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山口是地球上釋放熱量和氣體的裂縫。火山是地球深處的巖漿和其他熱物質通過地殼裂縫噴出地面而形成的圓錐形山脈。在地球科學中,它也被稱為火山。火山有活火山和死火山之分。活火山即在人類歷史上有記載的經常或周期性噴發的火山;死火山即在人類歷史上有記載的沒有噴發過的火山,但誰也無法知道自己什麽時候會在睡夢中突然醒來。
地球上有兩個最大的火山活動帶:環太平洋火山帶和地中海火山帶。世界上有850多座活火山(陸上700多座,海底100多座),其中3/4位於環太平洋火山帶,該火山帶已成為地球上的 "火環"。活火山的噴發是沒有規律可尋的,他似乎是壹個力大無窮的神力士,其爆發所產生的威力是人們無法想象的。1980年5月18日,美國華盛頓州聖海倫火山噴發,衛星拍到了珍貴的照片,經過分析,噴發的火山沖擊波穿過200公裏厚的大氣層,釋放出相當於美國當年在廣島投放的500多顆原子彈的能量。美國在廣島投下的 500 多顆原子彈的能量。滾燙的巖漿摧毀了房屋、橋梁、公路、森林、人類和動物。
全世界至少有 20 座城市被噴發的火山瞬間完全摧毀。最早的記錄之壹是公元前1470年的古希臘,當時繁華的克諾索斯古城被桑托林島火山的突然噴發夷為平地,50米高的巨浪席卷了地中海東部的島嶼和海岸,米諾斯文明的中心以及130公裏外的克裏特島瞬間被摧毀。
公元79年意大利的維蘇威火山,頃刻間將附近的龐貝、斯塔比亞、格庫拉盧姆、奧波隆吉四座繁華壹時的古城堡掩埋在火山噴發之下。這些都給人類文明留下了永遠的遺憾。也讓人類認識到,我們所謂的輝煌文明在大自然的威力面前是那麽蒼白無力,而火山爆發帶來的災難又是那麽不可抗拒。火山爆發除了直接毀滅壹切外,還會引發壹系列的災難--火災、海嘯、泥石流、洪水,形成的火山口湖隨時可能破碎,火山灰非常細小,隨風飛到遠處或上升到高空長期擴散,導致能見度降低,引發空難、交通事故,甚至使氣候發生變化!1783年淺間火山爆發,造成日本 "寒夏",東北地區甚至出現冰凍。火山爆發產生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硫、氫氣、氯氣、硫化氫等還會汙染空氣,形成酸雨,產生溫室效應。
火山引發火災:1977年1月7日非洲尼拉貢戈火山爆發,燒毀了紮伊爾、盧旺達兩國430平方公裏的熱帶雨林。
火山引發海嘯:1883年8月27日在印度尼西亞的猶他海峽,喀拉喀托火山爆發,引發了人類有史以來最大的海嘯,掀起的巨浪高達三四十米,吞噬了這壹海域的所有船只,爪哇島、蘇門答臘島沿岸的房屋、車輛、人畜全部被卷入波濤洶湧的大海。僅印尼就有3.6萬人在這次海嘯中喪生,經濟損失更是無法估量。
火山引發泥石流:1943年2月,墨西哥的帕利科納火山爆發,附近的山坡被六七十厘米厚的火山灰覆蓋。當颶風暴雨席卷墨西哥時,泥石流形成,瞬間掩埋了山下的三個村莊和數十名村民,毀壞了600多平方公裏的農田。
火山引發洪水:1985年11月13日,哥倫比亞托利馬省位於5000米高原的路易斯火山爆發,千年積雪瞬間融化,山洪暴發,淹沒3萬多平方公裏,使2.5萬人喪生,13萬人無家可歸,15萬頭牲畜死亡,200多平方公裏的農田、果園被毀,直接經濟損失50多億美元。
火山的類型
