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97年,康熙平定格爾丹叛亂,凱旋時駐守神木城郊。在他寫給內務部的十七封密函中,他寫道:“自從我渡江以來,府谷縣、神木縣之類的地方離榆林很近,陜西的山川形勢是另壹種風景。
民風淳樸,人心如古,水土好,民無雜病,美食多。山上有松柏,遠遠就能看到。在神木的時候,我弄了兩種土物和點心,送到顏夕宮和伊金谷宮看看,笑壹笑。我恭敬地獻上壹盒神木白面。”等語言,神木縣及其特產、風土人情在很多地方都有提及。
康熙是中國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他在位61年,開啟了“康熙盛世”的新紀元,為之後的“乾隆盛世”的穩定發展奠定了基礎。康熙登基時才8歲,14歲即位。16歲時,在祖母孝莊皇後的幫助下,權臣鰲拜被鏟除。
此後,撤三藩入華,消滅吳三桂勢力,平定準噶爾丹叛亂,加強邊防,駐軍西藏,收復臺灣省。對外,粉碎了俄國對中國東北的侵略,劃定了中國東北邊界,使中國領土總面積達到654.38+03萬平方公裏。
康熙皇帝是中國封建社會最有成就的政治家、軍事家和外交家之壹。他把諸葛亮的格言“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作為自己壹生的座右銘。他勤政務實,好學深思,崇尚節儉,樂善好施,為中國近代社會的發展做出了卓越的貢獻。他提倡儒學,尤其是朱成的理學。他還喜歡數學、天文、藥學、化學、物理等自然科學。
康熙文武雙全,喜歡打獵,軍事才能很強。他生逢其時,生來責任重大,運籌帷幄,閱歷豐富,品質高尚,思維敏捷,意誌堅強,記憶力極佳,開創了中國幾百年高速發展的歷史鼎盛時期,成為封建社會最有成就的帝王之壹。
康熙14歲登基後,不斷強化自己在政治上的實權。《清聖父錄》說:“天下之權,當統之。”壹方面,采取措施限制清朝貴族勢力,剝奪王琦幹涉旗務的權利,打破“戰功老王”的傳統,削弱五大臣會議的政治影響力。
此外,賞罰之權由個人掌握,大臣不得幹涉,並設置秘密表演制度,廣泛觀察情況,制定“包青典”,實現了政治運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規範運作、任人唯賢的目的。
經濟上,康熙的民本思想堅定,主張“家施於人,而子孫後代受益。”廢除滿清貴族圈占其近親土地的特權,將土地分給百姓耕種,減免賦稅,興修水利,整治黃河。農業有了很大發展,國家經濟實力空前強大,人民安居樂業。
軍事上主張“亂則譴責,治則綏靖”,在削藩過程中平定了吳三桂等三藩勢力;派施瑯將軍武力平定臺灣省鄭氏家族,將臺灣省歸還祖國;新疆準噶爾討伐,擊敗噶爾丹,使蒙古土爾扈特臣服於清朝。
1718打敗了占領西藏並駐藏的準噶爾叛軍,從而穩定了邊疆。它迫使俄國簽訂和平條約,劃定邊界,使國家達到了前所未有的統壹和穩定。
縱觀歷史,主管皇帝出京親征是很常見的,尤其是在各個朝廷的前期和後期,因為普通的戰爭。康熙入京之所以影響深遠,關鍵在於康熙在位61年間,多次私訪,體恤民情,整頓吏治親民之風,受到廣大人民群眾的熱烈贊揚,許多軼事被總結稱贊,廣為流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