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1976年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發射的“激光地質力學衛星”攜帶的文字資料,給出了840萬年後地球狀況的“答案”。無獨有偶,人類在調查遠古往事時,意外“發現”地球上曾經存在過利莫裏亞大陸。
關於利莫裏亞的大膽假設有著悠久的歷史,幾乎是不可思議的。早在19世紀下半葉,地質學家就開始探索南部非洲和印度半島之間是否存在“陸橋”——利莫裏亞大陸。特殊哺乳動物生活的馬達加斯加島、達布拉群島、塞舌爾群島、馬爾代夫群島、萊克德夫群島等。巨龜生活的地方,從南部非洲延伸到印度半島的南端。基於此,地質學家推測這些島嶼是古大陸的殘余?
奧地利史前地理學家梅爾基奧爾·紐邁亞(Melchior NewMaia)在1887年出版的《古大陸》壹書中,描述了侏羅紀(中爬行動物時代)的世界地圖。在這張地圖上,“巴西-埃塞俄比亞大陸”的壹角延伸至“印度-馬達加斯加半島”,可見印度和馬達加斯加曾經是壹個相互聯系的整體。
奧地利地質學家愛德華·杜斯(Edward Deuce)認為,在古生代(魚類和無脊椎動物的時代),南半球有廣闊的“岡瓦納大陸”,而北半球則有“北亞特蘭蒂斯大陸”和“安吉拉大陸”。他的論點發表在1880年出版的《地球表面》壹書中。
德國生物學家萊斯特·海因裏希·赫克爾(Lester Heinrich Heckel)發現,龍貓和猿的混血兒Reml原本生活在馬達加斯加,但在遠離海洋的非洲、印度和馬來半島也能看到它。在此基礎上,他得出結論,馬達加斯加和印度之間的“地橋”直到新生代(哺乳動物時代)仍然存在,他還認為這塊沈沒的大陸很可能是人類文明的發源地。
英國動物學家菲利普·斯卡雷特(Philip Skaaret)在赫克爾研究成果的基礎上,提出將正在消失的“地橋”命名為“雷姆利亞”(Remria)。
德國地球物理學家和氣象學家阿爾弗雷德·維格納(1880—1930)在1912年提出了著名的大陸漂移學說。他認為,大陸和海洋是由不同質地的花崗巖和玄武巖構成的,所以在很長壹段地質時間內,大陸壹直在海洋上漂流,不斷地分離和結合,從而形成了今天地球表面陸地和海洋的分布。
維格納認為,在古生代,大陸是壹個整體,命名為盤古大陸,中生代(恐龍時代)漂移,新生代第四紀冰川到來時分裂。如果維格納的論點成立,就不難理解,在分離的陸地之間分布著同樣的生物,不可能存在“地橋”——利莫裏亞大陸。
但是,文學和童話中對失落大陸的描述是令人信服的。公元前1世紀的希臘歷史學家狄奧多魯斯(Theodorus)記錄了壹個名叫伊恩·布拉斯(Ian Buraas)的商人漂流到南大洋壹塊土地上的奇特而曲折的經歷。
這位商人經過阿拉伯,來到了“香料之國”。不料途中被海盜抓住,帶到埃塞俄比亞。他和另壹名囚犯秘密準備了6個月的幹糧,乘獨木舟逃離虎口,向南進發,在海上漂流了4個月,被海風吹到了壹個小島上。
這個島周長約900公裏,氣候終年如秋。居民外形奇特,但並不難看。他們誠實,知識淵博,精通占星術,使用獨特的拼音字母,在柱子上寫字,壽命為65,438+0,50歲。沒有貧富之分,男女平等。島上生長著壹種蘆葦草,果實可以食用,還有溫泉和冷泉,給人類健康長壽。島周圍的海裏有7個小島,有居民居住。
