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壹統誌說,菊花的特點是基矮、花大、味甘,與其他菊花不同。清代《古今圖書集成》說,菊花產於菊池(即菊花水)才好。可見,菊花是菊水地區獨有的。菊花茶陸遊有詩雲:"時有飽與子,更煎土茶浮菊花"。從陸遊的這兩句詩可以看出,在中國古代,菊花就已經被用來代茶飲了。菊花味微苦、甘,具有助眠、潤膚的功效,還能改善女性經前不適。能消除各種不適引起的酸痛,降肝火,消除眼睛疲勞。可治療慢性便秘,消除莫名緊張、眼睛疲勞,潤肺養顏。有益於肝功能維護、神經衰弱、痙攣。消除感冒和偏頭痛引起的肌肉酸痛,有益於胃和腹部神經。明目、降肝火、治療失眠、降血壓、增強活力、提神醒腦。增強記憶力,降低膽固醇。科學家在洋甘菊花油中發現了抗氧化劑和壹些具有抑制微生物生長功能的元素。這表明引用洋甘菊茶具有長期的保健作用。功能
《本草衍義補遺》
菊花,能補陰,必味甘,若山野苦味不用,大傷胃氣。
《綱目》
菊花,相傳能去風熱,益肝補陰,不知其尤利金水二臟,使水以制火、使金以平木,平木以息風,降火以除熱,治風頭,用深微之旨。
《本草經疏》
菊花專制鳳木,故為祛風要藥。苦能泄熱,甘能益血,甘能解毒,平能和辛,故又能散結,苦心小腸,甘人脾胃,平辛去肝膽,入裴大腸。其主風眩暈,脹痛,目欲脫,淚出,皮膚死肌,惡風,濕痹,諸風掉眩,皆屬肝木,風藥先人肝,肝竅在目,風為陽邪,勢去則血熱,熱生則風起,風火相搏也。腰痛欲道,乃血虛氣滯,苦以疏滯結,甘以益氣血,辛平以散虛熱。胸熱之除,心血之本,虛病之煩,陰虛者,熱聚於內,故胸中有熱,血益之,陰生煩止,苦辛能泄熱,故煩熱而解。安腸胃,通五脈,調四肢,利血脈,即清熱、祛風、活血、入心、入脾、入肝之驗也。生搗最治瘡瘍,血行疔瘡尤為要藥,醫風火之毒也。
藥物
菊花,取白者,其體輕,味微苦,性平,去清品。經》曰:治溫以清。凡病熱退,其氣尚溫,故用桑皮頭痛,除余邪。佐黃蔑明目,去翳。助丹參疔腸赤,止血。項石斜,扁豆大,明耳目,調四肢。是以肺氣虛者,必用白菊花。若黃色者,其味苦重,清香發散,主清肺火。凡頭風眩,鼻塞,熱壅,皮膚痹痛,四肢遊風,肩背痛,皆無憂肺氣熱,此清暢肺金,而清肝木之金有制者。又治暴目赤腫,目痛流淚。此為清肺熱必用黃菊花。
《新編本草》
甘菊,氣味淡而清,功亦極緩,須久服方可見效,不能咎其近功,惟目痛驟用之,成效甚速,而余會中緩始能取效者是也。近來菊花種類甚多,而不知滋補之方者問之有用。又以其為茶,以為明目之需也。然而,菊花不僅明目,還可廣泛用於陽明胃火的退治。蓋陽明內熱,必宜寒涼之藥以瀉之,如石膏、知母等,然石決過於大峻,不免大寒傷胃氣,不若用甘菊去壹、二味,配以元參、麥冬等**** 劑,既可平胃中之火,又不傷胃中之氣也。
《本草經百錄》
凡芳香之物,能治頭目表肌之病。然香無不辛燥者,惟菊花不甚燥烈,故尤宜頭目風火之病。
《本草輒言》
菊花之用,可以壹言以蔽之,僅用於散風。不過,它雖為祛風之品,但性味甘寒,與羌、麻等燥辛之品不同,故可補肝腎而為用藥也。
《本草正義》