火山種類繁多,按其活動情況可分為死火山、休眠火山和活火山。死火山是指在史前曾經噴發過,但在有記載的歷史中從未活躍過的火山。這類火山已經失去了活動能力。有的火山仍保持完整的火山形態,有的已遭受風化侵蝕,只剩下不完整的火山遺跡,我國山西大同火山群在方圓約50平方公裏的範圍內,分布著兩座孤立的火山錐,其中狼窩山火山錐高度近120米。休眠火山,是指歷史上曾經噴發過。但長期處於相對靜止狀態的火山。這類火山火山形態保存完好,仍具有火山活動能力,或不能斷定其已喪失火山活動能力。如我國的白頭山天池,曾於 1597 年和 1792 年兩次噴發,在此之前還有多次活動。目前,雖然沒有噴發活動,但從山坡上壹些深不可測的噴氣孔不斷噴出高溫氣體,可見該火山目前處於休眠狀態。活火山是指在現代仍然活躍或定期噴發的火山。這類火山正處於活動高峰期。如爪哇島上的默拉皮火山,本世紀平均間隔兩兩年就要持續噴發壹段時間,我國近期的火山活動以臺灣島大屯火山群的主峰七星山最為著名。在大陸,只有95年新疆昆侖山西段於田卡爾達西火山群有噴發記錄。噴發形成的平頂火山錐,山頂海拔4900米,錐高145米,錐底直徑642米,錐頂直徑175米,火山口深56米。
需要註意的是,這三類火山之間並沒有嚴格的界限。休眠火山可以復活,死火山也可以 "復活",並不是壹成不變的。過去,人們壹直認為意大利的維蘇威火山是壹座死火山,在火山腳下,人們在火山斜坡上建造了許多城鎮和葡萄園,但在公元79年維蘇威火山突然爆發,火山噴發時的高溫奪走了毫無防備的龐貝和赫庫蘭尼姆這兩座古城,兩座城市和居民全部被摧毀和殺害。
火山爆發時,氣體、巖漿、固體和其他物質向外排出的出口被稱為火山口。壹般來說,壹次中心噴發只有壹個火山口,但絕大多數火山都有多次噴發。有些後續噴發是從原來的火山口噴發出來的,但更常見的是在火山口的側面噴發,從而形成壹個新的火山口,稱為寄生火山口。除了中心噴發,還有裂縫噴發,即噴發物質從地殼裂縫中噴出。它形成的火山口數量更多。例如,在冰島的拉基火山爆發中,熔巖從 105 個火山口源源不斷地流出,這些火山口排列在 32 公裏長的裂縫中。火山口大多呈圓形,壹般分為五類:對稱火山口、不對稱火山口、裂縫火山口、無明顯火山口的火山口和凹陷火山口。還有壹類更特殊的火山口,叫做破碎火山口。它是因為火山噴發過於猛烈,大量的巖漿壹下子將火山頸部和周圍的巖石沖走,這種噴發造成的火山口,直徑往往超過5公裏,猛烈的噴發除了形成破碎的火山口外,還會使火山的高度大大降低。例如,坦博拉火山爆發時產生了壹個直徑 12 公裏的火山口,高度降低了 1400 米。
地震
地球內部緩慢積聚的能量突然釋放而引起的地球表面的振動稱為地震。由於地球的不斷運動和變化,地殼的不同部位受到擠壓、拉伸、旋轉、扭曲等力的作用,逐漸積累能量,在某些脆弱的部位,巖層容易突然破裂,造成斷裂和錯動,從而引發地震。
關於地震的幾個基本概念;
震源:地球內部直接發生斷裂的地方;
震中:地面上與震源正對的地方;
震源深度:
震源深度:震源到震中的距離;
震中距:震中到地面任意壹個觀測點的距離;
極震區:地震破壞程度最嚴重的區域。
極震區:地震後破壞最嚴重的地區。
震級是根據地震釋放能量的大小來衡量地震規模的,用 "級 "表示。
震級是根據地震儀器的記錄計算出來的,地震越強烈,震級就越大。震級相差壹度,能量相差約 30 倍。
根據震級對地震進行分類:
弱震:震級小於3級的地震;
有感地震:震級等於或大於3級,小於或等於5級的地震;
中強震:震級大於5級,小於6級的地震;
強震:震級等於或大於6級的地震。震級大於或等於 8 級的地震也稱為大地震。
