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診醫學(Emergency Medicine,EM)是壹門跨臨床專科的新興醫學學科,它有自己的理論體系,與臨床醫學和基礎醫學緊密聯系,主要研究如何最大可能地將急重傷員或病人從死亡邊緣搶救回來,並減少其並發癥和致殘率。 並發癥和治愈致殘率。
第壹節 急診醫學的歷史與現狀
急診醫學在世界上發展最早的是美國。現在美國有急診醫師培訓學院,省、州衛生主管部門下設急診醫療服務辦公室,負責規劃和組織危重病、創傷、災害等突發事件的緊急醫療救護並提供技術援助,同時負責急診醫護人員的領導、培訓和考核。全國的急診醫生都是全科醫生,目前有 2.5 萬名急診醫生,每年在全國 6000 多個急診室為約 1 億名急診患者提供醫療服務。
中國現代急診醫學的發展僅有十多年的歷史。目前,絕大多數縣級以上醫院都設立了急診科(室),大型醫院設立了重癥監護室(intensive care unit,ICU),配備了壹定的專業隊伍。全國80多個大中城市建有壹定規模的急救中心,全國統壹急救電話為 "120"。
第二節 急救醫學的範圍
急救醫學可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壹)院前急救
院前急救又稱急救,包括現場急救和途中急救。現場第壹出擊者(急救員)首先對患者進行必要的初步急救,如徒手心肺復蘇、清理呼吸道等,然後通過急救電話向急救中心(站)呼救,在不間斷現場急救的同時等待急救醫護人員的到來。院前醫療急救包括現場急救和急救醫療技術人員的途中救護,是由經過專業培訓的人員實施的醫療活動,其目的是維持病人的生命體征,盡快、順利地將病人送往醫院急診室。
(2)復蘇
復蘇醫學(resuscitation)是以心臟和呼吸驟停復蘇為目的的醫學。復蘇大致可分為三個階段:基本生命支持(BLS),包括氣道控制(A)、人工吸氧和呼吸(B)、心臟復蘇(C);進入生命支持(ALS),目的是恢復自主循環,包括復蘇藥物和液體的使用(D)、心電圖診斷和治療心律失常(E)、電除顫(F);③延長生命支持(PLS),主要進行腦復蘇。具體來說,主要研究心臟驟停後如何及時恢復自主循環,促進心臟復蘇;及時建立呼吸通道;合理使用腎上腺素;早期正確使用電除顫;不要過早應用呼吸興奮劑:
(三)重癥醫學
重癥醫學(critical care medicine)作為急診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定義是經過專門培訓的醫務人員,在重癥監護室(ICU)內配備先進的監護設備和急救設備,對各種嚴重疾病或創傷繼發的復雜並發癥(如急性器官損傷)進行搶救。
(4)災害醫學
災害發生突然,在造成生態環境破壞的同時,也使大量人員受到傷害。如何有效、迅速地組織搶救,減少人員傷亡,防止急性傳染病的發生和流行,即研究人群受災後的醫療急救和災害預防等相關醫學,稱為災害醫學(disaster medicine)。災難醫學涉及所有臨床醫學和預防醫學。
(五)創傷學
創傷是年輕人(44 歲以下)的第壹死因。嚴重創傷的治療原則是早期治療、先 "救 "後 "查"。創傷學的研究範圍除了如何治療和康復創傷本身之外,還越來越關註如何預防創傷。
(六)毒物學與急性中毒
