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偏方大全网 - 藥品查詢 - 有誰了解宋朝的風俗習慣?

有誰了解宋朝的風俗習慣?

宋代風俗

壹、行裝的準備和旅費的支出

(壹)行裝的準備

行裝在宋代叫包袱或輜重,如蘇軾《與程德儒運使書》壹則寫道:"約程州四月末,時遣子邁至宜興取輜重..................................... 始上之,至是,僮仆皆散,行囊在道旁。"周密《齊東野語》卷壹《林賦》:"搜其行李,得朱椅、黃簾等物,蓋林好祠焦節所用也。"又稱行囊或囊中物,如陸遊《衢州早行》詩中有 "行囊不同期,長路頓見前 "之句。葉夢得《平泉草渚記跋》也有 "病臥舟中,遊珠邋遢 "之文。又如《夷堅乙誌》卷十二 "章惠忠告虎":"及登岸,馬猶立不動,遂騎以行,告詔在身,惟囊為兵所攜。"

行李中的物品以隨行換洗衣物為主,如《邵氏文史記》卷十:"司馬文恭據《禮記》為深衣、冠簪、巾、?之帶。每出,朝服乘馬,以皮箱貯深衣隨背,入別樂園則衣。"

除了路上換洗的衣物,雨傘和藥品也是必不可少的。行人撐傘,或擋雨,或止暴曬。如洪邁《夷堅乙誌》卷十二 "大散關老人 "載:"政和末,張維恭自漢州與鄉人武定進京省試。徒步出大散關,遇暴雨,而傘為仆先持去,無阻,****,趨入粉壁屋避之。"周密《癸辛雜識》續集下篇 "湖轉":"凈慈、靈隱皆止,客僧數百人皆渡江歸浙東。內四僧偶別弟子,至中路忘帶雨具,還取之,至江幹則渡舟解威矣。"傘在宋代又稱雨罩。如嶽珂《木呈史》卷十壹 "番禺海番 "如是說:"吾登也,持二雨罩,去其柄。既得之,候天大風,鼓如翼,則在平地,無妨矣。"傘以防曬,《無聲錄》卷載之:"元豐末,王荊公在江山野倍,跨驢出入。時暑氣正盛,而刑部李茂直以待見,即於道左相見。......,語良久,天轉西,茂直令開傘,而日光正漏於景公身,茂直語左右,使傘就相公。公曰:'不必。'後人若做牛,必與他日耕矣。"此外,人出門在外,藥品同樣必不可少。這從周密《齊東野語》卷壹《林賦》所載可知:"林甫......,與其朝陽,遇於路間。搜其行李,得朱椅、黃簾等物,蓋林善祠醮所用,被訊於僧寺。林知不免,欲與家人相別。既入室,亟探橐中藥,擲酒中飲之......。"董濟還寫了《旅舍備方》,作者作序說:"濟少有疾,因學醫術,常思天下榮辱彌奇,喜怒無常,飲食不節,起居不常,忽然之間,病勢無常,迫於倉卒,無暇餌藥,以是困頓,不可不惜。況宦遊南北,賓客涉道,險觸居多,邪氣易入,方為急癥,尤當研心,且如觸寒心痛,熏熱中飲,厥風涎潮,伏熱霍亂,急治急癥,可以無虞。推類求之,不可勝數,汲自業醫以來,所集效方,計百余道,其證治及法策,使閱者明之可用,目曰 "宿備要方",為壹卷。若道數病,治有返者。不敢私為,錄為左傳。董濟序》。"其藥有治風疹的神仙紫雪散,有治痰證的小半夏湯、枳殼丸,有治霍亂的厚樸湯、龍膽瀉肝湯、大補湯、還有治療腰痛的藥棋、神功丸,治療婦科病的萬安丸,小兒科的麝香膏,以及治療耳、口、牙等病的筵散、細辛散等。

