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三上冊化學教案設計
課程目標
1、舉例說明化學能與電能的轉化關系及其應用。
2、會應用生活中的材料制作簡易原電池。
教材分析
生活在現代社會,學生對“電”有著豐富而強烈的感性認識。當學生了解了化學反應中的能量轉化的原因,並感受了探究化學能與熱能的相互轉化過程後,會對化學能與電能之間的轉化問題產生濃厚的興趣。從能量轉換角度看,本節課程資料是對前壹節課中“壹種能量能夠轉化為另壹種能量,能量是守恒的;化學能是能量的壹種形式,它同樣能夠轉化為其他形式的能量,如熱能和電能等”論述的補充和完善。從反應物之間電子轉移角度看,原電池概念的構成是氧化還原反應本質的拓展和應用。從思維角度看,“將化學能直接轉化為電能”的思想,是對“化學能——熱能——機械能——電能”思維方式的反思和突破。
學情分析
中學生對“電”的資料的認識不僅僅來源於生活經驗,並且來源於學科學習。在生活經驗方面,不僅僅接觸了火力發電(或水利發電),並且接觸了幹電池等化學電源;在學科學習方面,學生不僅僅接觸了摩擦起電,並且還從能量轉化的角度認識了電能,此外還學習了關於電的初步知識(如電源的正負極、電壓和電流等資料),所以對電並不陌生。此外,高中《化學1》已較為系統的學習了氧化還原反應的本質,也學習了鈉、鎂、鋁、鐵等有關的金屬知識,以及電解質溶液的資料。這些經驗基礎為本課的教學供給了必要的基礎。為本節的學習做了知識、本事上的準備。
同時原電池是高中化學學科體系的核心知識之壹,它的教學是氧化還原反應原理的延伸與應用,也是後續電化學知識的基礎。原電池的教學是體現學科交叉,科學理論聯系實際,培養學生思維本事和探究本事的好素材。學生在第壹節學習了化學能與熱能的轉化關系,本節課則學習化學能轉化為另外壹種能量即電能,由於電化學知識是學生首次接觸的新領域,存在著強烈的好奇心和陌生感,所以壹個好的開端十分重要。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理解原電池的概念、工作原理和構成條件,同時掌握原電池正負極的確定方法。
(2)經過學生設計完成原電池構成條件的實驗,學習實驗研究的方法。
(3)能舉例說明化學能與電能的轉化關系及其運用。
2、過程與方法
(1)分析火力發電的原理及利弊,建立“將化學能直接轉化為電能”的新思路,經過對氧
化還原反應的本質的分析,提出實現新思路的各種推測和猜想等,培養創新思維本事。
(2)經過實驗和科學探究,比較、歸納,培養學生科學探究精神和分析、歸納的本事。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經過化學能與電能轉化的學習,使學生認識化學能轉化為電能對現代化的重大意義,
發展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樂於探究物質變化的奧秘。
(2)經過原電池構成條件的探究,培養學生自主探究的科學態度和方法,體會實驗在化學研究中的重要作用。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初步認識原電池的概念、工作原理及構成條件
教學難點經過對原電池實驗的研究,引導學生從電子轉移角度理解化學能向電能轉化的本質,以及這種轉化的綜合利用價值。
2.高三上冊化學教案設計
教學設計
壹、學習目標
1.學會Cl-、SO42-、CO32-、NH4+等離子檢驗的實驗技能,能用焰色反應法、離子檢驗法設計簡單的實驗方案探究某些常見物質的組成成分。
2.初步認識實驗方案設計、實驗現象分析等在化學學習和科學研究中的應用。
3.初步學會獨立或與同學合作完成實驗,記錄實驗現象,並學會主動交流。逐步構成良好的實驗習慣。
二、教學重點及難點
常見離子檢驗的實驗技能;設計簡單的探究實驗方案。
三、設計思路
