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偏方大全网 - 藥品查詢 - 峨眉派的茶道

峨眉派的茶道

道家經學學派的形成和發展,影響了相當壹批授眾,張陵死後,其子張衡,孫張魯在原學派基礎上創立史上最大規模的道教流派“五鬥米道”,本派弟子多至數萬戶。到了漢靈帝熹平、光和年間,五鬥米道在巴蜀地區廣泛傳播開來,峨眉山便在此期間成為仙道界最為核心的地方,該教義後改為我國正宗道教名稱“天師道”。其流派經典《丹經》壹書和《想爾註》壹書也在張魯時期全面修整完成。

公元477年南朝順帝時期,據《義傳》和《劍道》載,峨眉山道教歷經本教爭權奪利,發生三次較大規模的教派沖突。為保壹方安定,於公元484年由太藥道長創立三門劍術,合稱為“峨眉劍仙派”。(壹說為陜西全真派王重陽創建,但無史考。)峨眉劍仙派醉心於劍術、氣功、養生三大方向,與峨眉通臂拳重於防身不同。與此同時,另壹劍術門派越女劍法術也漸漸形成壹個峨眉山道家防禦性武術集體。

隋開皇楊堅(公元586)年間,藥王孫思邈到峨眉山習煉藥膳,著書《千金要方》。修道人與孫思邈壹同常年研習百藥,以茗載道,形成我國較早的壹種茶藥人群組織,這便峨眉道家茶學學派的起始。

據《五燈會元》載,自唐朝文宗(公元827年)時期起,我國佛教南宗大系臨濟宗門派,曹洞宗門派相繼登陸峨眉山,大興佛教思想,道家學派隨之衰弱。而據史料記載道家學派是在元朝時期開始衰落。佛教為世界最大的拿來主義宗派,凡是優秀的,符合佛教事業發展的,都壹壹收入教義全書。原峨眉山道家思想和創立的各大流派幾乎六成左右被佛教臨濟宗門派收入其中。公元835間,峨眉山佛教臨濟宗門人靈龕和尚等人將臨濟氣功、峨眉通臂拳術、峨眉劍仙術三合壹,創建了我國最完整的“峨眉派武術”宗源。公元845由昌福達院禪師將原峨眉山道家藥茶概念、道家養生經法和佛教禪悟思想融合,創立《峨眉茶道宗法清律》,形成最早期的峨眉派茶道宗源。

至此,峨眉山修身和修心的文武兩派於唐王朝時期起,正式支撐起了峨眉山道教和佛教兩大教義的平衡點,並發展至今。另外,目前關於峨眉山最為權威的地方誌《峨眉山誌》還對峨眉山歷代重要人物作過較為全面的描述,如趙公明、三霄娘娘、白蓮仙姑、東嶽大帝等,雖然說過於神化了,但因這些人在峨眉山所創的壹些門派或取的地名,至今還能壹壹見證。

唯壹遺憾的是,今天的峨眉派武術和峨眉茶道,沒能在峨眉山設立起宗源觀瞻之地,已經沒落更有甚者竟然認為武術和茶道源自佛教。峨眉派武術已分解成了四支不同的支系門派,他們分別在峨眉山市、樂山市、成都市和夾江縣各自營生。峨眉茶道現已遷居成都,因“峨眉”字商標不能直接註冊,只能更名為“巴蜀峨眉派”而申請商標註冊,並成立四川省峨眉派茶藝學校。這種遺憾是國內少見的現象,與我國河南少林武術、浙江徑山茶道的保護力度相比,這無疑是四川省相關政府部門的大意或嚴重失職。 公元952年秋,隆元法師圓寂,其俗家玄徒多達200余人,紛紛前往參拜逝容,據《單靈名譜》壹書載,這是唐朝時期俗家弟子對名僧最多的壹次逝容參拜典禮。公元953年,峨眉茶道改由新到峨眉山皈依佛門的長安儒生能明和尚主持,同壹時期還有大中律僧和隆達大師習茶授僧,但因佛事過多,終沒長久下去。能明和尚在修佛之余,采用他對儒家學派的理解,首次將峨眉茶道的年歷按儒家史記方式編寫整理出來,用於傳承記錄峨眉茶道的歷代承載人和壹些重大茶道事件,名為《峨眉茶法法歷》。能明和尚於公元995年獲謚號能明法師,時年72歲。公元1016年,仁空法師和聖雲禪師兩人***同從能明法師手中接過峨眉茶道的主修權,大力提倡全山僧眾修習茶法,便於佛教內修,對參禪者大有益處。這壹時期應為峨眉山茶法活動最為興隆的時期,有關峨眉山史冊的書籍多有記載。