地震烈度是指地震對地面和建築物的破壞程度,用度表示。中國規定地震烈度為 12 度。
地震震級和烈度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震級只與地震釋放的能量大小有關,是用地震的大小度量來表示的,所以壹次地震只有壹個震級;而烈度則由地震對地面造成的破壞程度決定,但不同地方的地震烈度卻只有壹個震中。
壹般來說,震級越大,烈度越高。同壹次地震,震中距烈度不同的地方烈度也不相同(壹般來說,震中地區所受破壞程度最高,其烈度值稱為震中烈度,隨著距震中距離的增加,地震造成的破壞逐漸減輕)。烈度的大小除與震級、震中距有關外,還與震源深度、地質構造和巖石性質等因素有關。
火山種類繁多,按其活動性可分為死火山、休眠火山和活火山三類。死火山,是指史前噴發過,但歷史上壹直沒有活動的火山。這類火山已經失去了活動能力。有的火山仍保持完整的火山形態,有的已遭受風化侵蝕,只剩下不完整的火山遺跡,我國山西大同火山群在方圓約50平方公裏範圍內,分布著兩座孤立的火山錐,其中狼窩山火山錐高度近120米。休眠火山,是指歷史上曾經噴發過。但長期處於相對靜止狀態的火山。這類火山火山形態保存完好,仍具有火山活動能力,或不能斷定其已喪失火山活動能力。如我國的白頭山天池,曾於 1597 年和 1792 年兩次噴發,在此之前還有多次活動。目前,雖然沒有噴發活動,但從山坡上壹些深不可測的噴氣孔不斷噴出高溫氣體,可見該火山目前處於休眠狀態。活火山是指在現代仍然活躍或定期噴發的火山。這類火山正處於活動高峰期。如爪吐島上的美拉皮火山,本世紀平均間隔兩兩年就要持續噴發壹段時間,我國近代火山活動以臺灣島大屯火山群主峰七星山最為著名。在大陸,只有95年新疆昆侖山西段於田卡爾達西火山群有噴發記錄。噴發形成的平頂火山錐,山頂海拔4900米,錐高145米,錐底直徑642米,錐頂直徑175米,火山口深56米。
需要註意的是,這三類火山之間並沒有嚴格的界限。休眠火山可以復活,死火山也可以 "復活",並不是壹成不變的。過去,人們壹直認為意大利的維蘇威火山是壹座死火山,在火山腳下,人們在火山斜坡上建造了許多城鎮和葡萄園,但在公元79年維蘇威火山突然爆發,火山噴發時的高溫奪走了毫無防備的龐貝和赫庫蘭尼姆這兩座古城,兩座城市和居民全部被摧毀和殺害。
火山爆發時,氣體、巖漿、固體和其他物質向外排出的出口被稱為火山口。壹般來說,壹次中心噴發只有壹個火山口,但絕大多數火山都有多次噴發。有些後續噴發來自原始火山口,但更常見的是在其側面噴發,從而形成新的火山口,稱為寄生火山口。除了中心噴發,還有裂縫噴發,即噴發物質從地殼裂縫中噴出。它形成的火山口數量更多。例如,在冰島的拉基火山爆發中,熔巖從 105 個火山口源源不斷地流出,這些火山口排列在 32 公裏長的裂縫中。火山口大多呈圓形,壹般分為五類:對稱火山口、不對稱火山口、裂縫火山口、無明顯火山口的火山口和凹陷火山口。還有壹類更特殊的火山口,叫做破碎火山口。它是因為火山噴發過於猛烈,大量的巖漿壹下子將火山頸部和周圍的巖石沖散,這種噴發造成的火山口,直徑往往超過5公裏,猛烈的噴發除了形成破碎的火山口外,還會使火山的高度大大降低。例如,坦博拉火山爆發時產生了壹個直徑 12 公裏的火山口,高度也因此降低了 1400 米。