(二)旅費的籌集

旅費在宋代又稱路費、盤纏、裹腳費、行費、裹腳費等,如《夷堅乙誌》卷七 "布衣張家":"興州富戶張翁,原以收小商人布貨為業。......張以路費,未曉,親送出城。"清平山堂話本》卷三《攔路楊文傳》:"想回京,無路費"。(北京通俗小說-西山壹窟鬼》):"吳秀才百無聊賴,又無旅費,慚愧回鄉"。還有,《五代史-梁史》卷壹:"望鄉千裏外,壹無所有中。"朱子語類》卷壹百三十:"(唐)龐雍初欲言,就曾魯公借錢三十萬。以言景公,將見逐。貧,用於足下。"張協的狀元:"欲付路費,冀不被劫。"九則:"張協有些路費。"還有十九個"只恐路途遙遠,只需錢來付路費。"宋會要輯稿-刑法二》:"官吏差役往來防守,差人常壹二百人,止於路中。士卒得飲食二升,錢財不足。"潘費在宋代也有旅費之意,如馬端臨《文獻通考》卷壹百六十 "兵十二 "載,南宋孝宗淳熙十五年(公元1188年),為完善每年 "攝管綱馬 "的制度,命軍政各司分工,明確 "從各司額給潘費",以保證兵馬的安全運輸。費名在南宋羅大經《和林玉露》乙編卷壹 "住山僧 "中:"楊誠齋朝,計材自京還家之費,貯於篋中,鑰而置之臥處"。

因為路途遙遠,所以所需旅費數目也大,需要經過壹番準備。首先要做到有備無患,或經過長期準備,可以變賣田產房產,或向親友求助,或向富人借貸。其中借貸在當時相當普遍,如 "縉雲何丞相(執事)於布衣時貧,預貢,將入京師,無資,訪大姓借之"。(5)又如 "張協","張協 "即 "張協"。(5)又如《張協狀元》20:"妳的出路在我面前,我想了壹夜,怕沒有錢,急忙到大公館去借碼。"夷堅誌定》卷七載:"定?家名》中寫道:"借族人錢,取旅費。假借族黨,得旅費,奔入京師,補考太學,預貢登科。"夷堅三誌記》卷二《程希實非人》:"朕欲遣汝權守墓仆家數日,而道整理費用,相攜赴方外穩重團聚,汝意如何?"

二、行祭

宋人有行前祭神的習俗,如蘇軾《泗州僧伽塔》詩:"昔我南行舟系汴,逆風三日沙吹面。船人 **** 勸禱靈塔上,香火未收旗腳轉。頃刻失長橋,龜山不吃飯。我樂能為壹己之私,遂心所欲。我想在雨中耕田除草,我想在陽光下除草,我想隨風而去,隨風而去,隨風而去。如果人人都能祈禱,萬物的造化應該會發生千變萬化"。這種出行前祭神的習俗在古代被稱為 "祖道",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對其進行了生動的描繪:在《清明上河圖》的正中間,平橋與高大的鐺鐺鼓樓之間,有壹輛滿載重物的獨輪車,車前由兩人拉著,車後由兩人推著,車前還有壹頭瘦驢在地上使勁蹬著拉車。車上裝著的物品上蓋著壹塊寬邊布。布上有文字圖案。車上還掛著壹把大傘。這種車是宋代城市中常見的串車。車後跟著壹群人,其中壹人牽著壹頭驢,驢後面跟著壹個仆人,仆人背著行裝,為了防雨,擔子的壹頭還掛著壹把傘,傘的形狀與車上掛的傘略同。騎驢人身後側立著三個身著皂袍的人,兩人佇立,攤手作別;另壹人單膝跪地,其前側倒著壹只黃羊。跪著的人擡頭看著騎驢的人,嘴裏似乎在念念有詞,而騎驢的人則回過頭來,眼睛裏流露出送別的感情。他們的言行吸引了周圍人的目光。在他們的側後方,有兩個挑著擔子的人回頭看著他們,另外兩個人面對著他們議論紛紛,還有兩個人側身看著他們小聲嘀咕著什麽。根據孔慶贊先生的研究,這是壹個典型的 "祖堂 "祭祀場景。首先,祭祖的地點在大門外,就像今天送客出大門壹樣;其次,祭品是古代祭祖常用的黃羊或黃狗;此外,跪在地上的人是祝辭,騎驢的人是回首傾聽,表現的是送別之情;尤其值得註意的是,騎驢的人正是宋人所說的 "引蹇重穿 "的遠方士人的典型形象。(6)

