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七海、兩山、壹田。
碧海深處,漁歌唱晚。近年來,莆田市加快海洋牧場建設步伐,其形態、業態不斷發展豐富,廣闊的海洋正成為?市藍色糧倉就是壹個很好的例證。
生態效應放大 經濟效益凸顯
?這些年,生態好了,魚多了,出海時間少了,收入卻增加了?秀嶼區南日鎮漁民陳亞聰感慨道。
莆田市是全國重要的鮑魚養殖、文蛤育苗、鰻魚生產、龍蝦和海參養殖基地。然而,由於早年大規模的近海養殖,海洋資源環境承載力下降,生物多樣性減少。
2018年底,南日島海域獲批成為我省首個國家級海洋牧場示範區,莆田順勢而為,在海底建成7.39萬空立方米的人工魚礁,陸續投放各類魚苗1200萬尾。建成後的海洋牧場不僅形成了穩定的生態系統,還具有物種擴繁、資源修復、環境監測預警等功能。
南日島東岱灣與臺灣海峽相連,海流湍急,水體交換能力強,水質優良,是絕佳的 "藍色牧場"。爬上壹片片黃藍相間的塑料漁排,漁排下面的網箱裏,壹群群大黃魚跟隨著人們的腳步,好奇地探出頭來。
大黃魚是多年生魚類,營養價值高,多棲息於深海區域。過去,普通網箱養殖的大黃魚光澤差、個頭小,品質、成活率都無法與深水養殖相比。去年5月,兩個2200立方米的大型深水抗風浪網箱投放東岱海域,將養殖域推至8米以下深水區,可抗12級以上風浪。
?我們餵養的都是環保魚泥,不含任何人工添加劑,養出來的大黃魚肉質鮮美,口感和野生的很接近。養殖大戶劉慶榮說,壹個深水網箱年租金1萬元,年產大黃魚約45噸,產值可達800萬元。全新的養殖方式,讓首批試點養殖戶享受到了養殖設施升級、環境改善、技術創新帶來的紅利。
深海養殖,壹直是不少養殖戶的夢想。今年,秀嶼區攜手省閩投深海養殖裝備公司,投資20億元建設閩投秀嶼壹號,其搭載波浪能和太陽能發電系統,以及自動投餌、魚情監測、水情監測、活魚傳輸和冰鮮等現代化漁業設備,是集科研養殖、旅遊觀光為壹體的深海裝備養殖示範基地。建成投產後,莆田海洋漁業將實現從近海到深海、從低端到高端、從粗放到精細的綠色轉型。
攻克技術難題 強化優勢品牌
在南海的海上網箱裏,成群的中國八爪魚聚集在壹起,長長的腕足在水中翻飛,宛如盛開的暗色蓮花。
?中國章魚,俗稱八爪魚,幼體成活率低,在人工養殖過程中,如食用壹般魚蝦飼料,會使其死亡。莆田市海洋與漁業局水產科學研究所研究員朱幼芳介紹。
長期以來,人工培育中國章魚苗並達到高產規模壹直是業界公認的世界級技術難題。近年來,莆田在這壹領域取得了突破性進展,目前已進入人工育苗中試階段,有望很快達到豐產水平。
?人工培育中華鱉苗種,最難的在於研制完全適合中華鱉的飼料,這是我們目前最大的難題,現在正在不斷改進飼料。朱友芳告訴記者,今年春天,基地培育了3.5萬多尾中華八爪魚苗,國慶節後秋季育苗就開始了,到12月份左右,苗子就會?留在?海牧場進行中期培育,只需半年時間,平均每條可長到1公斤。
?中國八爪魚全人工育苗的突破,將促進莆田水產養殖業的結構調整和升級,也將為我省水產養殖增添壹個新的養殖種類,讓更多的漁民受益。朱幼芳說。
早在上世紀90年代,省海洋與漁業部門就利用南日島原生九孔鮑與日本圓盤鮑雜交,得到今天的南日鮑品種。發展至今,南日島已成為我國鮑魚主產區之壹,也是全國最大的鄉鎮淺海浮筏式漁排鮑魚基地,年產量約7000噸,產值近9億元。
貝類養殖,莆田起步早,育苗技術好,加上海流、水溫等天然優勢,產業競爭力很強。今年5月,全國首個雙殼貝類海洋漁業碳交易項目在秀嶼區落地。項目的落地,標誌著莆田市海洋漁業工作以及海洋牧場建設取得重大進展,對於莆田後續發展碳匯漁業、拓展碳匯交易市場、助力實現碳峰碳中和目標具有重要意義。莆田市海洋與漁業局局長鄭新群說。
建設?海上田園?走向融合發展
初秋時節,位於秀嶼區南日鎮港南村的海洋文化創意園正在加緊建設。該項目總投資3.4億元,是莆田南日島海上田園綜合體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將著力打造富有海洋文化特色的民宿集群和科研基地。
圍繞三產融合,莆田投資23.7億元,以東岱島南部浮葉、後葉三個村及周邊6000畝海域為基礎,依托東岱灣景觀休閑漁業示範區、南日島東部海產品加工園等項目,布局大型海上田園綜合體項目。
?屆時,將建成集生態養殖、海灣整治、漁業體驗、漁業交易、漁業科研、漁業旅遊等於壹體的 "海上田園"。打造真正意義上的開放式全海域海洋牧場。?莆田南日海洋集團副總經理林傑說。
生態牧場建設與能源開發、文化旅遊、設施養殖等產業多元化融合發展,是莆田打造海上牧場的關鍵壹步。根據規劃方案,下個月,全國首個風光漁壹體化示範項目將在莆田啟動。深海網箱養殖壹體化浮式海上風機示範項目將開工建設。該項目選址在南日島海上風電場周邊海域,壹期建設壹座漂浮式海上風電機組,浮體采用三柱半潛式平臺,柱跨70米,吃水14米,養殖空間約2萬立方米,將配備自動投料機、清洗設備和數字化監控系統,實現智能化無人值守海上養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