在我們的星球上,火山活動通常發生在不尋常的地質環境中,其中大多數都位於構成巖石圈的巨大板塊的邊界。地球上大約80%的活火山及其相關火山活動都發生在兩個板塊交接的地方,其中壹個板塊俯沖到另壹個板塊之下。壹方面,俯沖板塊因壓縮而局部增壓,另壹方面,板塊自身熔化成巖漿;此時,如果其上方的壓縮板塊出現裂縫或薄弱環節,極度增壓的巖漿就會從這些地方噴發出來,形成火山。還有壹種不同的情況,在大洋中脊的軸線上,巖漿從地幔中湧出,向中脊兩側分離,形成新的洋底。這種類型的火山活動實際上發生在水下。
火山噴發 火山噴發
巖漿的性質、地下巖漿庫的壓力、火山通道的形狀、噴發的環境(陸地或水下)等因素,使火山噴發的形式千差萬別,壹般有這樣壹些分類:
1、裂隙型噴發
巖漿沿著地殼表面上的巨大裂隙噴發,稱為裂隙噴發。裂隙噴發。這類噴發沒有強烈的爆炸現象,噴出物質多為基性熔巖,凝結後往往形成覆蓋面積很廣的熔巖臺地。如分布在我國西南四川、雲南和貴州三省交界地區的二疊紀峨眉山玄武巖和河北張家口以北的第三紀漢拿壩玄武巖均屬裂隙型噴發。現代裂隙噴發主要分布在大洋中脊的洋底,只有冰島大陸上才能見到這種類型的火山噴發活動,故又稱冰島型火山。
2、中心噴發
地下巖漿通過管狀火山通道噴出地表,稱為中心噴發。這是現代火山活動的主要形式,又可細分為三種:
平靜型:火山噴發。只見大量熾熱的熔巖從火山口悄然溢出,沿山坡緩緩流淌,猶如沸騰的米湯從米缸中沸騰而出壹樣。溢流以基底熔巖為主,熔巖溫度高,粘度小,易流動。含氣量少,無爆炸現象,以夏威夷火山為其代表,又稱夏威夷型。人們可以欣賞這類火山。
爆炸型;火山噴發時,產生劇烈爆炸,同時噴出大量氣體和火山碎屑物質,噴出的熔巖以酸性熔巖為主。1902 年 12 月 16 日,西印度群島佩萊火山噴發震動了整個世界。它噴出粘稠的巖漿以及大量浮石和熾熱的火山灰。這次噴發造成 26 000 人死亡,屬於這種類型,也被稱為佩萊類型。
中間型:屬於安靜型和爆炸性噴發之間的過渡類型。這種類型以基底熔巖噴發為主。如發生爆炸,爆炸力不大。可在數月甚至數年內長期平穩噴發,其特點是間歇性爆發。意大利西海岸附近的利帕裏群島上的斯特勞博利火山就是壹個代表。該火山約每隔 2-3 分鐘噴發壹次,夜間在距火山 50 公裏處仍可看到噴發時的光焰,因此被稱為 "地中海燈塔"。又稱斯特龍博利式。有人認為我國黑龍江省五大連池火山就屬於這種類型。
3、熔穿式噴發
巖漿熔穿地殼大面積溢出地表,稱為熔穿式噴發。這是壹種古老的火山活動形式,現代已不復存在。壹些學者認為,在太古時期,地殼較薄,地下巖漿的熱量較大,經常會出現熔穿巖漿噴發活動。
決定火山噴發形式的因素主要有兩個方面:壹是巖漿的性質,二是噴發時固、氣、液三者的比例。巖漿按其含矽量的多少,可分為基性巖漿和酸性巖漿。基性巖漿粘性小,流動性大,又稱玄武巖漿,由這種巖漿引發的火山活動噴發較少,巖漿能在地下較長距離流動,並形成奇特的地貌景觀。酸性巖漿粘性大,流動性差,所引發的火山活動劇烈而強烈。此外,氣體型噴發最強,稱為 "爆炸";固體型噴發次之,稱為 "噴出";液體型最弱,稱為 "流動";三者都較強,稱為 "噴射"。
世界上有許多火山,在過去的 400 年裏,有 500 多座活火山噴發過。火山數量雖多,分布卻很有規律。人們把火山分為四個帶:環太平洋火山帶、大西洋火山帶、地中海火山帶和東非火山帶。環太平洋火山帶包括東西兩岸,像我國臺灣就在這個火山帶上。被稱為 "火山之國 "的薩爾瓦多也在這個火山帶上,世界上海拔最高的活火山--智利的尤耶亞科火山(海拔 6723 米)和海拔最高的死火山--智利的阿空加瓜火山(海拔 6964 米)也在這個火山帶上。