從文獻記載來看,宋人的遊神可分為陸路遊神和水路遊神兩種,其中陸路遊神有梓潼君、梧桐真人、子固真人等,水路遊神有天妃等。

梓潼君、梧桐神、紫谷神等為陸行神,天妃等為水行神。

梓潼君為蜀道中人,據北宋《太平寰宇記》等書記載:該神姓張,名惡(壹作雅之),晉人,居蜀之七曲山,後 "戰而廟存"。相傳唐玄宗、唐憲宗奔蜀時得其庇佑,故封為 "吉順王"。到了宋代,因為傳說他幫助宋軍平定了王浚、李順之亂,宋真宗在鹹平年間封他為 "應縣武烈王"。同時,道教奉他為文昌帝君,奉他為主宰功名利祿之神。因此,許多文人墨客將他供奉在家中。例如,《鐵圍山叢談》卷四:"長安西至蜀道,有梓潼祠,其數不同。學者過風雨送之,必至宰相;學者過風雨送之,必至廟堂。自古以來,無壹遺失"。

梧桐神也被壹些宋人奉為行神,如《夷堅三誌心》卷五 "武長史"、"樂平老人武曾,字孝先,居處清正,坊間稱為長老。嘗有異人泊車於宅,置傘於室外,遂失之,來見吳曰:'微物不足惜,惟存梧桐神像,供奉多年,曾屬他人,道無所依。吾知公長者,可為吾訪求之乎?

關於江湖上遊神的習俗,在陸遊《入蜀記》中多有記載,如 "十三日,至富池昭容廟,以壺觴特浣衣詣昭儀武惠愛靈仙王神。......,祀而享盛,夜以繼日,廟祝輸歲官錢千二百緡,則神靈可知矣。舟人曰:'若虔誠祈禱,則神可分風應舟'。""四日,平旦,始卸舟。舟人曰:'自此坡沼深,虎狼阻,日未出而行,必多兵害。'是日晨,見船民焚香祈神,雲:'告紅頭須小使長年三老之頭,勿使錯呼錯呼'。問何謂長年三老?雲宰公是也,長讀之長,幼讀之幼。余知老杜'悠悠歲月三老長歌,白日攤錢高浪中'之語,蓋如此矣。"二十二日,...... 後半夜,舟人祭峽神,屠壹?""。二十六日,...... 祭江都廟,用盆特豕。廟在沙市東三四裏,神曰昭陵福應威惠廣元王,蓋四瀆之壹,最正之典祀也。"此外,龍王神還常被宋系諸神祭祀。方勺《泊園居編》記載了鄱陽湖畔的 "龍王廟":"士商過往,皆殺牲祭之,大者羊豕,小者雞鵝,無虛日"。又,周輝《清波雜誌》卷二《小孤祠》:"徽命四泛江湖,艱難險阻,***載生死,系於沈浮之間。每過龍祠,唯有爐上飲觴。"範成大的《外馬錄》:"閏月朔,宿吳子口。吳子,鄱陽湖之尾,謂之盜區,非風帆之便,與舟伴不能過。天大雪,泊舟龍王廟。第二日,雪大風大,拜龍神。午霽,船武子。"洪邁《夷堅誌定》卷七《蕪湖龍王廟》載:"紹熙五年春,江西安撫司總兵林應趾署豫章米綱赴金陵。抵蕪湖,內壹舟最大,載石斛數千,夜半忽漏,水入如湧,舟中人恐窘無計。林攜衣冠至龍神祠祈......"又,卷八《潭州監》載:"潭州軍馬監,出天馬禁衛,離兵得官。既滿秩,傅帥使押米萬石至鄂州,因取家行。道經草洞庭湖,泊舟龍王廟下,當以祭獄禮謁之。"此外,還有壹些其他神靈被視為江湖上的行神。如方勺《泊船樓記》卷三載:"甘石數百裏之險,天下**** 知之。若雨少溪淺,舟則木留,有留數月者。虔州水東有顯慶廟甚靈,或誠心祈禱,則水長數尺,壹夜之間,送舟出石。故無雨而漲,士人謂之霽。在此之前,書生有禱必應,刻石以認之,在廟庭甚多。"趙蕃《舟行》詩還反映了宋人泛舟祭河神的情景:"夜來眠定花浦,待曉占風多前步。波濤洶湧不可遏,望我扁舟如芥子。當時風霜駭,篙師不忍戰。溫酒澆肺肝,給寒人禦寒。自憐不及婁師德,不能輕犯垂堂戒。尋路苦言謝河神,怕偷生勿我怪。"(7)?

