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 從“余天成”招牌掛起來後,藥店的生意日益興隆。按老壹輩人的說法,是他“命好”,而實際上這是同他多年來壹直在松江規規矩矩賣鹹菜得來的聲譽與店裏嚴格的管理分不開的。此後余氏子孫中從事中藥業的人多了起來,半路庵余家也發達起來,那時在莊橋壹帶流傳這樣的話:“童姚馬涇張,銀子好打墻;半路庵余家,人參炒鹹菜。”
從小學徒到“阿大先生”
值得大書壹筆的是余天成堂的第三代傳人,遊園公四子全吉的長子——余修初。很多人知道他的名字,是因為余修初曾是胡雪巖創辦的胡慶余堂的首任阿大先生。松江余天成堂的掌門人何以被“紅頂商人”相中,轉戰杭州,入主胡慶余堂?這還得從他在余天成堂的經歷說起。
余修初自幼聰穎好學,博聞強記,但他無意功名,對家傳治病救人的藥業倒是頗感興趣。13歲那年,他就進了余天成堂當學徒。店裏的老師傅壹見老東家的長孫來學生意,都對他畢恭畢敬,雜活累活哪裏敢使喚他來做。余修初發愁了,他找到老師傅懇求他們千萬別把自己當少爺“供”著,讓他從最低層的活幹起,壹有過錯閃失就當面指正。就這樣,余修初虛心求教,眼觀心記,店裏各種藥材的性能功效、加工技術、炮制方法全了然於胸,從工場到店堂的各項事務也都熟練掌握。
當初“學生意”的小學徒壹步壹個腳印,成為了“站櫃臺”的正式店員,最後挑起藥店大梁,升任“阿大先生”,經年積累,他對經營藥店之道也有了成熟的見解:開藥店絕不能昧心賺錢,治病給藥容不得半點馬虎,必須貨真價實,老少無欺。余天成堂設有名醫坐堂,如遇貧病,施診給藥,分文不取,門前備有茶水,供病家和行人飲用。祖父遊園公的辦店宗旨言猶在耳,而祖父當年賣鹹菜,堅持“自產、自做、自銷”的經驗也讓余修初很受啟發,在經營藥店中,產供銷每個環節他都嚴加管理,把好每壹道關。
在余修初的努力下,余天成堂名聲日隆,達至鼎盛,四方病家尋醫問藥,余天成堂必是不二之選。當時藥店附近就是松江嶽廟,廟裏香火旺盛。每逢農歷初壹、十五,鄰縣、鄰省便有大批香客上嶽廟進香,在回鄉時常到余天成堂購買該店知名的中成藥,帶回去自用或分贈親友。尤其在農歷七月半和十月初壹,香客摩肩接踵,藥店門庭若市,“余天成堂”的名聲也因此遠播蘇杭。
胡雪巖面試相中余修初
余天成堂始發跡,胡慶余堂終揚名。這胡慶余堂就是由紅頂巨商胡雪巖在清同治13年於杭州創辦的中藥店,時有“江南藥王”之譽。胡慶余堂的發展過程中,首任“阿大”余修初作為胡雪巖的得力助手,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
徽商胡雪巖搏殺商場,曾經營過錢莊、典當、絲行、茶葉、地產等等行業,創業中期,他涉足藥業,自知對這壹領域尚不熟悉,於是在《申報》等報章上刊登廣告,重金招聘阿大先生。壹天,藥店籌建處來了壹位衣冠楚楚的中年人求見胡雪巖。見到胡雪巖後,他就掏出壹把算盤打了壹通,聲稱自己精於算計,對藥店的規模和經營利潤早已摸清,如果讓他來當經理,兩年內賺取10萬兩白銀不在話下。胡雪巖壹笑謝絕了。幾天後,又來了壹位應聘的小店老板。他的經營策略是以穩求勝,先賺小錢,再賺大錢。胡雪巖又笑了:“可惜我不是小本經營。”又有壹天,有人向胡雪巖提起,松江余天成堂的經理兼股東余修初很有魄力,治店有方,是個可以考慮的人選。胡雪巖立即起身,親去松江登門察訪。
余修初憑借自己豐富的經營經驗侃侃而談:辦藥業者,須以“仁術”為先,不應為蠅頭小利而斤斤計較。如此,上天才會給以回報。否則,不如去多開幾家當鋪、錢莊更易賺錢。並且要想成大氣候,辦大藥業,就必須不顧血本,以大資金投入創辦藥廠、藥號、藥行和門市壹條龍。胡雪巖壹聽大喜,對余修初的經營之道相當贊許,當即以重金聘其為胡慶余堂第壹任經理。
“是乃仁術”和“金鏟銀鍋”