各種急性中毒的研究與診斷是急診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如何診斷、治療和預防急性中毒(acute poisoning)是本學科的重要組成部分,常涉及職業病學、毒理學、法醫學等多學科內容,是壹門新興的發展較快的臨床學科。
(七)急救醫療管理
如何組織急救網絡,建立有效的現代化急救呼叫和通訊系統,研究和配備各種搶救傷病員的設備和交通工具,規範急救醫療專業人員的培訓等都是急救醫療管理的內容。
第三節現代急救醫療服務體系
在事故現場或發病初期即對傷病員進行急救,然後配備急救設備與轉運工具送往醫院急診室接受進壹步搶救與診斷,待主要生命體征穩定後再轉入監護病房(ICU)或專科病房,這種院前急救、院內急救與加強監護治療有機結合的三部分。為了更有效地搶救危重傷病員,將院前急救、院內急救和加強監護治療有機地聯系起來的這壹系統(圖 1),被稱為急救醫療服務體系(EMSS)。
院前急救
院前急救作為EMSS的初始和重要組成部分,是指將傷病員從現場搶救和監護運送到醫院的過程。目前,我國已有80多個城市開通了 "120 "急救電話,200多個急救中心(站)(包括部分醫院從事院前急救)。
壹個健全、高效的院前急救應具備以下條件:靈敏可靠的通信網絡,盡可能大的通信覆蓋面積;布局合理、急救半徑較小的急救網絡;專業多、業務素質高的醫技人員;性能良好的急救交通工具、急救設備、器材和藥品。
我國目前的城市院前急救模式主要有五種:獨立的急救中心模式;②不設床位,以院前急救為主要任務的模式;③依托綜合性醫院的院前急救模式;④有全市統壹的急救通訊指揮中心,院前急救全部由各醫院成片出動的模式;⑤小城市(縣城)三級急救醫療網絡模式。
二、醫院急診和危重癥加強監護
(壹)醫院急診
醫院急診科(室)是EMSS系統中最重要的中間環節,也是醫院急救的第壹線。
1、急診室的建設
①預檢分診室:在急診入口處,壹般由經驗豐富的護士擔任,負責分診和登記工作。具體包括對急診病人進行病情篩查和就診指導,落實與急診有關的咨詢和聯絡事宜,如通過電腦查詢病人在醫院既往疾病的診治情況等。
②急救室:中型醫院應按手術室加監護室的設備配置,可設3-6張搶救床,並設在救護車可直達的地方。搶救室必須有專職醫護人員24小時值班,隨時接應救護車並負責搶救工作。
3急診手術室:其大小應視急診科與醫院手術室的距離、手術室人員配備等因素而定,但必須滿足無菌操作的要求,能適應急診各種手術的緊急搶救。
4急診室:大型醫院急診室壹般設置內科、外科、兒科、婦產科、骨科等亞專科急診室,眼科、耳鼻喉科、口腔科應有專用設備的診療室,外科常附屬於創傷室,兒科有獨立的急診接診區,傳染科和腸道急診應有隔離區。
5急診輸液室:相當壹部分急診病人需要輸液治療,壹般在24小時之內。
6急診監護室(見下節)。
二、急診科的任務
急診科作為醫院臨床學科的壹線科室,擔負著重要的醫療任務,主要包括:
①普通急診病人的接診和治療(90%)。
②急、危、重病人的搶救和治療(5%-10%)。
③制定各類突發事件和重大災害事故的應急救援實施方案,指揮、組織、協調、安排事故災難發生後大量傷員的緊急救治。
④積極開展急診醫學教學和培訓工作,培養急診醫學專業醫師和護士。
⑤重視急診醫學的管理和科研工作,如開展急診病因、發病機制、病程、診斷和治療等方面的研究,研究如何優化和合理分流急診病人,如何提高急診醫療質量,做好質量控制等。