宋代海航保護神很多,如 "臺州臨海縣上亭保,有小廟曰真如院。東廡輪隱,其神壹軀,齋靈。海客來往,祈日供養"。(8)而福建沿海地區則更多,有仙遊的東甌神女、涵江的靈秀侯、縣北的大官神、福州的海島神、泉州的 "通遠王神 "等幾位海神,他們都在各地有較大的影響,如興化軍北的鄉英廟神,也為海商所皈依,"商旅遠行,不來祈福"。(9)又如泉州延福寺的 "通遠王神 "在當地社會影響廣泛。據文獻記載,"每歲春冬,南海及番邑城中商賈,必禱謝於此"。(10)當地市舶司將在九日山舉行隆重的祈風大典,屆時文武百官將悉數到場,並勒石紀勝。曾任泉州知府的真德秀在他編撰的《祈風文》中說:"惟泉為國,賴以逢公私之用,範舶。......,是以國禮......,壹年再祈。"又說:"凡家無貧富貴賤,競喜而拜,惟畏將來"。但後來隨著天妃(即後來的媽祖)信仰的興起,這壹儀式也被其取代。

據文獻記載和民間傳說,天妃原是林願的第六個女兒,生於北宋慶歷元年(公元960年),曾任五代王軍節度使,莆田湄洲人。少能言人禍福,能隔海取座,雲遊海島,人稱龍女。雍熙四年(公元987年)升天後,常戴朱衣飛渡海上,於是民間立廟供奉,號通仙觀音。慶元二年(公元1196年),泉州始建天妃宮(即媽祖廟)。北宋宣和年間,盧延迪奉命出使高麗,途中遭遇大風。八條船中有七條被淹死,但由於 "湄洲神女 "的保佑,路允迪的船幸免於難。於是,路允迪出使歸來後,上奏朝廷,朝廷賜廟號為 "順濟",正式列入國家祀典。至南宋紹興二十六年(公元 1156 年),君又封為 "靈惠夫人";紹熙三年(公元 1192 年)改為靈惠妃。(11)因此,天妃信仰很快在民間流行開來。奉命出海的官員、外出經商的商人、出海捕魚的漁民,在船只起錨之前,都要到天妃廟祭祀,祈求天妃保佑風調雨順、平安無事。千裏危桅,壹封風信"。(12)劉克莊說:"天妃廟遍布莆(田),凡大墟、小聚落皆有。(13)此外,其他沿海地區也都建立了天後廟。(14)