化學研究中,人們經常根據某些特征性質、特征反應、特征現象和特征條件對物質進行檢驗,以確定物質的組成。學生已經掌握了必須的物質檢驗知識,但不夠系統化,需進壹步總結和提煉。本節課選擇Cl-、SO42-、CO32-、NH4+等常見離子作為檢驗對象,復習總結初中化學知識,學習常見物質的檢驗方法,介紹現代分析測試方法,從而讓學生了解物質檢驗方法的多樣性,進壹步認識到物質檢驗過程中防止幹擾的設計、多種物質檢驗方案的設計及操作技能。
教學時,首先讓學生明確物質檢驗的意義和價值,並初步明確進行物質檢驗的依據或策略,教學過程中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性。其次,根據教學目標創設相應的情景,提出具體的任務。
四、教學過程
[導入]物質的檢驗是壹個重要的工作。如為保證公平競賽,在大型運動會上會進行興奮劑檢測;檢查身體時對血糖血脂的檢驗;質檢員對生產的產品質量標準的檢驗,等等。
[情景]“資料鏈接”——由某抗秧苗病菌的農藥袋上的標簽可知,該農藥包含碳酸銨和硫酸銅兩種成分。如何經過實驗確證該農藥中包含銨根離子、碳酸根離子和硫酸根離子呢指出所用的試劑、預期將觀察到的現象以及反應的化學方程式。
[實驗]完成課本“活動與探究”欄目中的實驗1-4。
離子試劑現象
實驗1NH4+
實驗2Cl—
實驗3SO42—
各個實驗中,依次觀察到什麽現象出現這些現象的根本原因是什麽
明確NH4+、Cl—、SO42—等離子的檢驗所采用的試劑和方法等:
NH4+:加濃NaOH溶液,加熱,產生能使濕潤的紅色石蕊試紙變藍的氣體;Cl—:滴加XX銀溶液和稀XX,生成不溶於稀XX的白色沈澱;
SO42—:滴加BaCl2溶液和稀鹽酸,生成不溶於稀鹽酸的白色沈澱。
[討論]在完成相關實驗時,都有壹些值得註意的問題。請結合實驗過程及相關元素化合物知識,分析下列問題:
實驗1:試紙為何要潤濕
實驗2:為何要加稀XX
實驗3:為什麽要加稀鹽酸
[補充實驗]碳酸鉀、碳酸鈉分別與XX銀、氯化鋇溶液反應,並分別滴加酸溶液。
結論:氨氣溶於水才能電離出OH—;
檢驗Cl—加入稀XX是為了避免CO32—的幹擾;
檢驗SO42—加入稀鹽酸是為了排除CO32—的幹擾。
[小結]什麽是物質的檢驗
物質的檢驗應根據物質獨有的特性,要求反應靈敏、現象明顯、操作簡便、結論可靠。
妳還能回憶出哪些物質的檢驗方法呢
要求:能夠獨立、準確地回顧出壹些物質檢驗的方法,盡可能多地歸納出有關物質或離子的檢驗方法。
學生回憶常見物質的檢驗:碳酸鹽、酸、堿、澱粉、絲綢制品等。
[遷移]“資料鏈接”——由加碘鹽標簽可知,加碘鹽添加的是KIO3。已知:KIO3在酸性條件下與KI反應得到碘單質。
如何確證碘鹽中的碘不是單質碘如何確證某食鹽是否已加碘如何確定加碘食鹽中包含鉀
用澱粉液檢驗是否含碘單質;根據所供給KIO3的性質並設計實驗方案。
[實驗]焰色反應
金屬或金屬離子的檢驗通常采用焰色反應。
閱讀教材,回答問題:什麽叫焰色反應為何可用焰色反應來檢驗金屬或金屬離子如何進行焰色反應實驗操作中要註意什麽問題
[過渡]物質的檢驗在工農業生產、科學研究以及日常生活中有重要的用途,在化學學習中也有重要的作用。化學學習過程中,同學們必須掌握常見離子檢驗的實驗技能,學會用多種方法設計簡單的實驗方案,探究某些常見物質的組成成份。
1.人們經常依據什麽來對物質進行檢驗,以確定物質的組成
2.歸納總結物質(或離子)檢驗的壹般步驟。
3.物質(或離子)檢驗時,必須註意哪些問題
3.高三上冊化學教案設計
壹、知識技能
1.理解化學能與電能之間轉化的實質。
2.掌握化學能是能量的壹種形式,它同樣可以轉化為其他形式的能量。
二、過程與方法
通過反應物之間電子的轉移的探究,理解原電池的形成是氧化還原反應的本質的拓展和運用。
三、情感價值觀
感悟研制新型電池的重要性以及化學電源可能會引起的環境問題,形成較為客觀、正確的能源觀,提高開發高能清潔燃料的意識。
探究重點
初步認識原電池概念、原理、組成及應用。
探究難點
通過對原電池實驗的研究,引導學生從電子轉移角度理解化學能向電能轉化的本質,以及這種轉化的綜合利用價值。
探究過程
實驗探究引入課題
實驗步驟
現象
1、鋅片插入稀硫酸
2、銅片插入稀硫酸
3、鋅片和銅片上端連接在壹起插入稀硫酸
問題探究
1、鋅片和銅片分別插入稀硫酸中有什麽現象發生?