(2)重癥監護病房
重癥監護病房是專門收治急危重癥患者的醫療單位。在重癥醫學科,患者接受全面系統的檢查、準確細致的監測和護理、及時精確的治療,最大限度地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有效提高搶救成功率。
1、ICU模式
ICU有專科性和綜合性之分,前者是指臨床各專科為救治危重病人而設立的專科,如外科重癥監護室(SICU);而綜合性ICU主要是為救治某壹科室或全院各種危重病人而設立的專科,如急診重癥監護室(EICU)。
2、ICU專業人員
ICU人員配置與組織結構:ICU人員配置根據其不同的功能定位,采用不同的編制。原則上ICU人員編制設置主任醫師或副主任醫師1名,主治醫師2~3名,住院醫師5~7名;醫師總數與ICU床位數的比例為1.5~2:1;護士總數與床位數的比例為3~4:1。綜合ICU應在院長領導下,實行科主任負責制,科主任全面負責ICU的醫教研和行政工作;主治醫師領導ICU,住院醫師對病人進行分級管理。主治醫師帶領住院醫師對患者進行分級診療管理。護士長在科主任領導下負責護理工作,督促完成護理工作,檢查ICU各項規章制度的落實情況。
三、ICU病人收入及轉科指征
ICU收治的病人原則上應是各種危、急、可逆性疾病,即病人在ICU治療可明顯獲益,並有望轉危為安。因此,那些已經明確診斷為腦死亡、截癱、晚期腫瘤以及壹些絕癥的患者就不應該入住ICU,以免造成醫療資源的無端浪費。患者在ICU治療過程中各種生命體征趨於平穩,各種監測指標無明顯異常且已穩定72小時以上,應及時轉入普通病房繼續治療。
4、ICU監測
危重病人進行各種生命體征和臟器功能監測是ICU的首要任務,ICU監測內容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體溫監測;②腦功能監測;③循環功能監測;④呼吸功能監測;⑤腎功能監測;⑥肝功能監測;⑦酸堿平衡及電解質監測;⑧凝血功能監測。凝血功能監測。
除上述內容外,危重病人的監測還包括營養狀態監測、免疫功能監測、內分泌及代謝功能監測等。在臨床實踐中,要根據患者實際病情的不同,有選擇地選用必要的監測項目。
第二章 院前初步急救
第壹節 院前急救任務
壹.對呼救患者的院前急救:這是主要的、經常性的任務。呼救病人壹般有兩類,壹類為短時間內有生命危險的病人,稱為危重病人或急診病人,如窒息、休克、心肌梗塞等。這類病人約占呼救病人的10%~15%,其中特別危重病人進行現場心肺復蘇的比例不到5%;另壹類為病情緊急但短時間內沒有生命危險的病人,如急腹、哮喘、骨折等,這類病人約占呼救病人的85%~90%。對這類病人進行院前急救的目的是穩定病情,減少病人在轉運過程中的痛苦,避免並發癥的發生。
二、災害或事故對傷員的院前急救:如遇重大災害或重大事件,院前急救人員應與其他專業救災隊伍密切配合,結合實際情況實施搶救方案。在現場負責對傷員進行現場搶救和分類,區分不同情況,做到合理分流轉運。
三、應急網絡中的通訊聯絡:負責市民與120、急救中心與分中心(站)、救護車、急救醫院、急救中心與上級領導、衛生行政部門等救災系統的聯絡。
四、救護值班的主要任務:指地方大型集會、重要會議、國際比賽、外國元首來訪等救護值班工作。
五、急救知識普及。普及急救知識:通過廣播、電視、報紙等媒體向公眾和市民普及急救知識,開展現場救護和心肺復蘇教育。急救知識的普及和教育有助於提高急救服務的成功率。