在福建、嶺南等地,崇福夫人也被奉為海神。如《湖海新聞夷堅續誌》卷二《崇福夫人神兵》集後載"廣州城南五裏,有崇福夫人無極廟,青瓦屋脊,廟貌雄偉,南舟往來,無不乞靈於此。廟後殿內畫夫人服飾之像,如鸞鏡、鳳釵、龍巾、象鼻、床帳、衣服、金銀器皿、珠寶玉器,堆滿門前,凡海商獻上,各用寶庫接掌。哪裏的海商,能上廟祈福?能上廟祈福,便可借貸錢財,即使風吹浪打,也無傷大雅,其收益也是不可估量的。寺有二庫,掌出納。船有遇險,遙呼神明,若有火輪至船左右,即險亦無虞。凡在廟中祈禱、瞻仰者,無不肅然起敬"。又,《夷堅誌鍔》卷壹《福溪飛祠》載:"紹熙三年,福州鄭立誌,從番禺泛海歸家。舟莆田境福溪灣,未出港,或有人來告:'近洋有賊船六艘,何不求除之計?於是舟師赴崇福夫人廟求救。"此外,還有祭祀廣隸王的,如《夷堅乙誌》卷四《趙世藻》:"趙師藻,紹興中權廣東東南路稅吏。既罷,與同官劉伶、孫維****,買舟泛海如臨安。世藻以其妻已下凡六人,先抵廣利王廟下。舟人曰:'法應有祭酒敷謁'。藻欲往,而令、太尉不能持。是夜,藻夢與二人入殿,王震怒罵曰:'汝曹為士大夫,當知去就。遍歷壹郡壹邑,尚有地主之尊,今欲揚帆巨浸而驕我不謁,非禮也!......"

除了保佑人們交通安全外,行神、道神往往還有其他功能。如宋人蔡《鐵圍山叢談》卷四:"長安西至蜀道有梓潼神君祠,其數異偶。士大夫過之,得風雨送之,必至宰相;士大夫過之,得風雨必至廟堂。自古以來,未有敗者"。而且,宋劉昌裔《蘆浦筆記》卷四也有壹則題為 "草鞋王事 "的故事,傳說蜀道上有壹棵千年大樹,樹葉茂盛,可遮蔭壹畝,所以往來的遊人常要在此樹下歇息。休息時,有的行人在此換上新草鞋,又將走壞的舊草鞋遺棄於此,或將舊草鞋掛在樹枝上當做玩物,久而久之,這棵樹上就掛滿了成千上萬雙舊草鞋。後來,有人在這棵樹下求教,常常應驗,便把它當作神來供奉。有壹天,壹位書生進城趕考路過此樹,便用刀在樹上刻下了 "草鞋王,某年某月某日降臨 "的字樣。考完試回來,他發現這裏建了壹座四柱小廟。書生大笑而去。三年後,當他再次路過這裏時,小廟已經變成了壹座宏偉的祠堂,還住著幾戶人家。他很驚訝,就問周圍的人是什麽原因,大家都說是大草鞋王有大神通。於是,那天書生就在這裏住了下來,到了晚上,他做夢問神仙:"神仙之名不過是我的戲言,為何如今祠堂如此興旺?妳是誰?"神靈告訴他:"我本是附近驛站系統的壹名老兵,壹生不敢欺心。下崗後,我經常在這裏幫助負重行走不便的路人。不料,天帝竟然還記得我的這份勞動,只是壹直未能安排住處,多虧妳寫下了這個'草鞋大王'的封號,我才從此受封,享受供奉。"書生又問:"那為什麽占蔔總是那麽靈驗呢?"神仙回答說:"這不是我的神通,只是因為我及時稟告了天帝,天帝感其誠,所以才給了答復。"最後,書生請求天神能夠預知他的未來。第二天晚上,書生在夢中看到天神告訴他:"妳某年壹定會升官,將來的官職會是這樣那樣的。"果然,後來所有的話都應驗了。從這個故事中,我們可以清楚地了解宋代的神靈崇拜。(15)

此外,商人乘大船出海貿易還有祈求船風的習俗。 陳巖叟《庚溪詩話》載:"每至夏月,有東南風數日,甚者至十余日而止,吳人謂之'市舶風',雲:海外船祈神而得之,乘此風至江浙之交也。"(16)蘇軾《船風》詩曰:"三十年過黃梅雨,萬裏來船風;幾回縈回山歌裏,壹時清駛滿江東;驚得漂流簌簌先秋葉,驚醒昏昏瞌睡翁;欲作蘭臺快賦來,卻嫌雌雄分別求。"作者在詩序中還說"吳中美玉既過,颯颯月風,歲月如此,吳人謂之舶風,是以海船初回,雲此風與舶來雲。"