胡慶余堂在創辦過程中提出了 “戒欺”、“采辦務真,修制務精”的宗旨,這與余修初經營余天成堂的理念可謂壹脈相承。
據說,俞修初還曾建議胡雪巖,如想把胡慶余堂辦成國內首屈壹指的大藥房,就要敢於虧本三年,等牌子響了,信譽高了再大幹壹場不遲。這個想法堪稱大膽,但胡雪巖深以為意。藥店開張不久,壹批湖州的香客到杭州燒香,哀嘆家鄉瘟疫四起,百姓深受其苦。胡雪巖得知後,不假思索,送給他們每人壹瓶辟瘟丹和大包痧藥,還派夥計到水陸碼頭等交通要道向百姓免費贈送辟瘟痧藥3年。店內夥計對胡老板如此大方甚為不解,唯獨余修初心領神會,笑道:“是乃仁術也!”從此,“是乃仁術”四個大字便刻上了胡慶余堂高大的青磚門樓。
在俞修初的打理下,胡慶余堂在“真”和“精”字上狠下功夫。傳統中藥行業中,煉制藥品用的鍋鏟多為鐵制或銅制的,唯獨胡慶余堂采用的是獨壹無二的“金鏟銀鍋”,這套工具的發現,俞修初也立下了汗馬功勞。
據古方記載,“局方紫金丹”是壹味鎮驚通竅的急救藥,十分名貴。附近藥店有這味藥出售,但效果並不理想。胡慶余堂也試制過這種藥,同樣沒有達到預想的療效。在俞修初建議下,胡慶余堂邀請諸多名醫、藥師***商改進意見。但是眾人面面相覷,無壹良策。正在這時,壹位職位不高的老藥工走過門口,欲言又止。在場的都是國手名醫,也實在輪不到他說話。這壹幕被細心的余修初看在眼裏,他自小便跟著老師傅學生意,知道他們的經驗往往深不可測,可謂高手出自民間。於是,會後他便去向那個老藥工虛心求教。這位老藥工見俞修初如此誠懇,這才打開了話匣子:原來他幹這壹行已有60余年。他家幾代做藥工,祖父曾告訴他,制作“局方紫金丹”要用金鏟銀鍋方能保持藥效。俞修初向胡雪巖報告此事,胡氏當即拍板:“為了藥效,不惜血本!”讓俞修初請來杭州城最有名的金銀匠,經核算,壹只金鏟需黃金4兩多(133克),壹只銀鍋需白銀近4斤(1835克),絕對價格不菲。其實“金鏟銀鍋”絕非為了追求表面奢華,其功能不難理解,局方紫金丹中的壹味:朱砂藥性較活,易與銅或鐵起化學反應而降低藥效,用金銀器就能有效避免這壹問題。“金鏟銀鍋”打造好後,“紫金丹”的功效明顯提高了。
百年老店的世代傳承
余修初之所以能安心離開松江赴杭州去大展宏圖,主要是因為余天成堂店基已穩,後繼有人,其子余五卿已能順利接班。余五卿是其六個弟兄中最精明能幹的壹個,他辦事有魄力,又是本店出身的內行, 家住與余天成堂藥店近在咫尺的高家弄內。每天壹早到店,壹直到打烊後才離去。在他管理下,店堂與工場,前前後後,井井有條,生意仍然興旺。當時 余天成堂除了出售壹般的中藥以外,還搜集民間藥方,以獨特秘方精制了獨特的丸散膏丹,並以“鹿鶴”浮圖為標記。如全鹿丸、人參再造丸、行軍散、腦砂膏、首烏延壽丹、辟瘟丹等。其中全鹿丸和人參再造丸治療脫力效果特別好,深受老人和農家喜愛。另外店裏特制的腦砂膏治療凍瘡也有特效,銷量尤其高。
1912年,余五卿病重返鄉,把余天成堂藥店交與他的獨子余魯珍打理。余魯珍是個紈絝子弟,壹向住在上海“租界”裏,“遙控指揮”店務。他揮霍成性,嗜賭若命,早已債臺高築。余五卿病逝後,余魯珍又被債主緊緊逼債,他走投無路,便自恃大股東又是“阿大先生”,不顧其他股東的反對,便把余天成堂藥店盤給了寧波邵氏人家。余邵兩家原是姻親,對方考慮到日後的生意,要求保留“余天成堂”這塊招牌,但這與余氏沒有關系了。
從遊園公創建余天成堂到余魯珍把其盤掉,余氏***經營了五代人。抗日戰爭爆發後,松江老店被毀,余天成堂曾壹度遷至上海市區“大世界”斜對面營業。目前,余天成堂藥店仍在松江區內原址營業。老屋翻修壹新,規模也擴大了許多。同仁們在保持嚴謹傳統的基礎上不斷改革開拓,業務蓬蓬勃勃,被授予了“中華老字號”的榮譽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