最引人註目的海底火山噴發和隨之形成的火山島位於大西洋火山帶。在那裏,妳有時會看到海底火山噴發的奇特景象,在短短幾天內,壹個島嶼就會從原來的汪洋大海中浮現出來。由於新形成的火山島物質還比較松散,無法抵擋海浪的沖擊,所以常常像變魔術壹樣突然消失。地中海火山帶以火山活動頻繁而著稱,舉世聞名的維蘇威火山就位於該火山帶上。該火山帶上的許多火山至今仍是活火山,如西西裏島上的埃特納火山,自公元前 6000 多年至今從未停止過噴發。非洲大陸受兩側拉力作用而形成的斷層,稱為東非大裂谷,這也是火山活動十分活躍的地方。大裂谷兩側,聳立著壹座座火山,死火山仍有水汽噴出,溫泉噴湧,活火山則熱氣騰騰,煙霧繚繞。這裏有兩個舉世聞名的火山奇觀:壹個是世界第二大斷裂火山口--恩戈羅恩戈羅火山口,壹個是尼拉貢戈火山熔巖湖。非洲第壹高峰乞力馬紮羅山和第二高峰肯尼亞山,這兩座死火山的山頂終年積雪,美不勝收。
中國的火山約有660座,其中絕大多數是死火山。活火山和休眠火山主要分布在臺灣省、昆侖山地區、黑龍江省、長白山和雲南省騰沖等地。黑龍江和吉林***有 230 多座,其中著名的有五大連池和白頭山。內蒙古是中國火山最多的地區,****,有 270 多座,其中大理火山群是中國最大的火山群,有 100 多座火山。臺灣省位於環太平洋火山帶的正中央,是中國火山活動最頻繁的地方。澎湖列島、火燒島和釣魚島都是海底火山噴發形成的火山島。臺灣最著名的火山群--大屯火山群位於臺灣島北部,由10多座海拔約1000米的火山組成。
地震:
1.關於地震的成因,各民族的先知和思想家都有不同的解釋,而中國在這方面的貢獻是無與倫比的。早在2700多年前的西周時期,伯陽父就認為 "陽伏而不能出,陰迫而不能蒸,故有地震"。這就是哲學上的 "陰陽學說"。
2、自古以來,人類由於科學的落後,壹直把地震災害歸結為上帝神的自然力。許多民族認為,地球是由壹些動物支撐著的,這些動物壹動,就會產生地震。例如,印度的壹些部落認為,烏龜身上站著幾頭大象馱著地球,大象壹動就會發生地震。日本盛傳地震是由於地下的大鯰魚翻身所致,鎮壓鯰魚則天下太平。古希臘傳說,海神波塞冬發怒時,拿起三叉戟敲擊海底,從而引起地震和海嘯。
3、本世紀六十年代以來,科學家逐漸提出了板塊構造學說。地球表面的巖石圈由幾個巨大的板塊組成。這些板塊或相互分離,或碰撞俯沖。板塊邊界常常發生地震。火山活動是特別活躍的地帶。但板塊內部發生地震的原理尚不清楚。
1996年4月,美國舊金山發生8.3級強烈地震,破壞嚴重。震後發現:北美西海岸長達430公裏的壹段聖安地列斯斷裂兩側錯動。通過研究,美國地震學家瑞德提出了彈性回彈學說。這壹學說認為,由於地震運動使巖石發生變形,當變形超過壹定程度時,巖石發生斷裂和錯動,變形後的巖石反彈恢復原狀,這就是地震發生的過程。圖為地震之巢--聖費德裏科斷裂。
現代科學對地震成因的解釋如下:
由於地球的不斷運動和變化,逐漸在地殼的某些脆弱部位積累了巨大的能量,導致巖層突然破裂,或引發原有斷層的斷裂,這就是地震。
絕大多數地震都發生在地殼中。
地震****分為四種類型:構造地震、火山地震、陷落地震和誘發地震。
構造地震是指在構造運動的作用下,局部應力達到並超過巖層的強度極限時,巖層會突然產生變形,甚至破裂,能量會壹下子釋放出來,引起大地震顫,這類地震稱為構造地震,占地震總數的90%以上。
火山地震是指火山噴發後,由於巖漿大量流失,地下壓力降低或深埋地下的巖漿不能及時得到補充,出現空洞,引起上覆巖層斷裂或崩塌而產生的地震。這種地震的數量很少,只占地震總數的 7%左右。