三、占蔔行擇日之好

宋人出行有擇日的習俗,這從當時的文獻中可以看出。如魯永《巫峽田家誌》載:"出入諱月諱日"。還有,敦煌出土的伯三四百三十三《雍熙三年(公元986年)歷書》也載:"正月......,二十日戌火開,歲九癸坎合,嫁娶、出行吉。"馬可-波羅行記》中記載南宋都城臨安的風俗說:"這裏的人有如下習俗,......,如果壹個人要出行,便會去問星,告知生辰八字,占蔔是否利於出行,星偶若答以不宜,則止其行,待到天適。人多信觀星之說,因觀星者藝高,常有真言"。(17)但也有不信此說的,如"(邵)康節先公行不擇日,或告以不利則不可。蓋曰:'人不知,既曰有知,知而必行,則與鬼神敵'......"(18)

四、離別習俗

宋代離別習俗,據學者考證,有出遠門送行、持金禮行和送行三種儀式。

(壹)送別

送別又稱送行、送行,其習俗在宋代相當盛行。據文獻記載,中外商船出海,市舶司照例要組織 "送酒食";有時也有餞行宴,屆時大小商賈和水手、雜役均可參加。(19)

人們送親友遠行時,往往在城門外或郊外設歡送宴。例如,《花開憶語》中寫道"初,範文正公貶饒州,朝廷治朋黨,無敢往者。王以制質獨扶病餞於國門。"五代通誌》說:"蔡元長自成都召還洛,時陳鶴廬為知府,文潞在白馬寺餞行。"陸遊《入蜀記》載:"(乾道)六年閏五月十八日,深夜行,夜至法雲寺,兄弟餞行,五鼓初定。"周密《齊東野語》卷八 "曹溪上極詩":"趙南仲......,到日鎮朝紳酒別。"同書卷二十《劉長卿詩》:"劉被召回後,吳在城郊設宴餞別。"醉翁談錄》,蘇小卿佚文:"梅仁回京後,官員們送他到郵亭餞行"。清平山堂話本》卷壹《柳耆卿詩酒江樓記》:"此柳耆卿詩文,過人之才。故近臣官僚喜敬其人,多以孝廉,保奏耆卿為江浙路下管余杭縣宰。劉潔卿為謝官僚,辭別三排頭,每別而不忍舍,遂別親友,將仆人帶之,攜琴、劍、書箱,迤邐於道。"前集《清藻高士傳》卷十《王右丞傳》也記載了壹對戀人分別時的送別場景。說的是東都士子劉馥與名妓王幼玉相愛,"馥以久遊,勸其歸。幼玉潛至別,***飲野店。玉曰:'吾有清才,吾有美色,才色兼備,誓不相棄,自然之理也。吾之心,子之意,質之神,結松筠之久矣。''子須異日有瀟湘之遊,吾亦待汝來。於是二人***盟,焚香,以其灰於酒中***飲之。當晚,兩人同宿江邊。次日,傅作詞與小玉告別,名曰'醉高樓'。詞曰:'人間最苦是離別。我愛妳,我憐妳。我愛妳,我可憐妳。草岸人獨立,櫓聲東漸遲。天低回首,只見兩人相依。知有重逢願,不知幾時好?心底事,亂如絲。良宵依舊空,辜負我,兩心知。但願人長久,千裏共嬋娟。傅君婥唱曲沽酒,但曲調哀怨,無法唱完,只好飲酒哀嘆。傅說於是得以登舟。清議高議》卷二《譚壹舸傳》還記載了這樣壹個故事:故事中的名妓譚壹舸與譚茶張正之相愛,後張調任他處,譚壹舸 "乃治行,餞於鄉裏。張登道,意欲挽其臂曰:'名門之子,我為娼妓,以賤連貴,豈非良姻。況室中無主婦,堂上有親戚。今若別離,則無後矣'。'張氏曰:'誓言之言,明如日月,我若反悔,神明不欺。'予曰:'吾腹中有汝氣數月,此是汝身,汝當謹記。'他們互相悼念,然後就離開了。酒宴之後,公務出行!