公元1071年聖雲禪師圓寂,為峨眉茶道中人年歲最高者,享年119歲。公元1080年,峨眉山聖水閣果悟大師接手峨眉茶道。果悟大師原本為峨眉山佛家土建方面的專職僧人,對峨眉山水土十分了解,著名的養生玉液泉就是由果悟大師發掘出來的,後來著名的大詞家蘇東坡、黃庭堅等名人均在此落下墨寶。峨眉茶道在果悟大師時期進入了壹個低潮期,加之峨眉山各門宗法林立,佛教門生從南北二宗分為更細的八宗佛教門派。各個山地都成了爭奪範圍。峨眉茶道修習者隨之減少,果悟大師為峨眉茶道第二位廣收俗家弟子學習茶道的主持者,並隨俗家弟子前往峨眉山白龍洞(今峨眉山白龍寺院壹帶)考察地形,最後在這壹地區開荒種茶達600余畝,至今這壹地區仍是我國唯壹最有發言權的正宗“峨眉山茶”主產地,別的地方十有八九為假冒偽劣。

在果悟大師的努力下,峨眉茶道雖然有所發展,但很難向前推進,佛教僧眾大多以習武誦經為主。直到公元1140年,才由武僧果德律僧接手峨眉茶道,還不到22歲的果德無從修習茶法,平常做點記錄算是完成任務,他對果悟大師的授法難以達到靜寂狀態。但就是他這樣壹名武僧,卻為峨眉茶道的發展起到了不可動搖的作用,因常年習武,養成了動的習慣,並時常拿起壹些品茶器具以武術的方式比劃起來。果悟大師見多識廣,要求果德將其動作細化成壹種規範的表現套路。公元1152年,壹本完全有別於昌福禪師以求靜為主的《峨眉茶道宗法清律》不壹樣的書,《茶之緣》誕生了。《茶之緣》以動為修習茶道,結合武術的很多章法,可看性增強,同時對靜寂者提供了身心放松的條件。公元1179年,峨眉茶道授徒達400余人,分為動和靜兩種類別。以至於在果悟和果德圓寂後長達30年時間都是峨眉茶道的精神支柱,也因此而不用接班人人選,大多自然修習,形成壹系列茶法形態。其中主要分為峨眉禪茶、峨眉儒茶、峨眉道茶、長壺茶道四組峨眉茶道的根本茶法。

公元1222年,常申和尚接手峨眉茶道的事務,期間接待了無數從江南逃難到四川峨眉山的文人墨客。在品茗之余觀賞峨眉茶道,這為當時元王朝政治打壓下的九等人(文人)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佛家居士王道駒在其作品《言茶記》中收錄了峨眉茶道的《茶之緣》全部內容。大詞家吳文英雖然在峨眉山停留時間不到壹年,但他任然在其詞作《天道山月?登峨眉山懷舊》中寫道“山月隨風冷太白,峨眉茶法古來親”。公元1260間,喇嘛教傳入峨眉山,本土佛教受到很大的沖擊,各路宗派相持自保。常申和尚年事已高,無力再為茶道布法,交由常玄師弟主持。常玄和尚本人幾乎沒有發展幾名茶道授眾, 1311 年轉交給常圓大師處理。因常圓大師身份威望很高,山上山下多有僧眾朋友,峨眉茶道才得以再度升溫。

自1373年常圓大師圓寂後,峨眉茶道幾乎就不需要專人主持服務了。在長達近三百年的歲月裏,峨眉茶道已成為峨眉山眾佛家人士生活的壹個部分,而不是壹門專門的法政,用以修習。凡有來客,大都自然而然地使用峨眉茶道的常規泡茶方法,接待訪友。最為著名的是神宗萬歷元年別傳和尚進京受賜紫衣和金萬歲牌時,別傳和尚就向神宗朱翊演繹了峨眉茶道,並回贈了朱翊皇帝峨眉山白芽茶葉,該茶葉就在當年被列入明朝貢茶冊,別傳和尚也因此獲謚號“洪濟禪師”。《明史?列傳》中載有明代多位吏使前往峨眉山封牌和賜寺院等記錄,這個王朝,應該是峨眉山茶葉和峨眉派茶道最為輝煌的時代。