陷落地震是由地下空洞或礦區沈降引起的局部地震。陷落地震是重力作用的結果,規模小,數量更少,只占地震總數的 3%左右。
人工地震和誘發地震是指由人工爆破、采礦、軍事建設和地下核試驗等引起的地震。由於人類生產活動引發的某些斷層活動,所引起的地震稱為誘發地震,主要有水庫地震、深井抽水和註水引發的地震、核試驗引發的地震、采礦活動、灌溉等也可誘發地震。中國廣東省的新豐江水庫自1959年10月建成蓄水以來,截至1987年共記錄到337次地震,其中包括1962年的6.1級地震,這次地震在混凝土大壩上造成了壹條82米長的裂縫。
回復的火山多種多樣,根據其活動情況可分為三大類:死火山、休眠火山和活火山。死火山是指在史前曾經噴發過,但有歷史記載以來就不再活躍的火山。這類火山已經失去了活動能力。有的火山仍保持完整的火山形態,有的已遭受風化侵蝕,只剩下不完整的火山遺跡,我國山西大同火山群在方圓約50平方公裏的範圍內,分布著兩座孤立的火山錐,其中狼窩山火山錐高度近120米。休眠火山,是指歷史上曾經噴發過。但長期處於相對靜止狀態的火山。這類火山火山形態保存完好,仍具有火山活動能力,或不能斷定其已喪失火山活動能力。如我國的白頭山天池,曾於 1597 年和 1792 年兩次噴發,在此之前還有多次活動。目前,雖然沒有噴發活動,但從山坡上壹些深不可測的噴氣孔不斷噴出高溫氣體,可見該火山目前處於休眠狀態。活火山是指在現代仍然活躍或定期噴發的火山。這類火山正處於活動高峰期。如爪吐島上的美拉皮火山,本世紀平均間隔兩兩年就要持續噴發壹段時間,我國近代火山活動以臺灣島大屯火山群主峰七星山最為著名。在大陸,只有95年新疆昆侖山西段於田卡爾達西火山群有噴發記錄。噴發形成的平頂火山錐,山頂海拔4900米,錐高145米,錐底直徑642米,錐頂直徑175米,火山口深56米。
需要註意的是,這三類火山之間並沒有嚴格的界限。休眠火山可以復活,死火山也可以 "復活",並不是壹成不變的。過去,人們壹直認為意大利的維蘇威火山是壹座死火山,在火山腳下,人們在火山斜坡上建造了許多城鎮和葡萄園,但在公元79年維蘇威火山突然爆發,火山噴發時的高溫奪走了毫無防備的龐貝和赫庫蘭尼姆這兩座古城,兩座城市和居民全部被摧毀和殺害。
火山爆發時,氣體、巖漿、固體和其他物質向外排出的出口被稱為火山口。壹般來說,壹次中心噴發只有壹個火山口,但絕大多數火山都有多次噴發。有些後續噴發是從原來的火山口噴發出來的,但更常見的是在火山口的側面噴發,從而形成壹個新的火山口,稱為寄生火山口。除了中心噴發,還有裂縫噴發,即噴發物質從地殼裂縫中噴出。它形成的火山口數量更多。例如,在冰島的拉基火山爆發中,熔巖從 105 個火山口源源不斷地流出,這些火山口排列在 32 公裏長的裂縫中。火山口大多呈圓形,壹般分為五類:對稱火山口、不對稱火山口、裂縫火山口、無明顯火山口的火山口和凹陷火山口。還有壹類更特殊的火山口,叫做破碎火山口。它是因為火山噴發過於猛烈,大量的巖漿壹下子將火山頸部和周圍的巖石沖散,這種噴發造成的火山口,直徑往往超過5公裏,猛烈的噴發除了形成破碎的火山口外,還會使火山的高度大大降低。例如,坦博拉火山爆發時產生了壹個直徑 12 公裏的火山口,高度也因此降低了 1400 米。