宋代送別習俗為古時遺民的祖帳,又稱祖席。(20)如《醉翁談錄》辛棄疾卷二:"夔行,桂為鄉裏祠座,尚贈以詩......"梅堯臣有詩:"古人相送贈以詞,今人相送贈以酒,酒行殷勤酒意非 ,酒不辭愁多......"(21)?

(2)送錢與送別詩

送錢指親友送別時,贈送錢財。如高登《辭饋金》詩序曰:"翛然罷臨清,人留無果,乃以金贈行,勤意之,不惟不可得,亦不宜受,因請買書庠,以遺學者,詩謝之。"

宋代重文,所以以詩送行的風俗也相當盛行。這種詩,人們稱之為送行詩、送行詞。如《鶴林玉露》乙集卷二《量謫遷》,"呂子約謫廬陵,量遷高安,陽城齋送別詩:'不愁不上青天去,上了青天莫戀身。'高祖杜少陵送嚴正公雲:'若居太府,不愛危身'。然以此寄流亡之人,則意尤深長矣。"周密《齊東野語》卷十壹 "蜀妓詞 "雲:"蜀妓送行詞傳世:'欲寄相思無事,折盡城橋官柳。我又將船放楚江口。

不知何日再相見,是男兒,不願城中相守久。富貴不相忘,相忘有如此酒'。'"

(二)"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

(三)送別

宋人送別,當以男女戀人最難割舍。北宋詞人柳永的《雨霖鈴》對此描寫得極為生動:"寒蟬淒切,對長亭晚,細雨初歇。雨開始下了。京師帳中無酒,眷戀處,蘭舟催發。想我去,千裏煙嵐,暮靄沈沈楚天。 憶往昔,相思綿綿,惜秋涼!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風月無邊。逝去的歲月,應是良辰美景不成套。縱有千般滋味,又與何人說?"從這首詞中,我們還可以知道,宋代的送別時間壹般在黎明時分。自然,親人的生離死別也是悲苦的。呂惠卿《建寧軍節度使謝表》詞中的 "衰疲遠謫,人知其窘迫;親愛生離,聞者為之嘆息",表達了被貶邊遠地區的官員,與家人為生死訣別的心情。

而友人之間的惜別也令人動容,範成大《吳郡誌》記載了友人千裏送人的動人故事。故事載南宋淳熙四年(公元1177年)範成大在四川安撫制置使兼知成都府,上任後,奉旨拜權離開成都返回故鄉蘇州,他的朋友聞訊,紛紛與他告別:"四十裏留新津縣。成都與本縣送客後相會於邑,借納稅人之家皆滿,縣人以為宴。戊寅,因送客住壹日,飯後送出歸,留者尚十五六。新津縣光宅上風雨,非壹清凈處,送客貪相送,歡喜數日後,忘其所居之醜也""辛巳。送客至眉山亭別。""蜀送客至嘉川歸止,唯有楊尚清父子、譚季能德三人送至此,相去千余裏,乃留壹宿以別。"

(四)莊行

宋時有遊歷莊行之俗,親友常有為遊歷之人設酒莊行,如《湖海聞見錄續誌》卷二《送夫登科》後收有 "送夫登科 "之說:"宋嘉熙戊戌,興化陳彥章雜補考。次年正月參加大學,時方新婚,其妻作《沁園春》以壯其行,詞曰:"憶爺爺,說與努努,陳郎英俊。笑天下無眼,老夫得法,官易聘,國難配。印信經龍,咖葉鳳凰,還帶鞭還來。果然西戎字,京樣官空白。三杯送夫馬,莫惱別離愁。孤燈獨硯,郎君珍重,離愁別緒,奴從推排。白發侶,青衫商,兩行詠當梅。''燕章去,歸來早,免待相催。壹時傳為佳話"。有的還要贈送壹些路費,如辛棄疾帥浙東,曾為劉過濃墨重彩,還送了壹千緡錢作為其路費。

  • 上一篇:中國藥品帶量采購公告
  • 下一篇:什麽牌子的展示櫃好
  • copyright 2024偏方大全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