慘烈。

此時,薩鎮冰剛剛辭去知縣職務,賑災不再是他的職責。他看到南崗人民處於水深火熱之中,不顧年事已高,親赴南崗,組織動員群眾抗災救災,重建家園。他以 "三山葉老 "的身份,邀請福州各界人士和商紳開會,詳細介紹南港兵災情況,發起成立 "福州兵災賑濟會",募集資金6萬余元。他親自督辦賑災事宜,購買建築材料,購買食品、衣物和藥品,運往南港,及時救濟災民。

隨後,薩先生發起成立了 "南港軍人賑災會",社會各界人士和海外僑胞紛紛解囊相助。薩先生將募捐到的 10 多萬元用於東巷街的重建和災民住房。東胡同街的幾十家店鋪被張義的士兵搶劫後燒毀。薩先生在廢墟上修建了數十家店鋪,用花崗巖鋪設了 200 多米長的街道。他還建起了十幾間雙層直筒式木瓦房(當地人稱為火光巷),安置無家可歸的災民。

如今的南通洲頭村至東厝街的大道上,有壹座 "蘇州橋",為當年薩先生賑災時所建。該橋為鋼筋混凝土結構,長90米,寬5米,南北走向,是當時福州地區除萬壽橋外,跨度第二大的梁式橋。橋的南端建有壹座 "蘇南亭",亭內有五塊青石碑,碑上鐫刻著當時福州各團體和各界人士、商賈士紳、華僑華人等捐資者的名單,其中包括捐資兩萬日元的陳季良將軍等。橋中間壹側欄桿上鐫刻著薩先生手書的 "蘇州橋 "三字,另壹側欄桿上鐫刻著薩先生的詩句:"憶當年我病時,天寒無脛劇可哀,橋成今日無病痛,行人往來險要安。"

從1927年到1929年的三年時間裏,薩先生住在祠堂,睡在公所,日夜操勞賑災。南崗93個村的百姓稱薩先生為救苦救難的 "菩薩"。為了紀念他的功德,人們在 "蘇州橋 "北端修建了 "薩公長壽亭",以紀念這位關心民生疾苦的人。人們在 "蘇州橋 "北端建造了 "薩公長壽亭",以紀念這位關註民生疾苦的欽差大臣。

  • 上一篇:玻尿酸是什麽?
  • 下一篇:老年人常用的三種藥物
  • copyright 2024偏方大全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