2、鋅片和銅片用導線連接後插入稀硫酸中,現象又怎樣?為什麽?
3、鋅片的質量有無變化?溶液中c(H+)如何變化?
4、鋅片和銅片上變化的反應式怎樣書寫?
5、電子流動的方向如何?
引入
電能是現代社會中應用最廣泛,使用最方便、汙染最小的壹種二次能源,又稱電力。例如,日常生活中使用的手提電腦、手機、相機、攝像機……這壹切都依賴於電池的應用。那麽,電池是怎樣把化學能轉變為電能的呢?這就讓我們用化學知識揭開電池這個謎。
4.高三上冊化學教案設計
壹、教材
1、本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化學反應和能量變化作為主要線索貫穿在整個高中化學教學中,這是教材體系的總體安排,新教材除了以物質結構知識統帥整個化學教材外,還以化學變化中的能量變化來組織教材。其原因是化學反應過程的能量變化對人類十分重要。能源又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重要物質條件。人們目前使用的能源大多是化學反應產生的,又通過化學反應來利用能量,因此研究化學反應中的能量變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它不僅可以使學生獲得充分利用能源的方法,更可促使學生找到新能源以及確保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2、本節教材內容分析
本節教材包含了兩個方面的內容:壹為化學反應中的能量變化,即放熱反應、吸熱反應;二為燃料的充分燃燒的條件。教材內容重視理論聯系實際,註意反映了化學的發展與現代社會有關的化學問題。如把壹些問題放在社會的大背景下啟發學生思考,使學生了解化學與社會、生活、生產、科學技術等密切聯系,增強學生的環境保護意識和經濟效益觀念,以有利於學生理解所學的知識和學以致用。如放熱反應中的熱量的利用,煤的燃燒,如何提高燃料的燃燒效率,減少汙染,開發新能源等。
3、教學目標分析
知識與技能目標:使學生了解化學反應伴隨能量變化,了解吸熱反應和放熱反應的概念,了解燃料充分燃燒的條件。
過程與方法目標:通過對學習資料的查找,培養學生獲取信息,理解信息並得出結論的自學能力。又通過對問題的討論,培養學生善於思考,勇於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培養學生語言表達能力。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對學生進行節約能源,保護環境的教育,培養學生愛國主義精神和辨證唯物主義思想,通過化學實驗的創新激發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和情感,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同時,通過設置家庭小實驗和研究性學習活動,對學生進行素質教育,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和實踐能力。
4、教材的重點和難點
重點:化學反應中的能量變化;放熱反應和吸熱反應
難點:化學反應中能量變化觀點的建立
二、說方法
因為大綱對本節的要求都是A層次要求,我們可嘗試通過設計開放性問題情境和實驗情境,使具有不同思維優勢的學生都能夠參與到課堂中來,通過自由表達各自觀點來感受成功的喜悅,同時在小組討論和合作學習的過程中,激發學生的集體榮譽感,既活躍了學生的思維活動,又使學生體會到合作的必要與快樂,促進學生之間的合作與競爭,使課堂真正成為學生的課堂。
改變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的方式,充分體現新課程理念,體現教材改革以人為本,以學生的發展為本的思想,培養學生終身學習的能力。
三、說程序
本節內容學生在初中已積累了壹定的基礎知識,且內容與社會生活息息相關,也是當今家喻戶曉的話題,學生很易於發揮,是學生把廣泛興趣與中心興趣有機結合,同時培養自學能力的較好內容。
首先提前1~2天要求學生預習好本節內容並設計好問題上報教師,教師提前把問題按思維發展的過程提煉出幾個核心問題,通過問題串連課堂,通過問題鼓動學生踴躍小組合作討論,發表各組見解,不斷完整問題的答案。主要問題如下:
1)化學反應有用嗎?化學反應都有用嗎?舉例說明。
有些有用、有些有害。
2)化學反應都伴有能量變化嗎?這裏所指的能量妳有何認識的嗎?