第二節 院前急救的內容
壹.醫療救護
(1)維持呼吸系統功能;
(2)維持循環系統功能;
(3)各種創傷的止血、包紮、固定;
(4)解痙、鎮痛、止吐、止血等對癥處理。
二、搬運
應采用安全穩妥的搬運方法盡快將傷病員搬上救護車或病床。最常用的是擔架。
三、運輸
急救運輸既要快速,又要平穩安全。為了避免緊急制動可能造成的傷害,病人的位置和擔架要固定好,醫護人員和隨行乘客要使用安全帶或抓住扶手。病人在車內的位置應根據病情而定,如臥位、坐位或頭高(低)位。脊柱損傷患者應下墊硬板,骨折患者要防止車輛因劇烈顛簸引起疼痛加重,昏迷、嘔吐患者應將頭偏向壹側,防止呼吸道阻塞。
第三節現場初步急救的基本技術
壹、止血法
(壹)加壓包紮止血法:適用於小動脈、中小靜脈或毛細血管出血。方法是:先用無菌敷料覆蓋創面,再用繃帶或三角巾適當加壓包紮。
(2)指壓止血法:適用於中、大動脈出血。
(3)橡皮止血帶止血:適用於四肢較大動脈的止血。其方法是:擡高患肢,將軟布襯墊在傷口近端皮膚上,上橡皮筋緊緊纏繞患肢2~3圈,橡皮筋的末端可壓在緊纏的橡皮筋下面。
二、包紮
包紮是創傷急救的常用方法,具有保護創面、減少汙染、固定敷料、壓迫止血、早期創面愈合等作用。
(壹)卷狀繃帶法
1、環狀繃帶法:適用於四肢、前額、胸腹部等粗細部位的小傷口,即把繃帶作環狀重疊纏繞,最後將繃帶的壹端在中間剪成兩段,打結固定。
2、螺旋或螺旋反折包紮法:肢體粗細過渡部位可用此法。
3、"8 "字形包紮法:關節屈曲處可采用,每圈包住上圈的1/3~1/2。
(二)經編繃帶
1、包紮方法
包紮方法包括:①頭帽(頭罩)式包紮;②單、雙肩包紮;③單、雙胸包紮;④單、雙胸包紮;單、雙胸繃帶法;③單、雙胸繃帶法;④單、單、雙胸繃帶法;⑤單、單、雙胸繃帶法;⑥單、單、雙胸繃帶法;⑦單、單、雙胸繃帶法;⑧單、單、雙胸繃帶法;⑨單、單、雙胸繃帶法;⑩單、單、單、雙胸繃帶法。單、雙胸繃帶法;④背部繃帶法;⑤腹部、臀部繃帶法;⑥上肢繃帶法;⑦手部繃帶法;⑧小腿、足部繃帶法等。
2、三角巾包紮法的註意事項
①包紮時應先將傷口簡單清潔,並用消毒紗布覆蓋後再包紮;②包紮時壓力要適中,以能止血或初步制動為宜;繃帶的方向應從下至上、從左到右、從遠端到近端,以利於靜脈血回流,繃帶的打結處應放在肢體的外表面,不應放在傷口和骨頭上 打結處應放在肢體的外側面,不應放在傷口或骨頭上;包紮後的肢體應露出手指或腳趾,以觀察末梢血流和感覺,如發現異常,應及時松開重新包紮。
三、固定
固定是骨折的急救措施。通過固定,可以限制骨折部位的活動,從而減輕傷員的痛苦,避免摩擦骨折損傷血管、神經和重要臟器,固定還有利於休克的防治,便於傷員的搬運。
理想的固定材料是夾板。如果救援現場找不到夾板,可用竹片、木棍、鎬頭代替。另需準備紗布或毛巾、繃帶、三角巾等。
1、骨折臨時固定法
①鎖骨骨折:用毛巾墊在兩腋窩前上方,將三角巾折成帶狀,兩端分別繞在肩部呈 "8 "字形,盡量使兩肩後展,拉緊三角巾兩端的後結處。
②肱骨骨折:壹長夾板置於上臂後外側,另壹短夾板置於上臂前內側,在骨折部位上下兩端固定,肘關節屈曲成90°,用三角巾將上肢懸吊,固定於胸前。
3前臂骨折:使傷員屈肘90°,拇指向上。取兩塊夾板分別置於前臂內外側,兩端用繃帶固定,再用三角巾將前臂懸吊於胸前。