康熙年間,峨眉山高僧元亨禪師受康熙帝賜“善覺寺”之匾時,正是元亨禪師對峨眉茶法最熱心的時期。如果要說清朝時期的峨眉茶道傳人或研究者,那壹定是元亨禪師了。他在原茶法的基礎上增加了問茶、坐思、聽經和樂水四個茶法程序,用以串聯整個峨眉茶道動和靜的必由規律。公元1862年,峨眉山演有和尚在其散劄《生錄》中將元亨禪師的茶事茶法先後整理出了三篇茶法理論經訓,分別為《參悟茶法》、《明悟茶法》、《繕悟茶法》,該經訓於1864年被收錄進《禪宗大典》全經第331卷《六和經》中。1866年,演有和尚再次將峨眉茶道進行了壹次最全面的年歷推定,並將其編寫到自己的《生錄》中。

公元1889年,峨眉山白龍洞俗家居士祥魁為專修茶法而來,於1898年對峨眉茶道各種程序修成,法正無誤,並取得白龍寺主持政元大師許可,同意將峨眉茶道傳出峨眉山之外設置布道場。從此峨眉茶道正式轉由佛家以外的俗人建立起了分支。1940到1949間,中國佛教的前景難以定奪,多數僧眾處於觀望國事,無心修習佛法,修茶道就更不用提了。直到1968年,白龍寺高僧演哲大師因生性好茶,自接手峨眉茶道的主持事務後,更是總在空閑之余研修峨眉茶道,廣為交友授徒,俗家弟子有寬明、寬治、寬雲、寬輕、寬海等等,後多為茶道中高手。以至於因這些茶道中人再次授徒,並有了當前我國大名鼎鼎的峨眉派茶藝名師宏塵、宏玄、宏德、宏靜等人問世。在峨眉山佛門中的寬靈法師、宏山大師都是演哲培養的習茶高手。

隨著時間的近程和歷史的久遠,加之歷代僧人、居士對峨眉茶道以及《茶之緣》這組動態茶道的觀點不壹,因而在漫長的歷史裏也就出現了多重樣本的茶法形式,純粹的峨眉茶道茶法和演繹多有不太統壹的壹面。於是在上世紀80年代初,演哲大師帶領其弟子寬輕和尚在峨眉山山上山下的各大藏經閣和實地溯古推今,尋幽訪秘。在前賢的基礎上發掘出更為系統的壹組峨眉茶道(表演性),即峨眉禪茶、太極茶道、儒學茶藝、空中書法、峨眉道家茶道、龍鳳茶藝六大篇章和問茶三式、茶緣十三式、龍鳳十三式、日月三十三式、飛仙四十四式、朝聖五十五式、聖地六十六式、天地七十七式、太平八十八式、同宗九十九式、盛世壹百零八,壹***十壹組。同時,又在演有和尚的《生錄》年歷上增補了三名峨眉茶道的傳人名單。隨之演哲大師將峨眉茶道提升為壹個傳統茶道流派,並取壹總冠名“峨眉派”來壹統峨眉茶道中的各種茶法。1985年,演哲大師親筆提寫“峨眉派”牌匾,作為傳承唯壹標識。

演哲大師圓寂後,峨眉派的三大分支都因市場經濟的沖擊波而無法正常布道。於是在1996年夏天,寬輕和尚將整套峨眉派茶道法則交由其弟子金剛石來完成市場開發。至此,峨眉山的茶道之路正式終止,大步進入市場化。金剛石是學中文出身,三年時間內將峨眉派的各種思路和現有市場趨勢作了對比,並作出了大範圍調整。首先是將壹切傳統合法化,申請商標註冊、知識產權保護、技術動作專利保護以及註冊申辦四川省峨眉派茶藝學校等。其次是對峨眉派商標註冊名稱作出變更,改為“巴蜀峨眉派”,實用名為“峨眉派”,表明專業指向和開發方向。第三是將原有茶道法則語言現代化、多樣化。第四是表現方式為純舞臺化、生活化、實用化。

1999年,金剛石正式成為峨眉茶道的三十七代註冊傳人,執行峨眉派的壹切布道事務。2000年,其峨眉派茶藝表演藝術正式公開演出,在通過金剛石及其龍鳳胎子女金剛小石和金剛玉石的長期表演,其知名度也隨之而飛向了全國各地。之後跟進的是由金剛石組建的教練班子也不斷地在全國各地演出,更加深了峨眉派市場化的速度,也得到了觀眾朋友們的基本認可。

  • 上一篇:火車上可以帶酒精消毒噴霧嗎
  • 下一篇:有關基層醫務人員年度個人工作總結1500字合集
  • copyright 2024偏方大全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