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興奮劑反文化現象問題的提出
在人類社會歷史的長河裏,人們創造出了豐富多彩,光輝燦爛的文化。從社會學角度,文化可分為兩種:壹種是可以開發利用的優秀文明成果;壹種是只能從反面汲取經驗教訓的具有反歷史進步性和反科學真理性的社會行為。在體育領域內,球場騷亂、宗族歧視、婦女歧視、假球黑哨和濫用藥物等等,這些都是在社會發展的過程中,在特定歷史條件下生長的、違背了人類社會基本生存價值和歷史進步規律的文化現象,我們把這種文化稱之為反文化,又稱之為負面文化。
其中,興奮劑的使用已經到了屢禁不止、迅速蔓延、日趨猖狂的地步。有人把興奮劑稱之為?陰霾?,把興奮劑比喻成體育運動身上的?毒瘤?。1998年夏季,環法自行車比賽爆出了較大的興奮劑醜聞,曾被警方扣留了l6天的費斯蒂納隊隊員對德國《周報》稱:?興奮劑?文化在自行車界已有30年歷史。?他說?近30年來,興奮劑的使用分三個時期,第壹個時期使用苯丙胺和合成類固醇,到了20世紀70年代後期,是可的松和醛固酮類,而自20世紀80年代中期至今則是使用人類生成激素和EP0?。幾年前,美國又爆出了最大的興奮劑醜聞,100多位著名運動員涉嫌使用壹種新型的興奮劑(THG)。這使我們不得不對興奮劑這壹社會文化現象,進行更深層次的反思和研究。
二、興奮劑反文化現象形成過程
(壹)興奮劑反文化現象萌芽時期(公元前300年93年)
在人類社會發展的過程中,使用興奮劑的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臘時代,那時就有角鬥士食用公羊的睪丸來增加肌肉的力量,作戰的士兵在取勝後吃掉敵方陣亡者的某些器官以增添自己的力量。古羅馬的鬥獸士也食用某些蘑菇釀制的漿汁來提高鬥誌和力量。古希臘奧林匹克運動會的運動員在比賽前以吃蘑菇、蜜蜂、喝特制茶、嚼可可葉來尋求額外的體力,借以達到獲勝的目的。
(二)興奮劑反文化現象興起時期(1865年~1950年)
19世紀,歐洲賽馬中以各種藥物餵馬,以刺激其奔跑速度。在人類競技歷史上,首次有明確文字記載使用興奮劑的事件發生在1865年,即發現壹名荷蘭籍運動員在橫渡海峽遊泳比賽中服用了興奮劑。而有明確醫學檢查證實是過量使用了興奮劑而導致運動員比賽猝死事件的第壹例文字記載,是關於1886年壹名英國運動員參加法國舉行的自行車越野賽後的突然死亡。那時的運動員喝以咖啡因或酒精制成的飲料,在第3屆奧運會上,美國壹名運動員在離終點7公裏時體力不支,喝了1杯白蘭地並註射了兩支藥針後才跑完全程,撈到1塊金牌,這被認為是現代奧運會第1個使用興奮劑的人。使用合成類固醇最早報道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為了作戰的需要,德國軍人使用了興奮劑,其目的就是提高作戰的攻擊性和耐久性。
(三)興奮劑反文化現象發展時期(1950年~1967年)
二戰後,競技體育迅速發展,運動事業逐步商業化,廣告商把大牌明星看成是推銷商品的最好工具,並且企業家的商業利潤遠遠高於運動原則。在巨額商業利潤的刺激下,化學科學開始應用於體育,興奮劑使用13趨增多。1958年美國運動醫學會報告,在對441名教練員和助理教練員的調查中發現,35%的人有使用苯丙胺的歷史,意大利足球協會t961年調查報告,17%的運動員服用幻覺藥物,94%A組青年俱樂部運動員使用時效藥物。上世紀60年代初期,這股風越刮越盛,1962年,國際奧委會在莫斯科第壹次通過壹項反對興奮劑的決議。國際奧委會醫學委員會委員、原聯邦德國反吸毒實驗所主任佛雷德?多尼克教授在形容1964年東京奧委會的廁所時說:?那裏遍地都是小藥水瓶和註射器。?此時的作弊者基本上都是服用苯丙胺這類刺激藥物。可見,當時的興奮劑使用的程度。
(四)興奮劑反文化現象泛濫時期(1967年~2000年)
