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山茱萸(經典)
類別:水果類
中文名稱:亞洲山茱萸
舒棗(本經)、鼠箭、雞腳(吳本草)、山茱萸(小兒醫學證治絕)、真棗(九黃本草)、肉棗(綱目)、棗皮(醫鏡)、山茱萸(醫療上參考西方)
來源是山茱萸科山茱萸的果肉。
植物形態山茱萸小落葉樹,高約4米。
枝灰棕色,小枝無毛。
單葉對生;葉片橢圓形或長圓形,長5-7厘米,寬3-4.5厘米,先端窄,長銳尖,基部圓形或寬楔形,全緣,上表面近光滑,下表面偶有細毛,白色細毛,葉脈腋有黃褐色簇毛,側脈5-7對,呈弧形平行排列;葉柄長約65438±0厘米。
花的第壹片葉子開放,形成傘形花序,叢生於小枝頂端,其下有數片芽鱗;小花;花萼4,不明顯;花瓣4,黃色;雄蕊4;在房間下面。
核果橢圓形,長1.2 ~ 1.5厘米,直徑約7毫米,無毛,成熟時紅色;果柄長1.5 ~ 2厘米。
種子長圓形,兩端鈍圓。
花期為5-6月。
掛果期:8月~ 65438+10月。
雜生於山坡灌木叢中。
有修養。
分布在陜西、河南、山西、山東、安徽、浙江、四川等地。
收集10至11的果實,采摘,采摘後去除枝幹和果梗,用文火烘烤,冷卻,去除果肉,然後曬幹或用文火曬幹。
應該放在陰暗幹燥的地方,防止發黴腐爛。
藥材肉質果皮破裂皺縮,不完整或扁平,長約1.5cm,寬約0.5cm。
新貨表面紫紅色,陳年久的多為紫黑色,有光澤,底部有果梗痕,頂部有壹個或四個形狀的宿萼痕。
柔軟不易碎。
無味,酸,苦。
最好是無籽多肉紅油的。
浙江、河南、安徽、陜西、山西、四川等地。
山茱萸加工:洗凈、去核、去雜質,曬幹。
酒山茱萸:取洗凈的山茱萸,用黃酒調勻,放入密封容器中,放入水鍋中,加水加熱,燉至酒完全吸收,取出,晾幹(每65438斤山茱萸用黃酒20 ~ 25斤)。
蒸山茱萸:取洗凈的山茱萸,放入蒸鍋中,加熱蒸至黑色,取出曬幹。
化學成分:含有莫諾苷,7-0-甲基莫諾苷,獐牙菜苷,Ioganin,山茱萸單寧1,2,3,(山茱萸單寧)。
性酸微溫。
①經典:酸平。
②烏普本草:神農、黃帝、雷公、扁鵲:酸性,無毒。
齊波:辛。
③別錄:溫溫和,無毒。
④藥性理論:鹹而辛,熱。
歸經入肝、腎經。
①中藥湯劑:入足厥陰、少陰經。
②藥物含義:入肝、心、腎三經。
⑧本草釋義:入太陰肺經、足厥陰肝經。
適應癥-山茱萸具有滋補肝腎、收斂精氣、固本培元的作用。
治療腰膝疼痛、頭暈耳鳴、陽痿遺精、尿頻、肝虛、寒熱、出汗、心顫、脈散。
滋補肝腎,澀精固脫。
用於頭暈耳鳴、腰膝酸軟、陽痿遺精、尿頻遺尿、崩漏帶下、汗出虛脫、內熱消渴。
溫肝益腎,祛風止經血,治療老年人尿頻。
①本經:心中邪氣寒熱,溫中,祛寒濕,除三蟲。
(2)雷公罐裝論:生命力強,秘精。
③別錄:胃腸風邪,寒熱疝氣,頭風,風來風去,鼻塞,目黃,耳聾,青春痘,溫中,下氣,多汗,強陰,養精,寧五臟,疏九竅,止小便,明目,強筋。
(4)藥性理論:治腦骨痛,止月津,補腎氣;升陽,添精,治耳鳴,除面瘡,控汗,止老年尿失禁。
⑤《日華子本草》:暖腰膝,助水臟,除壹切風氣,破癥結,治酒精中毒。
6“珍珠膠囊”:溫肝。
⑦“求本草”:長期止瀉,心虛,發熱,出汗。
內服用法用量:煎服,1.5 ~ 3元;或者吃藥或者吃粉。
宜忌火盛、陽強而不痿者,通稱為濕熱澀尿者。
本草經註:其實是我做的。
桔梗、防風和防己。
方劑①用於治療五種腰痛:牛膝(去苗)壹兩,山茱萸壹兩,肉桂三分。藥搗成細羅散,兩元用溫酒調食。
(《盛輝方》)②益元陽,補元氣,固精,強申遠:山茱萸(酒浸)取肉壹斤,碎紙半斤(酒浸壹天,焙制),當歸四兩,麝香壹元。
頂是細粉,蜜丸煉,梧桐樹大。
每次吃81粒,躺在有酒有鹽的湯裏。
(《福壽方婧》曹煥丹)3治腳氣少腹無情:生地八兩,山茱萸、山藥四兩,澤瀉、茯苓、牡丹皮三兩,桂枝、附子壹兩。
八味末煉蜜丸大,飲十五丸,每日再服。
(《金匱要略》崔氏八味丸)④治腎怯失音,開竅不當,精神不振,眼白,面色白:熟地黃八元,山茱萸、幹山藥四元,澤瀉、牡丹皮、茯苓(去皮)五元。
上面是下面,蜜丸大如蠍子。
在溫水中服用三粒藥丸。
(地黃丸)⑤治老人少水,不是節,就是不能自助:山茱萸、益智仁、人參、白菜L各八元,分十劑,水煎。
(《方龍潭秘笈》)⑥治療外感寒熱引起的各種疾病,大病後不能痊愈,寒熱錯雜,大汗淋漓;或者熱不冷,汗出來熱解,眼睛壹瞬間熱的冒汗。
勢危時,或難除,或呼吸困難,或心悸,或氣虛不止:山茱萸(去核),生龍骨(搗碎),生牡蠣(搗碎),生芍藥,六塊錢,野山參,四塊錢,甘草三錢(蜜炙)。
用水煎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