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劉小英
雲南沃森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沃森生物)就像生物醫藥市場的浪子,壹直沒有遇到值得他安身立命的人。
最近與其子公司上海澤潤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上海澤潤”)的“分手鬧劇”被炒得沸沸揚揚,人人皆知。
65438年2月4日晚間,屈臣氏生物發布九則公告,核心內容為公司將以11.41億元的對價轉讓上海澤潤32.6%的股權,同時放棄優先購買權。如果交易完成,沃森生物的持股比例將降至28.5%,他將不再擁有控制權。
此時距離上海澤潤持有的二價HPV疫苗(宮頸癌疫苗)的實現只有壹步之遙。在如此重要的時刻“拋售”重要資產,投資者的憤怒可想而知。在周末與管理層的電話會議中,他們的靈魂問道:妳們做投資者是傻瓜嗎?不怕因果報應?
管理層也給出了壹個經典的回答:妳可以質疑我們的能力,但妳不能質疑我們的人品。
盡管回復強烈,但沃森生物還是在7日淩晨宣布取消交易計劃。然而,投資者並不買賬。當日公司股價直接下跌,市值蒸發6543.8+04億元。
矛盾的根源來自沃森生物的“內部人控制風險”。
沃森生物是壹家主要從事疫苗研發、生產和銷售的生物制藥公司。2001成立,2010登陸創業板。
上市時,沃森生物被冠以“未來疫苗龍頭企業”、“疫苗新貴”、“值得終身珍藏的創業板管理公司”的光環。但次年,因為公司參與的四個疫苗項目中有三個失敗,公司股價減半。此後,缺乏爆款疫苗的沃森生物在資本市場上變得不溫不火。
此外,傳統疫苗市場競爭越來越激烈,公司收入和利潤增速也在逐漸放緩。後來由於“大生物平臺”戰略的失敗,公司從2014到2018連續四年凈利潤虧損。
但隨著13價肺炎多糖結合疫苗(以下簡稱“13價肺炎疫苗”)和HPV疫苗兩大重磅疫苗的研發,沃森生物開始活躍在資本市場,終於在今年上半年爆發。
2020年4月,屈臣氏生物13價肺炎疫苗上市銷售,僅第二季度就為公司帶來1.1.2億元的營業收入,占當期收入的20%。6月中旬,二價HPV疫苗申報生產,並收到中標通知書,這意味著疫苗距離上市僅壹步之遙。與此同時,正在研究的九價HPV疫苗也進入了臨床試驗階段。
這個好消息使得公司的股價飆升。8月5日,沃森生物創下91.8元的歷史收盤價,是年初的3倍。公司總市值超過6543.8+040億元,在a股69家生物醫藥公司中排名第五。雖然上半年營業收入為5.73億元,但沃森生物僅排在第33位。
截至9月底,沃森生物股東人數為119400人,較6月底增加55400人,壹個季度增長87%。
不過,與投資者湧入不同的是,沃森生物的大股東和高管都在減持和離職。
6月下旬,公司董事長李雲春減持654.38+0.60888萬股,參考市值超過8億元。第二大股東劉俊輝7月份以來累計減持11470300股,參考市值4.96億元。
根據Choice的統計,近兩年來,公司前十大股東減持參考市值27億元,是同期凈利潤的3.5倍以上。在沃森生物,高層管理人員的更替也非常頻繁。2019年公司高層離職6人,2020年離職5人。
值得回顧的是,上半年,劉俊輝還參與了沃森生物的競爭對手之壹康泰生物的非公開發行股票,認購股份近3億元。
作為上市公司十年,沃森生物壹直處於無實際控制人狀態。不僅如此,截至今年9月底,沃森生物連壹個持股比例超過5%的控股股東都沒有,股權極其分散。
第壹大股東雲南產業投資控股集團,持股4.97%。董事長李雲春在任超過13年,但持股比例從剛上市的15.05%降至3.13%,位列前十大股東第四。
京衡鄭州企業重組重整部部長張華新對市場表示,有利也有弊。好處是會減少大股東侵害小股東權益的情況。缺點是過於分散的股權會降低股東大會決定重大事項的效率,會有“內部人控制”的風險。
所謂“內部人控制”,就是因為股東和管理層的利益不壹致,導致管理層利用信息優勢直接或間接侵占股東利益。
雖然不能因為股權分散而判定沃森生物存在“內部人控制”,但公司上市以來的業績確實差強人意。為此,沃森生物在2018和2020年推出了兩次股權激勵計劃,將高管利益與公司業績捆綁在壹起。
兩期股權激勵對象至少包括65,438+063名核心管理人員和骨幹,共計65,438+0,496,5438+萬股股票期權,總參考價為73.58億元。其中,董事長李雲春、副董事長黃鎮、行長姜潤生、副行長張建康獲授股票期權2840萬股,占比65,438+09%。
如此慷慨的股權激勵也對應著高標準的績效考核。以2018的股權激勵為例,第壹次行權的業績考核期為2018和2019,業績指標要求兩年累計凈利潤不低於10億元。以此類推,直至最後行權期,兩年累計凈利潤不低於27億元。