4大腿骨折:取壹長夾板置於傷腿外側,另壹夾板置於傷腿內側,用繃帶或三角巾將夾板分成5~6節固定牢固。
5小腿骨折:取兩塊夾板分別放在傷腿的內側和外側,用繃帶將夾板固定。
6脊柱骨折:使傷員平臥仰臥在硬板上,腰背部墊壹薄枕,使脊柱稍向上突出,必要時用幾條帶子將傷員固定在硬板上,以免脫位。
2、註意事項
①固定骨折部位前,如有傷口出血,應先止血包紮。
②開放性骨折如有骨端出皮,不要送回傷口,以免感染。
<>②夾板的長度應超過骨折的上下關節,骨折部位的上下兩端及上下關節應固定牢固。③夾板與皮膚之間應加棉墊或其他物品,使各部位受力均勻,固定牢固。
4、四肢骨折固定時,必須露出指(趾)端,以觀察末梢循環情況,如發現血流不暢,應松開重新固定。
四、搬運
現場搬運傷員的目的是及時、迅速、安全地將傷員轉移到安全地帶,防止再次受傷。因此,使用正確的搬運方法是急救成功的重要壹環,錯誤的搬運方法會造成更多的傷害。現場搬運大多是徒手的,在有利於安全搬運的前提下,還可以借助壹些搬運工具。
1、幾種特殊傷員擔架的搬運方法
①將傷員腹腔內臟取出:a使傷員雙腿屈曲,腹肌放松,仰臥在擔架上;b避免取出的內臟回流到腹腔,以免引起感染,可用幹凈的碗扣住內臟,然後用三角巾包紮固定;c包紮時保持仰臥位,下肢屈曲,做好腹部保溫後轉運。
②昏迷或嘔吐有窒息危險的傷病員:使傷病員側臥或俯臥於擔架上,頭偏向壹側,在保證呼吸道通暢的前提下進行轉運。
③骨盆傷:用三角巾環形包紮骨盆,使傷病員平臥於硬板或硬擔架上,雙膝微屈,下墊軟墊。
④脊柱損傷:脊柱損傷嚴禁背部搬運和屈曲位。傷員的頭部、肩背部、腰臀部、兩下肢應由同側三、四人擡起,平放在硬擔架或硬板上。頸椎損傷應專門拉傷員頭部。註意動作要連貫,傷員胸腰部墊壹薄枕,以保持胸腰過伸位置。
2、散裝傷員的處理
群體傷害事故中,散裝傷員應根據傷情分類確定轉運順序。
①壹級傷:有生命危險的外傷,如休克、窒息、嚴重的開胸、開腹傷,四肢大出血已上止血帶者。
②二級傷:延遲6~8小時手術無危險,如輕度血氣胸、小面積燒傷、脊柱損傷等。
③三度損傷:延遲18~24小時手術無生命危險,如軟組織損傷、閉合性骨折。
④Ⅰ度傷應立即轉院,Ⅱ度傷等待轉院,Ⅲ度傷最後轉院。
五.口對口人工呼吸
當發現有人神誌不清、沒有呼吸時,除非發生窒息,否則必須先進行口對口人工呼吸,恢復呼吸,然後再進行其他醫療救助和處理其他傷情。口對口人工呼吸適用於年齡較大的兒童和成人,但對於嬰兒,則應采用以下替代方法。
1.年長兒童和成人的人工呼吸
①將傷者仰臥在穩固的硬板上,支撐頸部,頭後仰,用手指清理口腔,清除氣道異物。捏住傷者的鼻子,深吸壹口氣,張開嘴巴,封住傷者的口腔,用力吹氣 4 次。每隔5秒鐘繼續人工呼吸壹次,每次吹氣後將嘴唇移開,聽氣體離開肺部的聲音,觀察胸廓起伏,繼續人工呼吸,直到得到醫療救助或患者恢復自主呼吸為止。
2.嬰幼兒的人工呼吸
讓孩子仰臥,按照上述第壹步的方法清潔口腔。將孩子的頭稍稍向後仰,用嘴唇封住孩子的嘴和鼻子,輕輕地向孩子的肺部吹氣。移開施救者的嘴,觀察嬰兒胸部隨著空氣離開肺部而起伏。每隔 2 到 3 秒鐘重復吹氣壹次,直到醫護人員趕到或孩子開始自主呼吸。
3、口對鼻人工呼吸
如果患者面部受傷可阻礙口對口人工呼吸,此時必須將患者仰臥,迅速清理口腔和氣道異物。將患者頭部置於後仰位(同成人口對口人工呼吸①、②)。深吸壹口氣,將嘴封在患者鼻子上,擡高患者下巴,封住嘴唇,對著患者鼻子深吹壹口氣,移開施救者的嘴,用手撐開傷者的嘴,讓氣體流出,像口對口人工呼吸壹樣每隔5秒吸氣呼氣壹次。