壹定。能量可能熱能、光能、化學能。
3)化學反應常常伴隨熱量的變化,妳有體會嗎?為什麽化學反應中會有吸熱和放熱現象?學生猜想,教師總結。
強調“常常”,並非壹定。做好實驗是建立化學反應中能量變化概念的關鍵。
①新舊物質組成結構不同,本身具有能量不同。
②反應中能量守恒。
③反應物生成物若以熱量形式表現為放熱或吸熱。
∑E(反應物)>∑E(生成物)------放熱反應(能量釋放)
∑E(反應物)<∑E(生成物)------吸熱反應(能量貯存)
④反應的吸放熱與反應本身是否需要加熱無關。
媒體演示非常形象直觀,便於理解。
4)人類現階段是如何利用能源?利用這些能源有何利弊?舉例說明.
煤、石油、天然氣等化石燃料;電力、水力、太陽能等等.
5)妳認為如何來提高煤等燃料的燃燒?
從燃燒的條件上分析,充分燃燒放熱多:足量空氣(適量);增大接觸面(固、液→氣).
6)人類很多時候在利用反應放熱,是否有利用反應吸熱?
充分利用"家庭小實驗"進行探究性實驗.
7)閱讀課後"資料",妳有何認識?
為何要發生伊拉克戰爭?我國為何要實施西氣東送?西電東輸?
媒體演示"能源的儲量"、"可開采年限"
8)人類利用能源可分為哪幾個時代?
利用課後"閱讀",體會到人類的不斷進步與發展,對未來充滿信心。
本節作業:調查家庭所用燃料的性能、價格、燃燒產物對環境的影響及提高燃燒效率的措施。通過作業培養學生研究性學習的能力。
5.高三上冊化學教案設計
壹、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電化學是高中化學知識框架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高考以及高二學業水平測試中占有重要地位。"原電池"作為電化學知識的第壹課,其內容大體上可以分為三部分,第壹部分是原電池的組成和化學原理;第二部分是化學電源;第三部分是金屬的電化學腐蝕。在現代生活、生產和科學技術的發展中,電池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研究原電池原理另壹個重要意義就是從本質上弄清金屬腐蝕,特別是電化學腐蝕的原因,找到金屬防護的方法;即研究金屬的腐蝕與防腐,以解決延長金屬材料的使用壽命;可見原電池原理的學習意義重大。本節課融合了氧化還原反應、金屬的性質、電解質溶液等知識,並彼此結合、滲透;在學習過程中還涉及到物理中電學的相關知識,體現了學科內、學科間的綜合。
二、學生狀況分析與對策
學生已經學習了金屬的性質、電解質溶液及氧化還原反應等有關知識;在能力上,學生已經初步具備了觀察能力、實驗能力、思維能力,喜歡通過實驗探究化學反應的實質,由實驗現象推測反應原理,並對其進行歸納總結。
三.教學目標及確立依據
教學目標是學習活動的`指南和學習評價的依據,根據教學大綱以及高中化學課程標準結合學生實際情況,確立本節教學目標如下:
1知識技能:學生通過學習活動,理解原電池的基本化學原理,初步掌握電極判斷、電極反應式的書寫;原電池構成條件;
2能力方法:通過研究性學習活動,訓練和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實驗設計能力及動手操作能力、表達與交流能力;從而獲得科學研究能力和技巧;增進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3情感態度:通過探究學習,培養學生勇於探索的科學態度,滲透對立統壹的辯證唯物主義觀點,通過錯誤使用電池的講解,增強學生的環保意識。
四、重難點分析
原電池的工作原理和形成原電池的條件,既是本節課的知識重點也是難點。在教學中如何突出重點?在課本實驗的基礎上,我設置了“關於電極作用、電解質溶液的作用、電流方向、能量轉化”等壹系列富有啟發性的問題;放手讓學生進行化學實驗探究,對問題逐壹分析、探索;通過實驗探究認識,原電池壹般都是還原性較強的物質作為負極,負極向外電路提供電子;用氧化性較強的物質作為正極,正極從外電路得到電子;在電池內部,兩極之間填充電解質溶液。放電時,負極上的電子通過導線流向用電器,從正極流回電池,形成電流。初步構建原電池工作原理的知識體系。
在教學中如何突破難點?