面對巨大的業績壓力,沃森生物扣非後凈利潤疲軟,無可奈何。但是兩筆“奇怪”的交易扭轉了局面。
2012、2013年,屈臣氏生物先後收購上海澤潤、嘉禾生物制藥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嘉禾生物)。前者在研產品包括HPV疫苗,後者持有四種單克隆抗體。
經過五年的投資扶持和孵化,嘉和生物發展迅速。獲批臨床試驗的產品從1發展到9個,很多品種進入臨床三期階段指日可待。
但是形勢好的時候,沃森生物把嘉禾生物賣了。
當時沃森生物給出的理由是國產單克隆抗體成為熱點,但行業競爭加劇,對公司未來經營業績和現金流構成極大挑戰。為了更專註於13肺炎疫苗和人乳頭瘤病毒疫苗的研發,公司決定轉讓嘉禾生物股權,不再納入合並範圍。
2018年,沃森生物轉讓嘉禾生物46.45%的股權,獲得投資收益165438+7600萬元,不僅當年凈利潤扭虧為盈,還順便完成了18和2019的股權激勵業績要求。
股權轉讓後,嘉和生物的第壹大股東為HH CT Holdings Limited(以下簡稱HH CT),其最終資金來源為高盈資本。同時,另壹個股東是業內研究最深、收入最高的臨床CRO(醫療R&D合同外包服務機構)負責人,老虎醫藥旗下基金。
值得壹提的是,屈臣氏生物董事長李雲春也是HH CT唯壹股東JBP (CY)控股有限公司的前董事。
隨後,在高嶺資本和老虎藥業的壹攬子扶持下,沃森生物手中5年累計虧損2665438+億元的嘉和生物,於今年6月5438+10月在港股上市。上市首日壹度暴漲30%以上,市值高達6543.8+058億港元。相比轉讓時34.7億元的估值,嘉禾生物真的是“賣便宜了”。而他的哥哥澤潤上海也即將面臨類似的命運。
65438 2月4日晚間公告,沃森生物擬以11.41億元的對價轉讓上海澤潤32.6%的股權。這壹次,“老熟人”又出現了。
根據公告,本次交易的最大買家為淄博雲澤。股權滲透後,背後的大股東是老虎醫藥。高宇資本並未參與此次收購,該公司去年增資時的買家之壹高宇楚鷹是其相關投資平臺。
“鐵三角”再次組合,投資者似乎看到了同樣的公式,聞到了同樣的味道。
值得註意的是,沃森生物距離2019至2020年的業績考核僅有3個月時間,但仍存在4.65億元的凈利潤缺口,使得其四季度業績壓力陡增。
壹旦上海澤潤股權在今年年底前轉讓成功,沃森生物預計將產生約165438+8億元至128萬元的凈利潤。這樣不僅可以輕松完成本期的績效要求,而且下次績效考核至少完成50%。
如果未來上海澤潤也走上和嘉和生物壹樣的上市之路,那就更容易理解沃森生物為什麽要賣了。畢竟轉賣的話,不僅可以享受當前的投資收益,還可以避免大量的R&D投資。壹旦未來上市成功,可以再盈利,堪稱“壹魚三餐”。
難怪投資者要拿澤潤的市值和同樣持有二價HPV疫苗的醫藥新貴萬泰生物做比較。畢竟相比萬泰生物目前800多億的市值,澤潤35億的估值絕對是“白菜價”。
買賣是沃森生物高管和資本力量的狂歡,但與很多投資者無關。
缺少主心骨的沃森生物,就像是生物醫藥市場的浪子,壹直沒有遇到那個值得安定下來的人。
我本以為嘉禾生物能捧得住沃森生物的心,卻不曾想做到澤潤。如今,為了新歡“艾博Bio”,上海舊愛澤潤不得不面臨隨時被分手的境地。但沃森生物這次的孤註壹擲能否成功,充滿了未知。
今年5月,屈臣氏生物與蘇州艾博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艾博生物”)合作,共同研發新型冠狀病毒mRNA疫苗和帶狀皰疹mRNA疫苗。這兩種疫苗前期都是由ABO生物研發,後期商業化由沃森生物完成。
目前,我國已有13疫苗進入臨床試驗,其中4種疫苗進入三期臨床試驗。相比之下,沃森生物的新冠肺炎疫苗目前正在進行壹期臨床試驗。這場失去的疫苗的賭註仍然充滿變數。
但另壹種帶狀皰疹mRNA疫苗技術風險較高。mRNA疫苗的申請時間、能否獲得臨床試驗批文、臨床試驗能否成功、能否獲得藥品註冊批文存在較大的不確定性。
顯然,投資者不想為不確定性買單。這也直接導致公司股價在65438年2月7日暴跌20%,市值蒸發14092萬元。
同日,該公司董事長李雲春在接受央視財經頻道采訪時表示,“很遺憾該項目沒有得到部分投資者的理解。壹方面是我們的溝通不到位。另壹方面,作為企業經營者,公司的長期利益和投資者的短期利益之間存在壹定的差異和沖突。"
在資本市場上,信任和理解是建立在相同的利益基礎上的。如果為了所謂的“公司長遠利益”而讓投資者壹地雞毛,信任終將崩塌。在這之後,留給沃森生物的信用額度就快用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