諸花以宣散風氣為主,惟甘菊獨具吸降、平肝火、滅內風、抑木氣橫生之功。 脹痛,連上風頭眩暈三字要念好。肝火直上於頂,而為眩,為脹,為痛,陽焰直升,勢最猛烈。凡頭鳳為痛,非內火內風所震,而甘菊可治,非降伏靜鎮迥異尋常,難有此功。目似欲脫,乃肝陽內風尤甚。世謂頭鳳痛甚,以致失明,知有眼珠突出如雀卵者。淚亦陰虛於下,肝火上炎,真陰無收攝之權,而風陽以疏泄為用,此皆肝腎陰虛,而浮陽亢盛為虐,惟菊花之清苦疏泄下行,可收取虛陽而歸於下,故為明目要藥。此外,菊花還可用於治療死皮肌肉,風濕痹痛者,因血熱經絡不清,穢濁漸積而成腐。甘菊苦辛宣絡,能理血中熱毒,穢氣去而痹帶死肌可愈。石決明謂清熱涼血,與痹帶之濕邪,皆可開通,持論甚正。然此乃清純之品,以清經絡隧積之濁血,非立竿見影之能速見成效,不至無近功者,忽疑《本經》之言不可信也。別錄》曰:腰痛去滔滔,謂久病不愈,又腎陰不足,濕痹為患,故痛綿綿而不已。菊花滋腎陰、清濕熱為主。兼治胸腸,無清熱瀉火之功。甄權曰:治頭目風旋於地,腦骨疼痛,肝陽內風頭痛,固有直上頂者,腦骨如裂,若風旋於地,則血沖腦經,而失其知覺之動矣。又曰:治諸風於身,使血脈消散,血得風熱之癥,苦泄清理,而風自息矣。大明曰為枕明目,葉明目也。潔古曰養目血,去翳障。海藏曰主肝氣虛。蓋養肝陰,養肝血也。其氣味雖清香,然非肝家氣藥也。仲醇曰,生搗最治疔瘡,血行治尤要藥。按疔瘡屬火毒,非大劑清解不可,外敷藥如忍冬藤、馬齒莧、蒲公英、草車、芙蓉葉、綠菊葉等,但清熱消腫,均非主要任務,紅纓謂之血行疔瘡,蓋即紅絲疔瘡,有壹絲紅暈,自瘡口向上,直出老膝。治以內清為主。惟外治,不可恃也。
菊花清熱利濕,味苦;辛;性微寒,主治濕熱黃疸。(中華本草》)
名家評述
1、《別錄》:菊花,生於永州、四川澤及田間。正月采根,三月采葉,五月采莖,九月采花,十壹月采果,均陰幹。
2、陶弘景:菊花有兩種:壹種莖紫色,味香而甘,葉可作湯食為真;壹種莖青而大,為蒿艾之氣,味苦不堪食,名苦薏,非真也。其花相似,難甘,苦別。南陽蠡縣最多,今近路處處有之,可取而種之。又有白菊,莖葉相似,唯花白,可取,又主鳳眩,能使頭不白。
3、《本草綱目》:南陽菊也有兩種:白菊,葉大如艾葉,莖綠,根細,花白,蕊黃:其黃菊,葉似茼蒿,蕊黃。不過,現在餌料家庭多用白色的。南京還有壹種,花小,瓣下如小珠子,叫珠菊,雲藥也不錯。唐《天寶單方圖》中有白菊花雲。元盛時南陽山谷及田野,穎川人呼回蜂菊,汝南名茶苦蒿,上黨及建安郡、順政郡又名羊歡草,河內名地威蒿,各縣皆有。4、《衍義本草》:菊花,近世有二十余種,惟單葉者花小而黃,綠葉者色深而小薄,應候者開也,《月令》謂菊有黃花者是也。登州白菊花有單葉者亦入藥,其余不入《醫經》。專治頭目風熱,今多收之為枕。
5."日用本草":菊花大而香,黃菊花小而黃,野菊花小而口臭。
6、《綱目》:菊之九百種品,根自生,莖葉花色,品各不同,宋人柳夢泉、範至能、史正之有《菊譜》不能盡收也。菊之莖,紫紅翠綠,異於草木;葉之大小、厚薄、尖禿,異於草木;花與葉不同,有單葉、有心、無心、有籽、無子,有黃、白、紅、紫、間色,有深淺、大小之分;菊花的味道與菊花不同,有甜、有苦、有澀。菊花也有夏菊、秋菊和冬菊之分。菊花也有夏菊、秋菊和冬菊之分。總的來說,只有味道甘甜的單葉才可入藥。菊譜》所載菊花,鄧州黃,鄧州白。菊花初生於山野,今人皆種之。其花細碎,品相不高,花蕊如蜂巢,內有細籽,也可種植,嫩葉、嫩花均可食用。白甘菊稍大,味道不甜,也可在秋季采摘。神農本草經》說甘菊味苦,《北略》說甘菊味甘。各家以菊花為甘者,以薏米為苦者,惟以甘者為藥。據張華《博物誌》載,菊有二種,苗花如壹,而味不同,苦者不入食。範誌能《譜序》說,菊花只有壹種可食,仍人藥餌,其余黃、白二花,皆味苦,雖不可餌,可入藥,其治頭痛,白者尤佳。據此二說,菊花自有甘、苦二種,食必用菊,人入藥,凡菊花皆可,但不得用野菊名苦薏。故貞觀《牧民立卦》雲:真菊延年,野菊泄氣,為黃精長壽,勾殺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