這位商人在島上生活了七年,最後在印度和波斯(今伊朗)回到希臘。
這個故事自然會讓人想起柏拉圖的“天堂”——亞特蘭蒂斯。同時也讓人想起英國作家丹尼爾·笛福筆下的魯濱遜漂流記的奇特經歷。食用蘆葦可能是指大米。
狄奧多魯斯還記錄了東方烏托邦——潘海亞。這是壹個與阿拉伯進行香料和藥物交易的國家。有七個城市,巴拉那是最大的。市內有壹座宏偉的坦普羅市長,風景秀麗,樹木、草原、園林、水流和諧,可愛的鳥兒嘰嘰喳喳叫個不停,大象、獅子、豹子等動物壹應俱全。居民熱愛武術,壹般使用雙輪馬拉戰車。居民分為三個階層,即牧師和工匠、農民、士兵和牧民。牧師有權有勢,過著奢華的生活。島民每年選舉三人共同治理國家,實行“三頭政治”。居民擁有的個人財產通常是房屋和庭院。壹般居民壹般穿毛料衣服,男女都戴金飾。貴金屬和礦產豐富,但不允許帶出境。
阿拉伯地理學家認為該島的周長將近5000公裏。據4000年前埃及王國的紙莎草文獻記載,漂流到島上的水手們開始在壹個天堂般的小島上生活後,島上的統治者大蛇出來勸告:“這個島很快就會沈沒。”
自古以來,希臘人壹直將傳說中的大陸居民稱為“Priselirits”。據說這片大陸氣候宜人,土地肥沃,人口繁盛,後來因為觸犯神靈而沈入海底。
古希臘和古羅馬的學者,如斯特拉波和普裏利烏斯,都寫過關於東大洋的大島“塔普羅帕萊”。
古泰米爾歷史學家在調查了他們祖先的出生地後,堅信在遙遠的古代,他們的祖先生活在赤道附近壹個名叫納瓦拉姆的大島的南部,大陸首府“南馬德拉”後來沈入印度洋海底。
泰米爾語是泰米爾人使用的語言,在印度次大陸南端的馬德拉斯和斯裏蘭卡仍在使用。這種語言是古代南亞達羅毗荼語系中最發達的書面語言。這壹系列的文獻記載和神話傳說表明,印度洋上曾經有壹個鮮為人知的“利莫裏亞大陸”。
語言學博士、前蘇聯地理學成員亞歷山大·康德拉特(Alexander Condrat)在《三大洲的秘密》壹書中,從語言學的角度論述了南亞德拉威語系與利莫裏亞的關系。通過輸入印度文明的代表遺址摩亨佐達羅和哈拉帕出土的印章和護身符中的象形文字,與其他地區的語言進行對比,發現它們吸收了蘇美爾語,與德拉維達語最為接近。因此,他認為印度文明和蘇美爾文明起源於同壹個文明,這個更古老的文明已經隨著利莫裏亞的消失而消失。
雖然利莫裏亞這個名字出現在19世紀,但是對印度洋的正式調查開始於20世紀60年代。
65438年至0968年,美國斯庫裏的普斯海洋學研究所對印度洋中央海脊進行了科學考察,發現海底有四條南北走向的海脊,其中兩條至今仍在增加。為什麽壹個活躍的海脊和壹個不活躍的海脊可以在海洋的底部?仍然無法解開這個謎。
作為古大陸的壹部分,馬達加斯加、塞舌爾和西澳大利亞的布羅肯裏奇與周圍的大陸分離開來。這仍然是壹個難以解釋的謎。
科學考察結果表明,在印度洋海底地形最復雜的西北馬斯卡林海域進行鉆探地質調查發現,該海域海底下沈1000米,發生在數千萬年的地質年代。
根據板塊結構理論,喜馬拉雅山和印度洋是因同壹個原因形成的。當印度板塊向北移動約5000公裏時,它與亞洲板塊相撞,形成了壹座巨大的喜馬拉雅山。那麽,在這個劃時代的變化中,利莫裏亞的起伏又如何呢?據調查,這種變化至少可以追溯到4500萬年前。
最新調查結果顯示,印度洋海底地殼活動頻繁,有的在持續下沈,有的在增長。這些緩慢而持續的變化可以作為利莫裏亞曾經存在的有力證據嗎?壹切還有待科學家研究證實!