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壹重大山”:人事固定費用急劇攀升。說得直白壹些,深度分銷基本就等同於“人海戰術”,技術含量不高,是“勞動密集型”的活兒。深度分銷的“度”越深,就需要越多的人員。人員越多,人力成本就越高,常見的深度分銷人員配置可分為以下四類:
1.part-time(短工):如商場導購、理貨、零促人員等。屬於企業銷售組織的最前沿,上述人員壹般直接配置在經銷商、分銷商那裏。
2.full-time(長工):固定線路業務,有的企業將其稱為助理業務。他們負責鄉鎮分銷業務、封閉渠道業務。壹般由當地的經銷商招聘,廠家負責培訓。
3.正式業務代表(正式工):廠家派駐經銷商處的銷售顧問,屬於廠家正式編制,俗稱“禦林軍”。負責洽談企業與經銷商或分銷商之間的資金流、信息流等事宜,並督導短工和長工的工作。經驗表明:1個50萬人口的縣,應當配置2~3名業務代表。
4.市場監督管理人員(監工):屬於企業的管理體系。為了構建深度分銷體系,企業營銷人員的數量逐漸增加。如何管理好新增的隊伍成為新的課題。原有的管理層忙不過來,只有額外再增加壹個層級,起到督導的作用。
必須指出是,當今中國人口紅利消量遞減趨勢,勞動力成本大大提升。如今若不能開出適合的工資,基本別想招到中意的業務員。快消品企業的人事費用率僅4%~5%,而很多企業已經早超過了業界通用的7%的警戒紅線。
“第二重大山”:變動成本成“超級黑洞”。人招進公司之後,總得做事情。這必然導致變動費用的增加。開發終端、維護終端、終端促銷等眾多名目的費用,壹漲再漲。統計顯示,增加壹位員工所帶來的變動成本,往往是固定成本的3倍。筆者調查過很多實施深度分銷的快消品企業,“銷售增長率”往往跑不贏“變動費用增長率”。這必然導致企業經營體質弱化,盈利能力下滑。
“第三重大山”:灰色營銷。加人易,管人難。業務員常年在外,倘若自主性和自律性較差,倘若缺乏有效的遠程管控手段,白條、拖欠、合夥套利、偽造等“灰色營銷事件”必然不斷出現,壹個業務員辭職,背後常常就是數萬元的壞賬或應收賬款,這極大侵蝕了企業健康的現金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