第四節 心肺復蘇術
心臟驟停如果搶救不及時,4到6分鐘後就會對大腦和其他重要器官組織造成不可逆的損傷,因此必須在現場立即進行心肺復蘇術(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CPR)。傳統的心肺復蘇術通常分為三個階段:基本生命支持、進壹步生命支持和擴展生命支持,近 20 年來,隨著人們越來越重視腦保護和腦復蘇的重要性,心肺復蘇術逐漸演變為心肺腦復蘇術(CPCR)。
I.基本生命支持
基本生命支持(BLS),又稱初步急救或現場急救,目的是在心臟驟停後立即用徒手方法進行搶救,使心、腦和全身重要器官獲得最低限度的緊急供氧(通常經過正規訓練的技術可提供正常供血量的25%至30%)。BLS 順序包括:確定心臟驟停、打開氣道(Airway,A)、恢復呼吸(Breathing,B)、恢復循環(Circulation,C)和搬運,即心肺復蘇的 ABC 步驟。
(壹)心臟驟停的早期診斷
意識消失,呼吸行為停止,大動脈(頸動脈、股動脈)搏動摸不到,心電圖顯示:心跳停止、心室顫動、心臟機電分離。
(二)擺放搶救體位
正確的搶救體位是仰臥位,小心地將患者仰臥放在堅實平坦的平面上,壹手托住患者頸部,另壹手扶住患者肩部,使患者沿軀幹縱軸整體轉為仰臥位。
(三)開放氣道(壹)
開放氣道保持氣道通暢,可用仰頭擡頦法,也可用仰頭擡頸法(頸椎有損傷者不宜用)或雙手托頜法。
(四)判斷有無自主呼吸
通過 "壹看、二聽、三摸 "的方法判斷患者有無自主呼吸,即觀察患者胸部有無起伏;用耳朵和臉分別靠近患者的口和鼻,聽和摸患者呼吸道有無氣流和氣體呼出的聲音,如有呼吸應立即進行口對口人工呼吸。如無呼吸,應立即進行口對口人工呼吸。
(五)重建呼吸(二)
口對口人工呼吸是利用搶救者呼氣的力量,使氣體被動吹入肺泡,通過肺的間歇性擴張,以達到維持肺泡通氣和氧合的目的,從而緩解機體缺氧和二氧化碳瀦留。方法有(見上節)。
(六)重建循環(C)
觸摸頸動脈,如無搏動,立即開始胸外心臟按壓。按壓部位:劍突上4-5cm;按壓頻率:80-100次/分;每按壓5次心臟後,進行人工呼吸;深度3.8-5.0cm;按壓時雙肘伸直,垂直向下用力按壓,適當擠壓,防止血氣胸和心包積液。
(七)單人或雙人搶救
1、單人操作:同壹搶救者依次完成口對口人工呼吸和胸外按壓,人工呼吸與胸外按壓2:15。
2、雙人操作:壹人先作口對口人工呼吸2次,另壹人做胸外按壓5次,然後人工呼吸與胸外按壓1:5。人工呼吸和胸外按壓的次數為 1:5,以此類推。操作過程中,除保持患者呼吸道通暢外,通氣不能與按壓同時進行,兩人輪換搶救位置,可在完成壹輪通氣和按壓後間隔壹段時間,不應中斷搶救時間超過5秒。
(八)心前區捶擊法
心前區捶擊法主要用於1min目擊心跳驟停或心電監護有室顫的2種情況。如無效,重復1次或立即進行ABC步驟。
(九)心肺復蘇有效指標及終止復蘇標準
1、心肺復蘇有效指標
①可捫及主動脈搏動;②患者口唇、面色紅潤;③瞳孔反射恢復;④自主呼吸開始出現。
2、終止搶救標準:現場心肺復蘇應連續進行,不能輕易做出停止搶救的決定,如滿足以下條件,現場搶救人員可考慮終止搶救:
①患者呼吸、循環已有效恢復。
②無心跳和自主呼吸,常溫下心肺復蘇超過30min,醫師到達後判斷患者已死亡。
