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古代的醫學造詣十分了得。有壹種藥在清朝非常流行,被稱為刀尖藥,據說能治好砍頭之外的任何刀傷,可是為何這種藥消失了呢?
據歷史記載,刀尖藥的配藥藥材其中有壹味就是龍骨,缺少龍骨之後那就很難發揮療效。發現這種藥的療效後,各地人都爭先購買這種藥來防備受傷,再加上刀尖藥價格十分實惠,在當時成了人手必備的藥。結果大量制造刀尖藥使得龍骨消耗太大,供應不足,資源消耗殆盡自然也做不出藥了。
龍骨是甲骨文的重要承載物體,國家不準開采。刀尖藥的重要配藥龍骨在清朝時壹個重要來源就是河南安陽的龍骨,但是這個龍骨上面竟然刻著字,經過研究才發現這原來是殷商時期的文字,這時正值全民思想開化的時期,這次發現在全國範圍內掀起了甲骨文研究的高潮。
由於把龍骨賣給甲骨文販子利潤更大,人們紛紛放棄了把龍骨用作制作刀尖藥的用途,這種思路壹直延續至解放。新中國成立以後科學研究蓬勃發展,很多專家意識到甲骨文對於研究殷商歷史的重要性,便向國家請求以法律的形勢禁止開采龍骨,從此龍骨再也不能開采,無法制作刀尖藥,所以解放後也見不到它的影子了。
新中國以後國家醫藥事業迅速發展,在專業科研人員的不斷研究下,更多療效顯著價格又便宜的新式止血藥不斷應運而生,刀尖藥本質上是壹種止血藥,新藥的出現使得人們慢慢拋棄了傳統的刀尖藥。刀尖藥在失去市場之後,也就慢慢的退出了歷史的舞臺,消失了。
綜上,刀尖藥的消失是歷史發展的結果,並非傳統文化流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