在教學時,除了Zn-Cu原電池演示實驗外,還設計學生自主探究實驗。
指導學生進行實驗探究學習的同時恰當運用現代信息技術,通過動畫的科學模擬演示,將微觀、抽象、不可見的電子的運動直觀化;將復雜的化學過程,變得清晰、形象、直觀。
五、教法與學法
1.教法
為了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我在教學過程中不斷創設疑問情境,逐步引導學生去分析、去主動探究原電池的原理及組成條件,重視學生親身體驗知識形成和發展的過程。為學生創設好學習、研究的環境:⑴把時間留給學生;⑵把想象的空間留給學生;⑶把認知過程留給學生;⑷把交流與評價的權力留給學生。
2.學法——實驗探索法,化學是壹門以實驗為基礎的科學,有人曾恰當地用這麽幾句話概括了化學實驗的重要性:“我聽見因而我忘記,我看見因而我記得,我親手做因而我理解。”學生學習任何知識的途徑是由自己去探索發現,因此,在課堂內增大學生的活動量和參與意識,每兩人壹套實驗裝置,通過認真實驗,仔細觀察,自己分析銅鋅原電池的特點,歸納出原電池的組成條件,使學生處於積極主動參與學習的主體地位。在此基礎上進行小組討論,交流評價,最後進行歸納與總結。
六、教學設計
1.課題引入
⑴從新科技材料引入
⑵從身邊最熟悉的事例引入
⑶從實驗引入
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盡快進入課程學習狀態.
2.實驗研究
確定主題:(供給學生實驗學習)
探究1:將鋅片插入稀硫酸中;
探究2:將銅片插入稀硫酸中;
探究3:將鋅片、銅片同時平行插入稀硫酸中;設疑:為什麽上述實驗都是鋅片上有氣泡,銅片上無氣泡?
探究4:鋅片、銅片用導線連接後,插入稀硫酸中;設疑:
①鋅片的質量有無變化?
②銅片上產生了氫氣,是否說明銅能失去電子?
③寫出鋅片和銅片上變化的離子方程式。
④H+得到的電子從哪來?
⑤鋅失去的電子如何傳遞到銅?
探究5:如何證明裝置中產生電流?
設計與實施:原電池的工作原理和形成原電池的條件
⑴學生分組討論設計方案,為學生準備實驗用具,可擺放壹些儀器和藥品,促使學生自由聯想,從而設計出富有創造性、切實可行的方案來。
⑵確定方案、動手完成實驗、觀察實驗現象、記錄實驗數據、分析、歸納、總結得出結論。教師巡視、指導,糾正學生操作中的問題、釋疑、處理偶發事件。
交流與評價:
⑴各組派代表上講臺交流設計方案和展示實驗成果。
⑵同學自評和互評價。
教師組織交流並適當的提問,使學生的總結更加完善,從而使研究學習順利完成。
3.引申與提高
⑴電子板書將原電池裝置原理分析和構成條件展示給學生
⑵電子動畫模擬原電池和幹電池電流形成的微觀電子的運動
4.結尾部分是本節課的升華部分。我是這樣設計的:在鞏固原電池原理及其形成條件的基礎上,介紹日常生活中常見電池和電池與環保間的關系,從而增強了學生的環保意識。
5、作業設計
指導學生登錄網站,查閱相關資料,各類電池介紹(水果原電池、自制電池等),科學家或科普文章,環境與電池等介紹;並親手制作壹個水果電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