在我們的星球上,火山活動通常發生在不尋常的地質環境中,其中大多數都位於構成巖石圈的巨大板塊的邊界。地球上大約80%的活火山及其相關火山活動都發生在兩個板塊交接的地方,其中壹個板塊俯沖到另壹個板塊之下。壹方面,俯沖板塊因壓縮而局部增壓,另壹方面,板塊自身熔化成巖漿;此時,如果其上方的壓縮板塊出現裂縫或薄弱環節,極度增壓的巖漿就會從這些地方噴發出來,形成火山。還有壹種不同的情況,在大洋中脊的軸線上,巖漿從地幔中湧出,向中脊兩側分離,形成新的洋底。這種類型的火山活動實際上發生在水下。
火山噴發 火山噴發
巖漿的性質、地下巖漿庫的壓力、火山通道的形狀、噴發的環境(陸地或水下)等因素,使火山噴發的形式千差萬別,壹般有這樣壹些分類:
1、裂隙型噴發
巖漿沿著地殼表面上的巨大裂隙噴發,稱為裂隙噴發。裂隙噴發。這類噴發沒有強烈的爆炸現象,噴出物質多為基性熔巖,凝結後往往形成覆蓋面積很廣的熔巖臺地。如分布在我國西南四川、雲南和貴州三省交界地區的二疊紀峨眉山玄武巖和河北張家口以北的第三紀漢拿巴玄武巖均屬裂隙型噴發。現代裂隙噴發主要分布在大洋中脊的洋底,只有冰島大陸上才能見到這種類型的火山噴發活動,故又稱冰島型火山。
2、中心噴發
地下巖漿通過管狀火山通道噴出地表,稱為中心噴發。這是現代火山活動的主要形式,又可細分為三種:
平靜型:火山噴發。只見大量熾熱的熔巖從火山口悄然溢出,沿山坡緩緩流淌,猶如煮開的米湯從米缸中沸騰而出壹樣。溢流以基底熔巖為主,熔巖溫度高,粘度小,易流動。含氣少,無爆炸現象,以夏威夷火山為其代表,又稱夏威夷型。人們可以欣賞這類火山。
爆炸型;火山噴發時,產生劇烈爆炸,同時噴出大量氣體和火山碎屑物質,噴出的熔巖以酸性熔巖為主。1902 年 12 月 16 日,西印度群島佩萊火山噴發震動了整個世界。它噴出粘稠的巖漿以及大量浮石和熾熱的火山灰。這次噴發造成 26 000 人死亡,屬於這種類型,也被稱為佩萊類型。
中間型:屬於安靜型和爆炸性噴發之間的過渡類型。這種類型以基底熔巖噴發為主。如發生爆炸,爆炸力不大。可連續噴發數月,甚至數年,長期平穩噴發,其特點是間歇性爆發。意大利西海岸附近的利帕裏群島上的斯特勞博利火山就是壹個代表。該火山約每隔 2-3 分鐘噴發壹次,夜間在距火山 50 公裏處仍可看到噴發時的光焰,因此被稱為 "地中海燈塔"。又稱斯特龍博利式。有人認為我國黑龍江省五大連池火山就屬於這種類型。
3、熔穿式噴發
巖漿熔穿地殼大面積溢出地表,稱為熔穿式噴發。這是壹種古老的火山活動形式,現代已不復存在。壹些學者認為,在太古時期,地殼較薄,地下巖漿的熱量較大,經常會出現熔穿巖漿噴發活動。
決定火山噴發形式的因素主要有兩個方面:壹是巖漿的性質,二是噴發時固、氣、液三者的比例。巖漿按其含矽量的多少,可分為基性巖漿和酸性巖漿。基性巖漿粘性小,流動性大,又稱玄武巖漿,由這種巖漿引發的火山活動噴發較少,巖漿能在地下較長距離流動,並形成奇特的地貌景觀。酸性巖漿粘性大,流動性差,所引發的火山活動劇烈而強烈。此外,氣體型噴發最強,稱為 "爆炸";固體型噴發次之,稱為 "噴出";液體型最弱,稱為 "流動";三者都較強,稱為 "噴射"。
世界上有許多火山,在過去的 400 年裏,有 500 多座活火山噴發過。火山數量雖多,分布卻很有規律。人們把火山分為四個帶:環太平洋火山帶、大西洋火山帶、地中海火山帶和東非火山帶。環太平洋火山帶包括東西兩岸,像我國臺灣就在這個火山帶上。被譽為 "火山之國 "的薩爾瓦多也在這個火山帶上,世界上最高的活火山--智利的湯耶亞科火山也在這個火山帶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