1967年國際奧委會首次公布了壹批違禁藥物名單(安啡他命、苯丙胺類、砷化物、淋碎鎮痛劑、中樞神經興奮劑等5大類),並於1968年格勒諾布爾冬季奧運會第壹次對運動員進行藥物檢查。由於苯丙胺很容易通過尿液檢測出來,因而,作弊者改為使用蛋白合成類固醇,此時的興奮劑使用由公開轉為地下。1976年蒙特利爾奧運會上合成類固醇第壹次被列入禁止使用範圍,興奮劑檢查陽性者11人中,合成類固醇陽性有8人之多。加拿大安大略地方醫學報紙1982年也指出,在1975年有75%的瑞典運動員和3l%的世界水平的運動員正使用或使用過合成類固醇。
1981年?安大略酒精和藥物成癮研究會?聲稱,在1981年有99%的男子健美運動員和l0%女子健美運動員使用合成類固醇,加拿大醫學會調查報告認為,大約5%的加拿大國家級運動員使用合成類固醇。Wright調查舉重和健美運動員中90%以上的人使用合成類固醇。1984年洛杉磯奧運會查出12例,其中使用合成類固醇者占11人。1985年貝塔?阻斷劑和利尿劑開始禁用。1986年血液興奮劑被禁用。1992年肽激素EP0被禁用。l998年1月31日國際奧委會公布的《禁用藥物舉例名單》已有120余種,其化合物競有1000多種。
(五)興奮劑反文化現象成災和瘋狂時期(2000年~現在)
興奮劑現象已經在全球範圍內廣泛傳播,興奮劑的使用已經達到了成災和瘋狂的程度。2003年再次爆出興奮劑最大醜聞?THG?黑色風暴?,美國奧委會向國際奧委會提供的壹份l5年來興奮劑檢測情況報告,涉及到了世界上許多著名的運動員。例如,歐洲的男子百米冠軍錢伯斯;2003年打破女子t500米室內世界紀錄並獲得冠軍的雅各布斯;2003年巴黎田徑世錦賽女子100和200米短跑冠軍懷特;?飛人情侶2000年悉尼奧運會3枚金牌和2枚銅牌得主瓊斯和男子100世界記錄創造者蒙哥馬利;1984年、1988年、1992奧運會8枚金牌得主比昂迪等等;連獲得過9枚奧運金牌劉易斯壹時間也變成了?尊敬的藥人?。
興奮劑現象幾乎是無孔不入,幾乎每個運動項目,每項比賽都不能逃脫,就連殘疾人冬奧會也不能幸免。2002年3月12日,鹽湖城冬季殘奧會出現了第壹例興奮劑,左臂殘疾的奧爾斯內在這次冬季兩項7.5公裏和傳統越野滑雪比賽中奪得兩枚金牌,但在賽後因被查出服用類固醇被沒收了金牌,並成為殘疾人冬奧會歷史上第壹例興奮劑事件。英國醫協會在2003年對外公布的壹項研究報告中稱:在英國體壇使用興奮劑來提高運動成績是壹個普遍存在的問題。這家協會說,在英國的健美和競技體育當中,使用類固醇和其他違法興奮劑的現象是相當普遍的。例如,僅倫敦就有6萬多名運動員使用興奮劑,而全英國則有15萬人在使用興奮劑,據資料報道,美國使用興奮劑的多達100萬人。
三、?興奮劑?和?使用興奮劑?反文化現象概念的內涵與外延
?興奮劑?起初來自於非洲某部落的壹種方言,指的是使人興奮的高度烈性酒,最早出現在非洲土著民族的宗教儀式上。興奮劑的原義是鴉片類麻醉劑。1999年以前奧委會對使用興奮劑的概念的闡述是:競技運動員使用任何形式的藥物,或非正常量,以通過不正常的途徑攝人的生理物質,企圖以人為和不正當的方式提高他們的競賽能力即被認為使用了興奮劑。1999年2月世界反興奮劑大會又給使用興奮劑的行為給予明確定義,它包括兩層含義:第壹,凡是違背奧林匹克反興奮劑條例,使用了條例上列名的違禁藥品或方法,都被視為使用了興奮劑;第二,條例上沒有作具體規定的,但是只要運動員使用的藥物或者采用的方法對身體健康造成潛在損害,或者同時又可以提高比賽成績,也被視為使用了興奮劑。
在對使用興奮劑的概念文化含義的理解上,?使用興奮劑?不僅僅指某些禁止用於提高運動能力的藥劑性的藥物,也就是說,不完全都是指引起興奮作用的物質。而有些物質和藥物並不是起興奮作用的,例如,利尿劑作用是促進尿液生成。還有壹些藥物作用是抑制性的阻斷劑,本身就具有明顯的抑制作用,例如,麻醉止痛劑具有強烈的鎮靜作用,能使血壓降低、減慢心率、增加平衡能力,並能消除賽前緊張心理,穩定運動員情緒,是射箭、體操,賽車等比賽項目的禁用藥物]。這裏的使用興奮劑含義與醫學和藥理學中的含義是完全不同的文化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