③由專業醫師接替進行搶救或由他人接替。
二、進壹步生命支持
進壹步生命支持(advanced life support,ALS),又稱第二階段復蘇或高級生命維持,主要是在BLS的基礎上應用器械和藥物,建立和維持有效的通氣和循環,識別和控制心律失常,DC異步除顫,建立有效的靜脈通路和治療原發疾病。
(I)呼吸管理
1.氣管插管:如有條件,應盡早進行氣管插管,因為氣管插管是進行人工通氣的最佳方法。
2、環甲膜切開術:在急診喉梗阻、重度窒息時,沒有條件立即行氣管切開術,可行急診環甲膜切開術。
3、氣管切開術:通過氣管切開術,可維持較長時間的氣道通暢,防止或迅速解除氣道阻塞,清除氣道分泌物,減少氣道阻力和解剖無效管腔,增加有效通氣量,還便於吸痰、加壓給氧和氣管內滴註等,氣管切開術常用於口、面、頸部外傷不能氣管插管者。
(2)呼吸支持
及時建立人工氣道和呼吸支持至關重要,為提高動脈血氧分壓,開始時壹般主張吸入純氧。氧氣可通過各種面罩和各種人工氣道吸入,其中以氣管插管和機械通氣(呼吸機)最為有效。
(三)胸腔內心臟按壓
開胸心臟按壓可產生較高的動脈壓和血流量,心輸出量可比胸外心臟按壓增加 2 至 3 倍。
(四)心臟電擊除顫
電擊除顫是終止心室顫動最有效的方法,應及早除顫。心臟驟停確診後,可立即用除顫儀進行異步直流電 "盲法 "除顫壹次,電能為300~400J,無效再加壓,若心電監護證實心室顫動,給予靜脈註射藥物等措施後,再進行電擊。胸內除顫電能為50~100J。
(五)復蘇藥物治療
1、給藥途徑:①大靜脈(頸內靜脈和鎖骨下靜脈)給藥;②氣管內給藥;③心內註射給藥。
2、搶救常用藥物:①刺激心跳的藥物:腎上腺素、阿托品、異丙腎上腺素;②抗酸中毒:NaHCO3等。
三、延長生命支持
延長生命支持(PLS),主要用於腦復蘇。
(壹)腦復蘇的原則
防止或減輕腦水腫的發生。
(二)腦復蘇的措施
1.利用脫水療法減輕外周(主要是腦部)的液體負荷,壹般以滲透性利尿為主,快速利尿可作為輔助措施。
2、降低體溫,減少需氧量。
3、使用較大劑量的皮質類固醇以減輕水腫的發展。
四、外周支持療法,為腦部復蘇打好基礎。
四、復蘇後處理及轉歸
(壹)復蘇後處理
1、循環功能維持,治療低血壓。
2、呼吸功能維持、吸痰、抗生素應用。
3、輸液,補充 K+,前三天限量攝入。
4、腎功能維護。
5、原發病處理。
(二)復蘇後轉診
在無條件維持繼續治療的情況下,必須在生命體征相對穩定的前提下轉診,並註意以下事項:
1、轉診時必須與相關醫院聯系,以便對方做好接診準備,簡要寫出轉診病情介紹,包括心跳驟停時間、搶救過程、用藥時間、出入液量、?
1、患者的病情。
2、途中力求平穩、快速,患者頭部應與車輛行駛方向相反,以保證腦部供血。
3、隨車必須準備搶救藥品和必要的設備,包括吸氧設施。
4、轉診前應向患者家屬說明轉診的必要性,並講明病情及可能發生的意外。
宸存▊鏇告ü
澶彶鍏:姣忔璁?铏炴浉锛岃嚦鏂煎悰鑷g浉鏁紝缍◢瀹夛紝浣嗚叧韪濆浜嗭紝浜嬩簨涓嶉爢锛屼笉绂佽惤娣氥?傚仛鐜嬭姝岋紝鎺ㄥ繁鍙婁汉鎳茬桨鑹撅紝鐐哄彟澹瑰?嬪搴殑鍥伴洠鎰熷埌鎯嬫儨锛屼絾涓嶄唬琛ㄥΤ鎬曟埌鐖紝濡冲杽鏂肩暀鍊嬪ソ涓嬪牬銆傚鏋滃9鍊嬬闯澹矑鏈夐爯绱勶紝浠栧皣鏄慨寰枫?傚鏋滀粬鍚冮=浜嗭紝浠栨渻鏀炬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